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身上,有种神秘的力量就是进取心,它使我们向目标不断努力。它不允许我们懈怠,它让我们永不满足,每当我们达到一个高度,它就召唤我们向更高的境界努力,进取心是摆脱颓废的最佳手段。
千万别失去进取心
经典语录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王路》)
译文
在孔子看来,狂者是进取的人,狷者是有所不为的人。
解读
孔子说的“狂”,即积极进取,勇于开拓之意,有较高的志向,富于进取心。
孔子如此欣赏“狂狷”,因为这与“进取”、“上进”相连。人最可贵的就是进取心、上进心。没有了这种心,人就不可能进步,不可能很好地成长、成功。
活学活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满足于自己目前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不想向未来挑战。比如,有些人在进入公司后,认为自己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便有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从而不思进取,放任自流。现实是残酷的,人生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成功学大师罗伯逊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他就会停滞不前。人当然不应该对自己的命运感到失望和不满,但人永远不应该满足。”人生好像是爬山一样,你必须有达到山顶的雄心壮志,否则,永远无法爬到顶端。
有个医生,开了一家诊所,生意非常好,他很满意自己的医术。然而若干年后,他的生意渐渐地步入没落之途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自从医科大学毕业开诊所之后,诊病下药都是用老法子。他对新出来的医疗器械及新的著名药品都不过问,也不花时间去看看最新的医学刊物,诊所的陈设也一直是老样子,没有变过,他开出来的药方都是不易见效的、人家不用了的老药品。人们不愿意在他那里看病了,都跑到他对面的一家年轻医生开的诊所去了。那家诊所拥有最新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开出的药方也都是最新发明的新药品,病人走进去看了都很满意。
这个老医生很后悔,他总认为自己是医科大学里出来的高材生,没有人能抢走他的奶酪。等他发现这种情形,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安于现状”和“不进步”,最终使他从一个成功者走进了失败者的行列。
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天下真不知有多少人一无所成,原因就是他太容易满足了。要求自己上进的第一步,就是绝对不可停留在现有的地位。不满足于现状可以帮助你不断获取新的成功。”
不满足现状,不为眼前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这就是进取心。只有不满足才能继续奋斗,只有不骄傲才能看清方向。做到了这两点,人生的成功就不难实现。
只要你留意,你就会发现,每一个成功者都有着勇往直前,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心。可以说,他们没有人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大多数人都仍在继续努力。这就是一种进取心,是推动人们进行创造的动力。
在人的身上,有种神秘的力量就是进取心,它使我们向目标不断努力。它不允许我们懈怠,它让我们永不满足,每当我们达到一个高度,它就召唤我们向更高的境界努力,进取心是摆脱颓废的最佳手段。
1909年9月21日,我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家冯如,驾驶自制的飞机,在美国奥克兰市成功地进行了试飞,揭开了我国航空史的第一页。
冯如是广东人,小时候他家里很穷,12岁就到美国当童工谋生,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当工人。1903年,美国发明了飞机,冯如想:帝国主义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果中国有了成百上千架飞机,就一定能打败侵略者。于是,冯如在华侨中宣传制造飞机保卫祖国的道理,请大家捐款。广大华侨盼望祖国的强大,对冯如的倡议积极响应。1906年,在爱国华侨的资助下,冯如终于筹集够了资金,创办了一家飞机制造公司。在3年的苦干中,冯如时常鼓励自己千万别失去进取心。1909年,冯如终于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机飞上了蓝天。当时发明家莱特兄弟驾机首飞时才飞了260米,而冯如驾着飞机竟飞了810米。美国人惊呼: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这年冯如才26岁。
几个月后,冯如又制造出更优良的飞机,孙中山先生观看试飞表演后感叹地说:我们中国大有人才啊!1911年3月,冯如带着两架自制的飞机回到祖国。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进行飞行表演时不幸坠机跌成重伤,临死前,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助手说:我死后,你们千万别失去进取心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仍是祖国!
千万别失去进取心!多么坚定的话语!正是这可贵的进取心,促使冯如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出第一架飞机;正是这可贵的进取心,鼓励冯如不断探索,研制出性能更为优良的飞机;正是这可贵的进取心,表达了冯如对祖国深深的爱!
