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写给孩子看的艺术史
10386700000045

第45章 寻宝人和一个秘密

你是否曾经得过春倦症?两种春倦症都得过?是的,春倦症也有两种。

你还记不记得在暖春的日子里,你有时会感觉又累又困,不想学习,不想工作,不想玩,甚至连饭都不想吃?这就是第一种春倦症。

另外一种则不同。你是否记得同样在春天的日子里,你有时会觉得特别神清气爽,精力旺盛,完全不觉得累,就只想疯跑一阵甚至翻几个跟斗,或者大叫?在这个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安静地坐下来是一种折磨,甚至觉得没有事情能难倒你,任何人都无法比过你?这就是第二种春倦症。

中世纪以后,全世界都像得了春倦症一样,而且还是第二种,也就是精力过分旺盛的那一种。不仅如此,普通的春倦症只在春季里发作几天,而这种春倦症却恰恰相反,它持续了好几年的时间。

意大利最先染上这种精力过分旺盛的“春倦症”是在公元1400年左右。就像寒冬过后的春天,万物复苏,大地重现生机,到处都是花苞吐蕊、花团锦簇的景象。在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后,各行各业——绘画、建筑、写作、雕塑、探索、发现、贸易等——也迎来了春天的复苏,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了蓬勃的发展。

这个“复苏”的时代被人们称为“文艺复兴”时代。复兴也就是“再生、重生”的意思。

在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对古代的技术和知识兴趣盎然,这种兴趣就像一种传播迅速的病菌,让整个世界都被文艺复兴这场“春倦症”传染上了。人们将古罗马时期便被埋在地下的雕像和建筑挖掘了出来。古罗马和古希腊时期的文学作品也重见天日,被人们争相传阅。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不仅仅在学习前人艺术成就,他们也在学习创新,为艺术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有一位名叫多那太罗的雕塑家最早开始了对古罗马雕像的全面研究。他住在佛罗伦萨,不过当他还十分年轻的时候,就曾和他的朋友布鲁内莱斯基去过罗马。在罗马,这两位好朋友几乎每天都与那些古老的废墟为伍,到处寻找那些漂亮的古罗马人的作品。布鲁内莱斯基对建筑更感兴趣,所以他在所到之处测量古罗马建筑的尺寸,而这个时候多那太罗则在专心寻找雕像。没过多久,他们就被人称为“宝藏猎人”,因为他们看上去就像一直在寻找地下宝藏一样。

当两位“宝藏猎人”回到佛罗伦萨后,多那太罗为他的崇拜者雕刻了一面相当漂亮的大理石画廊,画廊作为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里墙,成为大教堂的一部分。多那太罗在画廊的外侧刻满了小孩子,看起来就像正在唱歌跳舞的丘比特。这是一件非常出色的雕塑作品,因为上面的形象看上去都充满了生命和动感。

接下来给你介绍的是多那太罗的另外一件著名雕塑作品。它位于佛罗伦萨一个教堂的外部。这件作品雕刻的是圣乔治的故事。圣乔治当时是罗马军队中一名基督徒——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因为他那时所处的环境里,基督徒会遭受到迫害。不过圣乔治并不害怕,他还给自己的盾牌画上了鲜红的十字架,底色是可以更加突出红十字架的白色,为的就是显示他自己不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基督徒。而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之后把这种白底红字的十字架叫作“圣乔治十字”的原因。现在英国国旗上也有这样一个十字,因为圣乔治在英国很得民心。圣乔治十分勇敢,当古罗马帝王下令对基督徒进行迫害时,圣乔治觐见古罗马帝王,要求他停止迫害基督徒。正因如此,再加上圣乔治自己就是基督徒,古罗马帝王便下令处死了他。

当然了,圣乔治生活在多那太罗之前很久远的时代,多那太罗当然完全不清楚圣乔治本人实际上真正的样子。所以他雕刻的并不是圣乔治本人的肖像,而只是按照他认为的形象来雕刻的,想象中一位年轻的、英俊的、勇敢的基督徒军官应当具有的形象。不过很多人都和多那太罗的想法一致,也觉得这就是圣乔治在他们脑海中的样子,所以这座雕像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所以也非常有名。当然,这座雕像的成功还在于它非常逼真。

“这座雕像其他都非常好,只有一个问题。”曾有一个人这样对多那太罗说。

多那太罗忙问道:“什么问题?”因为他很不希望这个雕塑真的有缺陷。

“问题就是不会说话。”那人回答道。

其实《圣乔治》还不是多那太罗最著名的作品。他最著名的雕塑作品刻画的是一个人骑在马背上,我会在下一章给你详细介绍这件作品,因为我在这一章里想先告诉你一个秘密。嘘,你能保守秘密吗?

