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五)
10484000000037

第37章 绕家人原生性族群文化调查与研究(3)

洗毕身后,撕三张冥纸盖住亡人脸,象征亡人赴阴间不见太阳。随即用竹编一个竹列,再用两根三尺长的小木棍横兜竹列两头,将亡人从柳床上提起放入竹列上,再重放回柳床,入棺时,连同竹列亡人一起抬入(棺旁由两个老人抬亡人入棺)。待亲戚都到场“演棺”后,即盖棺,随后用篾两条横拴棺木两端,表示亡人赴阴间有三间房屋。入殓毕,把柳床和一小捆床草抱到寨外的大路旁火化。

5.开路。

保卦公带领十一人开路,以其中一人站棺木头部,头戴开路帽,身披开路衣,手持大刀,众人唱开路词,开路词有买水、买衣、买棺材、交猪、交鸡、引路等十二首。据《都匀县志稿》卷五《地理志?风俗》记载:“亲丧则富者宰牛马为祭,次者宰猪,贫者宰鸡为死者开路。”若有杀牛、杀马、杀狗祭祀的,加唱杀牛词、杀马词、杀狗词,保卦公还唱哭牛词、哭马词、哭狗词。头夜按亡者性别来确定用大公鸡或大母鸡一只,另加小鸡两只,由保卦公手捏鸡脚,唱完当夜的开路词后,把鸡在棺木上摔死丢出门。此后每夜必有一只鸡被摔死,摔死的鸡分给女婿。如杀狗祭祀,则由保卦公牵狗绕棺念哭狗词,念毕,将狗敲死丢在门外,让别人收拾往别家煮吃,不得入丧家锅灶。如杀牛、马祭奠,保卦公唱完杀牛词、杀马词之后,到抬亡人上山才把牛、马拉到寨中的大道上,由保卦公领着孝子一边绕牛、马念哭牛、马词,一边扯牛、马毛放在手心,称“还牛魂”。念毕,众人将抬棺的“龙杆”放于牛背上,提牛鼻缚于杆头,提“龙杆”另一头,使牛头翘起,牛颈挺出。此时,由一有声望的母舅肩扛大砍牛刀迅速横穿牛颈下,任砍牛颈一刀,后有得力青年以武力将牛按倒,再补刀杀死,不许接血,即剖烹食,以宴宾客。杀马亦然。据说,绕家人死后不是到地府或升天,是到祖宗生活的地方,开路的目的是把死者的灵魂送“归祖”,送到其他已经死去的祖宗那里去,开路词中说:“……送你到一宗、二宗、三宗……”故杀猪交三宗、杀牛交五宗,杀马交七宗。因此,祭奠物品类别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死者在祖宗中的地位。而外面死的人、凶死、未成年死的(男子十六岁以上视为成年,可“归祖”,女子未出嫁死亡的一律不得“归祖”)。可见,绕家人有不同他族的祖先崇拜和灵魂归属的观念。

6.分花树。

在抬亡人上山之前,丧家请保卦公分花树。分别砍桃、李、竹三种生和干各两支小枝桠,用麻线捆系生和干的小枝桠各以枝挂于棺木靠两端的腰棺篾上,众亲属撑伞背向围棺,大儿媳和大女儿用鸡笼装一只鸡置于身旁。分花者肩扛砍刀,手持三根巴茅绕棺念分花词。念毕,分花者取下棺头上的生枝桠挂在鸡笼上,取下棺下端的生枝桠放在大女儿的鸡笼上,余下干枝仍挂在棺木上直至上山入土才取,有的还杀一条狗,用狗血绕棺撒一周。这叫分花树,据说其目的是要将死者与生人分别开来,死者成为阴魂,阴阳从此分隔,与阳间的人不再相亲相爱,也请死者不要再来打扰阳间的人。

