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寓言·静思语
10483900000007

第7章 怎样思维(3)

阿Q精神是一种人类共有的精神现象。它是由于普遍存在的“弱肉强食”给人类所造成的一种精神创伤。在阶级社会里,一些人居于统治地位,他们利用手中的钱、权、势对弱者进行统治和奴役。当弱者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无力反抗,只有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麻醉。

不过,“精神胜利法”在心理学范畴内,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可以调适人的情绪,改善人心理上的不平衡,缓解由于精神压抑而带给人的消极影响。

因此,我们也不应该对“精神胜利法”一概加以否定。

学会防微杜渐

寓言

有个小孩从学校里偷了同学的写字板,交给母亲。母亲不但不加责备,反而称赞了一番。

第二次,他偷了一件外衣,母亲对他更加夸奖。过了几年,孩子长大了,就开始偷更大的东西。

有一回,他当场被人抓住,反捆双手,被人押送到刽子手那里去。他母亲跟在后面,捶胸顿足。小偷说他想和母亲贴耳说几句话。母亲走上前去,小偷一下子衔住了母亲的耳朵,使劲咬了下来。

母亲骂他不孝,小偷回答说:“当初我偷写字板时,如果你打我一顿,我现在也不会落到这个地步,要被人处死了。”

静思语

这个故事明白地告诉我们,对待生活中某些不良倾向必须学会防微杜渐。正像这个小偷最后醒悟过来说的,如果当初他偷一点小东西时,母亲就能设法制止他,那么他也许不会落到犯罪的地步。

在生活里,我们常能看到有些家长替孩子护短,孩子有了不正当的行为,家长还替他遮遮掩掩,而不是正确及时地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以致孩子错误愈犯愈大!

家长在孩子成长期间,一定要悉心关照,注意引导。他做了好事,你要满腔热情地鼓励他,扶助他;发现不好的苗头,你要及时提醒他,明之以理,晓之以情。

那种对孩子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作风,肯定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同样,那种对自身缺点和不足不加克制和改正,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的人,最终的结果便是使自己慢慢成为这些缺点和不足的奴隶。

方法与借口

寓言

一个富人见一个穷人很可怜,发善心愿意帮他致富。富人送给穷人一头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来了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贫穷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开荒,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

穷人的计划付诸了行动,只是当他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他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还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立刻可以赚钱,日子立刻可以好转。

穷人的计划又付诸了行动,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又艰难了,他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破灭了。穷人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很快春天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地来送种子,赫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

静思语

故事中富人发善心送给穷人一头牛,并教给他远离贫穷的方法。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开荒,但却总是找借口逃避困难,最后依然一贫如洗。

其实很多人都有过像穷人一样的梦想,甚至有过机遇,有过行动,但要坚持到底却很难。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这恐怕就是区别吧。

同样的道理,那些在生活中宁愿给自己找一百个退缩的借口,也不愿找一个前进的理由的人,成功对他来说,也只能如梦幻泡影。

动机与方法

寓言

从前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儿子强暴蛮横,恣意妄为,不堪成才。他非常生气,便愤怒地鞭鞑他的儿子。

这时,邻居家的一个老头子跑过来,他扬起手中的木棍,帮着一起痛打,一边打还一边说:“我来揍你,是完全顺应你父亲心意的。”

静思语

这个邻居的举动,当然是十分荒谬的。他的动机是帮助那位家长教育孩子,但是方法则完全不可取。因为一个品质有缺陷的人,靠打是很难奏效的,打只能触其皮肉,却不能触其灵魂。何况他要以暴力管教的还是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解决问题,方法不对头,即使你有好的动机,也收不到好的效果。比如你交一个女朋友,你很喜欢她,但一开始你就冒然的向她求爱,甚至做出一些很粗暴的动作来,那么你很可能要失败。你得慢慢来,感情要一点点积累,只有双方磨合得天衣无缝的时候,那么爱情的甜蜜果实才会降落到你们头上。

那么什么是方法呢?其实这个问题对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无论做哪一件事情,都会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交友有交友的方法,学习有学习的方法,工作有工作的方法等等。所不同的是,每一个门类的方法,都反映着不同门类的事物的特征、规律。而熟悉这些不同门类的特征和规律,就成为我们掌握各种不同方法的主要任务。方法掌握好了,我们做什么事成功的机率会大大提高。

一切都会过去

寓言

一位伟大的国王晚上做了一个梦。一位先人在梦里告诉了他一句话,这句话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智慧——让他高兴的时候不会忘乎所以,忧伤的时候能够自拔,始终保持勤勉,兢兢业业。

但是,国王醒来以后,却怎么也想不起那句话来。于是他召来了最有智慧的几位老臣,向他们说了那个梦,要他们把那句话想出来。他还拿出一枚大钻戒,说:“如果想出那句话来,就把它镌刻在戒指上面。我要把这枚戒指天天戴在手上。”

一个星期以后,几位老臣来送还钻戒。上面已刻上了这样一句话:

“一切都会过去。”

