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以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作为心理治疗对象,如对夫妻双方均实施心理治疗。在临床心理治疗过程中,常常发现就诊者的心理问题往往是家庭其他成员的病理心理作用的结果。这类成员的心理问题往往比就诊者还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治疗尤其显得重要。当患者的病情牵涉到家庭关系,当家庭中出现了精神病理相互关联的两个或更多的患者时,实施家庭治疗就非常必要。有经验的心理医生都深深懂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矛盾在情绪因素为主导的心因性精神障碍中有重要影响。
4.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心理治疗可以分为觉醒状态下的心理治疗、半觉醒状态下的心理治疗和催眠治疗。
a觉醒状态下的心理治疗
觉醒状态下的心理治疗是患者的神志处于清醒状态的治疗形式。患者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医生的指导和医患之间的交流。在觉醒状态下,患者了解自己的处境,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根据医生表达的信息(言语指导和各种技术手段),患者能够自觉地进行思考,有意识地调整情绪及改变认知结构,从而取得良好的疗效。
b半觉醒状态下的心理治疗
半觉醒状态下的心理治疗在经过特别布置的环境中进行,如在安静、温暖、光线偏暗而柔和的房间中,让患者以舒适的体位,集中注意倾听医生的谈话或指导,或让患者倾诉其过去的心理创伤,使其情绪与思维专注于某一事物当中。处在这种半清醒状态中的患者意识范围相对狭窄,易于接受暗示性言语,对某些神经症(如癔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可获得较高疗效。
c催眠治疗
催眠治疗是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的治疗形式。此时患者的意识处于极度狭窄状态,只与医生保持沟通。这种形式对于患者的多种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神经症都有显效。
生动的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心理治疗派别,是当代心理疗法中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与心理分析等其他疗法不同,它不是由一位研究者有系统地创立的一个体系,而是由许多人依据一种共同的心理学理论分别开发出的若干种治疗方法集合而成的。
行为疗法又称行为治疗,是基于现代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是根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心理学实验方法确立的原则,对个体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是根据学习理论或条件反射理论、技术等,来矫正和消除患者建立的异常的条件反射行为,或通过对个体进行反复的训练,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行为,以改变、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行为疗法是行为主义在心理治疗领域的具体体现。行为理论认为“没有病人,只有症状”,治疗的目标就是改变人的行为,即消灭我们认为是症状的不良行为,塑造良好的、健康的行为。同时认为症状性行为是学习得来的,是习得的不良习惯,通过学习也能把它们消灭掉。
行为疗法的代表人物沃尔普将其定义为:使用通过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行为治疗家认为适应不良性行为是通过学习或条件反射形成的不良习惯,因此可按相反的过程进行治疗。
所谓适应不良性行为是不健康的、异常的行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有些是神经系统病理变化或生理代谢紊乱而引起的症状,有些则是由于错误的学习所形成。
行为疗法是运用心理学派根据实验得出的学习原理,是一种治疗心理疾患和障碍的技术,行为疗法把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以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行为疗法有以下特点:
1.治疗只能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而进行。
2.治疗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3.治疗的技术通常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4.对于每个患者,心理医生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行为治疗技术。 一、行为疗法实施步骤
行为疗法虽名目繁多,但在治疗时一般包括几个阶段:
1.了解患者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确定治疗的目标——矫正患者的什么异常行为。
2.向患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从而使其主动地配合治疗。
3.采取专门的治疗技术,并辅之药物或器械治疗。
4.根据患者行为改变的情况,分别给予阳性强化(如表扬、鼓励和物质奖赏)和阴性强化(如批评、疼痛刺激和撤销奖赏)。
5.根据病情的转变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巩固疗效。
行为疗法主要适用于那些异常行为表现比较局限,又可能加以测量的对象,如恐怖症、强迫症、性功能障碍、社交困难、口吃、局限性痉挛、儿童行为障碍等。
二、常用的行为疗法
1.系统脱敏疗法
这是一种利用对抗性条件反射原理,循序渐进地消除异常行为的一种方法。通过渐进性暴露于恐惧刺激的方式,使已经建立起的条件反射消失,以治疗心理障碍或行为障碍称为系统脱敏疗法。如众所周知的儿童对带毛、白色动物的恐怖症,从产生到经过系统脱敏消除症状,就是一个实例。
这一疗法是1958年由南非心理精神病学家沃尔夫综合前人经验发展起来的。他认为相反的行为或情绪能相互抑制而不能同时存在,他用一只猫做了如下实验:将一只饿猫放入笼中,每当食物出现猫有取食反应时突然强烈电击(非条件刺激),反复多次后,猫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拒绝进食,实验室环境、猫笼、进食条件多次与电击相结合而强化成为条件性刺激,猫见到实验室环境、猫笼、进食条件便产生恐惧,即产生了实验室神经症。后他将猫放在没有实验室环境、没有猫笼的地方进食,同时不给电击,多次训练后猫的恐怖症消失,从而产生正常的食物性条件反射。这时再把猫放回到原来的实验环境,进入猫笼中,但不给电击,猫仍能正常进食,恐怖反应消失。