7.出殡、安葬。

分花树完毕,保卦公将鸡蛋在地上掷破,将巴茅草往前丢,用力砍棺头一刀,顿时,住家媳妇、女儿痛哭,嫁出去的女儿痛哭着往井边躲避,众人即抬棺上山。早在出门前,郎舅就带领数人上山挖好井,井内横壅两道坎,也示亡人有三间房。出门时,要孝子跪着,抬棺从其身上过三回,据说这是因为原来绕河无桥,若要抬棺过河,须孝子跪河中当桥磴让抬棺的人踩过河,如今则只有象征意义了。抬棺行时,由郎舅用竹或杉树皮点火在前引路,一人一路撒下“买路钱”,开路师找一人手持瓢装水,撑拐杖和伞,随众人送至坟地,便绕棺三圈,把水泼出,瓢踩烂,棍踩断,当即收伞扛于肩径自返家,不得回头,这也表示了一种与死者灵魂决绝的姿态。灵柩入井后,由保卦公喊魂,并用大刀砍断系于棺上麻线,取出腰棺篾,众人打好鱼脊背后即回丧家就席,次日“复山”再垒砌坟墓。

8.吃敞坝饭。

抬亡人上山后,凡妇女均不得再进丧家的屋内就席,由丧家的家族妇女及紧邻妇女们,以村中每条小巷为单位,每户出米、菜各一斤做米豆腐,集中以一对水桶装饭,一对水桶装米豆腐,抬到丧家的院坝里,伙同丧家饭菜一起招待女客,先吃完邻家妇女送的,再吃丧家的,丧家妇女专门招待,不让女客自己盛饭,所有妇女均站着吃饭,不能坐着,故名“吃敞坝饭”,席毕各自回家。

9.复山。

亡人入土次日,请郎舅、姑爹、女婿上山去垒坟。复山后,则把杀祭猪时留下的猪胸脯拿来宴请宾客,绕家称“吃胸脯”。

10.做年。

绕语称“埃显”,绕家认为老人死后归宗,要到阴间和祖宗相会,同样也会过年。一部分人去复山后,丧家打几升糯米粑,由保卦公和开路师念词,请亡人和祖宗一起来家过年相会。做年的仪式和过冬时节祭祖的仪式基本相同。十二道词念毕,由亡人儿子挑担送至门外焚香化纸即回。

11.隔年。

绕语称“哈显”,绕家人认为人死后想念家小,年年回家来过年,亡人活人相遇,双方难舍难分。这样,影响活人的正常活动。以后,只请亡人来过年三次,再也不许回来。故此成为“隔年”,第一次是死后的做年,第二次称为“做新年”,在亡人安葬后第一个绕家年(即过冬节)时举办,第三次称为“除年”,在亡人安葬后的第二个绕家年时举办,此后不再举办。

总体看来,绕家人的丧葬习俗也是以灵魂崇拜为基础的,尽管死去的人值得哀伤,但丧葬中的仪式表明,人死了,从此阴阳隔断,其灵魂最好不要打扰生者。绕家人居丧不披麻戴孝,不贴孝联,不作道场,一般停丧不会超过三天,也不选吉日,不择地,不看风水,保卦公和开路师都不是专职的丧葬人员,也不会向丧家索要钱财,他们在葬礼中的念词却是代代相传,至今仍存。比之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葬礼,绕家人的葬礼虽然程序复杂,但的确可以称得上是“薄葬”。通过上述绕家葬俗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虽礼俗各异,但非全无礼法,绕家人的葬俗中,自有其一套安顿祖先灵魂的思想、祖先崇拜的哲学。

七、绕家的崇拜与禁忌

(一)祖先崇拜

总体上,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相比,绕家人的祖先崇拜是很具特色的。绕家人在崇拜祖宗的同时也信鬼神,但它并不像汉族一样,形成了天上、地上、地下三个世界对神明、祖先和鬼魂三种类型的崇拜和信仰体系。绕家人的信仰体系中当然也有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痕迹,但相对单纯,以祖先崇拜为中心,其他的神灵、鬼魂等信仰非常的薄弱,笔者未在绕河地区发现任何庙宇和很少自然崇拜痕迹即是明证。

