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让谁富有
10119500000024

第24章 突围:绿色模式 (4)

在银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银行通过贷款就能“创造”货币。举例来说,假设银行向客户甲提供房贷100万元,那么该客户的账户上就被记入100万元。因为这100万元还是存在银行的账户上,所以银行就可以把这笔贷款当做客户甲的存款再次贷给客户乙,客户乙由此也获得房贷100万元,但是这笔钱仍然存在银行里没动,于是银行可以继续放贷。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每发放一次贷款,就同时创造了一笔等额的存款,也就创造了等额的货币。就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它可以在自己的资本金和存款的基础上无限制地发放贷款。

银行放松信贷条件最终导致市场上真正的供求关系遭到严重的扭曲。比如原本年收入为10万元的家庭只能供得起价值50万元的房子,但在低利率房贷的支撑下,这样的家庭却能够支付七八十万元,甚至100万元的房款。本来一些人要存好几年钱才能买得起奔驰车,但他们只要向银行贷款,就立刻可以将奔驰车开到高速公路上。通货膨胀就这样形成了。这几年借款人和贷款人全都信心百倍,他们推动了借贷金额持续升高,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进而形成通货膨胀。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笔皆大欢喜的买卖,银行赚利息,老百姓则可以“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先获得物质享受。但我们要记住,“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银行贷款就像铁链一般,环环相扣,一旦借款人丧失还贷能力,铁链的一环便会断裂,银行的账户上就会出现窟窿,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泡沫会突然被刺破,游戏也就玩不下去了。

美国的通用汽车为了与日本汽车厂商抢客户,推出零利率、零首付的汽车销售方式,使原本每10年换辆新车的消费者无法抵御诱惑,变成每3年换辆新车。这种销售方式扭曲了真实的供求关系,导致汽车厂商盲目生产汽车。结果金融海啸一来,消费者无法偿还欠款,使通用汽车面临一大堆烂账,导致巨额亏损。又因为通用汽车“大到不能倒”,因此政府不得不靠纳税人的钱为其输血。美国财政部在2008年注资50亿美元“救助”通用汽车,后来又在2009年5月追加了75亿美元救助资金。直到今天,通用汽车还在进一步亏损。

通用汽车的信贷模式明明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中国为何还要学呢?在过去的2009年,世界各国都为金融危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它们应该认识到:发展经济,欲速则不达。金融机构过度放松信贷条件,人为地刺激经济增长,造成房地产市场、股市繁荣的景象,但这就像是海市蜃楼,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危机迟早会来临。而当危机来临时,金融机构又希望人为地缩短其过程,不惜以巨额预算赤字刺激经济复苏,甚至想跳过必经的通货紧缩期,那就更是徒劳。殊不知,现在各方“救助”、“刺激”经济的手段,本身就是造成这次危机的根源。很显然,下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酝酿之中。

目前,经济学界因为害怕引起恐慌,都刻意回避使用“通货紧缩”这样的字眼。事实上,在特定情况下,适度的通货紧缩是件好事,尤其在经济复苏的当口,通货紧缩能使供求关系渐渐趋于合理,这对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生产都有好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出现,就像月圆月缺和潮涨潮落那样自然,人为调控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而调控过度便会导致金融海啸。

在此,我举两个北欧国家的例子,一个是挪威,一个是冰岛。后者学美国实施“金融化”,走虚拟经济带动发展的道路,导致国家经济面临破产;前者踏踏实实发展生产,靠储蓄和人民的节俭成为全球最富足的国家之一,并形成了独特的北欧模式。

北欧模式的启示

一位出差到挪威的朋友回来抱怨说,他在挪威时,上午10点前基本上喝不到咖啡,咖啡店最早也要到10点才开门,而下午6点又准时关门歇业,碰到星期日,所有商店一律不营业。这哪能比得上纽约,人们在早上五六点就能喝到咖啡,有些连锁快餐店直到凌晨1点还在营业,顾客走进去照样能买得到咖啡。

而另一位远嫁瑞典的朋友告诉我,从每年的6月上旬到8月上旬,瑞典的政府机关和政府所属单位要放两个月暑假,特别是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这些由国家资助(被养起来)的文化机构。民营企业则放3周暑假,到圣诞及新年期间再放两周的假。也就是说,在瑞典,一般的上班族一年至少有4周的带薪假期,再加上其他法定假期、病假、事假等,他们一年中几乎有半年在休假。

我们早就听说北欧国家富有、福利制度好,但从来不知道会这么好!夏天,父母跟着孩子一起放暑假,悠闲自在地陪孩子去海滩冲浪,到度假胜地去亲近大自然,再自在地到周边国家去旅行,培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瑞典的上班族有暑假(在北美,只有学校师生放暑假),而挪威人似乎并不把赚钱放在第一位,那么市场竞争体现在哪里,是不是北欧人都太“懒惰”了?

挪威经济模式

如果说北欧人懒惰,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一点,即挪威、瑞典都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列,实行全民健康保险(人们看病不用花钱),资助高等教育(实施免费的大学教育)和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老有所养)?无论用哪一项经济指标去衡量,挪威和瑞典都能保持在全球前三位。我们以挪威为例,对GDP指标,挪威并没有刻意去追逐,但它在很长时期内总能保持人均GDP居世界前三位;它连续6年(2001~2006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方面居世界首位;其2008年的人均收入居世界第一;过去4年中,挪威一直是联合国评选的世界上生活水准最高、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的金融海啸过后,挪威的经济表现在全球最富裕的17个国家中的排名从2007年的第三名跃升至第一名。而经济表现在金融危机前排名第一的爱尔兰,由于学美国吹起了房地产市场泡沫,导致国内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彻底崩溃,在2008年,其经济规模收缩2.7%,经济表现由第一位下滑到17个最富裕国家中的最后一位,先前的地位被挪威取而代之。那么,挪威的经济奇迹是怎么创造的?

