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罗斯福
10478600000030

第30章 转正的执行(7)

如果总统的任期“结束”,正好离他的59岁生日差10天。他很受欢迎,被认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总统。他也乐在其中,另外国际形势也许将产生不寻常的情况。罗斯福谈到他希望退休,但是委婉地否认他不考虑第三届任期。这一方面是因为他想再连任一届但是却不想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持他的权威,免于蹒跚步人“跛脚鸭”的凄惨境地。

罗斯福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继任人选,所以也强化了自己的这一想法。副总统加纳他完全看不上。因为年龄限制,他把赫尔也排除在外。伊克斯不仅好斗而且情绪不稳定。法利则总是考虑狭隘的一己之私。亨利·华莱士、罗伯特·拉·福菜特和弗兰克-墨菲也都不是适合的人选。霍普金斯显然是内阁和华盛顿高层最青睐的人选。霍普金斯感到很荣幸,与此同时,罗斯福也向霍普金斯说明了想让他当商务部长的意愿。

大概是在这个时候,1938年5月12日(霍普金斯没有记下他与罗斯福谈话的日期),总统与哈罗德·伊克斯也谈了一次话,伊克斯认为罗斯福是无可替代的,所以应该再次竞选。罗斯福说他“太爱说教,太容易自我膨胀”,伊克斯也同意罗斯福对自己的评价。罗斯福还认为华莱士为人过于“清高冷漠”,罗伯特·杰克逊缺乏政治头脑。

无论是国会领导人还是民主党人州长中都没有合适的候选人。只要除去南方人(雷本)、罗马天主教徒(墨菲)和犹太人(勒赫姆),剩下的人都不可能当选。罗斯福有个很能干的政府,却没有合适的继承人。罗斯福不想因为提到霍普金斯而勾起伊克斯尽人皆知的多愁善感。霍普金斯此时看来是罗斯福最偏爱的“继承人”了。(事实上,伊克斯和霍普金斯在此时相处已经融洽得多了,但是伊克斯肯定是无法面对一位“霍普金斯总统”而心悦诚服的。)

总统舒服地坐在他的轮椅中,果断地排除了所有其他可能的候选人。伊克斯最早就认定,在总统的矫揉造作背后,罗斯福其实只是想要保持他的现状,并竞选第三届总统,从而打破一项跟共和国历史一样悠久的传统。罗斯福从来没有在两任后退休的意愿,他只是想把第三届任期解释为事关责任而不是利己主义,这也正是本书作者的观点。这是一项挑战,但对于这样一位高明的政治家而言,他足以将其驾驭妥当。

在这一时期国际形势继续恶化。早在1934年,希特勒就已经对奥地利垂涎三尺了,奥地利总理陶尔斐斯也遭枪杀。威尔斯向罗斯福建议,在1938年11月11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0周年时召开一次大型会议。罗斯福觉得威尔斯的想法很吸引人。

罗斯福无法想像这样一次会议能取得成功,但是他认为通过这样一次会议,能够将加强他对国内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控制力。

早在当年1月,罗斯福就准备给11月举行的会议发出邀请函。在华盛顿的英国大使罗纳德·林赛爵士在收到罗斯福致张伯伦的邀请信后,感到非常高兴。但是,那位英国首相对此完全没有放在心上。他也没有通知他正在休假的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而是告诉了外交副大臣亚历山大·卡多根爵士,并让他有礼貌地给美方做出一个官方答复。张伯伦实际上反对任何这种会议,并且说罗斯福“异想天开”的计划“很可能受到德国和意大利的嘲笑”。

卡多根与林赛大使两人持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任何能增进与美国政府关系的机会都应该好好把握并加以利用。张伯伦却有完全不同的想法。他完全沉浸在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绥靖政策之中,沉浸在把他们的战争引离英国战略区域的臆想之中。这其实是一种悲剧性的战略错觉。

罗斯福回复了张伯伦,罗斯福对他的怒气毫不掩饰,而且强烈反对向墨索里尼做出任何让步。威尔斯和赫尔要林赛牢记:如果把征服埃塞俄比亚合法化,那么将会给美国舆论造成一种非常负面的影响。艾登说服了张伯伦要征询内阁的意见,张伯伦同意将给罗斯福更多的支持。

1938年2月11日,奥地利总理库尔特·舒施尼格来到希特勒位于阿尔卑斯山的别墅。希特勒想要和他“讨论”一些双方的“误会和摩擦”。希特勒“讨论”的含义就是对着奥地利总理的脸咆哮、尖叫、威胁加谩骂近两个小时,然后逼他拿出一份“协议草案”。

通过这一协议,可以明显地看出希特勒是如何对待小国的。奥地利对纳粹政党的禁令被解除了,所有的纳粹罪犯将得到释放,而且奥地利纳粹领导人成了奥地利的内政大臣。纳粹还接手了奥地利的国防部和财政部并掌管着军队,而且还把奥地利整个并人了德国。

科德尔·赫尔比以往更加担心,他认为德国正在“成为欧洲的巨人”,就像日本在东方的表现一样,而且“它们将试图统治世界”。

在奥地利总理遭到希特勒恐吓之后,张伯伦竟然告诉下议院说:“两位政治家就改善两国关系和其中一国的国内政策调整达成了一致。”

张伯伦在处理与罗斯福的关系时表现笨拙,这也把艾登给激怒了。因此他成了继温斯顿·丘吉尔之后,议会上第二位令人敬畏的反绥靖者。丘吉尔、艾登、希特勒、墨索里尼、罗斯福和赫尔(后来显示还有斯大林),都对于张伯伦当时所执行的方针不以为然。