或许是生活条件较差和文化水平较低的缘故,绕家人的祖先崇拜表现得与汉族也很不相同。香烟缭绕的神龛、神秘幽深的祠堂、高大巍峨的坟墓、厚厚的祖谱、复杂的厚葬、奢华的陪葬品、对祖宗坟茔风水的执著,这些汉族人祖先崇拜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绕家人对祖先表示崇拜的时候,统统都不存在。绕家人的祖先崇拜,内化在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太多的外在的物质的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有些识汉字的绕家人家也开始设神龛,但在绕家人的祖先崇拜中,这些学来的东西大多,不过是一种摆设,平时他们不会在神龛上祭拜。每到重要的节日,绕家人还是习惯在他们的吊脚楼上堂屋的火塘边放上矮桌,念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神秘的“念冬词”,请祖宗回来吃饭。

绕家人祖先崇拜的另一个具体表现就是父子连名制,虽然现在绕家人由于上学、外出务工、政府人口统计等原因多采用汉姓、汉名,部分家庭甚而有类似汉族的家族谱系字辈,父子连名制作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历史时期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现亦较为罕见,而在河坝地区至今仍然传承着这一特殊的族群亲属制度,如在山脚寨一户龙姓村民仍采用父子连名制,按辈分顺序为龙阿报—龙银报—龙祥银—龙关祥—龙东关—龙景保东—龙妹景保。

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总是和其所处的社会和自然条件有关。笔者认为,探讨绕家人的祖先崇拜的原因,有几方面值得重视:

1.绕家人口不多,传说和记载中,绕家人在历史上不断迁徙,从江西辗转到贵州陈蒙烂土(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烂土乡),遭到官府剿杀。后几百年来与四周的水、布依、苗等族为争夺土地和水源,争斗连连,不断遭到驱赶,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只有靠英雄的祖先才能维系着全族的生存,因此逐渐形成了对祖先的崇拜。

2.绕家人所居住的绕河地区山高林密、河谷幽深,与外界交往十分不便。并且由于历史上绕家人人口少,相对是一个弱势群体,并不断与四周的民族发生冲突,形成了不与外族通婚的习惯,再加上与外族语言不通,导致绕河地区几百年来十分的封闭,全族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主要靠老一辈代代相传,由此逐渐形成尊重老人、崇拜祖先的风气。

(二)对虎的崇拜

绕家人信仰祖宗崇拜和自然崇拜,全族祭树,尤崇拜老虎,称为“阿公”。笔者在绕河调查期间,就绕家人是否有虎的崇拜访问了许多绕家老人,出乎意料的是,对于这一几乎是定论的说法,当地绕家老人都不知道,他们自己更没有崇拜虎的行为,也未发现绕家人崇拜虎的遗迹。

之所以会出现偏差,笔者认为可能是当年绕家人居住的地方偏僻幽静,时常有猛虎出没,绕家人的日常生活肯定会和这一猛兽有某种联系,才对虎的崇拜。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对野兽的大肆捕杀,原始生态遭到破坏,老虎已难寻踪迹,对老虎的崇拜已只属记载。之所以将老虎称为“阿公”,则应该是来源于绕家民间传说《老虎庙的故事》,传说有个叫“阿公”的绕家人,聪颖智慧,平时为绕家人抵抗强人,杀死了吃人的恶虎。阿公去世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纹石为神,搬石砌房为庙,名为“老虎庙”,把阿公当神来供奉,期望阿公世世代代保佑绕家人,以后人们就把老虎叫做“阿公”。从这一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绕家人对虎的崇拜,而是对“阿公”这一位远祖的崇拜,绕家人之所以把虎唤作“阿公”,不是基于对虎的敬仰,而是用阿公的称谓来驱除对虎这一猛兽的恐惧。

(三)绕家的禁忌

绕家禁忌有“革冬”、“忌公”等。“革冬”即清明节后至“过冬”节前禁止打粑粑,禁止吹芦笙,禁止“游山”等。“忌公”即凡是媳妇见到公公或听说公公即将到场,无论手里的活有多忙,都必须立即蹲下或站着,不能坐在凳子上,传说如果不这样,就会绝后。笔者在调查中,也有老人说这是因为绕家媳妇在结婚当天进门时不叩拜公公婆婆,因此结婚后必须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对老人的孝敬,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禁忌。此外,老人亡故未安葬前家族亲戚忌食荤腥、忌扫地,安葬三年内忌在坟上动土,产妇忌串门,忌别人家牛马进屋等等。

