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多彩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10396200000012

第12章 寻找快乐的源泉(1)

快乐的人在哪里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不快乐的)“心理疾病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目前至少有5亿人存在各种情绪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这一状况还在明显升高和持续扩大。

美国芝加哥大学调查,1957年生活快乐的人为35%。40年来,美国人工薪增长3倍,快乐的人数减少5%,快乐的笑声由每人每天18分钟减少到6分钟,减少了67%。

美国大学健康联合会称:2001年有76%的学生感觉心理压力过重,有22%的学生有时极度沮丧。30%的学校心理指导员称,2001年本校至少有一名学生自杀身亡。

2001年,在被调查的中国年轻人中有80%的年轻人认为自己的心理年龄已经到了“中老年期”。中国中小学生有20%的人被证实存在心理困扰,5%-8%有严重心理障碍,2%-3%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日本高校学生自杀率已高达4‰。

心理学家调查,如今儿童不快乐的抑郁症危险较20世纪头30年增加10倍,而且年龄提前。

年轻时我们曾放言:爱情与事业我们都要。我们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执着于我们年轻的理想与愿望,我们并不看重金钱,甚至蔑视金钱。物极必反,当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进入新经济时代,当我们步入社会时,当我们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时,青春的激情四处碰壁,我们逐渐体悟到了金钱的好处与力量。于是,我们被环境驱使、被社会推着主动或被动地融入追逐金钱的洪流,毕竟拥有金钱总比永远为金钱而苦苦挣扎要快乐得多。但十分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正是因为太缺钱,太想挣钱,而不得不把自己束缚在某种工作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机械地,毫无激情地干着自己并不热爱的工作,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还有一部分人,把敛财作为自己生活的唯一目标,他们纵使腰缠万贯,内心也并不快乐,甚至极其孤独。就像老洛克菲勒,追逐金钱到了一种严重的病态,直到医生斩钉截铁地要求他在要钱还是要命中作出最后选择时,才重获新生,我们也才有幸看到洛克菲勒基金惠福于人类健康。很多富翁是在暮年或临终前才感怀:如果生命可以重来,愿用所有的金钱财富去换取健康、快乐、亲情友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我们去努力获取我们的第一桶金时,当我们去构建我们自己的事业时,当我们满怀激情去创业时,难道我们不应该快乐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吗?金钱仅是工具,它并不足以改变你的人品,也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幸福,弄虚作假的幸福源于内心的体验,生活态度的信念。我们应该热爱他人,利用金钱;而不是热爱金钱,利用他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财富得财富,种下快乐得快乐。保持一种心态的平衡,一种心灵的宁静,给财富、金钱些许人文关怀,就会有一个快乐、富有的人生。

如何看待金钱与幸福、财富与快乐的关系?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如何规划和度过我们珍贵而短暂的一生?也许你此时有一个非常温馨、幸福的家庭,有足够的钱买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但是,你仍然快乐不起来,在别人看来你的不快乐完全是在自寻烦恼,回想一下,你会大吃一惊:正如他人所说,你真的在为不值一提的小事自寻烦恼!

一个小女孩带着泪水奔回房里,然后把音响的音量扭到最大声,她心中有委屈,她心中有不满……

然而宝贝女儿啊!当爸妈打开房门时,为什么你却已经上吊自杀了?

不久前在媒体上报道了这个家庭悲剧,我们体会到这个家庭爸妈的心痛和遗憾,相信也让不少爸妈心生警惕,我们不就是那个常对孩子吼叫“你是哥哥姐姐,你为什么不让一下弟弟妹妹”的人吗?我们不也是常烦孩子们整天吵吵闹闹的人吗?

如今,有一个家庭在同样的管教声中,却出现了令人错愕的结果,这可该怎么办才好呀?究竟该如何疏导孩子的情绪?究竟该如何解决孩子的纷争?

