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文世界——区域传统文化(五)
10484000000046

第46章 叩开苗疆走廊文化的大门(2)

余有感于此,遂以为斯行之最大收获,即结识当地侗学专家萧德成先生。盖其为人也,气正性严,语温言润,非仅口头赐教,且书面惠文,惠我者多矣。萧先生尝语余曰:“多年心愿,乃在依据亲所见闻,兼采各种地方史料,撰一木商文化专书,惜老已至,观成无从矣。”余笑答曰:“壮举曷嫌早晚,天意固怜幽草,人间必重晚晴,自信必得先睹之乐也。”是日三两一组,切磋交流,至晚乃散,无不获益。余近年颇为关注乡土文献学之学科建立,其所关联之地方性知识甚多,均无不扎根于民间文化土壤,传统所谓采风问俗云云,实即方法论渠道之一。兹不妨将采访萧德成先生所得,一一具录如下。为节省篇幅,契约称名一概略去,仅标出编号,以便按图索骥,一一比对原件,即可知其所指之事何在也。

GT-006-025:美:侗语冠词,凡称谓植物,于名词前加一“美”字者,其意即指这是某一物,如这一棵树、这一株草、这一棵菜等等。

GT-006-058:攀芹:乃汉字记侗族语音,意指屋场之边角,或指某一特定地理区位之傍山处。

GT-036-001:柱子占两扇:侗族民居住房,多为框架式木结构,一间房子必有两排立柱,二间房子当有三排立柱,三间房子则有四排立柱。每排立柱及其隔板称为一扇。所谓柱占两扇云云,即指木房之两排立柱及隔板。占二站,意指柱虽已站立,然尚未拆下或装放隔板。

GT-011-068:库料:征收田赋,可分钱币与实物两种,实物可为具体之粮食作物,如稻谷之类,库料即负责征收实物之人。

GT-21-027:抄、拃、圭、粒:均为当地糯谷计量单位。按明清以迄民国,清水江流域地区计量糯稻,由于禾与谷一时难以脱离,往往将割下收获之茎干,连同附着于其上之谷粒,共同合为一单位计算。“柞”通常即为拇指指尖与食指指尖(偶尔亦用中指指尖)空握时之圆周。按光绪《天柱县志》卷三《田赋》:“荒田粮三十九石五升九合二勺一抄九撮(拃)九圭八粒”;可证抄、圭、粒,亦皆为糯稻计量单位。拃小于抄,而大于圭与粒。

GT-020-002:圭大、圭火:圭大乃当地村寨名,圭火为涉笔偶误。

GT-021-210:三公与共:指同一家族之嫡亲三房,共同拥有或共同团结。

GT-011-065:库书:清末民初,凡征收田赋,其经管之人,通常皆称为库书,又或称为库经。

GT-029-037:靈零之同音字异写或俗写。

GT-029-028:夭川:侗族木房建筑之构件,主要用于连接两屋间之木柱,起稳固及分散压力之作用,通常皆作“腰川”,“夭”乃“腰”之同音异写。

领条:领乃“檩”之俗写或异写,指檩接承受椽皮之屋顶横木。

传皮:传,应作“椽”,通常均架于檩之上。檩横椽竖,二者共同受重,承接遮挡雨水阳光之屋顶瓦片。

GT-029-034:拉:疑应作坵。

GT-030-100:贰拾叁仟:千为计算单位,即23个千,总数当为23000。

GT-030-023:共粮:共应粮,或上交其所承担的贡粮田赋。

GT-030-126:开路:佛教语,意为超度死者,为亡灵开通前往阴间或先祖归宿地之道路。

封礼:即封礼包,一般用于佛事超度活动,指送给主持仪式之道人或僧侣之礼金,多用红纸封裹开口处,即今人常称之红包。

一同:即一筒,当地量具,三筒约合一升,一升约为二市斤。

五步:即五个,步乃量词,同个。五步礼即五个礼。

件:当地量器,通常用于量酒,一件大约相当于25g。

GT-024-042:二排:排又称扇,乃木结构房屋立柱,三间房屋即有四排(扇)立柱,遂简称四排。交底连成的进深柱子,通常即称为二排。

GT-024-043:圭禄:地名。土地门:地名,门读作闷,侗语指“天”,土地门即规模较大之土地神庙。

GT-024-071:文艮:即纹银。

一枞:当地幢读作枞,乃房屋单位,一枞即一幢(房屋)。

总词:词乃祠之讹。当地侗族同姓即为一族,多聚族而居,以后子孙繁衍,分家后即称为“房”,长子为长房,次子为次房,三子为三房,以此类推,皆按血缘年齿排序。各房共同筹款修建宗祠,举行家族仪式,共同祭祀血亲祖先,通常即称其为总祠。房下也有各自修祠祭祖者,然一般仍须敬奠总祠。