多那太罗有一个叫卢卡·德拉·罗比亚的朋友也是雕塑家,卢卡·德拉·罗比亚有一个非常精妙的秘密,除了他唯一的养子,他从没有告诉过任何人。

卢卡·德拉·罗比亚的养子后来成家后,生了五个儿子,养子的儿子们长大后也知道了这个秘密。于是,这个秘密就成了一个家族的秘密。

卢卡·德拉·罗比亚与多那太罗一样,也住在佛罗伦萨。卢卡·德拉·罗比亚也很伟大,但因为比多那太罗要年轻一些,我们就把他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第二个伟大的雕塑家。卢卡·德拉·罗比亚的作品以大理石雕像和青铜雕像为主。他也雕刻过一面大理石画廊,他的画廊安放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另一端,正好与多那太罗的大理石画廊遥遥相对。

卢卡·德拉·罗比亚的雕刻画廊外侧刻了不少和对面多那太罗雕刻相类似的唱歌小孩。这两面雕刻画廊都被称作“唱诵画廊”。当你走近它们时,你会发现卢卡·德拉·罗比亚雕刻出的男孩比多那太罗的更好看,这是因为多那太罗刻的画廊比较粗糙,并没有卢卡·德拉·罗比亚雕刻的平滑。但是,如果你远远欣赏这两面画廊,你就会发现,多那太罗的作品反而比卢卡·德拉·罗比亚的作品更凸显优势。这也正因为多那太罗刻画的人物轮廓比较粗糙。所以,这两件作品各有千秋。

这两座雕刻画廊都非常珍贵,所以现在已经被人们从大教堂里转移到了博物馆里保护起来了。

哦,差点忘了秘密那回事儿了,我这就讲给你听。卢卡·德拉·罗比亚发现用大理石雕刻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大理石的价格也非常昂贵。因此,当他完成了一件作品拿到工资之后,经常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挣到多少钱,而用青铜雕刻也和大理石有着一样的缺陷。于是,他决定寻找一种雕刻起来容易、价格又便宜的材料来做雕像。后来他真的找到了。你猜是什么材料?既不是木头,也不是石头,当然也不是传统的大理石或青铜,是什么呢?是黏土。

“不过,”你肯定会说,“古希腊人都用过黏土呢。我还记得你在前面第十章里讲到的‘塔纳格拉小雕像’呢。”

你说得对,但是先别急,容我慢慢道来。卢卡·德拉·罗比亚用的也是赤陶土,但他的秘密还在后面。在雕刻完黏土雕像后,卢卡·德拉·罗比亚会先在雕像外面包裹一层类似玻璃一样的物质,叫作“釉”。然后,他再把雕像放到炉子里,掌握好一定精准的时间来焙烧。卢卡·德拉·罗比亚的秘密就在上釉时的混合技术上。雕像上过釉之后就能像大理石一样结实,经得住风吹雨打,能够长久保存。而如果没有上釉,黏土就十分容易破裂,就像

塔纳格拉的黏土雕像一样。其他雕塑家也尝试过制作这种上了釉的赤陶像,但是他们制作的都比不上卢卡·德拉·罗比亚的精美。卢卡·德拉·罗比亚上釉时的混合技术的确很精湛,这个秘方的使用十分成功。

卢卡·德拉·罗比亚制作的上釉黏土雕像大部分都是浮雕。其中,浮雕部分一般使用类似大理石的白色,而背景部分则使用了美丽的深蓝色。

后来,卢卡·德拉·罗比亚把这个上釉的秘方教给了他的侄子,也就是他后来的养子,叫安德烈亚·德拉·罗比亚。安德烈亚·德拉·罗比亚后来的名气几乎和卢卡·德拉·罗比亚一样大。安德烈亚·德拉·罗比亚的很多作品都使用了上釉的工艺,并且他在浮雕中添加了更多的颜色,但是他做的雕像人身部分还都是沿用了白色。安德烈亚·德拉·罗比亚最有名的作品是浮雕《圣母与圣子》。

在佛罗伦萨儿童医院的外墙上,安德烈亚·德拉·罗比亚雕刻了一组赤陶高浮雕,雕刻的是在襁褓中的婴儿形象。婴儿的雕像被分别刻在单独的圆形背景之上。你很有可能见过这些婴儿像的石膏模型,但是石膏模型都是白色的,因此并没有展示出安德烈亚·德拉·罗比亚原作的颜色。婴儿雕像又被叫作“bambino”——也就是你看到的上面这幅图片的名字,因为这正是意大利语中的单词“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