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3
10389000000032

第32章 情感世界(1)

鲑鱼为何能千里迢迢返故乡

鲑鱼,是一种名贵的鱼类。它在淡水河流中产卵,孵出的幼鱼只在河流中生活短暂的时间,就游向大海,在海洋“牧场”中觅食,到长大长肥、发育成熟时,又游回到出生的河流中来产卵。

大海是那样浩瀚,江河是那样漫长,鲑鱼是怎样在无数流入海洋的河流中,认出它们出生的河流,从而千里迢迢回家乡来的呢?

哈斯勒现在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动物学教授和湖沼学实验主任。三十多年前,当他还是一个年轻生物学家的时候,就想尝试证实一种理论,气味是引导鲑鱼从茫茫大海游回出生河流的无形向导。这个想法开始于一次偶然的旅行。1946年,他回到童年时代生活过的瓦塞奇山度假。当他在他童年常去的一条路上漫步时,迎面扑来一股他十分熟悉的耧斗菜和苔藓的清香,这勾起了他对童年的一连串回忆,在他脑海中闪过童年时伙伴的名字,以及他们曾玩过球的山中草地的景象。他立刻联想到了他正在研究的鲑鱼回游问题。幼鲑会不会也能记住自己家乡河流的气味呢?成鲑是否就是循着对“童年”生活留下的记忆,找到出生河流去产卵的呢?

1953年,哈斯勒及其同事,开始了最初试验。他们在各支流中捕捞了三百条鲑鱼,将其中一半鲑鱼的鼻孔,用棉花堵塞,然后,在一英里多的地方放入水中,被堵塞了鼻孔的鲑鱼,很多都丧失了辨别方向的能力,走错了河岔;未被堵塞的,则几乎全部正确地游进了自己居住的支流。

经过了一系列成功的试验,1972年春,他们扩大了试验规模。他们用莫佛林——一种具有刺鼻气味的无色液体,对一万八千二百条幼鲑进行了诱导,用二万条未受诱导的幼鲑作对照。然后,他们把这些鲑鱼在密执安湖沿岸的三个地点释放。1973年秋天,令人激动的时刻到来了,9月20日,第一条鲑鱼回来了,以后又有零零星星的几条鲑鱼游进了滴入适量莫佛林的橡树河,不久,涓涓细流就变成了鲑鱼的洪流。到12月,总共有一千六百四十八条鲑鱼从几百英里以外的密执安湖回到了它们的人造家乡——一条它们从未见过的小河、其中一千四百八十五条鲑鱼是受过诱导的,未受诱导的只有一百六十三条,比例大约是十比一。试验结果是成功的,因为,在自然情况下,也只有1%~2%的鲑鱼能够返回老家。这些鲑鱼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回游,耗尽了体力,然而它们还是聚在一起,互相追逐求偶,不断使水而激起浪花。

章鱼也有其可爱的一面

章鱼喜欢独处,领域性极强,不惜杀人或杀伤同类来保持自己的地盘。但根据很多报道,章鱼与人接触时,即使在荒凉的水域,也表观得很友善或害怕。

曾在普哲海峡与大章鱼搏斗过的潜水员俟伊特说:“遇到可战可逃时,章鱼总是逃。”章鱼攻击人,是因为章鱼一受到骚扰,便会抓紧附近的坚实物体;有经验的潜水员常将章鱼放在自己的晌部。章鱼多数会满意而友善地紧抱着他,一起升出水面、假使你想让章鱼放松,只要轻拍几下,抚摸一会,或者轻轻地搔它,它就会离开。

章鱼虽然喜欢在荒凉的水域中过孤寂的生活,但一旦被捕,行动受到束缚,就变得温驯友善。水族馆的管理人员说,章鱼喜欢有人抚摸它,章鱼很聪明,还可能会开玩笑,他们养的章鱼,经常向旁边走过的人喷水。

章鱼各有独特的性格,而且非常聪明。一位胚胎学家兼细胞学家讲述一条巴哈马章鱼的故事,他每天喂它六个小蜗牛,章鱼拿到这些蜗牛以后,存放在膜质唇下,饿了就吃一个。后来它学会了扳,喂养者的手指,寻觅蜗牛。因为怕它吃得太多,喂养者有时在每日供应的蜗牛里面羼一个蜗牛空壳。但没多久,章鱼就识破了这种诡汁,在取走蜗牛以前,先用长脚的尖端伸入每个蜗牛壳,以查明虚实。

