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与驭心术
10461400000065

第65章 秀才遇到兵:你就是“秀才”,该做“兵”时且做“兵”

张先生在原来的公司是骨干,做的时间又久,一直深受原来老板的器重。但后来公司转由另外一个老板经手,他受到了冷落,最后只能自己选择离开。离开后,他去了另外一家公司。虽然职位也不低,他的年龄也稍长一些,可地位就完全变了。他不再是骨干和资历较深的老员工,而只不过是一个刚上任的新人而已。但对于这一点,张先生并没认识到。

在新的公司,他同样像在以前的公司一样做事、说话,经常会以自己的职位压人,什么事情更是想着让周围的人围着自己转。例如,公司有个习惯,每到“十一”这样的长假,会组织相关管理人员一起出去旅游。那次“十一”,他们组织去“野外攀岩”。可张先生倒好,自己不去就算了,拒绝的理由竟然是:“我不喜欢攀岩,建议公司改成其他的项目去玩。”虽然他说的话似乎并不是刻意强调要按照他的来,但还是扫了大家的兴致,大家都觉得他是个怪人。

于是,一次又一次这种和新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为人处世等多方面格格不入的做法,不仅让那些和他同级别的同事看不顺眼,就连他的下属也看他不顺眼。这让他在后来的工作中,经常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张先生在新的公司,之所以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是他的能力有限吗?还是他真的落伍了,工作做不好?我们不难发现,其实都不是,关键是他还生搬硬套地将在原来公司的那一套拿到新公司里,试图让周围的人去适应自己。而自己呢,却不懂得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更不懂得该做兵的时候就做兵的道理。

对于张先生的做法,这里将其比喻成“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状况。“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其实是一句流传已久的哲理,虽然心理学上没有给其真正定义为某种效应,但却可以很好地揭示出一些心理现象和道理。可以总结为:为了更好地适应周遭的环境,以便可以很好地与周围人相处、打交道,人们到了新的环境,就要学会适应,遇见不同类型的人,也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待。事实上,这会更利于自己掌握主动权。

此现象主要警示我们的是:不管你曾经的地位多么显赫,也不管你曾经创下过多少辉煌,当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去了一个新的环境,或者遇到了一群新的人时,都不能等待着对方适应自己,而应让自己融入新的阵营中,寻找新的位置,用对方的方式与之交往。这样做,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喜欢,也更容易赢得人心。

那些聪明的成功人往往都能做到此点。例如,有些专家去民工群体中进行调研的时候,经常会和民工一样生活,说着民工般的话,结果这反而更受民工欢迎,最终他们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即使你是“秀才”该做兵的时候也要做兵呢?这是因为,不同的人想法不同,价值观不同,所处的环境、立场不同,彼此间的认知会有所不同。你认为对的,对方不一定就觉得是对的。你觉得合理的东西,可能在新的环境中,人家便觉得你这是不符合常理的。所以,如果“秀才”不去适应“兵”的环境,不去用“兵”的语言和对方对话,势必会产生矛盾。那么,在兵的环境中,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自己感受其苦了。

因此,要及时地调节自己,让自己能够适应新的人、新的群体、新的环境。这样更容易博得周围人的喜欢和爱戴,也更容易赢得人心。但要做到这一点,也要掌握方法。具体如下:

遇到什么“兵”,就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对付

老人们经常说:“什么样的人什么待承。”这虽然听上去有些粗俗,但却有一定的道理。在人际关系中,你要想让对方更加心甘情愿地受你影响、受你左右,对不同的人就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对那些地痞或者小混混这类服硬不服理的人,遇上了就没必要讲理,该闪开的时候闪开,该施横的时候要施横。但倘若遇到那种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那么你最好也不要夸夸其谈,只要适当地和其交谈就好。而这也是为什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讲究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在多数时候,你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相信你掌控、驾驭对方的时候一定是多的。

遇到难缠的“兵”,你也可以“装傻充愣”

生活中,尽管每个人都想着尽量去适应周遭的人,但总避免不了会遇到那一小撮难缠的主。例如,有的人就是不和你讲理。再比如,有的人就是理亏,也要一意孤行。

对于这类人,你也便可以运用他们的语言去对付他们,可以故意装作不知道,听不懂,让其在于你沟通的时候,产生挫败感,并激发他的火气。而当他发火的时候,你便掌握了主动权。因为对于发脾气的人而言,不管他多有理,他一发火便理亏了。此外,即使他并不发火而装作隐忍,多数时候也会因为被搅乱了思维,在不知不觉中甘拜下风。

·驭心术法则·

不管你曾经的地位多么显赫,也不管你曾经创下过多少辉煌,当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去了一个新的环境,或者遇到了一群新的人时,都不能等待着对方适应自己,而应让自己融入新的阵营中,寻找新的位置,用对方的方式与之交往,这样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喜欢,也更容易赢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