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有个问题:“十方信愿念佛往生的众生非常多,极乐世界能不能够容纳呢?”这就是凡夫心来测量。维摩经上说,维摩居士的方丈之室只有一丈见方,能容纳三万二千狮子宝座,何况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的极乐净土呢?极乐净土就譬如一个镜子,它能包含万象,能含摄一切相,哪里会有什么不能容纳呢?又譬如沧海能容纳所有的河流,而它不会溢出来,所以要知道,这是一真法界,不要用凡夫的这种妄心去分别测度。
[非信不能发愿,非愿信亦不生。]这是讲信愿互相支持。信,是往生净土的前矛,但如果只有信,没有志愿求生,就说明信心是虚的,是没有根的。为什么?他没有愿往生净土,所以有愿者,信之券。
“又愿者,信之券,行之枢,尤为要务。举愿则信行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劝也。”
这是讲三资粮之中愿尤为重要,信心有了,愿力就犹如有合同字据在手中一样决不会改变。信有愿则信不虚,愿是行动的枢纽,有了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持名念佛才会真正有持久的动力,才能持久不懈地老实念佛,遇缘不间断、不夹杂。行有愿则行有归,所以信有愿则信不虚,行有愿则行有归,可见愿是特别重要的。
接下来进一步解释愿里包含的两类: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用欣厌两个字就可以概括这个愿:
“复次愿生彼国,即欣厌二门。厌离娑婆,与依苦集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欣求极乐,与依道灭二谛所发二种弘誓相应。故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这是讲我们愿生极乐,此心其实就是菩提心的具体实践,四弘誓愿。四弘誓愿就具足包含在愿生极乐这个愿心之中了,菩萨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具体实践。依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依集谛,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娑婆世界众苦逼迫,烦恼炽盛,因此厌离娑婆。厌离娑婆其实就包含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依道谛,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依灭谛,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
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皆演三十七道品,乃至于无世法门,往生者都是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因此欣求极乐。而欣求极乐就包含了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可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就是具足菩萨的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具体实践,所以都能得不退转于大菩提道。
“问:今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答:此亦二义。一、约一期名今,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二、约刹那名今,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妙因妙果,不离一心,如秤两头,低昂时等。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只今信愿持名,莲萼光荣,金台影现,便非娑婆界内人矣。”
这是答疑。第一个回答很简单,问:“(只可以说是你现在发愿当来要往生,所以说发愿)但可云当生”?为什么云为今生呢?这个是最浅的回答,是说我们今生今世,这一期生命,说今生发愿、现在发愿,临命终时一定可以往生,叫现生发愿持名,临终定生净土,所以名为今生。
第二其实就是讲我们的心,心往生。前面讲临终往生,这里就讲心。我们的心当下发愿,当下就已经心在极乐,所以极乐七宝莲池八功德水里就有属于我们的莲花盛开,所以一刹那名今。
[一念相应一念生]一刹那就是最短的时间。一念之间,这一念就具足九十刹那,一念相应即因果相应。有人发信愿心,执持名号,西方七宝莲池之中即时就生一朵莲花。如果精进勇猛,这朵莲花日日增大,越来越有光泽,如果懈怠退悔,就日渐焦枯。一念如此,念念皆然,所以名之为妙因妙果。好像秤一样,东西比较重,秤砣那一边放的比较不够,它就会翘起来,这是比喻荣枯因果不离一心,同在一时。
[何俟娑婆报尽,方育珍池。]今愿今生,不待这一期报尽,正在信愿持名时,马上就莲萼光荣,金台影现,极乐世界莲花盛开。因为果不离因,影不离形,即理即事,事不碍理。所以这样的修行人,就已经不是娑婆界内人。
前面的劝信流通是说现生不退的利益,现在劝愿流通是说有愿必生的殊胜利益。厌离娑婆,愿生极乐,就是冥合四弘誓愿,通入弥陀愿海,所以有愿者,皆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蕅益大师在回答“发愿但可云当生,何名今生”时,第一个讲的是临终往生,第二个就是从我们内在的安心而言,指当下往生。
我们虽身居娑婆,心已属莲邦,古德就有赞叹:“自闻超世悲愿后,吾岂生死凡夫哉?有漏秽身虽不变,此心悠游彼净土。”
虽然外表看起来我们的身体跟以前没什么两样,但是心已经悠游极乐净土,所以从内在安心这个角度来说,是当下往生,是已经非娑婆界内人。
“极圆极顿,难议难思,唯有大智,方能谛信。”
一句名号,即佛即心。圆具三学,圆赅万行。一心执持名号,便可顿超五浊,顿出生死轮回,所以名为极圆极顿;这种妙义不是语言思量之所能及,所以说是难思难议。唯有大智慧者,方能谛信无疑,信受奉行,所以直告舍利弗。到此劝愿流通就圆满了。
底下是劝行流通,分为诸佛转赞和教主结叹。先看诸佛转赞:
(丙)三劝行流通二:初诸佛转赞、二教主结叹。(丁)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诸佛功德智慧,虽皆平等,而施化则有难易。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为净土众生说法易,为浊世众生难。为浊世众生说渐法犹易,说顿法难。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为浊世众生说净土横超顿修顿证妙观,已自不易,说此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故十方诸佛,无不推我释迦偏为勇猛也。”
这段是蕅益大师把所有的教法都作了一个比较,说明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之中能宣说如此难信之法。
信愿持名,这是难中之难,作了一个比较。释迦牟尼佛是转述六方诸佛劝信之辞:“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也就是赞叹诸佛弘扬净土法门的功德,所以说是称赞诸佛。诸佛也称赞释迦牟尼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诸佛转赞。
诸佛功德智慧虽然都是平等的,佛佛道同,他们所有证悟的功德、智慧,所有的自证虽然都是平等,但在化他方面就有难易不同,都是随着他们因地愿力的不同而不同。
[净土成菩提易,浊世难。]极乐世界要成就菩提,因为没有障缘,所以容易。五浊恶世要成菩提,要成就难。净土众生是莲花化生,身心清净,为他们说法容易,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法难。这是一重一重地比较,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渐修之法还容易,要说圆顿之法就难了。在《便蒙钞》之中说有十种比较,为什么净土成就容易,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难?