老戚:即历年已久之老亲戚。

围码八十八两:当地百姓丈量木材体量面积,多用楠竹篾条经酒或桐油浸后,再将其制作为计量工具。篾条多刻有可用于丈量之尺度,以便围量木材圆周面积,计量单位分两、钱、分、厘,均为十进位制。丈量时尚要结合木材长短质量评判,短或质量较差者须从圆周数中适当扣除。码子根据木材大小、长短等,又分为“分码”、“小钱”、“中钱”、“大钱”、“大七钱”、“两码”等。所谓“两”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立方米,八十八两则为八十八平方米。然木商进行交易时,相关之细则尚多,故“两”所代表之木材体积,偶尔亦会与今之立方米有所出入,换算时尚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简单地以为二者完全相同。

横正除其形穴内勿伤:横正,不管怎样,无论如何。全句意为举凡左右上下,凡涉及墓穴内之地,无论如何均不要破坏(伤害)。盖当地习俗甚重丧葬,视为家族大事,最忌破坏祖先茔冢地。

屋场:即宅基地。

一刀坎过:坎,砍之讹字。一刀砍过,意指经过第一次砍伐。

油水:即茶籽油,通常简称茶油。盖固体之茶籽经过压榨工序后,产出液体状之茶油,故又根据其形状,称为油水。

房族、本房:房族即具有同一血缘关系的内亲族群。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则可分为多房。本房则指三至五代代的血缘亲族。

边、籽:边为稨之俗写字,盖读音相同而省写。籽则指左手紧握的糯稻穗茎单位。据光绪《天柱县志》卷三《田赋》,四籽为一稨(扁),一扁约重12市斤。

凸:当地读作bóng,一般指小山丘。

阴阳两卖:阴即阴地、或称墓地;阳即阳宅,指屋基地;两卖即两类用地同时卖出。按当地习俗,阴地一经卖出,卖主即不能再有入葬之事。

GT-021-206:地理:指地理先生,即通晓堪舆学之人,民间通常称其为风水先生。

除帖:卖地人将原来所持地契除与买主,表示卖主与所卖之物已全然了断。

扣水:清代征收田赋,按制可用现银抵粮,然如若属碎银,熔锭上交府库会略有耗损,数量则稍低于本银,俗称“火耗”、“水扣”。故民户交纳银两抵粮,除交纳田赋本银外,尚要适当增收“扣水(火耗)”,以弥补官府熔锭上交时之损失。

血侄:至亲侄子,血指血缘关系最近最亲者。

九钱色:清代银钱成色不一,大多未足十成,通常多为九钱色,八钱色钱。九钱色,即九成比例银含量的的银钱。

封:将铜钱逐一排叠整齐,用纸包裹为一封,封内一般包裹36枚铜圆。

花:指收成。粮食收成后须上田赋,上交田赋之农户,通常即称花户。

挑:量词,即担;一挑约为100斤。

洋:银洋省称。

三干:即三间,当地“间”读gān,通常用来指称屋内房间数量

二比:即双方。

上中:即上中等。

派头:指分派的份额。

上会:即邀会,邀请入会。

塆:田土上面的山坡,虽高出田土,然落差并不太过悬殊。

GT-024-066:自面:即当面。

铜圆:即铜钱。

福事:似即佛事。

报恩:下辈请道士或僧人为上辈亡灵超度、追荐,俗称做法事,也称报恩,即通过超度仪式回报先人恩德。

以上所列,尚须比对文献,多方周纳,折衷一是。然来源既扎根乡土民间,自有其本土知识之依据,大多足可信据,可供考释者取证酌采,或兼可补《汉语大词典》失收词条或义项之阙略,而有裨于学术之发展也。清人严如煜《苗防备览》尝云:“苗民不知文字,父子递传,以鼠牛虎马记年月,暗与历书合。有所控告者,必倩土人代书。性善记,慎有所忘,则结于绳,为契卷,刻木以为信,太古之意犹存。”严氏述事,主要乃官方视野,故所见倩土人(土家人)代书者,亦为控告具呈官府之诉状。其实民间协商,涉及之事既繁且杂,请他人代书者,亦林林总总,奚止控告诉书一类?而苗、侗两族记事,见诸契约文书者,既多由他人代笔,均为汉语书写,故音同意异,不得要领之处,必然甚多,考释训解,辄当时时留心,处处审慎,以免望文生义之弊,移甲就乙之病。昔人所谓:“榛榛狉狉万山中,八耳方言不一同;客至欲明真意绪,象胥先把语言通。”实乃经验之谈,洵为笃论耳。

