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10383900000053

第53章 迦陵仙音第二讲(1)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痛苦,。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板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迅速超出轮回,往生极乐,所以来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昨天讲到了净土法门的殊胜和本经的五重玄义之中的释名。

其实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听闻这个经题以后,对全经的大义,就应该非常明了了。

“佛说观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昨天讲到了无量寿,法身佛、报身佛是佛佛道同的,都是无量寿命,而且是无量的无量。那应化身佛就修短不同。有的示现化身佛,比方说此土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示现的寿命很短促,让众生警醒无常。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寿命是无量无数阿僧祇劫,无央数劫,但是是有量的无量。

阿弥陀佛,我们看《阿弥陀经》上面讲到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乃至于神通、智慧、三昧、辩才,一一悉皆无量。为什么这里面就是直接用无量寿来代表呢?因为无量寿命是体,无量光明是用,以体摄用。今天接着讲《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中的经字。

经,契经,上契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悲愿度众生的妙理,下契众生信愿、观佛、念佛、往生不退的根机。另一个方面,一般常规用贯、摄、常、法来解释经。贯穿所说之妙理,摄受所化的众生,三根普被,常则古今不易,法则近远同遵,两会正说,总成斯一。

本经的特色,就是如来说的十六观,共有两会。第一会是释迦牟尼佛在王宫为韦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开示净土的十六妙观。之后如来讲说圆满了,回到灵鹫山中,阿难尊者将如来所说的复述一遍。所以是两会。

一般的常规,将经典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善导大师在他的《四帖疏》里面,把本经分为五分——序分、正宗分、得益分、流通分和耆阇分。就是在耆阁崛山中,在灵鹫山中,释迦如来在王官所说的这个法,阿难尊者复说一遍。这是说经。

经又有很多意思,比喻为涌泉义,有种种无量的意思;还有经就是径,捷径的径。本经所说的观佛念佛的法门,是修行成佛的捷径,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最快的道路。

如果从经题来说,也可以说教、理、行、果,也可以说三种般若。《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在教理行果之中,属理、属果,也就是法身德。属理,是从自性清净法身这边来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属果,是从离垢妙极法身来讲,我们按照《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的方法去修行,也能够证同诸佛,也能够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圆成佛道,如阿弥陀佛这样圆成佛道,这是法身德。本经教我们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乃至于四种念佛成佛的方法,开显我们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所以这个佛代表法身德。

没有听闻过佛法,好像初一、初二的月亮一样,虽然有,但是没有显现出来。刚刚接触佛法,对佛法有信心,生起信心,如初三、初四的月亮,自性的智慧光明显发一点点。成就小乘的阿罗汉,如初七、初八的月亮。菩萨,如十二、十三、十四的月亮。成就圆教的妙极佛果位,如十五、十六的月亮,是圆满的显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在教理行果之中,属行,具体行持的方法。本经所教的方法是净土的十六观,让我们随时随地保持观照的功夫,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报的庄严。前面讲的几种观法都是讲极乐世界的依报,首先是假观,告诉我们先借着娑婆世界可见的落日、水、冰,渐渐地来观想极乐世界的大地、宝树、七宝莲池、八功德水,乃至于莲花宝座。观想依报庄严以后,就观想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我们观想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和三辈往生的众生,这样都是属于行,也就是般若德。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没有成就,我们所修的是空观;已成就就是般若智慧。在因地上面修行,称之为般若;果地上面就是如来的一切种智海。

所以我们要长时保持观照,要真正学好净土十六观,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所见到的一切,都应该观想成极乐世界的宝树,极乐世界的妙音。我们遇到不顺利的事情,遇到倒霉的事情,都当做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让我们的心感激佛恩,在这样的一种感恩的心情之中,舍离内心的贪欲、愤怒、种种的污秽。每一天都活在极乐世界的光明之中,每一天都欢喜自在。那我们将来也决定能够欢喜自在,往生极乐,这是真正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是讲观无量寿佛,属于行。

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与经,在教理行果之中属于教,也就是文字般若,也就是解脱德,我们依这个经的教诲来超出生死轮回。所以《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是实相般若,观无量寿佛是观照般若,我们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入实相般若。

我们能够通达《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深信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度众生的悲愿,修习净土十六观,信愿持名,九品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佛。真正通达佛法、有智慧的人,一闻千悟,听到这个经题,就能够通达全经的要义,这是说释名。

