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丘吉尔
10477800000061

第61章 走进波茨坦会议(1)

波茨坦会议

德国无条件投降后,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但在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因此盟国首脑们仍需要举行一次会谈,来商讨对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

1945年5月7日凌晨2时41分,德军的约德尔将军在莱姆斯签署了德军全部无条件投降的协议书。5月8日,丘吉尔正式向英国人民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他在下院参加圣玛格丽特教堂举行的感恩节礼拜。然后又应邀和参谋长们一起与英王合影,并和王室成员们一起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接受无数英国民众的欢呼。然而就是在这胜利的辉煌时刻,丘吉尔仍感到忧心忡忡。他晚年对此回忆说:“正当伟大同盟的各国人民为胜利而欢欣鼓舞之时,我的内心却因为迅速展现在我的视野之前的新的和更大的危险而感到忧郁。”那么,丘吉尔心中“新的和更大的危险”是什么呢?随着纳粹德国的战败,苏联红军解放欧洲东部、东南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纳粹敌人的威胁固然解除了,在敌视共产主义苏联的丘吉尔看来,来自苏联的威胁却到来了。于是这个思维敏锐、常常走在时代前列的风云人物,又一次悲剧性地走在了冷战的前列。

5月下旬,英美苏已经决定举行一次三国首脑会议,商讨德国投降后的各种问题。然而会议还没有召开,三国之间就已经是暗流汹涌。丘吉尔强烈要求美国军队暂时不要从事先协议划给苏联的占领区内撤退,以便同斯大林在其它问题上讨价还价。他还希望在三国会议召开之前,杜鲁门总统先访问英国,使两国能在一些敏感问题上达成一致,共同对付苏联。但是杜鲁门拒绝了丘吉尔的要求,不仅如此,因为在对日作战等问题上美国要倚赖苏联,所以杜鲁门还准备在同丘吉尔会晤之前,先在欧洲某地会见斯大林。丘吉尔对此异常愤怒,他写了一份正式的备忘录交给杜鲁门:“必须了解,英国政府的代表除非一开始就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加,(否则)就将不参加任何会议,这样做无疑是令人感到遗憾的,首相不了解有什么必要提出对英国、英帝国和英联邦如此有伤感情的问题。”丘吉尔的强烈抗议使杜鲁门单独会见斯大林的计划胎死腹中。

另一方面,美苏之间也有深刻的矛盾。1945年5月19日,霍普金斯出访莫斯科,就波兰问题、苏联对日作战问题、三大国会议问题等等同斯大林磋商。在会谈中,斯大林指责美国削减对苏联租借援助的方式。对德战争结束后,美国突然下令取消对苏联的租借援助,甚至让已在前往苏联途中的船只返航,斯大林说,这种做法给苏联的印象是,打败德国后,美国不再需要俄国人了。不过霍普金斯此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斯大林向霍普金斯表示,苏军将不迟于1945年8月8日对日作战,同时还敲定了三国首脑会谈的日期:7月15日左右。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在柏林西市的波茨坦举行二次大战期间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三国首脑会议。会议包括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和全体会议,其中全体会议就开了13次。7月26~27日,因丘吉尔需要回国听候大选结果,休会两天。结果丘吉尔在这次选举中失败了,他再也没有返回波茨坦,7月28日起,改由英国新首相艾德礼率领英国代表团继续开会。

7月15日丘吉尔到达波茨坦,当天上午就去拜访了美国总统杜鲁门。杜鲁门表示,希望能像罗斯福总统一样同丘吉尔建立友好关系,丘吉尔对此感到很高兴,因为他的很多想法都需要美国总统的支持。而斯大林来到波茨坦后,也于7月17日中午拜访了杜鲁门。与他的前任罗斯福不同,杜鲁门打算对苏联采取更强硬一点的态度,因为就在波茨坦会议开幕前一天,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区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美英两国首脑相信,“这是一张应当在波茨坦会议桌上打的王牌”。杜鲁门和丘吉尔讨论后认为,可以利用原子弹来尽早结束对日战争,因此苏联出兵与否都不再那么重要了。

