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辩论技法大全
10478200000074

第74章 辩论逻辑技巧(4)

从推理形式看,这个囚徒是在国王面前构造了一个“简单构成式”二难推理:如果把他砍头,那么,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如果把他绞死,那么,也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或者把他砍头,或者把他绞死;总之,都要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

二、简单破坏式的二难推理

所谓“破坏”,是因为在推理过程中运用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由否定两个假言前提的两个后件而到否定它们的共同前件。

在一次外交场合,原苏联霸权主义者曾说:“中国反对缓和世界局势。”周恩来总理驳斥道:“你那么想缓和世界局势,为什么不做一两件事情,比如从捷克斯洛伐克或者蒙古撤退军队,归还日本北方四岛,来证明你的诚意呢?……”

周恩来总理的驳斥,雄辩地做了这样的推论:如果苏联霸权主义者真想缓和世界局势,那么就应该从捷克斯洛伐克或蒙古撤军;如果苏联霸权主义者真想缓和世界局势,那么就应该归还日本北方四岛;既然苏联霸权主义者不肯从捷克斯洛伐克或蒙古撤军,也不肯归还日本北方四岛,可见苏联霸权主义者不是真的想缓和世界局势,而是在制造世界紧张局势。

三、复杂构成的二难推理

所谓“复杂”,是与前面讲的“简单”相对而言的,指的是这一推论的结论是一个复合判断(选言判断)。其特点是:选言前提的两个选言肢分别肯定两个假言前提的不同前件,结论的两个选言肢分别肯定两个假言前提的不同条件。

一次,赵飞燕在汉成帝面前告班婕妤的状,诬陷她曾向鬼神诅咒过成帝。成帝听后大怒,遂传讯班婕妤,眼看她就要大祸临头了。

但聪明伶俐的班婕妤没有惊惶失措。传讯中,班婕妤从容地回答说:“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且不能得福,做坏事还能得到什么呢?假使鬼神有知,它们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假使鬼神无知,向它们诅咒又有什么好处呢?因此,我是不会那样做的。”

成帝闻听,甚感言之成理,遂命班婕妤退处后宫。班婕妤靠着她的如簧之舌,使一场凭空飞来的横祸,化险为夷。在她巧妙的回答里,她首先没有正面回答自己有没有向鬼神诅咒,而是把成帝一方的注意力引向另一个有利于她自己的话题——“鬼神天命”。

如果鬼神有知,它们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

如果鬼神无知,向它们诅咒没有什么用处;

或者鬼神有知,或者鬼神无知;

总之,或者不会接受诅咒,或者诅咒无用。

通过这个二难推理说明,无论鬼神为哪种情况,诅咒成帝都对自己没有好处,从而雄辩地证明自己没有向神明诅咒过,非常有利地向成帝澄清了是非。

四、复杂破坏的二难推理

复杂破坏式的特点是:选言前提的两个选言肢分别否定两个假言前提的不同后件,结论的两个选言肢分别否定两个假定前提的不同前件。

隋文帝杨坚不相信墓地风水之类的鬼话,他用自己家庭的具体事实来证明风水不可信。他是这样论证的:“我家墓地,若云不吉,我不当贵为天子;若云吉,我弟不当战死。”整理成逻辑推理形式则是:

如果说我家墓地不吉利,那么,我就不会当皇帝;

如果说我家墓地吉利,那么我弟弟就不会死在战场上;

现在我当了皇帝,而我的弟弟却死在战场上,可见,我家的墓地谈不上吉利,也谈不上不吉利。

“二难术”是极有力量的辩论工具,善用的人可以使对方逃不出他的结论而陷入两难境地,无论古今中外,雄辩大师们都极善于使用“二难术”,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用“二难术”令对方进退维谷的生动例子。

设置两难左右夹击

在论辩中设置两难,其推理要严密,不能给对方任何缝隙,否则,不但无法驳倒对方,自己反倒会一败涂地。这就要求在一开始即堵死对方回答问题的几个可能路口,使他无论如何都必须按照你的意愿掉进“陷阱”而无路可逃。

古时有个国王,自吹听遍了世上所有的故事。有一天,他向全国发了一道诏示:谁能讲一个国王没有听过的故事,国王就把独生女儿嫁给他,并赐给他很多钱。消息一传出,天天都有人跑来给国王讲故事,但国王总是摇摇头说:“唉,早听过了。”讲故事的人无可奈何。

一天,一个农夫来到国王跟前说:“我讲一个绝妙的故事,我敢保证,您一定没听过。”

国王看着这个穷农夫,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只听农夫不慌不忙地讲道:“很久很久以前,您的祖父欠了我祖父一大笔钱,到了您父亲手上,这钱连本带利就欠得更多了。到了您手上,您不但欠我比您父亲更多的钱,还欠我一个女人。”农夫讲完,脸上堆着笑问道:“陛下,这个故事你听过没有呢?”

