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切莫太随意
现在,很多人对“朋友”一词的理解比较片面,在交朋友时没有一定的原则,一味以江湖义气行事,到头来害己又害人。酒肉之交不是朋友,患难才见真情。交友要有个分寸,择友要讲究缘分,交友重在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共同面对人生的磨难。交友不慎,会留下终生遗憾。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对一个人思想言行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与正直的人交友,可以使自己积极向上;与颓废的人交友,可能会使自己不思进取。可见,交友不慎,就很可能导致人生偏离航向,甚至成为引发灾难性后果的起因。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此,交友应讲策略,多交益友,远离“损友”。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
孔子在《论语》里说:“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指的是结交正直的人。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友谅就是结交诚实的朋友。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虚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平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友多闻,就是结交见识广博的朋友。这种朋友博古通今,充满智慧。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的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
本质而论,交友讲究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春秋时期,著名琴师俞伯牙在弹奏表现高山流水的曲目时,知音也仅是青年樵夫钟子期一人而已。后来,钟子期先死,伯牙悲痛万分,在子期墓前弹了最后的一曲之后,就将瑶琴摔碎,以自己不再弹琴之举,来表达对自己唯一知音的恒久怀念之情。
类似的事例,在古今中外并不鲜见,管仲与鲍叔牙、蔺相如与廉颇、马克思与恩格斯、鲁迅与瞿秋白……莫不如此。难怪刘勰有言;“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鲁迅先生则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人生心得。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年第一次会晤,以后的40年里,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通信,在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斗争中,团结作战,患难与共,建立了真挚的友谊。马克思不仅十分钦佩恩格斯的渊博学识和高尚人格,而且对恩格斯的身体也很关心。
他们交谈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理论问题,共同指导着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但是由于革命斗争需要,他们曾身处两地近20年,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因此而疏远,反而联系越来越密切。
有一个段时间,恩格斯生病,马克思时时挂在心上,他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关切你的身体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样,也许还要厉害些。”恩格斯为了“保存最优秀的思想家”,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的马克思,使其能专心致力于革命理论的研究,他违背自己本来的意愿,到父亲经营的公司中去从事那“鬼商业”的工作。当《资本论》第一卷付印的时候,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说:“其所以能够如此,我只有感谢你!没有你为我的牺牲,我是绝不可能完成三卷书的巨大工作的。我满怀感激的心情拥抱你。”
恩格斯尽管做出了巨大牺牲,但他始终认为,能够同马克思并肩战斗40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这种崇高的革命友谊,正如列宁所赞扬的,它“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这段友谊告诉我们:益友为人毫无功利目的。他们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没有任何要求,更不会索取什么。他们各自对于彼此来说都不是别有他图者,他们相知相识后,往往就成为了一生的挚友,各自光明磊落,能坚持己见,又彼此肝胆相照,做到和而不同,互相补充的。益友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文化、信仰、国籍、肤色等条件,益友是生活的善待和命运的垂青,遇到益友使你的生命充满温暖而富有意义。
交友最重要的是善于辨别,请看下面的这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卖煤炭的商人,每天从城外运煤炭到城里去卖,由于卖煤炭的利润不很好,所以生活过得很清苦。他心里想:“如果我在运煤炭的同时,也帮别人运送别的东西,就可以多赚一些钱了。”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漂布夫,就跟他聊了起来。卖煤炭的商人说:“你和我一样,每天都要进城一趟,浪费时间也浪费力气,为什么我们不合作,一起搬运呢?这样一来,你就不必这么辛苦了,而且我也只要收你一点费用就好了。”
但是,漂布夫看了看全身脏兮兮的煤炭商人之后,用非常有智慧的口气对他说:“是啊!如果我的布拜托你搬运,的确可以省下不少功夫,但是,我的布却会被你的煤炭弄得脏兮兮,而没人敢买。这重大的损失和你给我的那一点点好处比起来,是绝对不值得的。”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像漂布夫一样,懂得去分辨益友和损友。在交友问题上,的确应记住:一万个口惠而实不至的泛交,抵不过一个同生死共患难的知心。朋友有良莠之分,交往有损益之别。如果交往不慎,就会身不由己,陷入困境,不会有好的结果。
人们常说:“人生如下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如果不该交的朋友交了,不该参与的活动参与了,而导致越陷越深,最终只能追悔莫及。
所以,一旦交到了“损友”,就必须与之一刀两断,毫不犹豫地中止交往。损友给人们的工作、生活、经济、感情等方面带来损失是毋庸置疑的。与损友的交往轻者浪费时间和金钱,重者可能会带来事业和情感的损害使人刻骨铭心。
人生在世,不能没有朋友,因为无朋友者,必是天下最不幸的人了。你的社会阅历越丰富,年岁越大,离家门越远,你的这种体验就会越深刻,越刻骨铭心。但交朋友要选择,因为亲近贤能益友,令你增加智能。亲近愚痴损友,则会增加坏习惯。