鱼有水波感知器

鱼类能感知水波极细微的摆动。

任何运动都能引起水波,水波的传播要比无线电波慢得多;但鱼类借助水波也能艘摸四周环境。

从鱼鳃到鱼尾,沿着鱼身有一排极细微的小孔,好象是被成衣匠用极细的针在缝纫机上缝制出来的。这个奇妙的成衣匠就是大自然,一行细密的针孔就是鱼的侧线。侧线上的每个小孔都通向一个极细小的腔室,里面有个感觉乳头,以一根神经与大脑相联,水波振动了乳头,因而大脑得到了相应的信号,于是鱼儿知道敌人临近。

失去视力的鱼游得并不比明眼鱼差,它们永远不会撞上“墙角”。盲鱼虏获猎物的本领似乎也不比明眼的逊色。有一次人们把一条挖去眼睛的狗鱼放进水池里,然后又放进几条小鱼。狗鱼立即警觉起来,侧线的乳头迅速通知大脑,不远处有猎物可寻。当小鱼游近以后,狗龟突然从隐蔽处一跃而山,捕获一条小鱼。它虽然看不见目标,但却能百发百中,侧线正好似一架精确的炮兵校正机。

鱼类雌雄之变可利用

男变女,女变男,对人类来说是咄咄怪事,但实际上,这是生物界中一种司空见惯的性变现象。黄鳝,“青春年好”时节,十有八九为“女”,产卵之后转为“男”,竟充当起雌鳝的配偶来,因此大鳝鱼之中,十条里约有九条为雄。红鲷鱼一夫多妻,若把它们的一个小家庭独养厂处。捉走它们的首领——唯一的那条雄鱼,过些时,在剩下的雌鱼中,身体强壮者,卵巢便一天天缩小,精囊一天天膨大,体色红得更加耀眼,最终成了一条雄鱼,取代原来丈夫的地位。若把这一条也捉走,剩余的雌邑又会有一条变雄鱼。

原来,有些鱼类的原始生殖组织,同时具有两种性别发展的因素,当受到一定条件的刺激时,就能向相应的性别变化。

针对鱼类的性变,人们略施小计,便从中获大利,鳟鱼,雌性比雄性生长快、令体大。于是,英国专家在饵料中拌入一定量的雄性激素,发现雌鱼体内长出一对睾丸,用这些鳟鱼与普通雌鱼交配,产下的后代全是雌鱼;尼罗罗非鱼则雄性比雌性长得快、体型大,于是我国水产工作者,用加入微量的甲基睾丸酮的饵料,饲喂幼鱼苗,结果95%以上的鱼苗成了雄鱼。

繁殖后代的一片苦心

斑节对虾是热带性种类的对虾,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南部的海洋里常能看到它们的遗迹。

雄虾性成熟后就和雌虾交配。交配是恰好在雌虾刚刚蜕下皮时进行的。因为雄虾小,雌虾大,通常情况下,雌虾的游泳能力比雄虾强,但是刚刚蜕下皮或蜕皮后不久的雌虾身体软弱,常常卧在海底。同时,雌虾的纳精囊口外的甲壳已经变得很软,这样就为雄虾交配创造了条件,雄虾就乘机把一种贮存精液的特殊结构——精荚,置入雌虾的纳精囊里。这个保存在雌虾腹内的精英,一直保存到雌虾排卵时,雌虾才把精液放出,让卵子受精。这时,雄虾早已不知跑向何处,排卵排精都由雌虾来完成。

一个雌虾可产40~100万粒卵。受精卵在适宜的温度和盐度的海洋里,只要24小时就孵化出幼虫,幼虫长成仔虾后就游向河口,随着潮水到河口里觅食。大约长到25毫米以上,小斑节对虾移居到沿海的浅水区生活,逐渐成熟,逐渐向外海深水区回游。直到繁殖期,它们又返回浅水区产卵。