辨体

辨体,一切大乘经典都以诸法实相为体。本经也是以诸法实相为体,经上所讲的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都是诸法实相,都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所以《四帖疏》上说:“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即事而真,当相即道。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一一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一即是实相。所以本经也是以诸法实相为体,这是讲辨体。

明宗

明宗,就是修行的宗要,具体的修行方法。《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的宗要;本经是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前面的十三观,主要是定善,是以观佛三昧为宗;后面的三观是散善,是以持名念佛为宗。定善是韦提希夫人向佛请法的;散善是佛自说的。

论用

论用。就是我们这样修了以后,有什么样的力用?《阿弥陀经》是以往生不退为用,圆生四土,皆得阿鞞跋致,径登不退为用。本经也以九品往生为用,详细地开示净土法门九品往生的条件,往生的情形,往生以后修行时间的长短,非常细致,比《无量寿经》更详细。

判教相

判教相。在声闻藏、菩萨藏,二藏之中,本经属于菩萨藏。在化法四教和化仪四教之中,本经属于圆教和顿教,“圆中极圆,顿中顿超。”这样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

译者

本经的翻译者是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畺良耶舍。刘宋是指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东晋的大将刘裕所开创的刘宋。在元嘉年间有一位三藏法师畺良耶舍翻译的。

本经有三种译本。我们知道《无量寿经》有十二种译本。第一种是西晋末年,有一位印度过来的梵僧(佚名)所翻译的一卷,已经失传了。第二种译本就是我们现在所学习的这种译本。第三种是刘宋年间的罽宾沙门昙摩密多所译。罽宾国在现在的克什米尔这一带。昙摩密多,意译为法秀。

序分

底下我们就进入到具体的经文——序分的学习。序分,一般的有通序和别序。通序又称为证信序,证明这个经典是释迦牟尼佛金口宣扬的。一般以六种成就来证信。别序就是本经所发起的特别的因缘,所以又称为发起序。本经的发起序也有六个方面。

通序(证信序)

先看证信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啻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说法主成就,“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处所成就。

不过我们要明白一点,本经开始第一会不是在灵鹫山说的,即不是在耆阇崛山说的。而是在王宫为韦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以及频婆娑罗王所说的。之后第二会才是阿难复述。所以处所应该一个是灵鹫山,一个是王宫。

“与大比丘众”这个属于众,闻法的大众成就。佛陀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大阿罗汉摆在前面;菩萨三万二千摆在中间;后面还有无量的天龙八部,经首就没有说,但是最后有显示出来。这是大众成就。

六种成就是如来临入涅槃的时候,阿难陀尊者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所以他非常地悲伤,这时候阿那律尊者,也就是《阿弥陀经》上的阿兔楼驮尊者,提醒阿难陀,要阿难陀就一些最重要的问题去请问佛陀。

阿难就以四件事情来向佛请教。

第一,如来灭度以后,经典如何证明是如来所说的呢?

第二,如来住世,依佛为师;如来涅槃以后,依何为师?

第三是依何而住?

第四是恶性比丘如何处之?

如来回答,经首以六种成就,信、闻、时、主、处、众来证信。如来灭度依戒为师,也就是依波罗提木叉为师。第三依四念处而住,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事实上四念处也就可以概括四圣谛,也可以概括完整的佛法。恶性比丘默摈之。

“如是”是信成就,是这个样子的,表示认可。如来涅槃以后,在第一次结集经典的时候,大迦叶尊者召集五百大阿罗汉,在七叶窟会集经典。当时大迦叶观察,有四百九十九人都是成就阿罗汉道,唯有阿难陀没有证得,所以大迦叶就让阿难出去,说你不够资格。

阿难就很惭愧,以前只注重于多闻,不注重于实修。出去以后精进修行,不休息,很疲劳。然后想休息,刚刚准备躺下来,头还没有碰到枕头的时候,就成就阿罗汉道。所以就去参加经典的会集。

七叶窟的石门已经关上。阿难就敲门,大迦叶说,“你已经成就阿罗汉道,就不用给你开门了。你运用神通,从那个门缝里面进来。”

果然阿难就进去了。大众因为阿难陀尊者多闻第一,就请他升座,把如来所说的教法重说,大众在底下听。如果大众认可,那就记下来;如果其中有一位阿罗汉说:“不如是”,不赞同,那么就不能记下来。

所以这是“如是”,信成就,是这个样子,我阿难亲从佛闻。

这是表面说,其实还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解说“如是”。

第一,从念佛众生这个角度来说,“如是”就是能修道,一心不乱名为“如”,临终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是”。