萨姆纳·威尔斯于3月7日召见了英国大使罗纳德·林赛爵士。他语气坚决地告诉林赛,美国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认同“英国政府……寻求政治绥靖”的努力。林赛承认他和外交大臣只是看到美国官方的沉默态度,而没有考虑到美方的立场。

罗纳德·林赛大使在美国收到大量信件,看到很多评论,都指责英国支持独裁者,林赛感到非常震惊。他向威尔斯保证英国不喜欢独裁者,但是既然独裁者存在,“为了阻止战争,惟一能做的就是试图并找到与他们和平谅解的基础”。英国寻求“重拾意大利和英国之间的信心和友谊,而这将会在地中海创造令人满意的持久和平”。

罗斯福感到他与欧洲主要国家敌对是没有好处的,所以他对此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当然美国很显然是不赞成这种绥靖方针的。但是如果那些直接承受希特勒侵略风险的国家也不打算反对,美国就不打算插手它无法掌控的国际事务,同时避免承受国内舆论反对的痛苦。

在威尔斯与林赛会晤的同一天,罗斯福给他的老朋友驻西班牙大使克劳德写信,信中说张伯伦已经决定“同意大利和德国努力协商甚至是做出让步,例如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征服”。

由于国会提出请求,罗斯福公布了最近违反了与美国签订条约的国家。意大利是首当其冲的。张伯伦和艾登之后的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恳请罗斯福公开支持英国和意大利签署的协议。罗斯福和张伯伦之间观点的分歧几乎无法弥合,但是罗斯福想尽量先维持美英关系,直到英国调整自己的政策,或者英国人会选出一位更强有力的首相。罗斯福所能做的最好的就是低调地声明:美国对英国和意大利签署的协议表示关切。

从罗斯福的外交通信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罗斯福已经预见到了绥靖政策的未来,认为这是在希特勒发动全面战争之前换取两三年和平的错误政策,而且对能否实现两三年的和平都很难把握。

在奥地利事件后不久,在纳粹占领的奥地利就传出了令人痛心疾首的种族迫害事件,针对犹太人的迫害尤其惨绝人寰。美国人震惊了,但是美国民众还没有热心到为深处囹圄的难民敞开美国的大门。在美国也不乏反犹太主义情绪,但是几乎在美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如此恶毒地对待犹太人。

当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变得令人发指时,罗斯福对美国驻德国大使说:“我们必须保护他们,必须尽我们的所能,用非官方的途径来减轻这种迫害。(但是)这不是政府的事。”美国的确通过私人途径对犹太人提供了帮助,而且从1933年到1937年间,美国共接纳了3万名犹太难民。

罗斯福1938年3月25日在温泉签发了关于难民会议的邀请信,他认为将有大量非官方组织参加。当天晚上,希特勒也在德国发表讲话。希特勒用自己一贯反常的逻辑表达了他的观点,他希望那些对罪犯抱有如此深切同情的人士(例如:罗斯福),至少应该拿出点实际行动,把慷慨的同情转化为实际的帮助。希特勒声称已经做好准备,打算把德国的犹太人“疏散”到“豪华轮船”上。正如往常一样,希特勒很清楚西方民主道德背后的优柔寡断。

希特勒没有料到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那就是罗斯福。在策略上,罗斯福可以说是和他一样灵活,也几乎同他一样狡诈。罗斯福为希特勒的暴行感到惊骇,但是罗斯福知道希特勒对人类道德而言是一个威胁,只有在西方舆论完全认识到绥靖对希特勒是行不通时,纳粹才有可能被打败。罗斯福知道他要让人们在正义的旗帜之下齐心协力。罗斯福将继续保持自己作为自由化身的形象,这也是威尔逊传统的另一个方面,但是罗斯福不会让美国过早地卷入战争。

罗斯福不会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前,以他的国家为赌注轻率地做出承诺,也不会在一件和国家生死存亡没有关系的事件上做出承诺,就像张伯伦在1939年所做的那样。

但是罗斯福了解德国,罗斯福也知道希特勒这位疯狂的、精神错乱的煽动者的心理,因为有史为鉴。而且罗斯福政治洞察力极其敏锐,从一开始他就看穿了希特勒的如意算盘。

希特勒把罗斯福视为另一个愚蠢的西方理想主义者,比张伯伦更倾向利他主义,但是两人同样脆弱,而且罗斯福似乎更容易上当。然而,希特勒醒悟得太晚了,其实罗斯福和他一样充满仇恨,和他一样奸诈,而且与他势不两立。罗斯福从一开始就知道希特勒是他的一个心腹大患。罗斯福知道只要希特勒统治不结束,只要纳粹主义不死,在这个世界上民主就不可能巩固,美国的第一大国地位也不可能是安全的。

希特勒一向精于权术,但是如果他曾经注意美国的事务,或者虚心聆听过他那精明的驻美大使的建议,他就会对罗斯福领导下的美国反纳粹的态度有所察觉。倘若如此,那么希特勒的行动可能就会更加谨慎些。然而,希特勒直到处于军事失败和黔驴技穷的死胡同时,才认识到了罗斯福的威胁性,但已经为时过晚了。希特勒这一错误的政治判断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他对疾病缠身的罗斯福不屑一顾,而且认为罗斯福内阁中有犹太人而恨之入骨。

通常而言,罗斯福不会受任何人的影响。他认为美国是肩负特殊使命的世界领导,他还认为自己是上帝委派的和众望所归的使者,他要领导这个国家实现正义,倘若有人冲击到他的这两个想法,他势必会还以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