临床上我们可以教会病人用自我松弛的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主动放松、转移注意力、闭目静坐等以抑制引起焦虑和恐怖反应的刺激,即用松弛活动的中枢兴奋来抑制焦虑或恐怖反应的中枢兴奋。经过这种多次脱敏训练,最终可把焦虑和恐怖反应完全消除。
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治疗焦虑症和恐惧症。精神病学家沃帕提出了以下的治疗程序:
1.了解引起焦虑和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
2.将各种焦虑和恐惧的反应症状由弱到强排成“焦虑等级”。
3.帮助患者学习一种与焦虑和恐惧反应相对立的松弛反应。
4.把松弛反应逐步地、有系统地伴随着由弱到强的焦虑刺激,使两种互不相容的反应发生对抗,从而抑制焦虑反应。
在我国很早就有用系统脱敏法治疗恐惧症的例子。我国金代名医张子和的《儒门事亲》载:“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一闻有响声,则惊倒不知人。”一些医生“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疗效”,万般无奈,求治于名医张子和。张子和不仅善用药物治病,而且善于运用心理疗法。张子和诊视后,让病妇坐在高椅之上,面前放一张茶几,命两名侍女按住病人。张曰:“娘子当视此(看这里)。”然后用木猛击茶几,病妇大惊,张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不一会儿他又以木击桌,“病妇惊吓已减”,连击三五次,又以手杖击门窗,“病妇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张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换句俗话来说,就是“见多不怪”了。
2.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在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上提出来的,也就是对其行为反应给予负性强化使之逐渐减弱,直至消除其不良行为。也可以认为厌恶疗法是用惩罚性强烈刺激,去消除已经建立的不良的条件反射的方法。
厌恶疗法采用一套技术,这些技术中包括工具或武器,以引起患者生理、心理痛苦或厌恶的刺激,如电击、致吐药物、难闻的气味等。其方法是当出现不良反应时,立即给予这些厌恶性刺激,直到症状消失。
因此说厌恶疗法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用作厌恶性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痛苦及厌恶刺激即惩罚)的直接运用。
由于作为负性刺激的物品或方法的不同,因而可将厌恶疗法分为如下几种:
1.化学性厌恶疗法。应用化学药物,如能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阿朴吗啡(apomorphine)、戒酒硫(antabue)等或有强烈恶臭的氨水等。
2.电击厌恶疗法。以一定强度的感应电作为疼痛刺激,或以轻度电休克作为负性刺激。
3.橡皮圈厌恶疗法。拉弹预先套在手腕上的橡皮圈,并引起疼痛作为负性刺激。
4.羞耻厌恶疗法。即命令患者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表现变态性行为,从而使患者自己感到羞耻,用此作为负性刺激促使患者改正变态行为。
化学性和电击厌恶疗法,都较痛苦,故施用几次后,应该训练患者自己应用“想像厌恶法”,一旦遇到烟、酒或性兴奋对象时,立刻想像到痛苦的惩罚感受,从而产生厌恶反应。想像厌恶法也可一开始即应用于某些性变态者,如异装癖、露阴癖等,即使患者想像自己在做异常性行为时被人发现,当场抓获,受到严厉处罚等,从而用想像中的负性刺激来克制异常性行为。这种方法有人也称之为“隐闭性敏感法”。
厌恶疗法操作简便,适应性广,主要用于强迫症和种种行为障碍的患者,如日常生活中想戒烟、戒酒、控制饮食等也可采用此方法。但因为厌恶疗法实施时会给患者带来极不愉快的体验,因此,一般要征得患者的同意后才使用此法。
患者张某,男性,34岁,从20多岁起就是一个酒瘾者。
为了消除患者嗜酒如命的恶癖,采用厌恶疗法。医生在治疗中,找来10个杯子。在其中6个杯子里装入烈性酒,另外4个杯子里装入自来水。10个杯子随机摆放。医生让患者任意拿起一个杯子闻一闻。当他闻到杯子里装有酒时,医生便给他一次电击。(电击仅能使人感到有疼痛,不可太强)经过几次治疗后,医生改用间断性(惩罚)程序,即患者每闻5个装有酒的杯子,其中就有三次电击。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医生让患者看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字,有的是某种酒的名称,有的是其他无关的字,把卡片字朝下放在桌上,让患者随机翻起卡片。如果翻起的卡片上面写的是酒的名称,患者就被电击一下。如此反复进行。这样,每次连做三遍,一般连续三个星期就会将酒戒掉。
3.满灌疗法
满灌疗法与系统脱敏疗法相反,这是不需要叫病人经过任何放松训练,一开始就让病人进入使他恐惧的情境中,一般是采用想像的方式,医生鼓励病人想像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治疗医生在旁反复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害怕的情景中的细节,或放映现代影视画面最使病人恐惧的镜头,以加深病人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病人做出闭眼、堵耳朵、哭喊等逃避措施。即使病人由于过分紧张害怕,甚至出现昏厥的征兆,仍要鼓励病人继续想像或聆听治疗医生的描述。同时要告诉病人,这里备有一切急救设备和手段,生命安全是有保障的,因此病人可以大胆想像,病人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可能因焦虑和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植物神经系统反应。但病人最担心的可怕的灾难并没有发生,焦虑反应也就相应的减退了。
一个有尖锐器具恐惧症的患者,见不得尖锐之物,但只要鼓励他把刀、钉子等尖锐器物放在衣袋内、枕头上,随时可见到、触到,这样一段时间后,对尖锐器物的恐惧情绪就会减轻或消失。
实行满灌疗法需要慎重,应该视患者的病症程度、心理状态而定。虽然满灌疗法比系统脱敏法所花费的时间要少得多,但是一旦刺激程度超出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极易引发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