波茨坦会议举行时,纳粹德国已经战败,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也几乎是来日无多。共同敌人渐渐消失,三国合作的基础也就变得薄弱了。会上,三国更多地考虑本国在战后的利益,相互间相持不下,逐渐由合作走向冲突。这次历时17天的会议,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情况屡屡出现。在7月24日,杜鲁门故意在一次会议后将美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成功的消息告诉斯大林,斯大林表现得很镇静,这未免使杜鲁门和丘吉尔感到失望。他们不知道的是,苏联早已知道英美秘密研制原子弹的事,苏联也正在进行原子弹的研究。因此杜鲁门的“爆炸性新闻”只会让斯大林感到焦急而不会是震惊。在波茨坦会议上,丘吉尔与斯大林的关系也非常微妙,作为曾经共同战斗的盟友,他们相互交往气氛还很友好,比如共进晚餐,边吃边聊天,有时两人甚至能从晚上8时半持续聊到凌晨1时半;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在一系列问题上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会上显露出来的英美与苏联的矛盾在战后进一步激化,影响着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苏军解放下的东欧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有利于苏联的安全和利益,而美英为争夺战后世界霸权,竭力阻止苏联影响的扩大。

但是经过三方激烈的讨价还价,会议还是达成了一些协议,对管制德国、解除德国武装、重建德国民主政治生活、欧洲领土变更以及战争赔款等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

波茨坦会议期间通过了著名的《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共13条,斯大林虽然参与了该协定的制定,但由于苏联当时尚未对日本宣战,因此没有签字。而中国政府虽未参加讨论,但事前征得中国政府的同意,故公告以美、英、中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在公告上签字,《波茨坦公告》成为四国对日共同宣言。公告的内容是:盟国将予日本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由盟国指定的岛屿;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但容许保持其经济所需和能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准其获得原料和资源,参加国际贸易;在上述目的达到和成立和平责任政府后,盟国占领军立即撤退。

波茨坦会议是战时苏、美、英三国首脑最后一次会议,对迫使日本早日投降,巩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起了积极作用。但会上苏联与西方国家之间在国际事务中的分歧和矛盾已有明显表现,这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选举失利

二战结束后,英国战时内阁也就必须解散了。这样一来,忙于处理战后问题的丘吉尔也不得不面对另一项重要挑战——全国大选。就是在这次丘吉尔原本自信满满的大选中,丘吉尔失去了他的首相职位。

德国投降之后,联合内阁的继续存在就成了问题。本届政府已持续执政五年,议会自1935年以来也已九年半未举行大选了。一场新的充满变数的大选势在必行。在德黑兰会议时,丘吉尔就曾经告诉过另外两位巨头说他自己是他们三人之中最易被免职的一个,因为首相的更迭只在下院的一念之间。现在,更新议会权力的时刻又来到了。带领英国人民走过二战那段最艰难岁月的丘吉尔,命运又会如何呢?

作为首相,丘吉尔首先必须决定何时举行大选,是在6~7月就举行,还是等到10月份本届内阁到期。由于日本仍未投降,而战后要处理的问题又纷繁复杂,5月18日丘吉尔写信给艾德礼,请他考虑是否将联合政府继续维持下去直至击败日本为止。艾德礼本人原是赞成继续让联合政府存在下去的,为了使其他工党领袖更易于接受丘吉尔的意见,艾德礼还协助丘吉尔草拟了这封给工党的公开信。但是工党内部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工党议员摩里逊强烈主张尽早大选,而原来同意艾德礼想法的贝文和道尔顿也逐渐改变了主张。最后,工党的全国执行委员会和工党的大臣们多数都不同意让联合政府继续维持下去,这样一来,艾德礼只能接受多数人的意见,他告诉丘吉尔:他们不同意将联合政府继续下去直至对日战争结束为止,而愿意延长至10月份,以便有充分的时间为大选作准备。

工党不同意继续联合内阁未免让丘吉尔有点失望,但丘吉尔坚信在新的大选中自己和保守党同样能取得胜利。于是丘吉尔决定6个星期之后就举行大选。丘吉尔在保守党内部举行的民意测验中,几乎全部保守党议员都同意7月选举。保守党人希望早日选举以便利用丘吉尔个人的巨大威望,于是丘吉尔将大选日期定于7月5日。

5月23日,丘吉尔正式提出辞职,随即又应国王要求成立了看守政府。“看守”政府成员包括保守党人、自由党人,及少数无党派人士。内阁扩大到16名成员,把三军首脑都包括了进去。5月28日,丘吉尔在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举行了一个“招待会”,把即将解散的联合内阁的各位高级大臣请来相聚。他激动地宣布:“历史的光辉将照耀在各位的头盔上。”而为了保证万一他选举失败时保持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他还建议艾德礼陪同他参加即将在波茨坦召开的“三巨头”会议。