静思语

以平常心去生活,这就是大智慧。当你快乐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当你痛苦的时候,要想到明天很快就会来临。痛苦或者欢乐,完全蕴含于眼界的宽窄。

欲速则不达

寓言

从前,宋国有个人,总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不快。

一天,他索性下到田里,把禾苗一根根从泥里拔高了一节。晚上,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我今天可累坏了,我一下子帮助禾苗长高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后,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不但没有长高,反而全都枯萎了。

静思语

这是一则著名的揠苗助长的故事,其寓义除了说明人办事欲速则不达外,还蕴含着另外一层含义,即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掌握这些规律,否则再用功的努力,也往往会因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效应。那些成长很快的成功人士不是因为比我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运用了自己所掌握的一些规律来帮助自己的成长,效果自然非常好,速度也当然非常快。

不要刻意模仿别人

寓言

春秋时,越国有一个出名的美女叫西施。

西施患有心口痛病。每当病痛之时,她总是双手捧着胸口,皱起眉头。

同村还有一个丑女人,住在村东头,人们叫她东施。东施见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很美,便仿效西施,双手捂住胸部,皱起眉头在街上走来走去。别人见她这副怪模样,都远远地躲开了。

静思语

东施效颦让人难以接受,不在她想美的心理,而在她机械地照搬西施的样子。如果她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另辟蹊径,让人感到她的坦然,以至于心灵里的某种美,也许倒不失为一条路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优势,不要去刻意模仿别人,应该充分地发扬和挖掘自己的优势,展示真正的自我。刻意地模仿别人只会让人讨厌。

不要疑心生暗鬼

寓言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涓蜀梁的人。他生性愚蠢而又十分胆小,看见什么都害怕。

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他趁着明亮的月光外出赶路。行走之间,他偶而低头看见自己的身影,以为是个魔鬼伏在地上。再一抬头,看见了自己的飘散的头发,又以为是个妖怪立在自己身边。

他顿时吓得魂飞魄散,慌忙转身拼命地向家里逃去。待他跑回家时,已是上气不接下气,结果一口气接不上来,顿时气绝身亡。

静思语

人的健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但人们习惯对生理上的健康问题比较重视,比如有个头痛脑热,就去医院量体温,吃药打针,以求缓解症状;但对心理上的问题就不那么重视,有谁因为今天生气,而导致精神恍惚,就立即去医院就诊呢?

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为因果,互相联系着的。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脉搏、呼吸、血压、消化液的分泌等都处于平稳、协调的状态;而在悲伤、恐惧、焦虑的时候,会伴有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和生物化学调节的失常等等出现,进而导致神精恍惚、意乱神迷的精神症状。

故事里的涓蜀梁,生性胆小多疑,这就直接导致他的情绪紧张,以致最后自己被自己吓得气绝身亡。

恰到好处方为妙

寓言

一天,孙子带领他的弟子们瞻仰鲁桓公祠庙,见案桌上有一件形状怪异的器皿,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器具?”

守庙人回答道:“是君王放在座位边伴坐,作为铭志用的酒壶。”孙子命弟子取来清水,注入其中。只见注入少许水时,壶身是倾斜的;当水达到壶中腰时,酒壶却端正了;当水灌满壶时,酒壶便立刻倾覆在地,壶中的水也流尽了。

孙子看了叹息道:“是啊,世上哪有太满而不倾覆的事呢!正所谓虚而敬,中而正,满而覆呢。”

静思语

其实做人的道理也和这酒壶一样,博学的人反而觉得自己无知;功劳愈大的人,反而更加懂得谦虚;愈是勇敢的人,做起事来反而愈加谨慎;愈是有钱的人,反而更加知道节俭……

人们常说“不要骄傲自满,要互相取长补短”,就是说为人处世,总要掌握好一个度,恰到好处方为妙。那种认为钱愈多愈好,话说得愈多愈好,事做得愈多愈好,吃得愈多愈好,锻炼强度愈大愈好等等诸如此类的人,最终都会因“太满”而失掉本应的平衡,使自己在本该受益的事情上受了损。

要拥有好的心态

寓言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出来后他们才被吓出一身冷汗,原来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没有人回答。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趴下了,再也不敢向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心理学家问道。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静思语

很多时候,人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暂时的失败恐怕不是因为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一切顺其自然

寓言

有一只小狗,不停地绕着自己的尾巴转圈,筋疲力竭地躺在地上喘气。

马博士走过,询问它发生什么事,小狗说:“朋友告诉我,假若我可以追到自己的尾巴,我便永远得到幸福和快乐,所以我才这样。”

马博士叹了一口气说:“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也跟你现在一样弄得筋疲力竭。当我追逐幸福和快乐的时候,它永远不在我面前,反而当我不刻意追逐,一切顺其自然之时,才发觉幸福和快乐在后面日夜跟随我!”

静思语

幸福和快乐本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看我们是否懂得欣赏。许多人每天追逐名利以及物质享受,但仍然得不到幸福和快乐,其实是否身在福中不知福呢?幸福与快乐是不能刻意追求的,一切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