在此,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探讨他们的内心需求。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最渴望的是拥有一种“生命价值感”。有了“生命价值感”,不管物质生活多么匮乏,也不管精神上受到多少折磨,都能甘之如饴,找到快乐。每个孩子最早能享受“生命价值感”的地方就是家庭,而关键人物当然就是最亲近的爸妈了。

什么叫做“生命价值感”?

就是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活在这世界上有意义和重要性。简单地说,当一个孩子从爸妈的眼神和语气上,感受到被“看重”和被“关爱”时,整个“生命价值感”就被建立了。在这样的相处中,孩子会感到快乐和信心。

那么,如果孩子犯错,难道不要管教吗?

当然要,只是下次别忘了,爸妈最好等心平气和时,再“就事论事”地要求孩子改进;说完之后,别忘了把孩子搂进怀里,或笑着脸告诉他:“你还是爸妈所爱的孩子。”

让孩子知道爸妈不高兴的是已发生的“事”,而爸妈还是爱你这个“人”,这样孩子比较能知错就改,同时也保留了他的“生命价值感”。

有钱人为何也不快乐

2001年,美国一家网站向网民征集聊天话题,在征集到的500多个话题中,选择了一个话题:“有钱人是否活的更舒心(快乐)”。在美国有钱人指中产阶级以上的富人,这一话题如果在一个月内,有人做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并获得50%以上的支持率,胜者将赢得到中国旅游的一张支票。一个叫斯提芬·罗塞蒂的人以否定的回答获得胜利,支持率达到53%,有人说斯提芬·罗塞蒂50年前是法国富豪达俊的奴仆,1968年又成为伊朗国王巴列维的女仆,1980年巴列维国王去世,她又服务于巴列维国王的小女儿莱拉公主。2001年6月10日,31岁的莱拉公主自杀。斯蒂芬·罗塞蒂现定居美国费城,她在聊天室留下了这样一些话:

一些我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们(有钱人)那里就会觉得其大无比,早餐的鸡蛋无法下咽,因为煮的不够嫩;丝绸衬衫无法穿出去,因为上面有一道几乎看不到的褶皱;袜子没烘暖就拿来了;早报消毒后竟然没有熨平;他们感觉人人都和他们做对。

在服务最周全的豪华大酒店,他们也会弄出一肚子气来,因为白酒没有温到恰恰合乎他们口感的温度,抬抬手指,侍者没有在30秒内站到他们身边。走时,门童总是磨磨蹭蹭,打开一个车门,竟让他们足足等了一分半钟。

回到家时泡个热水澡,安静地呆上一会,可是到处都在扫他们的兴。就在宽衣解带的时候,那贴身男仆突然跟了上来,赶在衣服掉在地板上之前,拾在手中。刚想迈入浴室,希望能在蒸腾的热水里独处一番,却赫然发现女佣正屈身用脸颊测试水的温度,把女佣撵走,一只脚刚踏进水时管家就手捧香槟进来了,问晚上的计划,以便准备合适的衣服,他摆摆手,示意管家出去,手还没有放下,墙壁上的电话响了,情人说她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孩子生下来。

人们都说,有钱人过的更舒适,可是,五十年来,我还没有发现一个快活的富人和贵族。

该网站在讨论结束时透露,罗塞蒂拒绝了那张支票,因为她希望过几天宁静的日子。

如果要想在生命中永远保存一种东西,那就得对它泰然处之。比如金钱,你只能用一颗纯洁的心灵来拥有它,用清澈的眼睛对待它。否则,你会被它慢慢扼杀掉。

在此提供三个小故事,作为对“钱财”的另类思考。

有位先生在珠宝店窗外看了许久,最后他走进店内向老板致谢。

诧异的老板不明其里。

这位先生解释:“一些有钱人把珠宝买回家里是用眼看的,我不用买、也不用怕小偷来,每天一样能够看到,你说,为什么我不感谢呢?”

