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让谁富有
10119500000019

第19章 美元与石油:称霸世界的武器 (4)

而中国政府面临汽车制造业销售额的下降,不得不在2008年降低汽车税,使中国汽车制造商在2009年1月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销售佳绩。由此可见,能源,准确地说也就是石油,是支撑汽车业发展的命脉。离开石油这一能源,汽车就是一堆“破铜烂铁”;离开了石油,高速公路就是一座座停车场。

事实上,导致油价上下波动的因素主要有五点。第一,石油越来越稀少,这是不争的事实,按照经济学的供求法则,任何商品一旦变得越来越少,其价格就应该上涨。但是这一法则却不能简单地应用在油价上,虽然石油是特殊商品,用光就没有了,但由于其定价权是掌握在金融霸权的手中,因此石油价格经常完全违背供求法则,这正是油价忽上忽下的奥妙所在。

第二,当油价上涨到一定的水平,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小。特别是当前,世界经济开始陷入衰退,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欧美国家不再将订单发到人工成本低廉的国家,比如中国,因为低廉的人工成本的优势无法与高油价抗衡,在太平洋上航行的货轮上,集装箱里的货物将变成一桩桩‘削弱回报率’的买卖,许多产品将在本土自产自销(除非造成严重污染的工业产品),以保障当地的就业,这符合各国政客的利益。这也是奥巴马政府主张修建高速铁路,巴菲特投资铁路运输业的原因所在。

第三,当油价上涨到一定水平,各国将抓紧开发绿色能源,在将来,绿色能源可能会替代部分石油,这也将导致油价下跌。

第四,石油交易是以美元结算的,当美国需要弱势美元时,油价便上涨,而从长远来看,美国需要强势美元以维护其霸权地位,因此油价会下跌。

第五,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世界经济从来都与政治息息相关,金融霸权炒高油价原本是为了抑制中国的快速发展,但没料到,俄罗斯却从高油价中获益匪浅,“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眼里,俄罗斯通过发展经济???强大的危害要大于中国崛起,所以,油价会视西方发达国家的需要忽而被炒高,忽而被压低。

为了应对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许多中国企业与金融霸权控制的金融机构签订了所谓“对冲风险”的石油远期保值合约--一种为中国企业量身定制的诈骗合约。对金融霸权来说,此时不进行诈骗,更待何时?只要中国抵挡不住诱惑,迈出发展汽车业的第一步,那么这第二步不走也得走,因为它已没有退路。这早就在金融霸权的预料之内,不然我们怎么会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

记得吗?我们前面提到过,到2020年,中国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将达到5亿吨,而中国自身可以开采1.8亿吨,届时将有3.2亿吨的石油缺口。除非中国能控制石油,否则它就将被别人控制。中国也确实意识到了这种危险,于是在发展战略中首先提出走向全球,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但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却是“伤痕累累”。

究其原因,中国企业到海外并购是在争夺他国的经济利益,或者说是在与发达国家“争”资源,它们岂能轻易松手?有两起并购案先后以失败告终,它们足以说明海外并购的艰难。其一是中石油收购利比亚的石油资产,其二是中石化收购安哥拉的石油资产。从表面看,并购失败似乎是因为公关、谈判技巧等技术性失误,而实际上,这是因为金融霸权在背后操纵。只有夕阳工业--汽车业,才会轻轻松松地被转移到中国,至于高科技产业和紧缺资源,人家是不会白白地交到中国手上的。

背景链接

就在被炒高的油价开始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节骨眼儿上,眼看石油价格在2008年1月冲破100美元一桶,之后一路飙升至110美元、125美元、135美元、145美元一桶,高盛的多位分析师与华尔街御用经济学家故意制造舆论,宣称油价将要突破200美元,甚至400美元一桶。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和深南电等公司憋不住了,不是购买原油现货储存起来,就是着手与华尔街金融机构签订合约。等中国企业全部上套,一切也就尘埃落定了。

