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要能言善辩
经典语录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解读
在这里,孔子针对有人对冉雍的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只要有仁德就足够了,根本不需要能言善辩、伶牙利齿,这两者在孔子观念中是对立的。善说的人肯定没有仁德,而有仁德者则不必有辩才。要以德服人,不以嘴服人。
活学活用
孔子所说的“巧言乱德”,即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道德。孔子最反对巧言狡辩的人。孔子在本乡,非常谦虚谨慎,说话恭敬有礼;在宗庙或朝廷中,他说话就明白流畅;在与下大夫说话时,它表现得从容不迫,和气而快乐;在与上大夫说话时,则是直言相告,和颜悦色。
学生子张询问行为准则时,孔子回答说:“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就是说,说话一定诚实不欺,避免偏颇夸大、胡说搪塞的言词;行为必须忠厚严肃,避免放纵邪恶、肆意妄为。子张非常信服孔子的话,将这句话写在腰带上,以便能常常看到它。
关于言行,孔子还有“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的说法,即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子公问怎样做才是君子,孔子的观点是,在说之前,先去做,然后再按照做了的去说。他还说:“古代的人不轻易把话说出来,认为说出却做不到是可耻的。”
有德行的人,与人交谈时掌握适当的分寸,以诚实为准则,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就足够了,不要刻意表现自己。“辞达而已矣”就是这个意思,说话不需要太多,意思明白就可以了。在孔子看来,说话比较少,好像很迟钝,实质上言语谨慎的人,在孔子看来最具有君子气质。
关于怎样说,孔子还有一个观点——非礼勿言。言语出于口中,如果不合礼仪,就会招致羞辱。所以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能说会道的人同人家顶嘴,嘴快话多,常常引起别人的厌恶不满。”所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还是应该小心谨慎,不恰当的话一出口就会招来悔恨。俗话说:“祸从口出”。白玉缺损了,还可以通过磨砺使其平整;一个人的言语失当,就没有办法补救。要是可以收回来,这句“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就不会流传深远了。
也许,你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吧,每读一次,都受益匪浅。
一个孩子经常无缘无故地发火,用言语中伤别人。他的父亲看到后,给了他一把锤子和一块木板,然后告诉他每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在木板上钉一个钉子,先别想着骂人,发牢骚。
不久,木板就钉满了,孩子也不再经常发火。
父亲又告诉他每当你心情好的时候就从木板上拔一个钉子下来。很快木板上的钉子被拔光了。
父亲指着木板上钉子留下的小孔对孩子说:木板上的每一颗钉子是你每次发脾气时对朋友们的伤害,之后即使你把每一颗钉子都拔下来了,但是这些小孔却永远留在朋友们的心中了。
智慧金言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怎么能收回来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谨言,慎行”,不要图一时口快而伤害别人,在语言上占什么便宜,话多了,佩服你的人少,厌恶你的人可能多一点。除非你的职业是演说家。
好口才能避祸
经典语录
子曰:“不有祝魠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
孔子说:“没有卫国大夫祝魠那样的口才,却有宋国公子宋朝那样的美貌,是很难免祸于当今社会啊!”
解读
张仪与苏秦同受业于鬼谷子,在苏秦已经因为自己的合纵战略名显诸侯的时候,他还是楚相的一个普通门客。有一天,楚相大会宾客,张仪也在被邀请之列。但是在宴会结束以后,楚相身上佩带的玉壁不见了。当时很多人都对楚相说,张仪贫穷而没有品德,一定是张仪把玉壁偷走了。楚相让武士捉住张仪审问,张仪不承认偷了玉壁。楚相就命令打了张仪几百竹板,逼迫张仪承认。但是张仪始终拒绝承认。尽管没有审问出来,但这件事后张仪感到没有脸面再在楚相那里做门客了。他回到家里,妻子看到他被羞辱的样子对他说: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你那什么学说,在家里好好做普通百姓,怎么会遭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摇了摇头不以为然,他对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回答:舌头当然还在,不然你怎么吃饭呢。张仪说:舌头在就足够了,我的舌头不是用来吃饭的。是用来建功立业的。
活学活用
清乾隆年间,杭州的南屏山敬慈寺有个和尚叫诋毁。此人聪明机灵,心直口快,喜欢议论天下大事,对朝廷多有不敬之辞。
乾隆皇帝对此早有所闻,巡视江南来到杭州时,为找茬儿惩治他,于是乔装改扮成秀才来到净慈寺。
乾隆随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劈开的毛竹片,指着青的一面问诋毁:“老师傅,这个叫什么呀?”
