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4
10459500000013

第13章 袁督师蒙冤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为人慷慨有胆略。喜欢兵法,每遇老将退休士兵还乡,总要跟他们谈论边塞之事,通晓边塞守备形势,常以边塞将才自许。

天启二年(1622)正月,袁崇焕朝见在京御史侯恂,请求破格任用,于是被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广宁(今辽宁北镇县)军队失败,朝廷议论扼守山海关,袁崇焕一人骑马趋出,亲自考察关内外形势,兵部发现袁崇焕丢失,很惊讶。家人也不知袁崇焕去向。不久还朝,述说山海关形势,自称只要给我军马钱谷,我一个人就足能守备。这时朝廷众臣更加称赞他的才能,就提升他做佥事,监督关外军务。经略王在晋让袁崇焕到前屯安置辽人失业者,袁崇焕连夜出行穿越荆棘虎豹生活之地,四更天就到达前屯城,将士赞佩他的胆量。王在晋对他非常器重,提升为宁远、前屯兵备佥事。然而袁崇焕看不起王在晋,认为他没有深谋远虑,因此也不完全听他的命令。王在晋议筑城八里铺,袁崇焕认为不合策略。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人,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巡行边塞,袁崇焕请带五千人驻扎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以壮十三山形势,再另遣勇将救十三山难民。宁远离十三山二百里,有利则进据锦州,不利则退守宁远,为什么要把十万难民置之度外?孙承宗与总督王象乾谋划此事,王象乾认为关外军刚刚失败,士气沮丧,建议调发守关将士三千人前往救援。孙承宗认为有理,就转告王在晋,王在晋终未能救援,十万难民皆陷敌手,脱逃而来的仅六千人而已。孙承宗驳斥王在晋关于修双重城防的建议,谋划加强诸将吏的守备。命闫鸣泰防守觉华岛,袁崇焕主持宁远守备。王在晋、张应吾、邢慎言认为不妥。孙承宗最后还是按袁崇焕意见办理。不久,孙承宗镇守山海关,更加依靠袁崇焕,袁崇焕对内安抚军民,对外整顿边防,成绩显著。袁崇焕曾经核查出有虚报兵额的事,立即杀一名将校,孙承宗大怒说,监军难道能主生杀大事吗?袁崇焕向孙承宗认罪。可见他在军中执法之严。

熹宗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决定坚守宁远,佥事万有孚、刘诏劝阻,孙承宗不听,派满桂、袁崇焕前往。当初孙承宗曾派祖大寿修筑宁远城,祖大寿推测朝廷未必能远守宁远,筑城十分简陋,仅筑十分之一,又都不合坚守的要求。袁崇焕到宁远后,立即确定筑城的规模制度,即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命祖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别督造,次年竣工。于是宁远就成了关外重镇。满桂是良将,袁崇焕又勤于职守,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又优抚将士,部下乐为尽力。于是商旅流民从四处聚集,远近军民都以宁远为乐土。天启四年(1624)九月,袁崇焕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12000人东巡广宁,亲自查看北镇,到北镇祠庙祭杞,观看十三山形势,到达右屯,就从水路沿三岔河返回。不久晋升为后备副使,再进右参政。袁崇焕东巡期间,请求立即收复锦州、右屯诸城。但孙承宗认为时机未到。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与袁崇焕商量遣将分别占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修缮诸处城防,派兵据守。从此,宁远又为内地开拓疆土二百里。

十月,孙承宗罢官,遣高第代替孙承宗。高第认为关外一定不能守,令诸军撤回锦右诸城的防守战具,把所有将士迁移到关内,督屯通判金启棕上书给袁崇焕说:“锦右大凌三城皆前锋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复播迁,已得之封疆再沦没,关内外堪几次退守耶?”①袁崇焕也认为不可退兵移民,并力争说:兵法云有进无退,锦州等三城已经光复,怎么能轻易撤出?锦州、右屯一动摇,那么宁远和前屯必然震惊,山海关门户也失去保障,现在应选择良将守卫它,不能再有别的想法。高第很顽固,不能听取袁崇焕的建议,并且还要撤出宁远、前屯两城守备。袁崇焕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②高第无从再刁难他,于是撤出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备,把所有屯驻上述诸地的兵都撤入关内,丢弃米粟十几万石,而沿途死亡者更多,哭声震原野,百姓怨恨,军队士气越发不振。