蟹的特异功能

蟹的十肢都有预先长好的折断线。若有一肢给掠食的鱼咬到了,或受了伤,或夹在石头缝里,它便立刻收缩一种特别肌肉,断出这一肢,趁鱼在全神对付那仍会扭动的断肢时逃走。断去肢体连血都不流,因为肢内有特别的膜,将神经与血管完全封断,又有特别的“门”,能将断处关闭。血细胞立即供应脂蛋白质,开始长出新肢。

蟹有三合一的胃。前胃里的胃壁有“齿”,将迅速吞下的食物磨碎。中胃较大,具有肝和胰的作用。后胃装满了大肠和小肠。

很多蟹体内都有一种“时钟”,能使蟹壳颜色出现有规律的变化。1962年,生物学家鲍威尔发现,岸蟹上有红、白、黑三种色素。白天它壳上散布着红、黑两种色素,使蟹壳的颜色比较深暗。夜里,这些色素减退,蟹的颜色变成浅淡。

除了口器官和蟹螯的尖端外,蟹那8条爬动的腿都有“辨味”本领。1930年,生物学家卢德放一只蟹在吸墨纸上,纸面有几处吸进了肉汁。这只蟹的最后一对腿碰到了肉汁,就立刻抓住不放,开始咬食。

有些蟹在水底下,能利用天体及分析偏振光方法,决定行动方向。1967年,佛罗里达州美安密大学韩根博士的实验证明,北美洲和南美洲水域内时常见到招潮蟹离开了它原来栖息的地方,能够找寻方向重返故居,仅在天空乌云密布的时候,它才失去行动方向的指示停留不动。

1960年,生物学家又发现,蟹的动脉血压比人类少20倍。因为动脉血管大,蟹不会有高血压的毛病,也永不会死于心脏病。为了帮助血液循环,有些蟹的腮底下,另外还有辅助心脏。

蟹的腿非常敏感,可以发觉水中的震动。第一对触角能侦查出很远的物体和液体的动荡,这样复杂的系统,在寻觅食物或躲避危险时,似乎还不够用,它浑身的毛也都具有敏感性。

除了这些奇妙功用以外,蟹还有一对很特别的复眼,视角达到180°。复眼的眼珠,下面连接着一个眼柄,藏在甲壳上的坚硬眼窝中,可以个别向外伸出。假使弄坏了一只眼睛,它很快又长出一只新的。不过科学无法解释的是,蟹的眼珠和眼柄要是全部损坏或割断后,就不能再长出新眼,只能在眼窝中多长一只触角。

蟹聪慧的本能是盲目的

在苏联远东和日本海地区栖生着一种有趣的蟹,这种蟹完全懂得伪装艺术。当它一来到新环境,就极力用一种可靠的迷彩伪装自己,它首先往脊背上堆放很多淤泥,然后再掘一些水草的小枝条,用两对后肢把它们高高托起——这两对后肢就是专门作这个用的,这种蟹常用海绵作为“伪装服”。人们发现,只要周围有选择的余地,它总是应用那些与四周土壤的色彩和形状相似的物体来伪装自己。

这是一种聪慧的本能,但这种聪慧的本能是盲目的。下面的实验就能证明这一点——水池底部被涂上一层蓝色,把一只蟹放进水里,并且给它一些可作为伪装材料的一面为蓝一面为红的彩色纸片。蟹在水中焦急不安,极力想用适合的颜色的纸片把自己隐藏起来,于是变成红的了。它本能地把蓝色一面覆盖在自己身上,于是红色的一面只有朝外了。

动物的再生之王

海绵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因其身体比较柔软,所以称为海绵。它们象泡沫塑料一样,全身千“窗”百孔,所以又称之为多孔动物。每一个小孔都是它们的“嘴巴”,海水从这些孔洞进入海绵,水在流经海绵体内时饴海绵带来了丰富的食物和氧气,海绵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也随水流冲出体外。

使人惊讶的是海绵的再生能力,众所周知,海参为了御敌把肚肠吐出之后,不久能重新生出新的肚肠。海参被人撕成碎块抛人海中后,不久每个碎块又能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形成若干个完整的海参。它们的再生本领可算是很强的了。但是海绵的再生本领还要胜过它们一筹,若把海绵切成许许多多的块,抛人海中,非但不能损伤它们的生命,相反它们中的每一块都能独立生活,并逐渐长大形成一个新海绵。这还不算,即使把海绵捣烂过筛,再混合起来,在良好的条件下,只需几天的时间就可重新组成小海绵个体。

