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上册)
10383900000078

第78章 迦陵仙音第八讲(1)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渡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确当交换佛子行。

烦恼串习则难治,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铲除其是佛子行。

总之何处行何事,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修行利他佛子行。

如是勤修所生善,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来闻法。今天晚上所讲的,希望大家能够专注地听。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且也可能与我们这一期生命之中能否真正上品上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极大的关系。

我们先看这个偈颂,偈颂概括上品上生的观法,“若有众生欲往生,应当发具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具此三心即往生。复有三种之众生,慈心不杀具诸戒;读诵大乘方等经,修行六念愿往生。”这是条件,能够具备上品上生的条件、根器和因缘,愿往生,自己要有信解行,还要发愿。

底下就是往生的瑞相和往生以后的获益,往生以后迅速证得八地。“此人精进勇猛故,西方三圣现其前;化佛比丘诸天众,放大光明照其身。授手接以金刚台,一弹指顷生彼国;见佛相好悟无生,即得无量总持门。”即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这九品总图有一个概括是:“一者进道有迟疾”,去以后,证得无生法忍了,有早和晚。“二者所乘有殊异”,那临命终时来接的有不同,上品上生是金刚台,上品中生是紫金台,上品下生是金莲花,种种不同。“三者华开有早晚,四者见佛有明昧。”所以说有九品。

我们把上品的三辈学完了以后,再一起归纳来说,看经文。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

上品中生的人,他的条件就降低了一些,不需要去广学大乘方等经典,但是要能够善解义趣。就是说对于大乘的深法,要心不惊动,要深信,要理解,善解义趣,对于大乘的真谛、第一义谛要能够深信。

【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闻甚深法,生欢喜心,不会生惊怖的心。深信因果,深信念佛观佛是困,成佛是果。不诽谤大乘法。

你看,本经发起的因缘是什么?是王舍城王宫的悲剧。阿阇世王把他的父亲囚禁起来了。那阿阇世王后面怎么样?我们看《阿阇世王经》讲到阿阇世王后来悔悟了。忏悔念佛,他品位很高,上品中生,因为他虽然有害父害母那些,但是不谤大乘。

【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前面是信解行,这里面是愿,发愿很重要,自己有切愿,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

这是来迎的瑞相,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和一千化佛来迎,“一时授手”。底下是往生的瑞相。

【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

这个“经宿则开”,这是得益了。去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他得的那些成就。

【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明,照行者身。】

佛光加持,所以业消智朗,障尽福隆。

【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

因为他前面的宿习是喜乐大乘法,所以一去到以后,听到的都是甚深的第一义谛。

【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第七天,于无上正等正觉,得不退转。

【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经过一小劫,成就无生法忍;经过一小劫登八地。前面那个上品上生很快,你看,一去到以后,就花开见佛悟无生,立登八地。“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底下这首偈颂是一个概括,“不必持诵方等经,善解义趣心不动;深信因果不谤法,以此回向而求生。临终三圣来接引,持紫金台至其前;一千化佛俱授手,即见身坐宝莲台。合掌叉手赞诸佛,如一念顷生池中;宝华经宿方乃开,即见其身真金色。足蹈莲花佛放光,普闻众声说妙法;七日于道不退转,经一小劫得无生。”

那么“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这是说解。法有教、理、行、证,那修行人修行的次第,也就有信、解、行、证。首先我们要深信,其次要理解,还有行持,闻思修三慧,之后证入。所以“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就是说对于法的理解。

“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是说信。深信因果是从事相上来说信。事相上面,就是指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业果如理取舍。不谤大乘,是从理体上来说信。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上面说:“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信很决定,深信,产生胜解,坚忍不动,愿是切愿,非常至诚恳切地愿离娑婆,愿生极乐——“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如果你单单就只是念佛,你信不真,愿不猛,你念到风吹不进,雨打不进,那么你没有真信切愿,“亦不得生”。

所以说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凭持名之深浅。那这个信从哪里得来呢?就是本经上所说的“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信解都有,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第一义说什么?蕅益大师就说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

信他。相信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真实不虚。信佛语,也信阿弥陀佛愿力宏深,誓愿广大;也信我们信愿念佛、观佛,必定蒙阿弥陀佛接引;同时也信《阿弥陀经》上所说的六方恒河沙数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赞叹净土法门,这是信他佛。

