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谋略全书
10406900000071

第71章 决策智慧——博弈中胜(10)

至于他的第二个要求,张之洞反反复复想了很久,最后给自己找了这样一个台阶:一来,捐官的风气由来已久,不足为怪,二来即使孔老板做了道台,他依旧要做他的票号生意,并不会等着去补缺,也就不会去抢别人的位置,所以对孔老板来说不过是得了个空名而已。再者按朝廷规定,捐四万便可得候补道台,孔老板要捐五万,已经超过了规定的数目,给他个道台的虚名,于情于理,都不为过。还是答应他算了,要不,他五万银子怎么肯出手?为了五万两救民解困的银子,张之洞终于自己“说服”了自己,而孔老板最后也答应了张之洞的折中方案。

在第一个博弈中,张之洞和孔老板之间的博弈是非常清晰的。所以张之洞为百姓筹钱心切,现在有个送上门来的财神自然不能轻易丢弃;孔老板也急于背靠张之洞这棵大树。这样一来,两人就有了合作的基础了。现在采取什么样的合作方式呢?合作是有要求的,孔老板提出了两点要求。现在就是由张之洞来决定答不答应要求了。

张之洞内心是反感捐官的,他知道这是吏治败坏的根源。但捐官是当时的风气,自己同意捐官并不算违规,于是他作出了让步。同时,在票号题字这件事上,张之洞不能替他吹牛皮,这就需要孔老板作出一些让步了。这样的方案双方都能接受,实现了均衡。

无处不在的三方制衡

阎锡山是一个善搞制衡的高手。在蒋介石、阎锡山与冯玉祥的三角争斗漩涡中,阎锡山本来面临灭顶之灾,但是他却把危机变成良机,取得了海陆空副总司令的位子。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化危机为良机的。

三国鼎立、三巨头、三角债、三角恋……生活中处处存在着三角关系。两方博弈还相对简单一些,一旦三方势力进行博弈,变数就要大得多了。在三方势力中如果你占其一,甚至还相对弱小一些,如何应对其他两方而保持不败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值得借鉴。

东晋时期的大将殷仲堪,与桓玄、杨俭期相互牵制,形成三股势力。他虽才智和实力平平,但他很善于保持平衡,从而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得以自存。

在这三方中,桓玄实力与野心最大;杨俭期为人骄横跋扈,常常自己抬高身份。每当杨俭期在人前夸耀自己出身如何高贵时,桓玄总是讥笑他不过是一介寒士。因此,杨俭期很想找机会割下桓玄的脑袋,看他的舌头是不是还那么顽固。后来,桓玄被推为盟主,更加志得意满,杨俭期就更不愿意经常看到这副令他头痛的面孔了,他打定主意,务必趁这位自以为了不起的盟主在登坛宣誓时叫他尸横就地。

殷仲堪虽然并不喜欢桓玄,但他同时对杨俭期兄弟的勇武过人也心怀顾忌,他可不愿意杨氏兄弟在杀了桓玄之后再来对付自己,所以他一得到杨俭期偷袭桓玄的消息,马上出面制止。杨俭期只得罢手。到晋安帝隆安年间,桓玄受命都督荆州(今湖北江陵)四郡,其兄桓伟又任辅国将军和南蛮校尉,权势扶摇直上,这下就连习惯于不动声色的殷仲堪也担心起桓玄可能对自己不利来了。桓玄、杨俭期都有兄弟辅翼,自己也不宜孤立无援吧!他想起杨俭期与桓玄实在称得上冤家对头,不如就把杨俭期纳入自己的声援体系,那样就可保万无一失了。他以婚姻为纽带,便将殷、杨两家的政治生命拴在了一起。

殷仲堪的判断很准确,桓玄的胃口确实大得很,因为不久他就向朝廷要求给他的权力加码,他首先看中的也就是杨俭期、殷仲堪碗里的肥肉。恰好朝廷也有意使他们彼此狗咬狗以利于控制,便将杨俭期的四个郡划到了桓玄名下。但朝廷的想法显然过于乐观,这些大权在握的军阀们不是那些啃啃肉骨头就心满意足的家犬,他们甚至比狼更凶猛。杨俭期被桓玄冷不丁敲了一闷棍,并没有立即狺狺狂吠着扑上去撕烂桓玄的裤管,而是借援救洛京危急、击退姚兴入侵的名义,意在趁桓玄不备一口咬断他的咽喉。

殷仲堪对这个亲家的野心了如指掌,时刻提防着他在微笑时递过来的毒酒,因此拒不参加亲家翁的这次不同寻常的会猎。杨俭期明白了殷仲堪的用心,也不想一枝独秀,引来桓玄的风霜摧残,只好暂时偃旗息鼓。

桓玄也在这时如法炮制,声称援救洛京,邀殷仲堪瓜分杨俭期。殷仲堪老谋深算,何以会不知道桓玄伐虢灭虞的如意算盘?他一直致力于保障桓玄、杨俭期双方的安全,使大家互相牵制,他周旋其中,不就稳如泰山么?因为桓玄、杨俭期任何一方有失,他借以保障自身安全的资本也就顿成泡影!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警告桓玄:你如果执意从沔水出兵,可能不会有一个人能活着进入长江!桓玄很清楚殷仲堪的话当然不是什么恐吓,他除了放弃消灭杨俭期的打算之外,确实别无选择。

殷仲堪就是这样通过微妙的三角关系,使他的稳固地位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阎锡山是一个善搞制衡的高手。在蒋介石、阎锡山与冯玉祥的三角争斗漩涡中,阎锡山本来面临灭顶之灾,但是他却把危机变成良机,取得了海陆空副总司令的位子。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化危机为良机的。