智慧金言
进取心是一种激励我们前进的、最有趣而又最神秘的力量,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就像我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一样。正是进取心和意志力——这种永不停息的自我推动力,激励着人们向自己的目标前进。这种内在的推动力从不允许我们“休息”,它总是激励我们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奋斗。由于人类的成长是无限的,所以我们的进取心和愿望也是无法满足的。最终,进取心这种伟大的激励力量,会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崇高。
成功在于自己的坚持
经典语录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矣。”
译文
孔子说:“颜回嘛,他的心长期不违背仁德。其余的学生就只能短时间里做到了。”
解读
孔子认为,要做到“仁”需要达到很高的修养境界。在他的学生中,子路、冉求、公西赤等在学问、修养上离“仁”的境界都还有一段距离。只有颜回能把仁的境界一直保持三个月。其余的学生,只是偶然达到仁的境界,或是一天有一次,或是一个月有一次。颜回是孔子最得意,也是最喜欢的弟子,时常被孔子向学生们推荐为学习的榜样。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中,首屈一指者当属颜回。孔子认为颜回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因为他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有些愚笨,实际上却很聪明。《论语》中多次提到颜回,在《论语·雍也篇》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贤明呀,颜回!一小筐饭,一瓢水,住在狭小的巷子里,别人愁得不得了,颜回却不改变它总有的快乐。颜回对箪瓢陋巷之贫,安然处之而不改其乐。所乐者何?从其师,“志于道”。“安贫乐道”一词出于此处。《后汉书·韦彪传》记载:“安贫乐道,恬于进取,三辅诸儒莫不仰慕之。”后儒们更为崇敬夫子之道,即“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手臂)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使“安贫乐道”更加权威化、神圣化,从而形成了一个更加完美的“孔颜之乐”,令后儒们向往不已。
颜回之所以被孔子赞不绝口,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他的坚持。在困境中坚持操守,始终不渝,给世人留下美名!
活学活用
职场中经过打拼获取成功的人士不乏其人,当问及他们取得成功的经验时,估计他们首先会告诉你两个字:坚持。
做事情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因为遇到挫折或者困难就半途而废,随随便便放弃自己的理想。只有坚持不懈地进取,努力克服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艰险,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半途而废,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
在郑国偏远的地方,有个人整天不知道干什么好,做了很多事情都不成功。他自己很想学一种专门技术,但是就是坚持不下来。一天他听说做伞的生意很不错,就跟别人去做伞了。他学得很快,学成之后就自己回家做伞了。可是不巧的是,赶上连续三年大旱,土地都干得几乎要冒烟了,天上根本就不下雨,他做的伞也没有什么用途了。于是,他放弃了做伞的生意,改行学习做从井中打水的工具。等他把从井中打水的工具学成功了,这个时候偏偏又遇上了连续三年下大雨,做出来的打水工具又没有用处了。这个人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做伞吧,后来他又改行去做伞。等他做了大量的伞准备到街上去卖的时候,没过多久偏偏强盗四起,战乱纷争,老百姓都拿起武器去打仗了,很少人用伞。于是他又想起做兵器,但这时他已经年老体衰了,想做兵器已经做不成了。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而不是属于三心二意,不断改变自己志向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准了,坚持下去,付出总会有回报。就像挖井,只要我们一直挖,一直挖,总会出水。
麦克一年前应聘到朗讯工作,他的表现很不错,不到一年就得到了提升。晋升速度之快,令周围的人都惊诧不已。
一天,麦克和一位知心的好朋友聊天时,这位朋友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询问麦克晋升的秘诀。
麦克听了后,回答道:“其实很简单。当我刚开始进入朗讯工作的时候,我就发现,每天下班后,所有的人都马上回家了,可是我们的主管鲍勃先生却依然留在办公室工作,而且一直呆到很晚,还有,我注意到鲍勃先生在工作的时候,经常要一个人去寻找很多重要资料,或者要到其他办公室找东西。于是我就下定决心,下班后也不要急着回家,呆在办公室做一些其他工作。当然,没有人要求我留下,是我自愿的,因为我认为我应该这样做。这样如果鲍勃先生有什么需要的话,我就可以为他提供任何他所需要的资料,这样也可以为鲍勃先生节省一些时间,就这样,日复一日,他每天都坚持干得很晚才回去,我也一样。久而久之,鲍勃先生养成了有事叫我的习惯。虽然我牺牲了许多和家人呆在一起的时间,我想鲍勃先生也一样,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
