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论语》学生活
10254200000028

第28章 创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1)

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的金钱所买的不是快乐而是不断的恐怕和患得患失,经常觉得自己所买的东西在更值钱的东西面前黯然失色,而使自己感到不如别人,不够富足,那就证明你所需要的不是更多钱,而是一种凌驾于金钱之上的,超然于物欲之外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对世界的一份欣赏之情。有了这份对世界的欣赏之情,才会使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感到富足,才不会陷于永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轮回,终生埋头在金钱的营求之中而不见天日。

不能被利益驱动

经典语录

子曰:“放于利丽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解读

孔子的说法并不前后矛盾,前面已经有了君子“义之与比”,一切都按照“义”来行事的道理,因而他否定“放于利而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宋明理学所说的那样,要绝对地排斥“利”而只能剩下“义”。孔子并没有彻底地否定“利”,从他的言行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只是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切都贯彻“利”,而是要把一切都摆在“义”的天平上去衡量。也就是说,他要达到的目标是,人们内心的是非善恶标准要以“义”来衡量,而不是以“利”来衡量。

在他看来,如果一切都能以“义”来衡量,那就可以摆脱个人私善好恶的干扰,真正地达到“道”的高度;而如果一切都以“利”来衡量,个人的追求“食色”的私欲,就会引起人心不正当的善恶喜好,也就不可能达到“道”的高度了。

活学活用

追求“利”有一个程度的问题。现在的很多行业,被利益驱动得太多了。一些新闻媒体,为夺人眼球,大量地爆料明星八卦、色情消息,虚假广告无处不在;高等院校为了多招收一些学生,就要扩招,收取大量的学费及其他费用;甚至有些学生刚毕业,为了找到好的工作,不惜背叛自己的灵魂……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人要活着,就要吃饭,还要担负很多作为个体及群体的不同任务,人是不可能摆脱基本生活需要的,这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如果“取之有道”的话,追求“利”并不为过。而且,儒家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这也不可能避免他们对于“利”的追求,只不过追求“治国平天下”的儒者所追求的“利”,已经不是个人的私“利”,而是能够留芳千百世的“天下之私”。

为了生存而采取的基本生活方式,孔子无法反对,也不可能反对。但是“放于利而行”,就是将追求“利”的程度的无限扩大化,以至于用“利”来衡量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因为这恰恰违反了他一直追求的“义”,那肯定要反对!如果人们都“放于利而行”,由于物质等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是有限的,这势必引起人们之间的争夺,得到满足的人会高兴,得不到满足的人就会有怨恨,发展到最后,就不再是争夺了,而会成为争战。

要是为公众的利益去做事呢?那肯定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淮南子有云:“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意思是说,做事为群众谋利益,大家就会跟着他帮助他;做事为个人捞好处,大家就会离开他抛弃他。公众的利益至上,这一点当然毋庸置疑。

倘若大家都依照“义”来做事,人们对待一切问题,不再看是否“利不利”(是否有利于自己),而看是否“义不义”(是否适宜),就可以消除因“利”而导致的争夺,也就消除了争战的隐患。所以,当“义”成为人间的天平,那种超越了个人的私利、以致于超越了集团私利(如:民族、国家、人类等)的“舍身取义”就会再现人间。

智慧金言

不过,人类很少能够做到孔子所说的“义”,但人类从来不缺少对“义”的敬畏,任何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是人类的共同本性。人们对于除恶扬善的事情自有其尊崇,人们对于给自己带来福祉的人从来不缺少爱戴心,人们心中对于理想世界的遐想从来就没有断绝……

正确面对财富

经典语录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解读

对“义”和“利”的态度,是孔子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因此,他才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在孔子的眼里,道德高尚的人重义而轻利,见利忘义的人重利而忘义。前者受人尊敬,后者惹人生怨。

活学活用

孔子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利益,只是反对以不正当的手段得到金钱和财富。他强调,如果财富可求的话,即使从事卑贱的工作也去做,即不能唯利是图。