第一、净土常常见佛故易,浊世不常见佛故难。
第二、净土常常闻法故易,浊世不常闻法故难。
第三、净土诸善俱会故易,浊世恶友牵缠故难。这其实就是佛法僧三宝,常得亲近佛法僧三宝就容易。
第四、净土无有魔事故易,浊世群魔恼乱故难。
第五、净土不受轮回故易,浊世轮回不息故难。
第六、净土无三恶道故易,浊世恶趣难逃故难。
第七、净土胜缘助道故易,浊世尘缘障道故难。
第八、净土寿命无量故易,浊世寿命短促故难。
第九、净土圆证不退故易,浊世修行多退故难。
第十、净土一生成佛故易,浊世多劫难成故难。
这是来作比较。为净土的众生根机利,惑业俱轻,所以一闻说法就便信受,能依此而解、而行,所以说法容易。浊世众生惑重障深,闻说法很多不信,要解、要行、要证入就更困难等等。
如果为浊世众生说五戒、十善,说四谛十二因缘,还容易相信,要说圆顿大法,他要信受就不容易。你说众生本来是佛,万法不出一心,他要真正能心开意解就很困难。
并且[为浊世众生说余顿法犹易,说净土横超顿法尤难。]余顿法是指禅宗,最上一乘,圆修圆证的禅宗之法。虽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念不生,当体即佛。这个众生还容易接受。要说净土法门,横超三界,顿出生死轮回,很多人还不信受,他还认为这只不过是权巧方便说。而且更进一步比较,蕅益大师是层层深入,最后推出持名念佛法门最殊胜。
我们为浊恶世的众生说净土法门,如果说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这已经很不容易了。要说不需要勤苦修行,只是持名,能径登不退,这个就很难。一般的众生善根不够,不是根熟菩萨,他要真正信受是困难的。
你要说持名一法,执持名号,七日一心不乱,就得往生极乐,径登不退,一生补处,圆成佛果,这样奇特稀有,殊胜绝妙之法,是超出思议之表,叫超出思议,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是方便之中的第一方便,这是难中之难,所以诸佛称赞,都推释迦牟尼佛是于佛道难成之中,在五浊恶世之中成佛道。于最难令众生生信心的顿中之顿法,圆中之极圆法,方便之中的第一方便法——持名念佛法门而能宣说,所以说是偏为勇猛,大雄大力,是最极勇猛。这就是蕅益大师为了彰显持名念佛法门的殊胜来层层比较。
在五浊恶世之中说法难,而说渐法,如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还容易。说大乘圆顿法是更难。大乘法之中说其余的圆顿法门,比如说禅宗还容易,说净土法门,横超顿证尤其难。净土法门之中宣说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已经不容易了,而要能说超出思议,第一方便的持名念佛更是难中之难。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虽多,唯此信愿持名法门最为难得宣说,难中之难,因为众生不容易真正起信。
所以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之中把持名念佛说为不思议胜异方便。《灵峰宗论》有层层的比较,说了很多种方便,最后把持名念佛说为最上的不思议胜异方便,有点铁成金的奇效。
善导大师也说:“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上尽一形下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可见持名念佛最为殊胜,也最为难信,要有大智慧、大善根,根熟菩萨才真正地信受奉行。
底下是比较,说五浊恶世之中,如果依靠自力,要超出五浊恶世很困难,但信愿庄严一句阿弥陀佛,就能转五浊,所以是彰显此法门的殊胜。
“劫浊者,浊法聚会之时。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见浊者,五利使,邪见增盛。谓身见、边见、见取、戒取、及诸邪见,昏昧汩没,故名为浊。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烦恼浊者,五钝使,烦惑增盛。谓贪、瞋、痴、慢、疑,烦动恼乱,故名为浊。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众生浊者,见烦恼所感粗弊五阴和合,假名众生,色心并皆陋劣,故名为浊。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命浊者,因果并劣,寿命短促,乃至不满百岁,故名为浊。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从这里开始就是说这五浊。五浊自力修行要出三界是很困难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之中成佛,为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法。深知此界的众生,只有仗持名这个最上圆顿的法门,才能出生死海。所以大悲心催使他无问自说,甚为稀有难得,所以一一来解说这五浊。
