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2
10434900000072

第72章 张献忠藏宝今何在(1)

关于张献忠锦江藏宝一事,历来众祝纷纭。

张献忠的事业

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是起义军里著名的“八大王”,他在明末农民起义的风浪中迅速崛起,很快发展成义军的主力之一。崇祯八年,他和老“闯王”连手夹攻明朝王室的龙兴之地,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义军一举得手,掘了朱家的祖坟,使朝野大为震惊,崇祯皇帝终于觉悟到起义军已发展壮大成明王朝的致命敌人了,后来张献忠使用缓兵之计,暂时接受了明王朝的招抚,在短时间的部队休整之后,他又重新举起义旗,势如破竹的攻占了四川,迫使曾经极力主张招抚张献忠的明军主帅杨嗣昌负罪自杀。崇祯十六年,他攻占武昌,开始自称大西王。

第二年他就在成都称了帝,建立了大西国,这几年的战斗时光可以说是张献忠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到他登基称帝则达到了顶峰。这之后,张献忠的军队迅速走上衰亡之路,主将们只顾纵情享乐,士兵们也士气低落,无心应战,纪律散乱,而且张献忠在当皇帝的短暂时间中,性情变的更加暴躁多疑,制造了极为残忍的“屠蜀”事件,在自己的统治区域里引起了人心的不安定。等到清军南下进攻四川时,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实际上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崩溃边缘了。再加上之前与李自成的义军也发生了正面冲突,张献忠心里也清楚的知道,成都是无论如何也守不住的。所以他决定放弃成都,带领几十万大军出蜀进行游击战争。可是没多长时间,享受惯了的张献忠轻敌大意地带着几个人出营侦察,被清军的侦察兵发现,一箭射下马来被俘,很快就被处死了。

宝藏之谜

传说在张献忠死前,曾经把一千船的金银财宝埋在锦江江底。这条锦江又称流江或汶江,是岷江的支流之一,水势比较平缓,如果不是在洪峰季节,确实有可能实行截江断流,在河床挖洞藏宝的。清初的许多史料中都记载了张献忠断江藏宝的事情,就连清朝的正史《明史·张献忠传》中也同样记载了张献忠断江藏宝的事,可见藏宝一事并非空穴来风。有的书中甚至提到张献忠藏宝之后,屠杀民夫以防泄密的情节,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而且张献忠在离开成都前作出一些奇怪的举动,他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宫妃、侍女、太监和杂役全部杀死,名义上说是为了避免他们被清军抓住后受辱,但却让人不得不更加怀疑他这样作的理由是杀人灭口,以防宝藏之事泄露。

这批巨大宝藏数百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贪婪的目光,不知有多少人花费了大量金钱和精力去寻找它,就连统治着中国的清政府也曾经两次派人去挖掘这笔宝藏。第一次是道光年间派出官员沿江考察,希望找到藏宝的准确地点,可是最后却无功而返。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为了弥补急剧增长的军费开支,又再次旧事重提,希望找到宝藏以解燃眉之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受命办理这件事情的官员却好像没有一点动静,事情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在民国年间这笔宝藏又引起了一场新的闹剧。当时民国四川政府的几个官员成立了一个“锦江淘金公司”,凭着一张突然出现的“藏宝图”在锦江江底热火朝天地挖了起来,可是最后却依然毫无收获。

一线曙光

数百年来的不断搜寻却毫无结果,这不禁又让人对张献忠藏宝的真实性产生了疑问,回过头来看看历史,又觉得这件事确实也充满了疑点。张自忠撤离成都是被情势所逼不得已的,并不是有计划、有准备的行动,而断江埋宝需要长时间的周密准备,工程庞大、耗时也很长,不是突然之间下了决定,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

而且,以其“千船”的藏宝规模,是不可能神不知鬼不觉的完成的。如果确有其事,知情者一定不在少数,张献忠尽管已经先杀了一批人,但也不可能如愿地堵住所有人的口。清军攻占成都后,也俘虏了大批的大西政权遗民,他们却对这件事毫无所闻,这难道不是很奇怪的事吗?

近年来,又有人对张献忠藏宝之谜提出了新的看法。一些学者通过实地考正研究认为,数百年来人们不断挖掘却毫无所获的原因,在于挖错了地方。人们只知道宝藏是埋在锦江底,可是锦江那么长,宝藏究竟被埋在哪一段了呢?专家们通过分析认为,张献忠藏宝的准确地点是在彭山县的江口镇,离原来人们挖掘探索的地点还有七十多公里的路程。这也难怪那些人费尽力气也找不到宝藏了。据说近几年四川省的地质部门已经派专家勘测过锦江河道,水底存在着异常反应,如此看来,张献忠的宝藏恐怕是确实存在的。既然专家们已经发现藏宝的准确地址,那这批宝藏重见天日的日子肯定不会很远了。吴三桂借清兵入关

吴三桂,这个汉族中的杰出军官,因为帮助满清入关而背负上了千古骂名。

明朝灭亡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率领100万起义将士,渡过黄河,分两路进攻北京。两路大军势如破竹,到了这年三月,就在北京城下会师。城外驻守的明军最精锐的三大营全部投降。起义军猛攻北京城。第二天晚上,崇祯帝登上煤山(在皇宫的后面,今北京景山)上往四周一望,只见火光映天,知道形势危急,跑回宫里,拼命敲钟,想召集官员们来保护他。等了好久,连个人影儿都没有。

这时候,他才知道末日到来,又回到煤山,在寿皇亭边一棵槐树下上吊自杀。统治中国二百七十七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大顺起义军攻破北京,大将刘宗敏首先率领队伍进城,接着,大顺王李自成头戴笠帽,身穿青布衣,跨着骏马,缓缓地进了紫禁城。北京的百姓像过节一样,张灯结彩欢迎起义军。大顺政权一面出榜安民,叫大家安居乐业;一面严惩明王朝的皇亲国戚、贪官污吏。李自成派刘宗敏和李过,勒令那些权贵交出平时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赃款,充当起义军的军饷,拒绝交付的处重刑。少数民愤大的皇亲国戚被起义军抓起来杀头。

惹怒三桂

有个大官僚吴襄,也被刘宗敏抄了家产,并且逮捕起来追赃。有人告诉李自成说,吴襄的儿子吴三桂是明朝的山海关总兵,手下还有几十万大军。如果把吴三桂招降了,岂不是解除了大顺政权一个威胁。李自成觉得这个主意很有道理,就叫吴襄给他儿子写信,劝说他向起义军投降。吴三桂原来是明朝派到关外抗清的,驻扎在宁远一带防守。

起义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帝接连下命令要吴三桂带兵进关,对付起义军。吴三桂赶到山海关,北京已被起义军攻破。过了几天,吴三桂收到吴襄的劝降信,倒犹豫起来。向起义军投降吧,当然是他不愿意的,要不投降吧,起义军勇猛善战,兵力强大,自己不是他们的对手。再说,北京还有他的家属财产,也舍不得丢掉,既然李自成来招降,不如到北京去看看情况再说。

吴三桂带兵到了滦州,离北京越来越近,就遇到一些从北京逃出来的人。吴三桂找来一问,开始,听说他父亲吴襄被抓,家产被抄,已经恨得咬牙切齿;接着,又听说他最宠爱的歌姬陈圆圆也被起义军抓走,更是怒气冲天,立刻下令退回山海关,并且要将士们一律换上白盔自甲,说是要给死去的崇祯帝报仇。

天亡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