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大部分学科有很大的不同,众多其他学科主要采取演绎的方法进行研究,而企业管理则主要借助实证研究的手段,需要深入大量的企业内部去观察、归纳、总结,形成理论,所以,案例研究是企业管理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方法。实际上,在企业经营与管理领域,几乎所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都直接来自于一个个具体的案例。
如今,在国内企业界被广泛借鉴和运用的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大多来自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它们对我国企业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起到了非常重要也是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许多情况下,也表现出了一些消化不良等不适应症状。究其本源,这些堪称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来自于对西方市场经济成熟环境下企业实践的总结和研究。无须过多讨论的是,今天中国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政策环境等等与西方企业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情况,时常有悖于西方管理理论所展示的规律。因此,近年来国内企业界对“中国式管理”的呼唤日益高涨。
根植于中国土壤的企业管理科学理论体系如何形成?许多学者、专家致力于从中国古代丰富的管理思想和实践中发掘并总结其有现实价值的东西;还有一些学者则努力对西方成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进行适用性改造。这些探索无疑自有其重要价值,但从企业管理科学形成的规律来看,当代中国企业丰富多彩的实践终归是中国式管理最主要的理论源泉。
这是我们编辑出版这本“当代中国企业管理全景案例”的初衷。
从阅读的角度说,读案例,无疑比啃那些纯粹的理论书籍要轻松自如得多。但是单一的案例也并不一定总能给人以正确的启发。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人们常常会犯“简单归因”的错误——就是把一件事情的结果简单地与某一个或几个因素相对应。比如“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效益倍增”、“实施绩效考核让某企业走向成功”、“多元化导致某某企业失败”等等说法。还有,企业实施了一个新的管理措施,结果把之后的效益增长全部归结于此。一些咨询顾问、“点子大师”声称给企业带来多少多少亿元的效益,遵循的就是这样的逻辑。实际的情况远为复杂,甚至有时企业一段时间的效益增减,完全得自于客观的甚至偶然的因素,草率地结论会造成误导。当然,任何一项案例研究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相关因素,单一的案例研究也只不过是重点从某个或几个角度的观察和总结,只要是遵循了诚实、严谨的原则,这样的研究当然就是有价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并不是说庐山的真面目就此永远成迷,多走,多看,从多个角度用心观察和比较,就不难形成一个比较正确的认知。好在中国企业的实践实在是丰富,我们也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好的案例。
第二个问题是要动态地看某一个具体的案例。本书的书名叫做“成败探源”,其实,“数英雄,论成败”,古往今来都是个容易引起争论的事情。我们曾经遭遇过多次这样的尴尬:刚刚总结、发表完一个企业案例,得出了企业的几条“成功经验”,随后这个企业就开始走向衰败甚至垮掉。这其实是个世界性的现象。美国的安然公司在突然崩塌之前,有大量的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试图从其走向辉煌的道路中发现新的企业成功运营的规律。我国企业如德隆、顾雏军时代的科龙、李经纬时代的健力宝以及秦池、三株等等一度都被学者们当作研究成功之道的样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这些被证明“错了”的案例是否还有价值呢?
给一个企业下最终结论说“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很担风险的事情。每一个企业无不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的环境,无论企业的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因素都处于随时的变动之中。所以连微软那样的企业都自判“离破产只有180天”,可见企业“基业常青”之难。我们不妨把标准放宽一些,我们所认为的“成功”,只是企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形成了某些竞争优势,获得了很好的发展。这样,就便于我们对规律的研究与把握。诸葛亮六出祁山,无一奏功,但是其间一些漂亮的战役,则成了后世兵家学习的范本。我们读案例,也应该抱这样的态度。
另外,研究今天还算是“成功”的企业案例,不一定总是探究它的成功之道,而同时应该探究其成功背后的不足的一面,有哪些可能导致挫折甚至衰落的萌芽。这样的案例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当然,这要求研究者有着更严谨的学风、辩证的眼光和批判的勇气。本书中就有一些这类案例。
本书文章均选摘于国内最负盛名的管理类刊物之一《企业管理》杂志,该杂志以贴近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和案例丰富著称。我们从其近三年来独家刊登的数百个案例之中精选了60余篇,并对其中一些进行了重新编辑、修订。可以说,本书会聚了众多同仁的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以敬意和谢意。
编者
2005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