信自。相信我理体,从正因佛性来说,自性清净法身来说,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这个极乐的净土,事实上也在我一心中具,“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我现在虽然昏迷倒惑,迷惑颠倒,颠颠倒倒,是一个苦恼凡夫,如果能够一念回心,真正深信切愿,求生极乐世界,那么我决定得生。为什么?因为自心本具极乐。那是我们本具的佛性、我们的自性彻底究竟的显发,这样就知道,其实我们去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不从外得,也是我一心中具,是回到我的故乡,回到我的老家了,所以更无疑虑。

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从事相上来说,也是信,我现在持名念佛,信愿持名,将来决定得生净土。所以信自,是信自性弥陀,信自己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方面是我们生在这个娑婆秽土,所以我们一切多所欠缺,几乎忘掉了我们本来毫无欠缺的圆满境界。事实上“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我们一生西方极乐净土,依报、正报殊胜庄严,那就正是显示我们本来毫无欠缺的圆满境界。我们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一去,马上就显示出来,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正是显示我们本具的这种圆满境界。这样就打破了我们现在多所欠缺的业力境。业力蒙蔽一切,所以我们现在好像对一切多所欠缺,其实本来具足。

第二个方面,我们在娑婆世界,一切多所染着,几乎忘掉了我们本来毫无染着的大智慧境界、正智境界。净土法门正是显示我们本具的本来毫无染着的大智慧,打破染着的恶习,成就清净心。

第三个方面,我们在娑婆世界,一切多所障碍,很多事情不如意,几乎忘掉了我们本来毫无障碍的神通境界。那净土法门,正是显现我们本来毫无障碍的神通境界,打破我们愚痴的凡夫的情见。

第四个方面,我们在娑婆世界,一切多有苦厄,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几乎就忘掉了我们本来毫无苦厄的安乐境界。净土法门正是显示我们毫无苦厄的安乐境界,来打破我们生死的迷梦。

蕅益大师的弟子成时法师就打了一个比方说:“如久习六字大明咒,自做噩梦时,”——我们平时就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美吽”,晚上睡觉,在做噩梦,突然在梦中间,一个大石头压下来,很惊慌,马上就持诵,梦中间还能够记得持诵六字大明咒——“自心神咒,唤醒自心迷梦”。

所以说“自心起念,还念自心。”这是净土法门的妙处,我们自心起念,念弥陀,还念自心,还念真心。要知道,其实西方极乐世界胜妙的净土,就是我们最彻底的清净的本来面目。我们真正能够深解义趣,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我们对于净土法门,就真正地深信。真正的毫无动摇的胜解产生了,我们就真正地深信了。就不会今天说跑去,哎呀,禅堂里打打坐,参参话头;明天又跑去,跟一个上师学学密,做做手印;后天又去,哎呀,我还是去五台山去学戒律;以后又跑去哪里读佛学院去,去学教。这都是没有真正地“善解义趣”。

蕅益大师说:“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三藏十二部最甚深的法,第一义谛,都在里面了。“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禅宗里面参禅,参公案,历来祖师大德一千七百则公案,向上的机关,初参、重关、牢关,也都全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所以说,律是佛身,教是佛语,禅是佛意,唯有净土法门是圆修佛的身、语、意功德,圆证如来身语意功德。《观经》就更微妙了,你看,前面的十三观,观依报庄严,观正报庄严。观正报庄严成就佛身;观依报庄严成就佛的净土,那就是成佛。后三观九品往生,就是度种种根性的众生——遇大乘佛法的众生,遇小乘佛法的众生,平时造恶业的众生,都可以九品往生,都可以以净土法门来摄受,帮助他们超出轮回。所以说九界同遵,十方共赞,十方诸佛都要出广长舌相来赞叹,如是甚深不可思议的法门。

蕅益大师说:“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你真能念佛,六度都在其中,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什么是精进?心清净是真精进。不是你外在的身体的勤苦。

“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不会打妄想,妄想纷飞,这是大禅定度。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真正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如此了解净土法门的妙处,这是真正的清净无漏圆满的大智慧。

莲池大师说:“三藏十二部,留给他人悟,八万四千门,饶与他人行”。当然,我们一定要透过了解教理,不是说你三藏十二部就不用修学了,不是这个意思。随份随力,随自己的力量与根性和智慧,多了解,多闻法,破执著,这样大开圆解。开圆解人修行一天,等于着相修行的人修行一个大劫。所以这个“善解义趣”非常重要。