此外,绕家家庭为父系制,父亲为家长,父亡或丧失劳动力则由长子行使家长权利和义务。家长有管理生产、生活的权力和抚养子女长大并为其嫁娶的义务,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家庭分工妇女不犁田挖土,不砍柴割草,但农忙时要参与收割,多承担家务,其余时间则从事织绣;男子则承担重体力活。家庭财产由家庭男性成员平均分配继承,父母留下的养老田由儿子轮流耕种,女儿则不予继承权。无子人家可收养子并有继承权,但“随娘子”无继承权。无子女的家庭,财产由亲属兄弟继承。如今,过去的一些旧习俗已经有所改变。

八、奇异淳朴的民族节日

绕家的传统节日有过冬节、新米节、闹鱼节等。

(一)过冬节

过冬节,是绕家最盛大的节日。是绕家人为了庆贺一年的丰收,同时也是为了怀念已逝亲人而举行的重大节日。过冬节又称“冬节”或“绕家年”,俗称“绕家过冬”。绕家过冬节特别有一番风味。

绕家人说,兴“过冬”的是绕家,不兴“过冬”的不是绕家,这是绕家的显著特点之一。绕家“过冬”,是绕家历法规定的。民国《麻江县志》卷五说:“夭家(即扰家,仡佬之别称)……岁首,夭家以子月首寅日。”

绕家人在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和自然作斗争的经验。他们认为农历三月到十月是农事活动最忙的时间,冬月到次年二月是农事活动较少的时间,因此,以冬月第一个丑日为岁除,

以冬月头一个寅日为岁首。因节在冬月过,所以叫“过冬”。

绕家“过冬”节,以祭祀祖先为首务。祭祀祖宗的物品是:酒、果、糍粑、鱼。酒系甜酒,不能用烧酒。甜酒酿制于秋收后,以糯米酿成,密封禁开,到“过冬”节这天才能启封,用碗装祀祖。果即桃子。糍粑,是把糯米蒸熟捣烂后做成的食品。鱼系有鳞的鱼,煮时要求很严,不能残缺,没有鳞的鱼不能祀祖。现在可以用豆腐掺在一起祭祀。祀祖的鱼和豆腐,只能用酸汤煮成素鱼,禁止用猪油煮;祭祀的物品,在“过冬”节这天,摆在自己家的香火(神龛)下,请祖宗享用。祭祖后中午吃素,晚餐以鲜鱼、腌鱼、腊肉等丰盛的酒菜与亲朋宴饮。

“过冬”节次日,即绕家正月初二,绕家各寨可按绕家风俗订亲或迎亲。以前,非“过冬”节次日,不允许嫁娶或订婚。现在,这一规矩已有改变,是与别的民族通婚,或者是受了其他民族风俗的影响的结果。

至于社会活动,从“过冬”起,可以吹芦笙“跳月”,可以谈情说爱,但只能在晚上进行。过罢农历正月十五,到了正月十六,才能在白天吹芦笙“跳月”。过去,绕家有七个“跳月塘”,一天在一个“跳月塘”跳,跳满七个“跳月塘”以后,又只能在晚上跳,到“清明”节止。这种“跳月塘”活动,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没跳了。现在,在“过冬”节这天,代替“跳月塘”的除了随意跳芦笙外,还有篮球比赛、唱山歌、踢毽、斗牛、斗鸟、斗鸡、赛马、登山、摔跤、背新娘等活动。绕家人的社交活动,从“过冬”起,可以持续到“清明”节。

“清明”节以后,停止社交活动,一心务农。农忙时,如果有人搞社交活动,他就会被人耻笑为不务正业;若是有人想搞社交活动,必须等到过冬以后。由此可见,绕家是勤劳守分的民族。

过冬节的来历,一种是说绕家人崇拜虎,因此以虎日为过冬节,以表达绕家人对虎的崇拜。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另一种说法,认为过冬节是为了祭祀绕家的祖先,传说在很久以前,绕家人不断地受到外族驱赶,几个“夭老”(祖先)于子月(十一月)首寅日带着绕家人来到绕河河谷,发现这里适合居住,于是决定在此定居,其中一个夭老不顾天冷,下绕河捕鱼给大家吃,不料却被冻死了,后人为了纪念他,逐渐在这一天形成了过冬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