按照一般的说法,显然叫“篾青。”诋毁正准备答话,蓦然,从乾隆的言谈举止中意识到什么,脑子里马上作出反应:“篾青”的谐音不就是“灭清”吗?于是,眼珠一转,答道:“这叫‘竹皮’。”
乾隆原以为诋毁会回答“篾青”,那就正好以他对清政府不满的罪名将他缉拿归案,不想被诋毁很巧妙地遮掩过去了。乾隆不肯就此罢休,随即把竹片掉翻过来,指着白色的一面问诋毁:“老师傅,这个又叫什么呢?”诋毁心想,若回答“篾黄”,会正中皇上的下怀,因为“篾黄”的谐音是“灭黄”。于是诋毁回答道:“我们都管它叫做‘竹肉’。”
乾隆皇上的这一招又没有得逞,心中很不快但又没有理由发作,只好悻悻作罢。而机智的诋毁和尚则巧妙地躲过了杀身之祸。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本来就是“篾青”、“篾皇”,但因为它们的谐音是“灭清”和“灭皇”,假如诋毁没有一定的心计,没有很好的口才,正中乾隆下怀,必然会遭致杀身之祸。而经诋毁巧妙一改,使乾隆抓不到把柄难以下手。正是诋毁的聪明机智使他躲过了杀生之祸。
谢缙陪伴明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不料一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深感失望,但还是命令谢缙要“以诗记之。”这是一个很冒风险的大事。因为如果实事求是地将没有钓到鱼的实事记下来,肯定会激怒皇上,弄不好会脑袋不保。但如果不按照实际情况记录,又有犯欺君罪之嫌。不过,谢缙是当时有名的才子,这点事情倒是难不倒他的。他稍加思索,就想出了一首小诗:“数尺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这首诗,前两句写实,记录的是当天垂钓没有钓到鱼的实事。而后两句则是在讨好皇上,因为皇上至尊至贵,皇上是钓龙的人,“凡鱼”根本不敢上钩。这首诗引得皇上开怀大笑,非常开心,一扫而去一个上午没有钓到鱼的烦恼。
盛夏时节,一天,纪晓岚和几位同僚一起,在书馆里校阅书稿。
纪晓岚因为身体肥胖,经不起炎热酷暑,于是就脱掉了上衣,赤着胳膊,把辫子也盘到了头顶上。
不巧,这时,乾隆皇帝慢慢走进馆来。
当纪晓岚发觉时,已经来不及穿衣服了,于是他赶紧把脖子一缩,钻到了书桌下面。
其实,乾隆早就看见纪晓岚的动作了,但他佯作不知,就在馆里故意与其他官员闲聊,迟迟没有离去的意思。
后来,他又静坐在书桌旁,摆手示意其他的官员不要作声。
暑伏酷热,纪晓岚在桌子下面大汗淋漓,实在熬不住了,又听见外面静悄悄的,自以为乾隆已经走了,于是便伸出头来向外窥探,问同僚们:“老头子走了吗?”他话音刚落,就发现皇上正坐在自己的身旁呢!
乾隆听了不觉好笑,同僚们亦忍俊不禁。
乾隆佯怒道:“纪晓岚,你好无礼,怎么能讲出这般轻薄随便的话!为何叫我‘老头子’?如果你解释得体,就饶恕你,否则就砍了你的脑袋!”
众同僚都为纪晓岚捏了一把汗。
纪晓岚真不愧是铁齿铜牙,他从容地回答道:“皇上万寿无疆,这难道不叫‘老’吗?您顶天立地,至高无上,这难道不是‘头’吗?天与地是皇上的父母,您难道不是‘子’吗?这些合起来不就是‘老头子’吗?”
乾隆听了他的解释,立即转怒为喜,不但没有责罚,反而奖赏了他。
智慧金言
古人说:好人出在嘴上。就我们今天来说,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公司里,同样都是服从老板安排,替公司做事,但每个人在上司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掌握了说话的艺术。有的人肯动脑筋对上司布置的任务在完成过程中勤汇报、勤请示,这样一方面显示工作主动,同时让上司感到他布置的任务正在被圆满地执行,并且收获很大。相反,有的人不会说话,不善于表达自己,对上司安排的工作或者被动应付,有的人即使做了也不主动汇报,不做信息反馈,甚至“先斩后奏”或“斩而不奏”,甘当无名英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