蒋介石为统一天下,打算消灭阎锡山与冯玉祥。首先他选择了占有西北广大地盘的冯玉祥作为首攻的目标。没过多久,冯玉祥战败,被迫宣布下野。这时,阎锡山坐不住了,他知道一旦蒋介石收编冯军完毕,自己的处境肯定不妙。于是决定不再中立,而是与冯玉祥联手,以阻止蒋介石对西北军的收编,同时利用冯玉祥作筹码与蒋介石讨价还价。

这时,冯玉祥的亲信到太原会晤阎锡山,商谈联合反蒋事宜,以便借此重整旗鼓。阎锡山见冯的代表上门来,喜出望外,满口答应愿意与冯玉祥联合,但不明确反蒋。主要是怕不能从老蒋那里捞到好处。临了,他对代表们说:“希望你们回去转告冯总司令,我急切地盼望在太原与他详细地商讨联合事宜,请他速来太原。”

但是,冯玉祥听说后并不急于要见阎锡山,他怀疑阎锡山有诈,因此不敢贸然入晋。不久事情又有了变化。蒋介石窥知阎、冯有交往,为了拆散他们刚刚搭起的独木桥,他召开中央常会,做出革除冯玉祥职务及开除党籍的处分,并要求冯玉祥出洋。为了尽快赶冯出走,蒋介石又致电阎锡山请他敦促冯玉祥出洋,并委任阎为北路军总司令,要求山西出兵配合他对西北军发动五路进攻。精明的阎锡山从电报中立刻意识到自己现已占据主动的地位,可以公开打出冯玉祥这张牌了:利用拒蒋来赢得冯玉祥的信任,然后再用冯玉祥来压蒋。

第二天阎锡山即回电蒋介石,称不主张内战,提倡和平解决,还表示愿与冯玉祥一起下野出洋,以显示自己倡导和平的诚意。随后还派人到天津订购船票,到日本安排住房,摆出一副决心引退的样子。

冯玉祥看到阎锡山的行动如此坚决,心中的疑虑顿时消解,决定入晋与阎商讨大计。

见到冯玉祥,阎锡山所谈的都是些闲杂事务,每当冯玉祥提到联合抗蒋之事,他总是有意地回避不谈。会谈不果而散。会谈一结束,阎锡山就抓紧着手实施他的策略。他一边向南京再次发电表示坚决与冯玉祥一起下野出洋,一边又派人四出活动,造成阎冯要一起出洋的假象。蒋介石一看急了,他知道,如果阎、冯果真并肩出洋,无疑会使西北军与晋军联合起来,他的各个击破的目的就难以达到了。于是,他紧急采取措施,极力劝阻阎锡山出洋,同时委任阎锡山为西北宣慰使,全权处理西北善后事宜。但阎锡山认为蒋介石给他的好处还不够多,于是决定继续利用冯玉祥这张王牌向蒋介石要高价。因此,他以强硬的态度再次向蒋介石提出,一定要与冯玉祥同时出洋。如果不批准,他就坚决辞去国府委员的职务。蒋介石急忙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致电阎锡山,表示慰留,还决定亲自赴北平与阎锡山晤谈。阎锡山深为自己身价倍增而暗暗高兴,更决心把“戏”演下去。

蒋介石为了彻底地改变阎锡山脚踏两只船的态度,继续孤立冯玉祥,派吴稚晖、赵戴文、孔祥熙三人,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到太原,再次挽留阎锡山,请他切勿出洋。这三人见了阎锡山之后,第二天又到晋祠见冯玉祥,并面交蒋的信函,请冯玉祥与阎锡山到北平,共同商讨冯玉祥出洋考察实业的问题。

但阎锡山并不理会,而是电请中央撤销对冯玉祥的处分,并到晋祠见冯玉祥,佯称到北平见蒋之后即回晋与冯一同出洋。但是,他到北平后却另行一套,用冯玉祥与蒋介石做起交易来了。经过讨价还价后,蒋介石委任阎锡山为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这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了。作为交换条件,阎锡山答应协助蒋介石尽快解决西北军。

阎锡山凭借自己的圆滑手腕,在蒋、冯、阎三角争斗中巧妙地游移,以冯为筹码来威胁蒋,又以蒋来压迫冯,最后,不仅摆脱了危机,还变坏事为好事,猎获了最大的利益。的确,阎锡山的手腕之高明,不是轻易可以学到的,但是,把危机变良机的可能性却是存在的,这对博弈者有很大的启发。

皇帝与权臣的较量

博弈并不是单纯的对抗,虽然在很多的情况下,博弈双方的目标是直接冲突的,但是在这种冲突的背后,又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合作因素。我们研读历史中的博弈,不是为了学习如何与人冲突,而是要探寻怎么与人合作。当然这是需要智慧的。

不要以为皇帝权力无边,其实做皇帝是一种“危险职业”。中国历史上的235位帝王中,在位期间被杀害的有45人。如果包括下台以后(亡国之君)被杀以及史书隐讳而普遍被史家认为死于篡弑的皇帝,就有60多人。

杀掉皇帝的是那些权臣,他们想取而代之。

发生在两汉的皇帝与外戚之间的冲突,东汉章帝与宦官郑众等诛外戚窦宪、安帝与宦官江京等谋划杀了外戚邓氏家族、桓帝联合宦官单超等灭了外戚梁氏之势,各自夺回了本属于皇帝的权力。然而,西汉平帝与外戚王莽冲突,被王莽用毒酒结束了性命;东汉质帝由于年幼缺乏策略,与掌权的外戚梁冀敌视,被梁冀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