天启六年(1626)正月,清军大举进犯,西渡辽河,二十三日到达宁远。袁崇焕立即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海、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刚等召集将士誓死守城。袁崇焕更刺血写书,从忠义相激励,部众都下拜,将士请效死命,于是把城外民宅全部烧毁,带着守城战具入城,坚壁清野以待军令。传檄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如有逃兵到他们两处,一律斩首不赦。人心开始稳定。次日,清大军戴檐、穴域、矢石不能退。袁崇焕命令闽卒罗立放西洋巨炮,伤城外清军。第二日清军再攻,再次被打败,宁远之围遂解。启傣也因燃炮炸死。启傣出身小吏,初为主赏功事,因勤敏有志,被孙承宗重用,提拔为通判,核实兵马钱粮,督造工程,疏理军民词讼,大得众心。战死后赐官光禄少卿,世荫锦衣试百户。其初,朝廷闻警,兵部尚书王水光,召集廷臣议战守之策,无一出良谋者。经略高第、总兵杨麒,拥兵关上而不救援。中外人士均谓宁远必不守,等到袁崇焕以捷报闻于朝廷时,举朝大喜。立即提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熹宗并降金书奖励满桂等,进爵各不同。初,清兵解围后,分兵数万,进犯觉华岛。杀参将金冠等及军民数万人。袁崇焕刚刚守城,力竭不能救,高第退守山海关,违反了孙承宗的做法,折辱了诸将,他部下诸将因此而解体。杨麒也不被诸将尊重,以致见侮其部卒。因为高第、杨麒坐失援救,被罢官。而以王之臣代高第为经略,赵率教代杨麒为总兵赴任。

清兵所向,无不摧破,明朝诸将不敢议战守之事。诸将议战守,自袁崇焕始。三月,再次设置辽东巡抚,命袁崇焕任此职。袁崇焕因解围有功,逐渐骄傲,与良将满桂不和,请调任它镇,于是熹宗召还满桂。袁崇焕因王之臣曾上谏留满桂于任,又与王之臣不和。朝廷害怕两将不和贻误大事,命王之臣专督关内,把关外防务交袁崇焕全权处置。袁崇焕怕廷臣,中疏建议,以关内外分责二臣,用辽人守辽土,边守边屯,屯种收入,可减轻海运供给。大意是以坚壁乘问击瑕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他在《辽事治标治本疏》、《辽地屯田疏》等奏折战略战术进行了系统精详的论述。袁崇焕顾虑失信朝廷,自身难保,所以特意陈述自己的心情说:“顾勇猛图敌众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着,罪不大则功不成,谤书盈筐,毁言日至,从古已然,惟圣明与廷臣始终之。”③熹宗优旨褒答。冬,袁崇焕与刘应坤、纪用、赵率教巡视锦州、大小凌河形势,商议大兴屯田,逐渐恢复高第所弃旧土。袁崇焕认为,现在山海关第四城既已重新恢复,应当重新修缮守备,松山等诸城应调兵四万人驻守,缺一不可。熹宗答应照此办理。“八月,建州主殂(努尔哈赤死),子噶竿(皇太极)立,改元。袁崇焕奏遣喇嘛僧往吊,力言建州有通款之意”④,袁崇焕想与后金议和,派使者致书。清太宗回报说,清兵将讨朝鲜,也想因此与崇焕罢兵,能够使他们一意南下。天启七年(1627),再次遣使说明此意。于是清兵大举渡鸭绿江南侵朝鲜。当时,朝廷认为袁崇焕与王之臣不相能,召王之臣还朝。罢经略不设,把关内外战守之事完全交给袁崇焕负责。中官刘应坤、纪用并便宜从事。袁崇焕锐意恢复,乘清军出击朝鲜,遣将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再次使使持书议和。恰逢朝鲜和毛文龙一起告急,朝廷派袁崇焕发兵救援,袁崇焕以水师援救毛文龙,又派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带精兵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掣之势。可是朝鲜已被大清征服,于是明朝诸将乃不战而还。四月,“增设大帅,以杜文焕驻宁远,尤世禄驻锦州,侯世禄驻前屯,左辅驻大凌河,满桂驻关门,节制四门,仍赐剑以重事权”⑤。五月,熹宗命蓟辽总督闫鸣泰、分总兵孙祖寿移镇山海,满桂移镇前屯,赵率教、左辅及内监纪用领兵守锦州,袁崇焕移宁远,黑云龙移一片石。建州兵十五万攻锦州,平辽总督赵率教守锦城。赵率教遣使议和,皇太极盛气凌人地说,锦州是我家的地方,你们为什么要在此地筑城?还派两人随使者归城中。赵率教回答,若想得城,你们就打吧,不能狡辩得城!第二天早上建州兵分两路抬拉车梯等战具强攻城西北两面,马步轮流进攻。赵率教带领左辅、朱梅等奋力抵抗,炮火矢石交下如雨,直到午后,城下积满敌尸,到夜晚就向西南退兵5里扎营。第二天派骑兵环城而行。山海总兵满桂遣兵援救锦州,在爪篱山与建州兵相遇,由外夹击,大败建州兵。建州兵向东撤退,锦州之围遂缓解。