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离不开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所以,在今天,我们追求个人利益是合乎道德的。当然,这里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对利益追求的权利,即不损人利己。但是,从个人修养来说,淡漠的物质欲望仍是值得推崇的。一个脱离了庸俗趣味的人,一个有崇高理想和高雅志趣的人,对于物质享受都看得很淡。有人说,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是一个分数,分子是他拥有的各种资源,如金钱、学识、人际关系等,分母是对幸福的期望,或者说,是实际的享受与期望的享受之比。所以,欲望越大的人,越是得不到满足,越是感到不幸福。孔子对追求利益的鄙视固然不对,但他执著地追求仁,强调个人修养则无疑是正确的,所以他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戚戚的原因之一就是欲壑难填。

早几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万万不能”这句话流行得颇广,常常被人加以引用,以说明金钱在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更强调金钱之魔力的巨大,大到可以沟通天上地下关节,可以直达阴曹地府里的阎王爷处。金钱的魔力如此之巨大,凡夫俗子自然是见钱眼开了,那么金钱究竟是什么呢?

唐朝名臣张说曾写了一奇文,名《钱本草》以金钱喻药,语句精练,内容新奇。他说: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序饥,解困厄之难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谦。贫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取无时采之非理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窃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从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人不妨已谓之智。以此之术精练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领忌之。”

全文褒贬兼俱,把钱的性质,利弊,积散之道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深思。

钱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有谁能够离得开钱呢?普通老百姓离不开,政府公务员离不开,领导官员离不开,大腕明星离不开。钱,可以使卑贱的变成高尚的,美的变成丑的,懦夫变成勇士,可以使窃贼得到高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被金钱迷蒙了双眼,他们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哲学,选择了“做金钱的奴隶”这一生存方式大肆地侵吞公款,贪污受贿,无耻地偷窃卖淫,疯狂地走私贩毒,但是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金钱有时也可以把美的变成丑的,新鲜的变成腐败的,尊贵的变成卑贱的,勇士变成懦夫,高官变成盗贼,乞丐,囚徒,死刑犯!泪酸血盐,悔不该手辣口甜,只到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的金钱所买的不是快乐而是不断的恐怕和患得患失,经常觉得自己所买的东西在更值钱的东西面前黯然失色,而使自己感到不如别人,不够富足,那就证明你所需要的不是更多钱,而是一种凌驾于金钱之上的,超然于物欲之外的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对世界的一份欣赏之情。有了这份对世界的欣赏之情,才会使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感到富足,才不会陷于永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轮回,终生埋头在金钱的营求之中而不见天日。

如何看待金钱,如何获取金钱,如何使用金钱,涉及金钱观。正确的金钱观,指导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利于国家社会、利于他人的有益的地方,用到有利于自己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境界和智慧都能上一个层次。

我们早已过了谈钱脸红的年代,这是社会莫大的进步,但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智慧金言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个人是这样,对于企业更是如此,否则,你的所得便是不义之财,不能长久,甚至还会带来长远的伤害。

克制欲望就会变得刚强

经典语录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解读

孔子认为欲望太多的人,怎么会刚强呢?

也许,欲望与刚强本身没什么联系,被孔子这么一说,却是“欲望”越多,越不“刚强”。

先说说“欲望”,谁没有“欲望”呢?但欲望和欲望对象之间,总是一种矛盾关系,欲望多一点,便能实现更高的结果。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前更是如此。孔子实际上并没有指明人是不能有欲望的。但真正的“无欲”则能体现人性最真最纯的东西。

活学活用

我们其实很明白一个道理——欲壑难平!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傻”郭靖和“憨”无忌不是成为一代大侠就是神功盖世,而且还有聪慧痴情的美女相伴,正应了一句俗语:“傻人自有傻福”。为什么老天偏要垂青这些非傻即憨的人呢?想来上天不喜欢那些私欲熏心的小人吧!若真是那狗苟蝇营之辈得了真经,搅起武坛正不压邪的歪风,那么老天爷不是要因违背天理而自食其言遭五雷轰顶的惩罚吗?神总应该比人聪明吧。