另有一位富翁,常为钱财多而烦恼。

这时,他注意到邻居做木工的小李,无论时机好坏,他总是快乐地吹着口哨回家,而且家中还时常传出他的歌声。

富翁既好奇又嫉妒,凭什么没钱的小李竟然比他快乐呢?

这时,富翁决定做一个测试,故意派人送一笔钱给小李,结果从那一天开始,再也听不到口哨声了。当富翁偷偷靠近小李家窗外看时,只见小李紧抱着那笔钱不知如何是好,也失去笑容了。

钱财可以助人,可以害人,全凭我们自己如何取得心灵的平衡。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法国,有位名叫巴利斯的孤儿,从小靠乞讨维生,他在街角行乞时,常说:“先生女士,您要快乐吗?您助人为乐,请帮助我吧!”结果巴利斯因此累积了财富。

我们不必用巴利斯乞讨的方式来过日子,但是如何循着正常轨道来销售、来服务,让付款人感到满意、感到快乐,却是古今中外的谋生通则,也是一个人东山再起的立足点。

有位年轻人从小因为家里贫穷,父母亲没有背景,所以他不快乐。于是,他认定“唯有成功才能带来快乐”。

由于他受社会媒体的影响,误以为赚很多钱,追逐高官名位,享尽荣华富贵,才是成功,才能快乐。

结果,他真的倾尽全力,在求学、在工作时都全力以赴,也真的在刚满三十岁时,做到公司的经理,不但衣食不愁,还备受同仁的推崇、老板的器重。

“我这样就快乐了吗?”

有一天,他站在个人办公室外的玻璃帷幕前,手上端的是香醇的咖啡,眼前是灯火通明的都市美景,刹那之间,他感受到的不是心满意足的喜悦,反而是高处不胜寒的空虚。

接着,他放下了咖啡杯,望着电话筒,他有着一股冲动,想要打电话,可是要打给谁呢?他甚至期盼电话铃声响起,让他在周末的夜晚不要这样寂寞。

后来,他颓然地坐在电脑屏幕前,望着闪动的画面,问着自己:“这样是成功吗?这样就快乐了吗?”

这位年轻人太过看重成功的结果,将毕生精力全投入到追求成功、金钱的欲望上,当成功真正属于他时,他的心中一下子空虚了,以后怎么办呢?如此之多的问题又开始困扰他,正像他当时追求成功与金钱一样,新的困惑又开始了。快乐永远不属于他,因为他从来不将生活当作一回事,他注重的只是一种结局,而忽视了其中的乐趣。

你的快乐你负责

既然人人需要快乐,为什么人世问认为自己快乐的人少之又少?为什么患不快乐抑郁症的人数以亿计?为什么制药厂增长最迅速的是抗不快乐的抑郁药剂?为什么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更在其列)也不快乐?或郁郁而终甚至自杀身亡。为什么专家断言,人类现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我们人类怎么了?根源在哪?

我们走错了方向,找错了地方——人类大多数人一生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权势和荣耀,很少听到有人说,我一生都在追求快乐。我们热衷于生财之道以发财;做官之道以升官;成名之道以出名。而很少有人热衷快乐之道——这一生命幸福之道,给生命幸福的满意。我们用了错误的方式、错误的方法——我们以为追求到财富、权势、荣耀就可以带来快乐,拥有快乐。快乐不是随嫁的“嫁妆”,不是购物附赠的东西。快乐有快乐的法则、快乐的规律——快乐之道与其他成功之道一样。我们只有跟着法则走,循着道路行,才能创造出快乐来。实现快乐,拥有快乐,让快乐驱散追求中的忧虑、抑郁和沮丧,解放竞争中的紧张、压力和恐惧,使我们在快乐中追求成功,使我们生命的方向更加正确。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有义务负责你是否快乐,同样,你也不必把自己当作别人的幸福快车,任由别人开来开去。自己是否快乐,应当自己来把握,只是,千万别走错了方向。

曾经有一只小鸡,在破壳而出的一刹那正好见到一只乌龟路过,从此,这只小鸡就永远把蛋壳扛在背上,因为它认定了一生的第一印象。

背着蛋壳的小鸡哪里有机会长大呢?背着蛋壳的小鸡,又如何知道乌龟是和它不一样的呢?