在交友的问题上,首先,交友要交君子之交。君子之交,确是知己之交的最美妙篇章。君子之交,可以超越贫富、身份等等的差别,可以超越民族、语言、年龄和地域等等的隔阂。君子之交,注重的是心的相通,而不仅是酒肉意气的相投。还是古人说得好:“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其次,提高人生修养,克制私欲。现在有些人总是挖空心思为自己找“靠山”,为其不正当行为寻找机会,其中一个手段就是与一些贪吃贪玩、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吃吃喝喝,拉拉扯扯,诱其上钩,拖其下水。有些就是因为交友不慎,而被拖下水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不为非分的利益所动,就是挺直脊梁保持自己高尚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应该懂得一个道理,天底下不会有免费的午餐,你要想得到一些分外的东西,就会失去一些分内的,有时甚至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切莫为了贪一时之利而拿原则做交易,丢了人格。
其三,君子之交,是肝胆相照之交,是与友为善之交。有一类人当你拥有权势、富贵的时候,他把你捧得高高的,凡事奉承你、随顺你;一旦你功名富贵没有了,失去了利用的价值,他就背弃你,离开你。这不是真正的友谊,真正的友谊恰恰会经得住历史的任何风风雨雨的考验,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受到损害或削弱,岁月的尘埃不会掩盖住友情的灿烂光芒。相反,岁月越久,友情就越纯,磨难越多,友情也越真挚。益友使人进步。损友使人落后。益友患难见真情,损友遇难离你而去。益友可以相伴一生,损友只可相守一时。
识人是一门学问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对识人的重要性都看得非常清楚,他们产生了极为相近的一种共识:要想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因此,在很早年间,古人就提出: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很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的皇帝之一,是一个了不起的“将将之才”。他手下有很多桀骜不驯的杰出人士,张良、韩信、萧何等一大批政治军事奇才都在他麾下,最终才能打败项羽称王天下。
刘邦用人首先是坦诚相待。张良、韩信、陈平等重要将领有什么问题找刘邦谈论,无论大事小事,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坦诚相待,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素质问题,更是为人处事的一条原则,你是否坦诚以待别人,别人通常也会坦诚的对待你。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就是由于刘邦的这一个前提,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也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非常值得借鉴的经验。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善用,择贤而任。要做到知人善用,所谓知人,就是考察选准人才;所谓善用,就是正确地使用人才。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就是清楚下属的才能、性格、特征、长处与短处,适合的位置,能恰当地调动部下的积极性。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刘邦深谙此理,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好的是掌握一批人才,并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人都不是全才,一个正常人也没有太多精力全面发展,但是因为个人天赋和兴趣不尽相同,单方面的人才是不匮乏的,术业有专攻,此言不虚。刘邦就能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他的队伍里面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历史证明,这一点是刘邦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无数次的凯旋表明刘邦的用人对策是可取甚至是完美的。治理之道,就是善于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也就是使人人各得所宜,而都能各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刘邦的用人之道,有他的巧妙之处——奖罚有度,论功行赏。这一点,就能很好地稳固军心,提高战士的是非感和积极性。使用人才,首先是对优秀人才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刘邦夺取天下以后,根据各个人的不同功绩,对功臣论功行赏,不但封赏了萧和、张良、韩信、彭越等一批人,还封赏了他最不喜欢的人——雍齿。有贡献就得奖励,奖励要奖励得合适。其次他也能做到要赏罚分明。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最忌讳的就是猜忌下属。刘邦有此魄力,他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陈平是个最典型的例子,陈平从项羽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很多刘邦的老随从不满意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然而刘邦还是坚持对陈平委以重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邦的用人之术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另外一方面,肚子里极度地猜忌,只不过他不露声色。但他手腕高明,这是一切所谓有为君主的通例,这一点非刘邦一人由此优点。
刘邦的队伍里面,韩信、陈平,韩信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刘邦却不计前嫌,一视同仁表示欢迎。如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陈平走的路更多,陈平最初是魏王手下的人,之后不能发挥作用投奔项王,再之后投奔汉王,刘邦“大悦之”,并立即任命他做都尉。其实,一个领导者也应如此,如果老是小肚鸡肠,能招募来好的人才吗?恐怕连帐下之人也会离他而去。
识人用人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领导识人是一门艺术。刘邦可以说是很懂得领导艺术的典范,刘邦用人,自有其道。首先是坦诚相待,知人善任;其次,不拘一格,论功行赏;同时又能不计前嫌,用人不疑。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这样一来,他夺得天下也是必然的事情。
由此联系我们不禁联想到当下:事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尽最大可能地发挥人才的力量,谁就可能成功。要做到择贤而任,所谓择贤,就是要选择那些德、才、能三才兼备的善良者;所谓而任,就是将具有德、才、能三才兼备的善良者任用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发挥他们应有的智慧与才能。
得到人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正确地使用人才更是不易。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然而,我们却常常苦于无法参透人们的真实想法,无法准确地读懂人们的内心。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历来人们都认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