无欲非真傻或真憨,而是单纯、真诚、无私的代名词。侠客们的付出都是仗义的、无私的,老天自会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原理还他们以公平,起码由这些人去领导江湖,他可以安然去睡大觉了。从郭大侠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惟无私欲才可兼善天下。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是一个能主动隔绝欲望对象的典型例子。有一次,令尹子佩请楚庄王赴宴,他爽快地答应了。子佩在京台将宴会准备就绪,就是不见楚庄王驾临。第二天,子佩拜见楚庄王,询问不来赴宴的原因。楚庄王对他说:“我听说你在京台摆下盛宴。京台这地方,向南可以看见料山,脚下正对着方皇之水,左面是长江,右边是淮河,到了那里,人会快活得忘记了死的痛苦。像我这样德性浅薄的人,难以承受如此的快乐。我怕自己会沉迷于此,流连忘返,耽误治理国家的大事,所以改变初衷,决定不来赴宴了。”

楚庄王不去京台赴宴,是为了克制自己享乐的欲望。由于楚庄王能注意与欲望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所以他才能在登基后,“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成为一个治国有方的君王。“无欲”实为随心所欲。武当真人张三丰不是费了很大心思才将练会的招式忘却了吗?这有点像孤独求败的话:“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正所谓的“无为有处有还无”。

现在有很多领导,因贪图钱财而受贿,结果被锒铛入狱;也有的领导,因迷恋女色,难填欲壑,最后也断送了前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强烈的欲望,有欲望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欲望,那么,你最好远离那些令你迷惑的对象。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做“官”必先做人,做人则道法先行,只有这样,才能自然循环,不违背道义,不违背常礼。

有两组脍炙人口的成语,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试想一下,如果海没有欲望,怎么可能有纳百川的气势呢?但这种欲望能容人,就像过去一句话一样——宰相肚里能行船。姑且不论那些宰相是不是都是有肚量的人,但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泛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

同样,“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智慧金言

在控制欲望的这条路上,倘若事情能够做到“三不三多”,那就差不多了——不做急功近利、违背规律的“蠢事”,不做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假事”;不做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坏事”。多做顺乎天意、顺乎民意的好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善事;多做求真务实的实事;多做利国利民的好事。那就没有什么要担心的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经典语录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

孔子说:“做人却不讲诚信,真不知道他怎么配做人。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国軏,还怎么拉车走呢?”

解读

儒家思想主张做人做事要诚实守信。不但自己要诚实守信同时还要相信他人。孔子曾不厌其烦地教导他的学生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之为人而不讲信用,失信于人,真不知道他怎么配做人。

孔子在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时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这使他更加看重自己的学生颜回。

活学活用

《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曾子之妻要去集市,她的孩子在后边哭闹着跟随。她哄孩子说:“你回去吧,等母亲回来给你杀猪吃肉。”等她从集市回来,曾子便要捉猪来杀。他妻子阻止他说:“只不过是为了哄孩子,与孩子开个玩笑罢了,何必当真?”曾子说:“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小孩子天真无邪,还没有认知能力,所作所为都要向父母学习,靠听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了他,是教孩子学‘欺’呀!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是不能形成良好的教化的。”于是,就把猪杀了。

言而有信,是为人处世的必备要素。孔子曾用四项内容教导学生:历史知识、自己的品行修养、对国君的忠诚、交朋友的信任。(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重祭祀,他认为祭祀同治理国家有紧密联系。宗庙里的祭祀,是为了侍奉自己的祖先,使未来得到祖先神灵的保佑,起到团结活人,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作用。因此,祭祀要诚心诚意。祭祖先,好像祖先都在,祭百神,好像神就在,凡是祭祀孔子都要亲自参加,他说,我没有参加的祭祀,若是别人祭了,对于我也像没有一样。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吉田忠雄在回顾自己的创业成功经验时说过,为人处世首先要讲求诚信,以诚待人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离开这一点,一切都成了无根之花,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