采访至六时始结束,遂设晚宴答谢。席开三桌,济济围坐,相叙甚欢,尽兴乃散。夜深复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各抒心得,争论激烈,斯亦难见难逄之好事也。

四、观赏侗族叙事歌舞

四月三日上午,九时即驱车前往注溪乡考察。注溪位于天柱县城北面,地处清水江畔,距湖南省新晃具甚近,辖上注溪、下注溪两村。林木树种多为杉、松、油茶,农业则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洋芋。余所整理之文书未见有来自注溪者,故原不在考察范围之内,乃应县政府反复遨请,故临时前来观看当地侗族歌舞。

汽车抵达上注溪后,经乡政府干部介绍,先赴杨万超先生家,与其围坐叙谈。杨乃贵州大学艺术系学生,学西洋小号,1962年毕业,遂先至贵州师大附中教书,后下放锦屏中学,未几又辞职返乡,远离闹市,躬耕田亩。近年则据侗族民间传说,编排叙事歌舞——《嘎xei的传说》。叙谈内容虽天南地北,然主题仍为其所创作之民族歌舞。

与杨万超先生交谈结束后,遂前往街头南面文化活动室,共同观看侗族叙事歌舞《嘎xei的传说》。表演者主要为当地男女青年,然穿着装束均颇时髦,与大城市相较并无太大差别,可见现代性文化之无孔不入。惟举止言说均甚朴实,依然反映当地淳厚民风。《嘎xei的传说》一戏,仍用侗语演唱,其义余虽不甚晓,然事前看过文本,仍大体能知其故事情节。戏之内容,主要叙述人类始祖兄妹成婚与洪水泛监之故事,涉及宇宙论、善恶论、人类起源论等诸多问题,乃百姓日常生活世界熟悉之故事,大有寓劝戒、明美刺、存掌故之深意。而兄妹成婚,则隐喻血缘至亲,可强化族群认同,凝聚同胞情感,不妨称为“根基历史”,亦可视作“根基情感”,既体现记忆历史之一斑,也展示心性情谊之重要。其中哭歌一段,甚为感人。演毕座谈,内子率先讲话鼓气,多涉音乐题旨内容,可谓专业点评,俾其更臻完善。余亦受邀发言,辞之再三,不得已,乃从座上站立,先致礼,后补充,费时约二十分钟,自以为皆搔痒不着之说也。

余之发言,大意为一方掌故传说,托诸歌吟表演,俾其流播传承,非止于自娱自乐,姑不论其编导好坏,做法本身即当肯定。古今杀一无辜,人皆知其有罪;而灭绝一文化遗产,毁坏一民族村寨,却无动于衷,坦坦然从而受之。然今日灭一文化遗产,明日灭一文化遗产,今日少一民族建筑,明日少一民族建筑,则华夏非华夏,中国非中国,不仅民族精神无挂搭之处,即文化传统亦连根拔起矣。

余又以为侗戏侗歌之演唱保存,虽未必就能入于庙堂,然既为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其义即不可浅而视之。司马迁岂不早就有言:“乐,所以移风易俗,自《雅》、《颂》声兴,则已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所从来久矣。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故凡有心保存文化,尊重文化之价值者,余均对其表示敬意,至于雅俗之分别,则不遑详论矣。盖村歌庙乐,流别分殊,体制迥异,则当各得其宜,互不僭越。民间风歌不必求其组织过工,庙堂雅颂亦不能俚俗媚众,尺短寸长,质文互补,二者齐头并进发展,方显百花齐放景象。而传统史家向不注意之民众生活状态,尤其各种习俗之微妙细节,亦当寻其原委,考其沿革——既适当“分拆”,以突出个案,呈现具体行为之场景;又留心整合,以勾勒宏观,再现文化体系之大全——最终则揭示乡民社会之真实,了解乡土中国之原貌焉。