国王脸色骤变,懊悔不迭。但他的许诺早已家喻户晓,为了维护国王的威信,他只好把独生女儿嫁给了农夫,并赐给农夫很多钱。

针对两难的反击战术

双刃术是针对诡辩者错误的二难推理,驳论者不是直接以正确的推理来回击对方的错误推论,而是另外再去构造一个同样错误、同样不合理的与该二难推理相反的二难推理,然后以包括对方的推论在内的两个“二难推理”为理由来反驳对方。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叫它双刃术。

乔治在卡其乐公司当职员,他为人正直,主持正义,爱说公道话。他的朋友劝他:“你何必如此?批评了老板,老板恨你;批评了雇员,雇员恨你。你无论批评老板,还是批评雇员,总会有人恨你。”

乔治莞尔一笑说:“恰恰相反。我如果批评老板,雇员喜欢;如果批评雇员,老板喜欢。我或者批评老板,或者批评雇员,总是有人喜欢,我何乐而不为呢?”

朋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这种方法是辩论的一种有效武器,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它甚至可以使你在“山穷水尽”之时绝处逢生、出奇制胜。

“双刃术”的运用,与“二难术”相比较,方法略为简单些。因为它无需像“二难术”那样要选取“关节点”,可直接利用对方假言前提的条件(前件),导出与之相反的结果(后件),继而推出与之相反的结论。这种反驳针锋相对,显得更为有力。例如:有些不爱学习的人曾这样为自己的惰性开脱:如果一个人是“天才”,那么就用不着努力(因为他不努力也比别人聪明);如果一个人不是“天才”,那么也用不着努力(因为努力也没用)。一个人或是“天才”,或不是“天才”,总之,都用不着努力。这里边就包含一个错误的“二难推理”,其错误在于支持前提的理由站不住脚,假言前提不能成立。

以虚克实,才能出奇制胜。虚而显实,弱而示强,两者交相辉映,能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境界。

以虚克实,出奇制胜

论辩时运用以“虚”克“实”,以“实”制“虚”法,可以左右逢源,主动、灵活。

在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中,描述了鲍西娅巧用计谋战胜夏洛克的故事。安东尼奥借了夏洛克3000金币,夏洛克为了报复安东尼奥,提出条件:如果到期还不上,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狠毒的夏洛克还要安东尼奥立下借据为凭。借期到了,安东尼奥无力偿还夏洛克的钱,夏洛克执意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来,并告到法院。

这时,鲍西娅扮成律师为安东尼奥辩护,她对夏洛克说:“你得请一位外科大夫,免得他流血过多,送了命。”夏洛克非置安东尼奥于死地不可。他说:“借据上没有这一条。”鲍西娅说:“这借约上写的是给你一磅肉,可没有给你一滴血,这说明割一磅肉时不能出一滴血。另外,割的肉,不能多于一磅,不能少于一磅,否则都是违反契约的,那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夏洛克左右为难,只得作罢。

这里鲍西娅运用了以虚克实的方法制服了论敌。“一磅肉”是一个很实在的概念,割肉时如果不多不少,不出血地正好割下一磅那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都会出现意外,而这“意外”是虚的,而这虚的总会存在。以虚克实使夏洛克陷入了进退不能的境地。

以虚克实是虚实相克法的一种,除此以外,还有以实克虚、以虚克虚。

以实克虚法是指当论敌运用一些虚幻的、无法验证的论题来为难我们时,我们反其道而行之,以一些具体的、实在的论题回敬之,从而取得论辩的主动权。

从前,有位财主召来在他家打长工的刘伯要他回答一问题,看天地之间有多长距离?如果答不出来就扣发一年的工钱。

刘伯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中,小儿子知道了此事,第二天来到财主家。当财主问起这个问题时,小儿子说:“天地之间相距1234567公里,一点不多,一点不少。”

“你是怎么知道?可靠吗?”财主问刘伯的小儿子。

“请大人自己去量量,如果不对,我爹甘愿受罚。”刘伯的小儿子得意地说。

财主出的难题是一个虚假的数,是不存在的,刘伯的小儿子聪明机灵,报它一个实数,并要财主自己去验证,这着实给财主将了一军。这样也就有效地回答了财主的难题。

生活中,有些人故意刁难别人,凭空虚构一个虚假的命题,让人左右为难,对此,我们也如法炮制,虚构出相应的“虚”与之对抗。

阿凡提开了个小染坊,巴依很想刁难他一下。这天,巴依来染布,对阿凡提说:“阿凡提,我染的颜色普通极了,它不是红的,不是蓝的,不是黑的,也不是白的,不是绿的,不是黄的,也不是青的,你明白了吗?”

阿凡提说:“我明白了,我一定照办。”

“那么,我哪一天来取咧?”

“你就到那一天来吧!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也不是星期三和星期四,也不是星期五和星期六,更不是星期日。巴依,你知道了吗?”

