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睦家庭需要互相关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差别的。一个家庭更是如此,尤其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其差别不仅来自于男女性别、思想认识、社会认识、学识等等,还有年龄落差的明显特征。这就在家庭中产生了强和弱的现实状况。而且,这种强弱的状况,伴随家庭的存在而存在。家庭差别的具体表现,大多普遍地显示于生活习惯上,如:作息时间、饮食口味、衣着爱好等等。
然而,家庭又不同社会其他的组成部分,在行为上有明文的规定或法律条款。但是,家庭成员必有其行为上的默契,这就是家庭文化的共识。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持久,是依赖家庭的血缘和情感;相对而言,家庭情感起到了一种家庭传承的作用。
如此差异化,那要怎样建设家庭情感,缔造幸福的家庭呢?
首先要保证家庭和睦,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夫妻、孩子、父母等关系,特别是夫妻;怎样才能和睦,沟通是主要途径,理解是基础,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个性、阅历、观念、文化素养和受不同的环境影响,所以对某个事情的看法大家可能意见相左,这是必然的。因此生活中难免有小碰撞、小摩擦或者小冲突、小矛盾,有时难免有拌嘴的事情,不好好处理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出现吵架、打架,甚至分裂的事件。导致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是在于个人没有意识到正确的处理方法,既然每个家庭都会出现小摩擦,首先不是急于解除摩擦,关键分析双方主要的分歧和异议,不管谁对谁错,先对矛盾激化,采用过激措施(辱骂、吼叫、打架、摔东西、自残、不回家等)的一方必然是最主要的“肇事者”,其实这种通过激烈方式解决问题的做法暴露了肇事者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观的弱点,这些人不惜走极端,藉此希望得到别人认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恶莫大于言人之非,祸莫大于纵己之欲”;“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言半声六月寒”;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都是口舌惹的祸,应该站在矛盾关头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对方不认同,要注意保留自己的意见,而不是采取极端方式。想控制别人的动机或潜意识一定要予以消除摒弃,这样是消除极端思想的基础,务必注意保留意见的重要性,民主也会保留少数人的意见而不是消除它们。
其次要达到家庭生活幸福,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和需要更大的耐心,一种近乎懒惰的沉稳是处事的基石。一团和气不是幸福,只有经得起风雨挫折考验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不过想得到幸福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只不过要在很长的时间重复简单的做法,而且在不如意和遭挫败时同样坚持这种做法,得到幸福不需要你做出非凡的举动和取得非凡的成就,但它考验你的耐心和定力,要得到幸福你不能试图控制别人,或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也不要让你的情绪肆意影响他人。接纳摩擦与宽容待人是必要的心态。
那么,一个家庭的和睦,是怎样在永远存在着强弱的环境中达成的呢?是否一味地遵从强者,就能保持家庭的和睦呢?如果按照这个原则,那么,老人就可以不被尊重而被忽略,女性就可以被肆意凌辱,孩子就可以被任意奴役,残疾的家庭成员就可以被抛弃。显然,这是极端不符合事实的,也极不负责的。
再次,我们还应该知道和了解维护家庭和睦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仅是照顾、保护、爱护、帮助弱小,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没有要求回报的关怀。总的来说,一个家庭中丈夫往往在体力和责任上相对大于自己的妻子,那么对相对柔弱的妻子的爱护、关心和保护的指数多少,就是夫妇恩爱指数的坐标。这种指数越高,越能很好地奠定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这种对弱者的呵护,在有了孩子加入后,也应该逐渐转移到孩子身上;当和老人同住时,也衍生到对老人的照顾上。如此这般,整个家庭矛盾将不复存在,而显像出和睦的真实场景。在家庭中,保持对弱者的谦让、照顾、爱护、保护和帮助,就是长久和睦家庭存在的基本原则。
大家应该知道几个家庭相处的法则:
1.与家庭成员之间沟通讲究技巧,好言一句三冬暖,陈述和提出反对意见时,应该注意自己的情绪和语气。
2.必须了解和清楚矛盾和摩擦在家庭中是不可避免的和必然的,应该坦然接受并应对,并且认为家庭中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俗话说,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越不过去的砍。
3.宽厚待人,不要采取过激和极端的语言和行动,应以德服人,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能够理解和接受他人正确的观点。
4.采取主动沟通,迎难而上,而不是逃避或消极抵触。
除了这个4个原则之外,我们还需禁忌以下几点,这绝对是一个幸福家庭的雷区,一定要谨慎处理:
1.绝不要骂和大声吼叫孩子和别人,这说明你是一个没有素养和沟通能力上不足的人,那就请你好好学学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与他人沟通、相处的能力。