愿是切愿,要能够真正地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而且愿将来成就无生法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我们每一次,所有的佛事也好,功课也好,都会作“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愿一切六道中间,沉溺流转受苦的如母众生,都能够快速地往生到无量光佛的刹土,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刹土,也能够显现自性的无量光明、无量寿命。

临命终时,心生颠倒,往往都是因为愿不深不切。如果你愿力非常强大,平时没有怎么念佛,临命终时,你愿力很强大,临命终时真正地切愿,真正地一切放下,就愿求生极乐世界,马上就可以去。但是这个世间,“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真正能放下的人很少。这里跑跑、那里跑跑,这样念念、那样念念,这样的人很多。所以我们要真正地深信切愿,要深解义趣。愿呢,非常重要,愿非常恳切,一刹那中都能往生。

有一个故事,说北宋时候,开封大相国寺有一个沙弥,在客堂里面做招客。常住很大,所以有很多招客。这个招客就专门负责客人来了,拿毛巾给大家擦擦脸、洗洗手,他就专门掌管这个。

有一天,一清早就来了一个卖花的人,当时拜佛的人多,有的向他买花,他挑一担子花,两手都是污泥,就跑到客堂来,向招客借个盆子洗手。这个沙弥就很不情愿,觉得这个人脏死了,但还是勉强地给他了。

买花的人就好像自己家里一样,马上拿一个盆子,舀一盆水来洗。哎呀,一盆都是污水。洗完以后,这个手还是很脏,又拿他那个新毛巾去擦。

这个沙弥一下子就火冒三丈。拿起那个卖花人的扁担,一扁担就敲下去。当时心里面有气,一失手就把那个人打死了。

糟糕了,闯了祸了,马上就跑。跑到五台山的总持寺去了,在总持寺很惭悔修行,后面就有一个悟处,明心见性了。

二十年以后,他做了总持寺的住持。有一天很奇怪,他突然就命令,鸣槌集众,让大家到法堂来,大众僧问:“哎,今天没有人请法,为什么要到法堂集中呢?”

这个住持和尚就回答:“且看老僧了却二十年前一段公案。”

北宋,张浚的部队驻在五台山。那天大众集中以后,果然在那个部队里面的一个小兵,他到寺院里来,东张西望,来到法堂。很奇怪,他来到法堂看到那个住持,坐在那里面,他以前从来没见过。

那个小兵刚刚十八九岁,他一见到这个住持,很奇怪,马上张弓搭箭,要射死他。这个师父说:“请你射我。”

和尚说请射他,这个小兵又觉得很奇怪,他就不射了。他就说:“哎呀,好奇怪,我们本来今生都素不相识。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为什么我一见到你,我就想射杀你。”

这个住持就告诉他,这个因缘是怎么样的。原来这个小兵当时是给那个沙弥失手打死了,其实他这个人道的业没有受尽,马上又投胎做人了。然后十九岁了,又再见面了,所以一见到他,就很仇视他。

因此在这个世间,其实没有什么偶然的事情,没有什么意外的事情,都有因果在其中。我们说飞来横祸,那是因为不懂因果,不能够了解这个因果。没有什么飞来的横祸,还是你宿世有这个因;也没有什么横财就手,没有什么意外之财,还是你宿世有这个因;又不用去贪,贪来贪去还是你命里面有的。

所以要精进修行,命里面没有的,你通过修行得到了,那是你真正地了解佛法。

这个住持就跟这个小兵,把他们在开封大相国寺的那段公案讲出来了。这个小兵马上就悟到了,悟到了以后,他也觉得,哎呀,这个人世间没有什么意思。

他手里面拿着弓箭,站在那里就说了一个偈子,“冤冤相报何时了,劫劫相缠岂偶然;不若与师俱解释,如今立地往西天。”

他就很厉声,很高声地念“阿弥陀佛……”念了几句,站在那里面就立化,走了。

这个愿很切,觉得这个娑婆世界没有什么意思,这个愿力很恳切。他以前没有怎么闻过佛法,你看,这个愿很切,马上站在那里面就走了,这还是很厉害。

法师也坐在那个法座上面了了这个公案,也就念佛圆寂了。

你看这个小兵,他为什么走得这样干净利落?完全凭他的愿力。凭他这个非常强的求生净土这么一个愿力。所以深信切愿很重要。你没有真正地信,你对于净土法门,这个了解不透彻,你对世间还有执著,还有分别,还有留恋,那你这个愿就不会很切。所以蕅益大师一再地说,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