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国航在套期保值中浮亏68亿元,为其过去两年利润的总和;东方航空的套期保值合约浮亏62亿元,为它在2007年的利润的10倍,可谓损失惨重。事实上,所有企业都沉迷于降低风险,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利润。但事情往往并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企业降低风险的机会极其有限,它们总是处于金融风险中。不仅如此,就算企业在套期保值中真的盈利了,那也必须以美元不贬值为前提,因为石油交易是以美元结算的。因此,货币贬值就像梦魇,令企业完全无法掌控。然而华尔街发明了对抗梦魇的工具--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创造,意味着企业可以进行对冲以降低经营风险。可问题是衍生产品不能帮它们完全消除风险,如果滥用,那么这更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我们就以中国企业深南电为例。本来是想抵御忽高忽低的油价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但它却掉进了最阴险毒辣的高盛集团设下的陷阱。高盛的子公司杰润,抓住深南电急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心理,在油价一路飙升的情况下,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对其加以暗害:对于高盛的子公司来说,它与深南电所签的两笔交易合约,可让它捞到上亿美元,而亏损最多也就是300万美元。高盛方面赌的是油价下跌。从影响油价的5个要素来看,高盛方面毫无疑问将稳操胜券,油价就是被它这样的金融炒家炒上去的,不要说5个要素里有3个要素决定了油价下跌的趋势,单是金融霸权掌控着定价权这一点,就足以轻易地导致油价下跌。想赢高盛,简直是与虎谋皮。最终的结果,肯定是深南电面临巨额亏损,被吃肉不吐骨头的豺狼狠狠敲诈一笔。

再说,正在发展汽车业的中国与北美国家的情况不同,北美国家的人口少,土地相对广袤,而中国人口众多,并且它又正在走向城市化,发展汽车业弊大于利。首先,中国要发展汽车业,就得建造高速公路,而建造高速公路必定要导致可耕地被吞噬。就以沪宁高速公路为例,沪宁高速公路长达280公里,每修建1公里6车道的高速公路,就得直接占用优质农田约75亩,整条高速公路直接占用耕地面积约为21000亩。如果中国修建5条这样的高速公路,直接占用耕地面积就将达到10万亩以上(注意:沪宁高速公路一带以平原为主,修路占用的基本上是可耕地)。

如果进一步计算高速公路修建之后将给土地质量带来的损害,那么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危害甚至比直接占用耕地更大。因为大批往返于高速公路的汽车会排出大量的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汽车每消耗1万升矿物燃料,将排放22.3吨二氧化碳,不但会损害公路两旁的土地质量,使农业用地失去价值,也会污染城市大气,危害城镇居民的健康。

除沪宁高速公路外,江浙地区还建有第二条沪宁高速公路,现在,第三条沪宁高速公路也将开始动工。原先的江南鱼米之乡的面貌会因此大为改观,“水泥巨龙”将俯卧于粮田旁,其结果就是,粮食安全很难保障。展望未来,中国人口逐年增长,土地却逐年减少,而生活不断改善的城乡居民对粮食的需求在逐步增长,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工业和粮食加工业也需要进一步发展,同时中国自立更生保障粮食安全的国策不容改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金融霸权的跨国公司控制了95%的世界粮食储备,定价权在它们手上,而购买粮食则需要美元。别忘了,“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

中国政府制定了确保18亿亩耕地的目标,可截至2006年,中国的可耕地只有18.2亿亩,已逼近了18亿亩的底线。而中国的粮食需求又呈刚性的增长趋势,已经对粮食储备的安全敲响警钟。正是这一点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适合发展汽车业吗?

汽车:何去何从?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汽车在大多数人眼中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人们无法克制对汽车的强烈向往--似乎没人能抵挡这令人心醉神迷的力量。中国曾有家报纸刊登过一篇文章,说“中国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一个‘中产阶层’正在形成,而‘中产阶层’的标志是什么?那就和美国的中产阶层一样,是拥有一套住房、一辆汽车”。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但是“拥有一套住房、一辆汽车”并不是衡量美国中产阶层的标准。在美国,是否属于中产阶层得看年收入。按2003年的标准,个人年收入在4万~6万美元,或家庭年收入在5万~7万美元的人属于中产阶层。除了收入稳定、拥有一定的财富外,中产阶层群体还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自由的思想和普遍的社会关怀意识。中产阶层之所以成为社会上的中坚力量,并不仅仅是因为其经济实力,还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知识资本与社会关怀意识”。至于中产阶层人士是否拥有房子或车子,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取决于他们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在美国,好多人有房有车,可他们的财务状况可能已处在破产的边缘。

关于汽车,有些人可能还有一个观念,就是觉得一个地区的汽车越多,那个地区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哈佛大学有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郊区或者中小城市,情况的确如上所述。但在大城市就绝非如此。在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在汽车从无发展到有的初级阶段,生产效率的提高确实与汽车数量的增长成正比。可是在汽车数量到达一定的水平之后,交通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并会渐渐地抵消生产效率的提高。而随着汽车的进一步增加,其数量增长就会和生产效率的变化成反比,那时,整个城市就会渐渐变成一个巨大的停车场,大家都举步维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