劫浊无别体,四浊交凑,即其相。劫浊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乱世,这乱世不一定是说外在的很乱,而是众生的心很迷乱。
见浊就是五利使为体,诸见炽盛,即其相。见浊之中,如果不是一心持名念佛,不容丝毫凡夫的意见,凡夫意识之中起种种的分别见解,这其实是障道因缘,所以就只管信愿持名,不劳参究观想,才能容易成就。
印光法师说:“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这说得很直接。
烦恼浊就是五钝使为体,[烦惑增盛]就是它的相,贪、瞋、痴、慢、疑,五种妄心。烦动恼乱,浑浊自性,所以名为烦恼浊。而极乐世界之中能诸善俱会,离诸烦恼,所以我们应该要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超烦恼浊。在烦恼浊之中,如果不是修持名念佛法门,必定难以出离,只有修持名念佛,无取无舍,即凡心,成佛心才能真正依此得度。
众生浊就是五阴和合为体。见、思二惑为感生三界生死的因,感得粗弊的色、受、想、行、识五蕴色身。惑业因缘为能感,粗弊五阴为所感,所以这个色法的身体很低劣,心法的精神也是智慧未开、烦恼充满。我们能得生极乐世界,就是莲花化生,清净庄严,微妙相好,所以我们要念佛求生彼国,超众生浊。众生浊之中要仗欣慕净土,厌离娑婆这个欣厌之行来真正地起信、发愿、念佛,才容易得度。
命浊就是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为相。
[因果并劣]因就是见浊、烦恼浊,果就是众生浊,粗弊五蕴,五蕴为托生之果。我们这个身心,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假合而成,催年减寿,所以命浊之中,也是要能求生西方。娑婆世界人命无常,一生极乐就能转为无量寿,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所以我们要发愿念佛求生彼国,就是真正地超越命浊。
阿弥陀佛因地愍念凡夫临终颠倒,生死关难透之苦,特发临终接引愿,这个愿力最为超胜。慈悲摄受众生,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会集本就是二十临终接引愿,前面是康僧铠的本子。念佛人临终,蒙佛光注照,净土圣众莲台接引,就能如入禅定。神识离体之际,顿现阿弥陀佛与圣众莲台接引的景相,能垂终时自见,见自己能坐金莲花之身,这就已经是净土的生阴,所谓娑婆印坏,净土文成。净土莲花化生,清净身已成。而娑婆世界五蕴弊恶的色身印坏,临终在定之心就是西方净土七宝莲池受生之时,所以非常直捷稳当。下劣凡夫如果不是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靠自力决定难出生死业力之网,可见阿弥陀佛对于十方众生的临终关怀是慈悲到了极处,考虑周全到了极点,把众生对于死亡的恐惧转化为对成就法身慧命往生不退成佛的欢欣,所以是最胜妙的临终关怀。
“复次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转劫浊为清净海会,转见浊为无量光,转烦恼浊为常寂光,转众生浊为莲华化生,转命浊为无量寿。”
这段文说得非常妙,历来都被很多说法的法师引用。这就说明信愿行三资粮能转五浊,只此信愿,庄严一声阿弥陀佛,就是不需要依靠其他法门,只是用信愿行三资粮,就可以转五浊为五清。信愿是慧行,是能庄严;依慧行而起行行,执持一声万德洪名即是行行;又以此慧行和行行来庄严净土,所以能转五浊。因为众生的心,心性本体是本来清净的,迷的时候就成为浊,现在能觉悟过来,能信愿持名,觉悟了就能起信愿行三资粮,就能转浊成清,能庄严净土。
劫浊,是浊法聚会之时。现在念佛往生极乐,就是转劫浊为清净的大海众菩萨聚会。
见浊是邪见增盛。现在能念佛往生极乐,就是转见浊成为无量光,就是我们心性三德秘藏本体的智德。
烦恼浊是烦惑增盛。现在念佛求生极乐,是转烦恼浊成为断德的常寂光。
众生浊是色心陋劣。现在念佛往生极乐,就是转众生浊为莲花化生,清净胜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