六月,建州兵攻宁远,总兵满桂等大战,将其打败。初,建州兵在锦州失败,进而攻打宁远。参将彭缵古用红夷大炮击碎其大帐营一座,长子召力兔贝勒中箭身亡。次子浪荡宁谷贝勒也阵亡,射杀固山4人,牛录30余人。第二天,增兵赴宁远,守兵出城迎战,连战数十回合,并发火炮矢石攻打,积尸遍野。四王子驻教场黄帐房,穿黄衣督兵攻城,到日暮时被杀死者更多,于是撤兵回,连夜东行;到五更天,在小凌河扎营,留精骑殿后。十多年来,没有谁敢与建州兵交战,袁崇焕宁远大掳,也只是依仗宁远城打退敌兵,这次与建州兵交战取胜,多凭满桂之力,随后又派诸军分路追击,建州兵全部退回沈阳。七月,辽东巡抚袁崇焕请假回籍。先是,建州遣使方金纳温台什渡河见纪用、袁崇焕议和谈条件,袁崇焕主议。不久,有事东江,又西攻宁远、锦州,王之臣认为都是讲和议款不当,与袁崇焕意见不合。而袁崇焕又素不被魏忠贤所喜,于是罢袁专任之职,加王之臣宫保,督师辽东,驻宁远,赐尚方剑,大帅以下听其节制,准袁崇焕回籍。世禄、祖大寿分别统领这五千降兵。熹宗诏命安置在塞外。

崇祯元年(1628),七月,袁崇焕至京师。崇祯在平台召见,问其守战方略。袁崇焕先说,辽东防务很不容易,五年之内需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才能成功。崇祯如其言向户、工、吏、兵四部下达圣旨。袁崇焕又说:“以臣之力,守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⑥皇帝起立倾听,加以安抚。大学士刘鸿训等复请赐袁崇焕尚方剑,允许便宜行事。崇祯完全听从刘鸿训之建议。袁崇焕又说明以前熊廷弼、孙承宗都因为权奸掣肘而不得竟其志。袁崇焕再次强调恢复辽东之计在于“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⑦。并重申恢复之计“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臣所能为。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在至尊司钥,何以任而勿贰,信而无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有利于封疆者,皆不利于此身也,是以为边臣甚难。臣非过虑,但中有所危,不得不告”⑧。崇祯深以为然,优诏答对,使勿多虑。二月,罢督师王之臣官。命袁崇焕以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津,移驻关门。五月,建州兵攻河西高桥,塔山,又围大兴堡,总兵朱梅以炮击退其进攻。数日后,建州兵致书言议和条件,边吏不准,引兵还。六月,建州兵至锦州,攻陷骆驼、大兴等堡。七月,召廷臣及督师袁崇焕于平台,慰劳备至,至午门;兵科给事中许誉卿问袁崇焕,五年能否平定辽东?袁崇焕说,因为庄烈帝急于求成,所以用五年之期安慰庄烈帝。誉卿说,如果皇上按期责效又该如何?袁崇焕无可回答。当时人们估计袁崇焕五年之期难以兑现。八月,建州兵攻黄泥窏,袁崇焕遣前锋祖大寿打退其进攻。

庄烈帝崇祯二年(1629)六月,袁崇焕诱杀虚功冒饷的皮岛守将毛文龙。袁崇焕再次出关任督师,自料无法实现五年荡平辽东的诺言,于是想与清兵讲和议款争取时间。八月,束不拘建州清兵自大镇堡分两路,一路从杏山高桥堡,一路自松山直逼锦州,进攻双台堡。不久又从大、小凌河毁右屯卫城而去。督师袁崇焕恐清兵西征,请求增戍关门,遣参将谢尚政等加强顺天防备。巡抚王元雅认为这是虚警,把他们调走。当时建州清兵想麻痹边将,果然不再出兵。大清兵越蓟州而西进,袁崇焕惧,急引兵护京师,于广渠门外扎营。大军鏖战,互有杀伤,当时所攻破的隘口,系蓟辽总理刘策所辖。崇焕闻变,千里援救,有功无罪,但京都人骤遭兵袭,怨谤纷起,认为袁崇焕纵敌拥兵,前又与其和议,诬其引敌,威胁朝廷议和,将为城下之盟,阉党残余分子交章弹劾。庄烈帝听说此事不能不惑。又值皇太极设问,散布说袁崇焕与建州清兵已有密约,并阴纵俘获宦官归朝传达这一消息,庄烈帝闻讯,信以为真,下袁崇焕诏狱,加之前被黜中官怀恨在心,多讪谤非议,后经法司审定袁崇焕谋叛,于崇祯三年(1630)八月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均流放三千里外,抄没其家。袁崇焕无子,家中也没有余钱。天下人都认为皇帝冤杀了袁督师。袁崇焕既被缚下狱,祖大寿溃奔而去,满桂急引兵与清兵交战,竞死于沙场。初,袁崇焕妄杀毛文龙,到此时崇祯皇帝又误杀袁崇焕,边事更无人支撑,加以内地农民起义纷起,明亡于清的大势已定。

袁崇焕这一冤案,直到清代撰修《明史》时,披露了皇太极设反间计一事之后,才算是真相大白。几百年来,人们怀念袁崇焕“横戈原不为封侯”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北京龙潭湖畔还有袁督师祠堂,供人们凭吊和瞻仰。

注释

①②③《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传》

④⑤《明史纪事本末》卷五《锦宁战守》。

⑥⑦⑧《明通鉴》卷八一庄烈帝崇祯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