书城社会科学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10080500000047

第47章 后记

国家发改委肯定了“成都试验”的六大经验,但对于长期贫穷的广大农村、众多的农村贫困人口、落后的农业以及长期存在的二元体制而言,8年来的探索也许“仅仅是开始”。至于解决全省、全国的统筹城乡发展问题,更是任重道远,有许多理论、观念、法律、体制、政策等问题,需要继续探索、继续努力。

但愿成都能够继续坚持改革,也希望成都的经验(包括教训)对全国在解决城乡二元体制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

成都地区的农村在推行统筹城乡发展后,用一句过去的套话来形容,应该是“形势一片大好”,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2011年6月举行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曾肯定了成都的六大经验,即:形成了统筹城乡规划,农村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颁证,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创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机制,加强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建设等,认为这些经验具有推广价值。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并坦率地承认,不管形势怎么大好、经验创造了多少,对于长期贫穷的广大农村、众多的农村贫困人口、落后的农业以及长期存在的二元体制而言,“阵痛”和“问题”总是会存在,这也是辩证法。正如2011年3月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在给成都市委党校作专题辅导报告时所指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历史任务,与之相比,我们7年多的实践探索仅仅是开始。

让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通过8年来艰难的探索,成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已经缩小,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成绩,但目前的发展还不平衡。

一位农村基层干部曾这样估计:“通过8年来的统筹城乡发展,估计成都境内约有50%或更多一点的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生活有很大改善,但一些偏僻的边远地区还有大量问题需要解决。”

金堂县三溪镇白庙村是著名的“中国脐橙之乡”,但这里的村民反映,全镇有一部分村还比较困难,白庙村虽然比较富裕,但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村道硬化了,到各个组还是泥巴路,一下雨便遍地稀泥巴。新津县处于丘陵地区的邓双镇文山村也反映了类似的问题,一条旅游环线几年来一直停留在纸上,村支书葛师仪说:“我们文山村山清水秀,离梨花溪也近,早就想发展旅游业,搞第一、第三产业互动,但这条10公里的环线中间有3公里的土路,上山的水泥路也只有两米多宽,连错车都困难……”村民种植水果收入低,不得不外出打工。

类似这样的问题,为数不少。

在农村考察时,我曾问过村干部们:“现在成都的农村还有贫困户吗?”温江区寿安镇一位基层干部坦率地回答道:“现在农民的生活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有贫穷的,这些人有的是由于儿女不争气;有的是由于不会理财;还有的是由于长期患病和别的一些原因……”

我曾考察了大量富裕、美丽的示范点,但也拜访过几家贫困户,他们的生活的确艰难,离富裕还差得很远。

土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成都,土地问题十分重要,也许还令人担心。

在动员农民集中居住(包括灾后重建)时,有的地方采取了“拆小院并大院”的办法,有的地方则干脆另划出一些土地新建了一批居民点,不管采取哪种办法,总之,农民原有的宅基地集中一算账,多出的部分在账面上就变成了“新增耕地”,用这些耕地指标便可以换取资金。腾出的多余宅基地既然是“耕地”,按政策要求就应该进行复耕,有的地方确实复耕了,但多数地方根本没有复耕。而有的农民和基层干部告诉我,宅基地一般都是硬化过的,地势也较周围的耕地更高,没法再种庄稼,要复耕靠农民单家独户地搞不行,必须借助大型机械,而且机械刚翻出来的地是“生地”,短期内也不能和别的耕地相比……

成都平原本是著名的粮仓,但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种粮食的地方已经很少很少了。成都的粮食产量较过去最高的时候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一,人均仅200多公斤。除了口粮,发展工业还需要大量粮食。四川是个内陆省,从外省或国外调粮都十分不便,粮食一定要基本自给才行,粮食如不能自给便是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

在实行农业产业化中,城市资本进入了农村,许多企业在集中了土地之后,便雇用农民种地,将农民变成了拿工资的农业工人。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和管理上的漏洞,农民的利益并没有和土地的收益联系在一起,于是一些地方便出现了人工费很高,而农民又“磨洋工”,并不关心土地收益的情况,少数企业因此亏本,不得不撤离。因此,一些专家认为,这并不是农业经营的最好方式,农民以土地入股,组织合作社,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更好一些。目前许多地方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了。

在推行城乡统筹发展中,成都市各区(市)县在发展第三产业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但乡村旅游遍地开花、缺乏特色也引起了一些专家的议论。他们认为,对于人多耕地少的成都而言,如何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还需要继续认真进行探索。

成都市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还在深化。展望未来,为了继续建立和完善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成都市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基础上,将重点深化市场体制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

创作这部作品的初稿时,我因肺炎住院,同病房有一位来自资阳市简阳农村的婆婆,67岁,也患的是肺炎。进院第一天,便听见护士长在对她说:“婆婆,你已经欠两千多元了,你的儿子再不来交钱,我们只好停药了!”婆婆白了护士长一眼,回答道:“停药就停药!”

资阳市不属于成都,是还没有进行统筹城乡发展试验的地方。

过了两天,婆婆的儿子来了,是个高大的、戴着眼镜的小伙子,他帮母亲办理了出院手续,准备出院。我特地问他:“你们花了多少钱呢?”“10500元。”“能报销吗?”“要能报销3000元我就谢天谢地了!”小伙子叹了口气回答道。

从这位婆婆身上我想到了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成都市推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后,农村除了新农合医保外,还有了大病补充保险,农民不敢看病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成都只有1000多万人口,是四川的一小部分,对于全国的8亿多农民说来,更是极小的一部分……

因此,解决全省、全国的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还任重道远。

但是,地处西部地区的成都已经大胆地开始了探索、实验,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许多地方、许多做法已经冲破了城乡二元化体制的藩篱,让农民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他们已不再是“二等公民”,让他们的生活也有了大幅度的改善。成都能做到的,许多地方也应该能够做到。据媒体报道,目前泸州市等地已开始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愿成都的经验(包括教训)对全省乃至全国在解决城乡二元体制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这也是创作这一部作品的初衷。

2012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