快乐的人是那种不去背自己“过去”包袱的人,也是不轻易把别人的人生包袱接过来的人。

有位女士常被妈妈责怪。那天,家族要办聚会活动,轮到她负责企划。在写通知时,她的妈妈发怒地说:“不准通知你大伯母来,每次看到她我就头痛。”

这位女士从小很习惯接受妈妈的指责,有时候甚至认为自已有错才让妈妈不高兴。长大以后,她终于明白妈妈是对她进行“情绪勒索”,也就是制造女儿的内疚感,要女儿为妈妈的快乐与否负责。

成长后的女儿不想继续背负妈妈的人生包袱,妈妈和大伯母的误会,那是妈妈自己要解决的。所以一听到妈妈又要怪她,立刻说:“妈,这是亲族团聚,不可能不邀请大伯母,如果你不想让她参加,请你自己打这个电话。”

后来,女士的妈妈真的打电话给大伯母,她们之间的关系,居然有了戏剧性的转变,妯娌间的误会冰释了。而拿掉“蛋壳”的女士终于明白——不去背妈妈的人生包袱是何等快乐自在啊!

心情好坏自己说了算

当景况不好,当开销日增,当工作出现困难……当所有的艰涩扑来时,你是选择终日唉声叹气?还是重新振作?你是与痛苦为友?还是和快乐相伴?

有个寓言故事,提到有人告诫太阳先生:“你要小心点哦!最近到处都被黑暗盘踞,黑暗像是魔鬼,制造了许多痛苦和不安,你千万不要去碰他哦!”

太阳先生笑一笑,他倒是想测试一下黑暗究竟有多大威力,于是到处打听黑暗的去处,他要和黑暗当面照会。

但太阳先生所到之处,黑暗根本消失得无影无踪。太阳先生终于明白,原来绘声绘色所描述的“黑暗”,只留在心存恐惧的人心里。

所以,时机再差,环境再困顿,带着阳光般心情的人仍可以从容面对。有句话说:“在一片泥泞的湿地上,你是要等人铺好皮革再行走?还是赶快着手编织一双草鞋即可上路?”

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心中充满信心与希望,积极主动是他们理所当然的选择,他们不会被途中遇到的困难所吓倒,相反,与困难作斗争是他们至高无上的乐趣;只有弱者才会将不幸时时放在心上,不知不觉将这些不幸扩大,成为他们不敢向前的一种借口。

有位太太当年是早产儿出生,因此父母极尽可能地呵护她,照顾她。照理说,往后的人生她应该相当顺利,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总是被“跌跤”这两个字所影响。

也就是求学时,她在同学、朋友间的人际关系中“跌跤”;结婚后,和丈夫的关系“跌跤”,和孩子的相处“跌跤”;工作后,和同事、客户的来往也是在“跌跤”状态中。

她不明白为何总是浮现“自己会跌跤”的心理情绪,而结果也真的如她所担心的,到处“跌跤”。

后来,当她透过心理医师的协助,去探寻幼儿时期的家人关系,才发现原来当她正在学走路时,爸妈为她准备了一间到处有柔软垫的游戏室,每回她站起身,准备跨出脚步时,大人总是紧张兮兮地跟在后面喊着:“小心!小心!你会跌跤!”

“你会跌跤!你会跌跤!”也就是这些不停的呼喊,不知不觉中深深地灌注在这位太太的潜意识中,从此以后,正要尝试的事情,正要努力的关系,就被“你会跌跤”这个负面想法所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