2.永远也不要打孩子,让他知道错了是很重要的。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孩子并没有错误,他一直是在学习和好奇的认知过程中,这是一个人成长中很重要的过程。首先不要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孩子,准许让他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你的职责是引导和规范。为了防止孩子有极端的错误出现,有时候可以制定一些规则,进行约束。
3.强化自己的潜意识,永远不要用消极的方式来解决和处理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记住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自己和家庭成员都是家庭中的一份子,都是组成家庭的核心。在家庭中,每个人都很重要,不要轻率采取各种过激行为和不负责的行动,更不要信口雌黄。
夫妻恩爱是家庭和睦的根基
夫妻是在存续中的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的称呼,又称为配偶。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和关系。从法律上讲,夫妻关系包括夫妻人身和夫妻财产的权利义务关系。
夫妻除了人身依附、财产依附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那种相依相恋、相濡以沫的亲情依恋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对人生幸福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生只有短暂的几十年,在这几十年当中,人会经历许多事情,一定要把夫妻关系处理好,才能充分享受婚姻家庭带给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夫妻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有以下几种:
爱情型
这种类型分为情况,一类是由美貌与性吸引而导致的结合。这种类型潜伏着一种风险,美貌及性魅力会逐渐减退,假如婚姻缺乏其他基础,或不能过渡到以双方人格相似性为基础的爱情,那么这种婚姻就会出现危机;另一类是人格型夫妻,这类夫妻是以人格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为基础的结合。由于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像体型、性魅力那样易变,这种结合一般能使婚姻平稳而长久。
功利型
此类型的婚姻是以爱情之外的出身、学历、财产、社会关系等条件为基础的结合。当双方收益与成本基本平衡时,婚姻可以持续下去,双方感到满足。其风险是,如双方收益与成本不平衡,往往出现不满,导致危机;其次,由于夫妻关系的理性色彩浓厚,难以获得爱情享受,往往双方关系紧张时,就会出现感情危机,从而导致关系破裂。
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前者夫妻双方平等分担家务,后者是双方根据各自特点分工,料理家政。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双方均进入自己的角色,会对对方有相应期待,彼此都认识双方在家庭中的价值,有较强责任感,家庭生活较为和谐、稳定。
建设性
这种类型的夫妻,双方在共同目标下勤勤恳恳生活和工作。他们有创家立业、教育子女等共同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密切配合,会追逐人生中的每个新的目标。生活中勤劳肯干,能抑制家庭过度消费;在共同努力中感受生活的快乐,使婚姻达到可持续的发展。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精神生活不够丰富;当达到目标后,一方可能变得满足继而懒散,以致出现裂痕。
惰性型
这种类型的夫妻,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婚姻失去了应有的热情。他们没有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愿再进行新的尝试,只希望按老样子生活,重复着每天同样的生活。没有紧张、冲突,也没有乐趣,缺乏享受和乐趣会对婚姻有涣散作用。
失望型
失望型夫妻在新婚时百般努力,力求建立美满的婚姻生活,对婚姻有很高的期待。但进入正常的生活道路后,他们就会发现,婚姻生活中有种种不如意,“现实不理想,理想不现实”,对方的表现也远非当初所料,因此倍感失望,从失望走向绝望,婚姻走向破碎。
一体型
这种类型的夫妻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相互体贴、呵护,在性格、爱好、习惯上彼此适应,融为一体。双方均把对方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相敬如宾、心心相印。此型关系稳定、美满。不足之处是较为封闭,如一方离去,另一方寂寞难忍,容易走向极端。
这么多不同种类的夫妻关系,如何能达到和谐、和睦呢?必须注意和体会良好夫妻关系的标准:
1.具有共同的或彼此接受的价值观念;
2.对配偶的幸福和发展由衷地关注;
3.在共同生活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并容忍存在的分歧;4.对婚姻关系中各种支配权及决定权的平衡及认可。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家庭和睦。
必须重视的婆媳关系
婆媳关系是家庭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这话有双重涵义。其一,是说婆媳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中其他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以及祖孙关系。其二,是指婆媳关系是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最微妙、最难处的一种关系。
婆媳不合,是使不少人提起就摇头叹息的问题。怎样念好这本“难念的经”,使得婆媳和睦呢?