背景链接

事实上,挪威的土地贫瘠、地貌复杂,国土主要是由山区和高原组成,境内还有许多冰川和瀑布,地质构造多半是花岗岩和片麻岩,板岩、砂岩和灰岩也都很常见。由于挪威属高纬度地区,因此其昼夜长短的季节性变化非常大。从每年的5月下旬到7月下旬,这里有长达20个小时的白天;相反,从11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下旬,这里的日照时间又奇短。存在极昼与极夜现象的天然生存环境,使挪威人养成珍惜资源、勤俭节约和爱好户外活动的习惯。挪威人注重勤俭节约,这与我们的老祖宗所提倡的“量入为出”简直不谋而合。中国过去的旧货商店,在挪威被称为勤俭商店,可说是遍布这个国家的街头巷尾。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挪威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被发掘,从而使得其经济持续增长。目前,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收入占挪威的出口总额的45%,仅次于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这两个原油出口国,而即便是这么高的出口额也只占挪威整个GDP的20%。

挪威的石油资源如此丰富,而且其人均收入居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德国又离它不远,因此它是最有资格发展汽车工业的国家。但挪威政府并没有去推行汽车文化。相反,政府积极鼓励、引导民众骑自行车或步行。首都奥斯陆的市政当局年年购买自行车,供市民免费使用,马路上到处都是骑自行车的人和行人,简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里的人们很少开豪华轿车炫耀,也并不觉得开豪华车的人就高人一等。

凡事都要赶早,人们的传统美德也必须从小培养。几十年来,“步行上学”一直是奥斯陆市政府的市政规划的一项内容:父母被明确要求不能开车送子女到学校,以保证孩子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政府通过立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堵塞,以确保孩子们步行路线的安全性,甚至在市中心也不例外;家长采取轮流制,每天早上由一位家长护送一批孩子到学校。天然的生存环境与政府的正确疏导,使挪威人沿袭了徒步远足(步行或慢跑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和滑雪的爱好。

在挪威人的概念里,没有一辆车是“绿色”的(即环保的)。在挪威,汽车广告必须是“真相广告”,国家消费者监察部在2008年1月发布了新的限制规定,禁止汽车制造商在汽车广告中使用“绿色”、“清洁”和“环保”这种字眼。

尽管美国也有类似于“真相广告”的标准,并由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其实施进行监管,但你只要花10分钟看看电视就会知道,那种标准在美国简直就是摆设。如果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投放的是“真相广告”,那么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不可能居世界第一。

中国几乎年年举行汽车广告评选活动,“挑战未来”、“尊贵”、“时尚”、“动力”是汽车厂商最爱的字眼,至于汽车给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显然不在汽车厂商的考虑范围之内。它们投放几十亿元,甚至几百亿元的广告费,目的只有一个--多销汽车多盈利,对它们来说,投入大笔金钱做“真相广告”,岂不是傻到家了?结果,根据日本共同社的消息,荷兰的研究机构“荷兰环境评估局”称,在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可谓“后来居上”。

可是挪威人却制定法律,禁止模糊的广告用语误导民众,因为汽车造成环境污染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但挪威人爱骑自行车,比利时的布鲁日、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这些北欧名城的马路上也多是骑自行车的人,汽车则很少。仰望这些城市的天空,你看到的都是蓝天白云。北美地区的空气就不及北欧清新。

由于北美国家地广人稀,因此城市规划的模型为人们在郊外居住,开车或坐火车至商业中心上班,唯一没有郊区化的纽约曼哈顿就因为汽车文化使得交通几近瘫痪。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纽约市长丁肯斯曾派代表团到自行车大国的大都市上海取经,并鼓励民众放弃私家车,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上下班。由于政府的积极疏导,曼哈顿交通堵塞的状况才得以缓解。

而如今,上海倒像当年的曼哈顿,来自美国的汽车文化几乎使上海变成巨大的停车场,人们出行相当困难,这反而降低了生产效率。中国人口众多,并且正迈向城市化,石油资源又相当匮乏,发展汽车业使原本空气洁净的许多城市逐渐变得不适宜居住。像北欧国家那样发展公共交通、提倡骑自行车,才是节约能源、用好能源、避免被金融霸权卡住脖子的有效手段。在这一点上,挪威的经验就显得更可贵了。

即便石油的出口为挪威带来了滚滚财源,挪威政府也没有因此大手大脚地乱花钱。挪威人勤俭持家、未雨绸缪的传统习惯也体现在政府的财政政策上。挪威人非常理智,他们深知总有一天,地下的石油会被开采完,未来的石油收入是不确定的。于是,挪威政府从1995年起,把石油收入储存在一个主权财富基金账户--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里,为即将出现的人口老龄化早作打算。预测表明,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将来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基金,目前仅次于阿布扎比投资管理局这一投资机构的资金规模。据保守估计,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的资金规模到2017年可能达到90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