第二,从极乐世界这个角度来说,先说依报,极乐世界不生不灭名为“如”,不同于娑婆世界有成、住、坏、空,极乐世界殊胜庄严,真实不虚,名为“是”,这是“如是”。从正报来说,极乐世界的众生皆是莲花化生,寿命无量名为“如”,不同于娑婆世界众生,有生老病死。

第三,从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来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广利众生,历劫依愿修行不变,名为“如”。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满其所愿,接引十方法界念佛众生,往生极乐,名为“是”,这是从教主这个角度来说“如是”。

第四,从极乐世界依正来说,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皆是真常不变,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名为“如”。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都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愿力功德所成就,名为“是”,也是十方念佛众生以清净心信愿念佛所感得的,所以称为“是”。

我们学习了《无量寿经》就知道,世自在王如来住世时,有国王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为法藏。法藏比丘请世自在王如来演说开示,并且显现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的种种庄严。然后发四十八大愿,经过五劫的修行,所以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解说“如是”。

第五,从念佛法门来说,念佛法门最为殊胜,万法同归,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名为“如”。依佛的教导,念佛求生,决定无非,所以说“是”。

第六,其实“如是”,“如”是从性德来说,“是”从修德来说;“如”是本觉,“是”是始觉;“如”是是心是佛,“是”是是心作佛。

这是从六个角度来简洁说“如是”。

“我闻”是闻成就,我阿难陀亲从佛而听闻。

阿难尊者多闻第一。当年印度有一位国王阿育王作一首偈子,称赞阿难陀说:“面如秋满月,目似净莲花;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释迦如来成佛的时候,阿难刚刚出生,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所以就给他取名为庆喜,阿难的意思就是庆喜,双喜临门。如来成佛以后二十年,阿难才来出家,为什么所有的经典都能够说“我闻”?《大智度论》上有几重解说。

第一重意思是阿难出家以后,大众推选他为佛做侍者。阿难陀就提了三个条件:

第一是不受佛故衣。就是如来的信众供养的那些袈裟他不受,不搞特殊化。

第二是不随佛受别请。如果单单迎请佛陀去应供,阿难不跟他去,要请这个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去,阿难也去。

第三是所未闻法,请佛重说。没有听过的,请如来再说一遍。

所以所有的经都能够说“如是我闻”。

第二重意思是说辗转闻,辗转从以前闻法的大众,以及那些天龙八部辗转得闻。

第三重意思,事实上阿难是示现,无量劫以前他有誓愿要护持诸佛的法藏,得到了闻持陀罗尼,所以自然了知。

“一时”,时成就。就是师资道合之时,众生听闻《观无量寿佛经》,净土十六妙观的机缘成熟了,所以如来很欢喜地来演说,这样称为“一时”。

为什么不会标某年某月某日?乃至于所有的经都是“一时”呢?

第一个是因为如来说法处所不定,天上、人间、龙宫,如来随机说法。所在的地点不同,时间的观念就不同。比方说四天王天一天等于人间五十年;忉利天一天等于人间一百年。忉利天的天人看到我们早上出生,晚上就死掉了。所以处所不定,时间观念就不同。而且你看如来说法,天龙八部都来了,他们的观念跟我们时间观念不同。

第二个,时间是依色法和心法而假立的。比方说,我们晚上做一个梦,可能一辈子由出生到老死,一生的经历梦中间都显现出来了。事实上时间就是一个晚上,所以是假,时空都是依世俗谛假名安立的。

第三个,从修行的角度来说,智者大师诵《妙法莲华经》,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这时候入法华三昧,见到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同样的,我们能够成就,也能够见到释迦如来所说《观无量寿佛经》的法会,也没有散,仍然在尘说刹说。这是说“一时”。

主成就是“佛”,说法主释迦牟尼佛。

处所,“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我们要知道,如来住世说法四十九年,最重要的两个地方,一个是王舍城,一个是舍卫城。当时印度的疆域,比现在的印度的疆域要大。当时的印度包括了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是很大的一个地域。

但印度当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分为很多的小国家,其中比较大的有十六个国家。十六个国家之中最强盛的是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印度的摩揭陀国,“佛生迦毗罗,成道摩揭陀,说法波罗奈,入灭拘尸那。”再一个就是北部的憍萨罗国,憍萨罗国的首都就是舍卫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舍卫国其实就是舍卫城,是憍萨罗国的国都。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最早皈依佛陀的第一位国王,就是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摩揭陀国的首都是王舍城。并且佛教史上第一座竹林精舍,也是频婆娑罗王供养佛陀说法的。所以很多重要的经典都是在王舍城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