激烈的竞选活动在5月下旬就开始了。保守党在全国各地张贴丘吉尔的巨幅照片,并加上标语:“此人赢得了战争”、“此人必将完成其事业”。丘吉尔也前后发表了四次广播演说。他除了对选民表明他主张建立福利措施、解决房荒等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外,还对工党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他说,如果工党获胜,“起初无疑会非常人道,转而会求助于某种盖世太保的统治形式”。这类言论使他的形象从一个全国的领袖变成一个党派利益的维护者了。舆论对他由全国的领袖一变而为党派利益的卫士感到难以接受。而艾德礼的反击却很高明,也很理智。他说:“昨晚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丘吉尔先生讲的,思想却是比弗布鲁克勋爵的。”艾德礼还发表竞选宣言《让我们面向未来》,简单明了地提出了工党的施政纲领。

由于投票日之后还需较长时间完成计票工作,所以丘吉尔便于7月15日带领艾登和艾德礼飞往波茨坦参加“三巨头”会议。但丘吉尔觉得在得知大选结果之前他不能决定会议中的任何重大问题。7月16日,心情不错的丘吉尔去柏林转了转,见到了已毁损的希特勒的总理府和希特勒最后死在那里的地窖。17日,美国陆军部长向他透露了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7月22日,英美首脑联席会议正式作出对日战争中使用原子弹的决定。7月25日,丘吉尔一行回国,以便第二天公布大选结果时在场。

当时英国国内外舆论一致看好保守党,认为丘吉尔必胜无疑。保守党人自我感觉良好。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劳合·乔治也是利用他战时首相的威望赢得了大选胜利。现在的情况也一样,保守党相信凭借着丘吉尔的个人威望一定可以赢得选举的胜利的。保守党中央办公室确信能得至少56席的多数,一向乐观的《每日快报》则认为可超过对手60席以上。斯大林也一直相信保守党将赢得大选胜利。在波茨坦会议上,他和杜鲁门都相信,保守党必胜无疑,丘吉尔马上会返回波茨坦。

丘吉尔本人也对这次大选充满了信心,认为保守党会获得多数席位。一直到选举结果公布前夕,他仍然相信:“英国人民将愿意我继续工作,我希望有可能按照新下院的比例来重组全国联合政府。但是当丘吉尔回到英国后才发现,迎接他的是失败的命运,尽管丘吉尔本人当选,但保守党却遭到失败,只获得了197席。而工党在下院共获得了393个席位。在5年多战时首相位置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丘吉尔,此时只得黯然神伤地面对下台的现实。丘吉尔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中谈到严厉而又卓越的法国前总理克列孟梭“一下子就被法国人抛弃了”时,引用了古希腊哲人普鲁塔克的名言:“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这句颇具嘲讽意味的话被丘吉尔说出来,多少也反映出了他被选下台的无奈和气愤。

7月26日,丘吉尔正式向国王递交了辞呈,为了安慰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二战的丘吉尔,国王提出向他颁发嘉德勋章,但丘吉尔谢绝了。最后在唐宁街发表了一项声明,“向在危难的岁月中我曾为之服务过的不列颠人民表达我深厚的谢忱。”他为不能完成对日本的战争而感到遗憾,但他宣称:“然而这方面的一切计划和准备都已做好,而且结果的来临可能比我们目前所预料的要快得多。”

7月28日,当艾德礼和新任外交大臣贝文准备飞往波茨坦去时,丘吉尔拒绝了艾德礼建议他作为代表团成员重返波茨坦的邀请,而是到契克斯的别墅度过了一个沮丧的周末。

其实,丘吉尔输掉这场选举是有深刻原因的。二战接近尾声时,英国人希望同苏联继续保持联盟与合作,在民主的基础上改善国内生活。但丘吉尔却急剧右转,掀起了冷战狂潮。所以从战争后期的某个时候开始,他的声望逐渐下降。英国作家哈尔纳说得好:英国需要丘吉尔去领导反对德国的战争。但是,英国人民对他所有的赞美和感激,仅仅是因为他领导了反德战争,而不是希望他去策动反苏联战争,更不希望他去开倒车。

不过丘吉尔面对失利的选举所表现出的豁达也让人敬佩。丘吉尔下台后遇到了斯大林,斯大林得意地说道:“丘吉尔,你打赢了仗,人民却罢免了你。你看我,谁敢罢免我!”丘吉尔却不以为然地回应:“我打仗就是保卫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利。”

冷战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