麦克的提升贵在坚持。这种坚持体现了一种敬业精神,在既没有任何人强迫又没有提薪的引诱的前提下,麦克主动放弃了自己休息的时间和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为上司服务,他所关心的是企业的兴旺发达。
事实证明,麦克这种坚持为公司义务服务的做法使他能够学到比别人更多的经验和知识,而这些经验和知识实际上就是他向上发展的踏脚石。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好的工作方法会给你的成功助上一臂之力,这就是坚持的魅力。
智慧金言
坚持实际上就是一种忠诚,是对自己信仰的忠诚,对自己事业的忠诚,实际上就是一种自信。天道酬勤,只有忠于自己的选择,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人,才能取得成功。
危难时刻不退缩
经典语录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遇见危险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解读
“见危致命”跟现代词汇“奋不顾身”是一个道理,就是奋勇直前不顾个人安危的崇高思想境界,是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具有这种品格的人往往能在关键时刻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战胜艰难险阻,赢得胜利和成功。这种精神生发于古老的中华民族,今天又有着新时代的崭新特色。
活学活用
汉代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道:“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清代林则徐《会奏九龙洋面轰击夷船情形折》中说:“该将弁等忿激之下,奋不顾身,连放大炮,轰击夷人多名。”清代官员面对列强确实有畏敌如虎者,但为了祖国的尊严而奋不顾身阵前捐躯者,确大有人在。例如,清代的爱国将领关天培面对着英国侵略者,在人少势单、毫无增援的情况下,率领部下发出“人在虎门在”的誓言,与敌人决一死战。面对攻上炮台的英军,他奋不顾身,“格杀数人,枪箭雨至,负创奋斗,力竭殁于阵前”。在甲午海战中出现了邓世昌、丁汝昌这样的英雄将领。邓世昌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激战中战舰受创起火,他开足马力撞向敌舰,部下给邓世昌救生圈时,他拒绝了,最后忠贞尽职、慷慨成仁。丁汝昌亦是与敌人奋勇拼争,与威海共存亡。后人评价他们“勇武壮节首捐躯”,“有公足壮海军威”。他们为国家捐躯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将“见危致命”的精神化为行动的近代仁人志士太多了,他们正是吾辈行动的楷模。
1933年6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副会长兼总干事杨杏佛在上海被反动派暗杀,消息传出,人们悲愤异常。而同盟会的其他主要成员如鲁迅、宋庆龄、蔡元培等,也收到了特务的恐吓信,上了黑名单。许多人劝鲁迅离开上海躲一躲,而鲁迅非但不肯离开上海,反而执意要去万国殡仪馆参加杨杏佛的葬礼。夫人许广平劝阻无效,只好陪丈夫一起去。她一出门就紧挨鲁迅,准备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敌人罪恶的子弹。鲁迅不想让妻子做无辜的牺牲,逼她分开走。殡仪馆中暗布了许多特务,他们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当鲁迅出现在殡仪馆里时,特务都惊呆了,他们未料到鲁迅为了祭奠亡友,竟然奋不顾身,置生死于度外,甘愿承受被暗杀的风险。他们握枪的手也忍不住颤抖起来。由于鲁迅威望很高,特务没敢轻举妄动。送葬回来,鲁迅对友人说:“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真理更可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许广平告诉别人,鲁迅出门故意不带钥匙,表示有去无回,要和敌人斗争到底。人们听了鲁迅夫妇的话,对鲁迅先生为了正义的事业而奋不顾身的精神更加敬佩了。
在和平年代生死的考验并不多见,特别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尽管不少人的金钱观念增强了,但在社会上,还是有那么一大批维护道德仁义的中流砥柱。
2006年的一个下午,一中年男子在广州荔湾区周门街尾随一从银行取钱老者,在老人开门时将其打伤,并把钱抢走。但该男子抢钱还没跑出50米,就被三名附近围观的群众合力抓住,老者被抢的钱也因此失而复得。其中一名男子说,“只有把不法分子当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治安才能一步步好起来。”
2006年12月29日深夜,一辆载有19名乘客的长途大客车在河南郑州附近侧翻,车头部倾斜着悬在了一池塘的上方,随时可能栽进去。面对危险,车里的乘客挤成一团。危急之时,一名头部受伤的大学新生站出来大声喊道:“大家不要紧张,别害怕,更不要乱动,我一定会帮助大家出去的……”在他的有序组织下,18名乘客被他一个个从车后窗抱出来送往地面。当得知乘客的财物还遗留在车上时,他又不顾危险再次进入车内,将这些东西安全转移。做完好事后,这位大学生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后来,得知这名大学生就读的学校后,信阳潢川的杨仕涌和张宝安在事发17天后结伴来到河南省司法警官学院,专程感谢这位见义勇为不留名的大学生的救命之恩……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正是因为这些鲜活的例子,在每天每一刻感动着华夏大地上的一代代儿女们。也正是因为这些事迹,才让儒家思想的精华在神州大地上一天天蔓延,一日日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