巴依哑口无言。

巴依染布否定了所有的颜色,是一个“虚”概念;阿凡提以牙还牙,排除来取染布的任何一天,也是一个“虚”概念,以虚制虚,令巴依无言以答。

虚而显实,弱而示强

虚张声势是指故意假装出强大的声势来吓唬人的一种策略。《百战奇法·虚战》云:“凡与敌战,若我势虚,为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所以,虚张声势也是在面临危机时的一种应变术。

当年,刘邦为夺关中,9月领兵抵达跷关(陕西兰阳东南)。跷关为兰阳与关中的交通要隘,易守难攻,为抢夺咸阳的东南大门,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秦军派有十分精锐的兵力把守。而刘邦当时手下只有2万人马,如不顺利地拿下此关,项羽就有抢先夺去关中的可能。刘邦心急如焚,想强行攻取。张良经过调查,认为秦兵势强,如果妄动,不仅会消耗自己的实力,而且还会拖延入关时间。于是向刘邦提出智取之策:一方面虚张声势,在跷关四周山上多张旗号,以迷惑守关秦军,扰乱敌心;另一方面针对守关秦将喜好小利的特点,派人携重金贿赂守关将领。果然,跷关守将见刘邦军兵声势浩大,甚是惶惧;同时又贪恋钱财,终于倒戈。刘邦引兵过关,向西挺进,兵叩咸阳。

唐太宗李世民在少年时,也曾用虚张声势之计,吓退敌军。

大业年间,隋炀帝率军与突厥作战失利,被困于雁门关外。炀帝命人将诏书系在木块上,投入汾水中,向下游郡县告急,命他们募兵援救他。当时李世民在将军云定兴帐前供职。李世民了解到前方的敌情之后,对云定兴说:“敌人胆敢围困天子,是因为他们料定我主力无法及时增援。因此,如今我们如果将兵力分散,拉开数十里的行列,白天要让敌人看得见旌旗,夜晚要让敌人听得见更鼓声,敌军不知虚实,一定会以为大批援兵迫近,这样,就可以不战自退。”云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意见,依计而行。突厥的侦察哨远远地看见隋朝大军浩浩荡荡,连绵不绝,立刻飞报可汗。突厥可汗果然中计,连忙撤去了包围隋炀帝的军兵。李世民初入军旅,便献此虚张声势之计,兵不血刃,吓退敌军,解除了隋炀帝的危急,由此,他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虚张声势在于虚而显实,弱而示强。这也经常被用在辩论中,是战胜对手的一个有力的武器。

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诱导对方否定自己,才是对自己的肯定。

在《庄暴见孟子章》中有一段这样的精彩论辩:

孟子进见齐宣王,问:“你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

齐宣王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据实而说:“我并不是爱好古代音乐,只是爱好一般的流行音乐罢了。”

“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很不错了。无论您爱的是现在的流行音乐,还是古代的音乐都是一样的。”

齐宣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一个人单独地欣赏音乐的快乐,跟大家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究竟哪一个快乐呢?”

齐宣王说:“当然跟大家一起欣赏更快乐。”

孟子说:“跟少数人欣赏音乐的快乐,跟多数人欣赏音乐的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当然是跟多数人一起欣赏更快乐。”

孟子立即接着说:“那么,就让我和你谈谈欣赏音乐和娱乐的道理吧!假使国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却感到头痛,愁眉苦脸地议论纷纷,我们的国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我们苦到这般地步呢?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国王只图个人的快乐而不和百姓一起快乐的缘故;假使国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了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全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我们的国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怎么够奏乐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国王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如果国王能和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

孟子在这段论辩中就用了因势利导的辩术,当他听说国王喜爱音乐时,就从此下手,用一个个问句,一步一步疏导,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国王能和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从而达到了说服齐宣王与民同乐的目的。

“因势利导”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和领兵作战一样,在辩论中因势利导的辩术同样有着很大的作用。“势”,就是对方思想发展的趋势,“势”是导的条件,只有找到“势”才能进行“导”。“导”则是疏导,就是在辩论中顺着对方思维发展的趋势,由浅入深提出一系列问题,逐渐否定对方的观点,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个领导走进办公室时,看到几个人正在为昨夜的女排比赛议论纷纷。面对这一意外情况,这位领导没有命令大家停止议论,而是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讨论,谈起了自己的感想,二三分钟后,大家静下心来听他讲时,他却巧妙地将话锋一转:“中国女排的胜利为中国人争得了荣誉,它证明了中国人的伟大,但是中国在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上还很落后,被人瞧不起,我们也要有女排这种拼搏精神,把我们的科学技术、经济建设搞上去……”这位领导运用的就是“因势利导”的语言艺术。

他及时地“借”了员工们强烈的爱国热情之“势”,恰到好处地加以点拨指引,顺势将大家的热情引导到工作上,不仅很快恢复了办公秩序,还借此“东风”激励员工们努力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果这位领导运用命令式的语言表达形式,虽然也可达到停止议论的目的,但他无法使大家的思维从“女排比赛”中走出来。当人的思维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特别是当人处于亢奋状态时,命令式的语言、强迫的手段效果都不好。因此,碰到上述此类突发事件时,只有借其势,用巧妙的语言形式自然地加以引导,才能达到扭转局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