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懂点趣味色彩学九型人格心理说明书
1043400000076

第76章 成长路上,把脉孩子的“心”跳 (1)

为人父母者都感叹:孩子脸,六月天,其实孩子的心也是如此。他们一会儿哭闹,一会儿欢笑;时而任性,时而听话,让家长疲于奔命,却依旧不能更好地改变孩子的行为。难道小小年纪的他们也有所谓的心理问题?是的,人的心理是复杂也是微妙的,这一点孩子也不能例外。如果你想更好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的喜怒哀乐,那么下面的内容对你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孩子任性是心理需求

女儿又哭又闹,不管母亲怎么哄她,也无济于事。即便爸爸说带女儿去动物园,她也仍然不依不饶,硬要妈妈陪她去。母亲气得不行,起床打了几下女儿的屁股,还故意说“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气话,但是女儿还在坚持己见,母亲无奈之下,只能答应女儿的要求,她苦笑地说了一句:“你这孩子真是任性”。

孩子任性其实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随着生理的不断成长,孩童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处置决断,而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而当父母指出他们的行为不当时,孩童便会变本加厉地来实施自己的情绪和兴趣,以此达到“自我强调”的目的,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独立性萌芽期”。

“独立性萌芽期”的重要表现是孩童对自我认识的确定,比如孩童看到有人拿了个新玩具出现在他面前,他就希望得到同样的玩具,但是家里的玩具已经很多了,父母决定短时间内不再购买新的玩具,于是,孩童就哭闹了一整夜。看起来是孩童任性,无理取闹。实则是在向父母提出自己想要参与决策。当这种心理没能得到满足时,孩童只能用哭闹喊叫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而父母往往无计可施。这也加重了“独立性萌芽期”的发展。

面对孩子的这种心理现象,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观点要表示关注,并询问孩子观点的产生原因及其道理,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在重视自己,让自己参与家庭生活。这样,孩子的情绪会好得多。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孩童,一切事物都想发表意见,弄个透彻,这是个好事,但面对这种现象时,作为父母,不可包办代替,也不能断然拒绝。否则,孩子的任性就会越来越严重。

孩子青春期有恋物癖怎么办

● 通过各种手段收集自己偏爱的异性使用过的物品。如异性的内衣裤,或是穿戴的鞋袜。在实施这种收集中,从不顾及自身的名誉和前途。如果不难道异性的那些东西,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焦虑不安越越发严重。

● 恋物癖患者最初的动机是“爱屋及乌”即原本是对异性本身产生好感,继而对其使用过的物品也产生了兴趣,希望据为已有,由此表达对异性的爱慕。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性格内向,容易单相思的人当中。

● 恋物癖者以使用异性物品来表达自己的占有,比如摸、闻这些物品,一边以各种方式达到性乐高潮。

● 恋物癖者在得到异性物品后情绪兴奋,但是这种兴奋没能持续多久,而被自责、悔恨、忧郁、痛苦、自卑等心理占据,经常在这两种心理冲突下煎熬,有改过之心,无改过之举。

当心理医生将写着这三点有关“恋物癖”表现特征的表格交到小常手中后,17岁的小常的脸上淌满了汗水。他觉得自己的心脏马上就要跳出来似的。他颤颤微微地将表格放到桌上,轻轻地问心理医生——+

“我真的是恋物癖吗?我只是喜欢那女孩,才把卫生棉从她书包里偷来的。我只是一时冲动,算不上恋物癖吧?”小常不敢看心理医生的脸。

“当时你是什么感受?”

“当时我拿到那女孩的卫生棉以后,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这种快感超出了我对那女孩的喜欢。我希望每晚枕着卫生棉入睡。它带给很多快乐。”

“你再参照这张表格看看,你的确患上了恋物癖。”

“那我该怎么办?医生……”小常无力地趴在了桌上。

在对恋物癖的研究当中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患有恋物癖的绝大多数是男性,而在男性当中,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又占了很大一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恋物癖是指经常反复地收集异性使用过的物品,并将此物品作为性兴奋与满足的唯一手段的现象。伴随着“恋物癖”的发生,还会出现窥淫行为。

青少年在成长发育过程当中,因为身体的变化以及对性知识的缺乏,加之在这时期普遍产生地对异性的好奇,让他们对与异性相关联的物品产生了下意识的兴趣,导致了相应行为的发生。这种行为最初会对产生好奇或好感的异性相伴出现,到后来便会单独对物品本身产生兴趣,由此获得快感。小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最初偷卫生棉是因为喜欢那个女孩,而渐渐地,小常更多地表现为对卫生棉本身的喜欢,没有那个女孩,单单是手里拿着卫生棉也能让他产生兴奋。就程度而言,这已经是“恋物癖”较为严重的阶段。

青春期出现“恋物癖”对日后的健康成长会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在长大成人后,他们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的建立上都会受到阻碍,从而对外部世界产生抗拒,心情压抑,继而自怨自艾,对前途产生怀疑,失去创造性,使生命价值大打折扣。正因如此,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适当教育就显得格外必要,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对于恋物癖的防治首先要从幼儿教育开始,重视环境对幼儿人格的影响;其次要在不同年龄阶段根据儿童与少年的心理特征进行必要的性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两性生理和心理的差异,消除对异性的过分神秘感;最为关键的是,要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些措施都有助于预防恋物癖。

中学生为何有“恋师情结”

日本曾对大学生恋爱做过一次深入调查,通过调查,人们发现,在所调查的大学生当中,将近70﹪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对异性老师产生过超过一般师生关系的恋慕心理,而在这70﹪的学生当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女生。女生容易对老师产生爱慕之情,可能是由于青春期的女孩对情感的要求比较深刻和细腻,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渴望被人理解和保护有关。

学生倾慕老师,常被人们称作有“恋师情结”。这与青少年在成长发育过程当中性意识的逐步形成有密切关系。研究者从发展的角度,把青少年性意识的形成分成4个阶段,分别是:疏远异性的反感期、牛犊恋时期、接近异性的狂热期、正式的浪漫恋爱期。心理学家将进入性萌发期的青少年,对某一特定年长异性倾心和爱慕的情感,形象地称为“牛犊恋”。而中学生的“恋师情结”就是典型的“牛犊恋”的表现形式。

“恋师情结”是人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虽然是正常现象,但是在体现积极因素的同时,“恋师情结”也对青少年成长有着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中学生迷恋的异性教师,往往是那些仪表、风度、智慧和人格出类拔萃,对学生倾注了无私的爱,深受学生尊敬的人。这类教师在让中学生产生爱慕之情的同时,也会流露出“英雄崇拜”情结,这种情结会让这类中学生产生“自我完善”的迫切意向,表现出较高的进取心和行动的积极化。比如有的学生希望将来报考师范学院,像自己爱慕的老师从事教育事业。从这一点来说,“恋师情结”具有积极的动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