海上侦察兵

夏秋季节,泛舟海上,在平静的碧波中,常会看到晶莹透明、身披轻纱,好象一个降落伞那样的浮游动物,这就是海蜇。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里描写道:“大者如床,小者如斗,无眼目腹胃,以虾为目,虾动蛇沉。”

海蜇虽然没有耳朵和眼睛,但水母虾和玉鲳鱼都自愿当它的“耳目”。每当敌害接近时,生活在海蜇口腕周围的小鱼小虾,立刻有所察觉,迅速躲进海蜇“家”里去海蜇感觉到这些小动物的行动,立即收缩伞部,沉下海去。海蜇庇护了小鱼小虾,小鱼小虾也甘愿为它“站岗放哨”。这就是陈藏器说的“以虾为目”。

海蜇有种特殊的本领,每当海上风暴到来之前,它能预报。原来海蜇能把远方空气与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转为电脉冲引起感觉。每当它接到信号后,就及早潜入深处,免得被浪涛冲上岩礁,弄个粉身碎骨。

科学家解开了海蜇预知风暴的谜,受到启发,设计出一种灵敏的风暴警报仪——水母耳,用以准确地预报海上风暴的降临,常在海上作业的人们也根据海蜇的行踪来预测风暴。

海菊的魅力

在清澈的海水里,在礁石的缝隙中,当你注目浏览时,会被朵朵美丽的花盘所吸引,当你伸手去触摸它们时,它们就迅速地吹出一股清水,收回“花瓣”,抱成一团,原来这还是会动的“花朵”。这些五颜六色的“花朵”上,那一条条的花瓣,象舒展的菊花,人们因此而称它为“海菊花”。

突然,一朵海菊花缓缓地动起来了。原来这朵花生长在一个螺壳上,螺壳里居住着一个房客——寄居蟹。寄居蟹和海菊花是奸朋友,海菊花能放出花瓣——触手,捕捉小动物,既保护了奇居蟹,又把食物供给它。寄居蟹可以携带海菊花旅行海底。这样,两个朋友就不愿分离,甚至寄居蟹迁居时,也要把它的朋友搬到另一个螺壳上去。

有一种花纹斑斓的小丑鱼,和海菊花——海葵也是好朋友。海葵的触手对小丑鱼无害,小丑鱼把别的小鱼引诱到海葵的触手间,海葵得到了食物,小丑鱼也分享一分美餐。寄生虾也同海葵交往,它还梳理海葵的触手,让它们保持清洁,换来的酬劳是“一日三餐”。这种身体透明,象玻璃一样的寄生虾,甚至得到了“葵虾”的称号。

聪明的动物

据科学家测定,海豚的大脑重量与身体重量的比例,远远超过黑猩猩的百分比。可以说除人类外,海豚的脑是动物中最发达的。

经过训练的海豚,能打乒乓球、跳火圈,就象杂技团的演员一样。有人曾对海豚和机灵的猴子同时进行训练,让它们学开电源开关,一般海豚十五到二十次就学会了,个别的海豚五次就能学会;而猴子要二百到三百次才能学会。

最有趣的,也许是如下这则报道——海湾中离海岸二百五十公尺外,停了一艘进行科学研究的专用船,由于工作需要,这艘船上的工作人员在海水中安了一排系在船缆上的铝杆,以致在这海湾中出现了一道从来未有过的栅栏。

船的监听仪器详细地记下了这道栅栏出现以后的水中情况;一群海豚游来,它们大概在几里路外便觉察到海湾中出现了新情况,其中的一头,特地先游近栅栏,对这一新出现的东西进行了一番颇为周密的侦察,这头担任斥候的海豚回到群中以后,向大伙报告了它的侦察结果,然后全体海豚便开始以一种刺耳的“吱吱”声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还不时有一两头海豚游进栅栏,实地验证一下那位侦察者的报告。经过了半小时以上的集体研究”,它们大概得出了一个一致的意见:新出现的这个新东西对它们是无害的,于是,这群海豚便秩序井然地通过这金属的栅栏,游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