五、饱览金凤山风光

下午告别注溪,冒雨访金凤山。山在县城东北,从注溪出发,驱车近三十里,至山腰半峰,路径狭小,乃改步行。沿途泥泞险滑,众人相互掺扶,始得一登峰顶。

据同行者介绍,山上原有四十八庵,诸如玉皇殿、观音堂、太上老君殿、八景宫、王母瑶池、玄女宫、女娲宫、南岳宫、四大天王宫、宝鼎庵等,称名琳琅满目,殊难一一列举,反映虽以释氏为主,而亦杂入儒、道两教,颇有三教合一,统合融会之发展势态。而明代以来,晨钟暮鼓,香烟缭绕,非仅为当地著名八景之一,亦淳化一方风俗,吸引四方香客络绎朝拜,声名远播湘黔两省。惜晚近毁损严重,今仅存一寺,名金凤寺,共四重殿宇,乃“文革”结束后重建,然已非昔日规模。故虽为地方名山,望重数代,然香客始终稀少,且久乏僧人长往。

步行尚未至寺前,路折入悬崖处,忽见两棵银杏老树,危干横斜凌空,枝叶扶疏四伸,半在云雾缭绕之中。近前仔细观之,则相携相伴,伟岸站立,劲挺千丈,郁郁葱葱,磊砢婆娑,荫岩竦壑,风姿卓然。而其兀立山野,俯瞰峭壁,傲睨四方,闲看春秋,与云霞为伴,共苍茫相处,虽年历四百,仍不慕苑上,忠贞护寺,清寒自恃,淡泊孤峭。余以为亦罕见难逄之奇缘,而觉举目触及之处皆生灵机矣。《尚书?舜典》:“纳于大簏”;《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余有山林之想,已非一日矣。今睹物兴情,怀想今古,俯仰天地,则油然兴叹焉!

告别杏树,步入寺内,未见香客,亦无人声,一派寂然,甚感清净。候之既久,始有一老妪前来,询之乃知其为寺内居士,三年前离家上山修持,每日颂念佛号,欲脱离生死无常大海,早升极乐至快之净土。而寺内主持乃女尼,数年前择地驻锡,闭关清修证源,究无量上乘大法。遂发心兴修殿宇,扩充楼台,再振法鼓,重弘梵音。惟法物渐备,檀供稍崇,旧貌仍未重现,规模尚嫌狭小。虽胜迹之彰隐显晦,在人而非在天,然欲真正恢复旧观,仍有待机缘时日。

金凤山寺虽有主持发心振兴,然寺内迄今尚无其他出家众,仅三、四居士主动护法,历来人迹车尘罕至,寺内一派空旷岑寂。居士自种菜蔬瓜果,自食其力,兼为功课,亦大得农禅合一遗风。惜池台亭榭,虚阁长廊,大多凋旧,然亦甚有古风耳。

余经山门步入大殿,顿觉青飙满堂,非特境与心会,即神亦为之一爽。遂径往厢房拜谒方丈,一侍者出屋揖礼作答曰:“已卧病榻数日,无法起身见客,殷殷歉意,望乞鉴谅!”余则笑而漫应之曰:“五浊恶世,清修者甚少,望自珍重,少病少恼。”乃由居士引导,偕二、三同好,攀援陡壁,往探金顶,欲一览四周群山脉形,俯察清水江川流走向。

金顶山峰雾气压顶,犹如云海蒸水包裹。路途泥泞,径甚险滑。向南行一里,忽见一寺,雄居云边。入内辄见一观音像,高约丈余,晏坐威严,面现男相,侗衣装束。像后有摩崖图刻,细审则为祝融,当地百姓奉为火神,时有香火供奉。庙外多见残碑断偈,惜云雾缭绕晦冥,文字辨识颇为困难,所可大致判断者,则多为乾隆时旧物。其中一碑,仆横途中,残损断裂,字已漫患,可辨识者,尚有数行。同行者黄诚君,辨出“临济三十五世”六字。则山寺之建造年代,或当在雍正开辟苗疆之后,一度成为临济道场,乃破山门下法嗣!惜雾气蔚蒸,四顾茫然,山形隐约不见,川流潜藏难窥。雄灏之胜,终未一览。乃叹天地藏密蕴秘,遂怅惘留憾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