首先,需要相互尊重与谅解。
婆媳双方要妥善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首先得对这种人际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婆媳双方都要承认对方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地位,双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而不是一种一方必须依从于另一方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双方或一方对这种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对方必须或应该听从、服从自己,从而把这种平等的人际关系视为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则必然会在行动上、态度上表现出来。由此导致双方关系的失调。婆媳之间的相互尊重要求双方有事全家协商处理,如经济开支、涉及全家的事务等要共同商量,养成民主家风;而属于个人的“私事”,则应互不干涉,个人享有“自主权”。作为媳妇,要多尊敬婆婆,因为婆婆年岁大,管家经验丰富;做婆婆的也不要总是在媳妇面前摆架子,要看到儿媳的长处,多尊重儿媳的意见。也就是说双方要相互配合,彼此尊重。婆媳长年生活在一起,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协调的事情,这时就更需要双方相互谅解。所谓“谅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我们的先辈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所提倡的“设身处地”,“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都包含着谅解的思想,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玉良言”,也完全适合于处理婆媳关系。
要发展良好的婆媳关系,双方都需要学会谅解对方、体贴对方。例如星期天去游园,做媳妇的不要只和丈夫、孩子去,把公婆留在家里,应该一同前往,这样婆婆也就不会产生寂寞孤单的感受。反之,媳妇对丈夫照顾较多,对婆婆相对照顾不周,做婆婆的也应多予体谅。如果婆媳双方在相处中都能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相互谅解,婆媳非但不会出现大的矛盾,而且还会发展得如同亲子关系那样密切。
其次,避免争吵。
婆媳之间出现了分歧、产生矛盾时,双方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即使一方发脾气,另一方也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等对方情绪平静之后再商讨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告诉我们,消极而强烈的情绪容易使人失去理性,导致冲突升级;争吵还具有“惯性”,即一旦因一点小事“开战”,日后往往有事便吵,久而久之,成见会越来越大。因此,当一方情绪反应激烈时,另一方应保持冷静与沉默,或者寻机走脱、回避,等事态平息后再交换意见,处理问题。
此外,婆媳双方平日有了意见,切忌向邻居、同事或朋友乱讲。我国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捐东西越捐越少,捎话越捎越多”。说的就是“传话”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良作用。婆媳失和,向亲朋邻里诉说,传来传去,面目全非,只会加剧矛盾。作为婆媳,应引以为训。
在现实生活中,女人嫁到婆家,与男人共同生活,也常常要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至少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就是亲母女之间也常常有些小摩擦什么的,何况是婆媳呢?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女是要保持距离的,所谓的“授受不亲”,所以,公公和媳妇大多会因为要避嫌,所以常常相安无事。但婆婆和儿媳,都是女人,只是身份不一样,一个是儿子的老婆,一个是儿子的老妈,弄得不好,婆婆会认为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一定是媳妇不好。而媳妇往往心想,到底不是婆婆亲生的,所以,也不可能让婆婆真把自己当亲人待。在许多时候,这婆媳好像不是冤家不聚头。如何处理好婆媳之间的关系,也没有通行的手段,但是我们可以探讨婆媳关系的一般规律,从中得到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