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世界历史未解之谜大全集
10488100000051

第51章 生死瞬间,惊险猎奇——搜索世界空难海难大事件之谜(2)

人们不禁要问,希特勒为了实现自己的罪恶目的,为什么只对犹太人采取了这一惨绝人寰的暴行,反而对有碍于其目的实现的其他民族“网开一面”呢?

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存在着一种排犹的情绪。犹太人被说成是:出卖耶稣的人、投机商人、不洁的人。犹太民族原为古代闪族的一支,曾建立古以色列国及犹太王国,后为罗马帝国所灭,导致犹太人四处迁徙,散居世界各地。

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只能靠经商维持生计。而在中世纪的西欧,商业是人们鄙视的行业,所以犹太人迁到西欧后,遭到当地封建主的歧视。公元13至1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当地新兴资产阶级同那些经商致富的新兴的犹太人资本家们,产生了利益冲突,噩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的头上。现实利益的冲突加上宗教信仰的差异,大批犹太人被迫流往东欧及美洲各国,开始了历史上的犹太人第二次逃亡。

基督教与犹太教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基督教的《旧约全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基督教教义认为,耶稣的12门徒之一犹大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视犹太人,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在宗教感情上很难接纳犹太人。这种宗教感情的社会化,又逐渐衍化成一种大众化的厌恶犹太人的社会心态。同样,这种社会心态也作为一种文化沉淀,并随着岁月的推移,逐渐与社会经济政治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随时可以被利用的社会政治的潜在力量。

在欧洲,尤以德国的反犹情绪最为严重。在普遍信仰基督耶稣、反犹的大环境下,德国统治者认为自己肩负着领导欧洲各君主国反对犹太教的任务。这种反对犹太人的意识,在德国从中世纪一直“遗传”到现代。

一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中,德国受到严重打击,国力渐衰。深刻的经济危机不仅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而且刺激了垄断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野心。于是,希特勒争霸世界的主张得到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拥护和支持。为了满足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计划所需要的巨额资金,纳粹于是将罪恶之手伸向了富有的犹太人。

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打着当时在德国流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块招牌,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民族,把犹太民族视为劣等民族。在希特勒的蛊惑下,德国人反犹太的情绪日益高涨。纳粹党还利用当时德国群众痛恨《凡尔赛和约》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移到犹太人身上。正因为如此,希特勒一上台,便顺利推行了一整套疯狂的反犹灭犹政策,造成人类历史上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民族的罕见浩劫。

二战期间,600万犹太人惨遭杀害,希特勒当属罪魁。希特勒对犹太人特有的种族仇恨和政治嫉恨,是政治狂人病态心理的一种特殊反映。而导致希特勒严重病态心理的“菌种”就是来自历史成见和宗教情结,恰好又得到了当时德国社会环境的孕育。确切地说,希特勒的严重病态心理与当时德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疯狂病态是相辅相成的。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指出的,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是“德国虚伪的政治家为其侵略战争对民众进行系统的政治愚弄和教化的结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但愿世界永久和平,让所有民族平等和睦地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阿丽亚娜火箭为何多次爆炸

阿丽亚娜火箭是欧洲航天界的骄傲,它的性能完全可与美、苏的航天运载工具匹敌。可是它为什么会多次突然爆炸呢?仅仅是因为技术问题吗?

阿丽亚娜火箭是1973年7月由法国提议并联合西欧11个国家成立的欧洲空间局着手实施、研制的火箭计划。阿丽亚娜系列火箭在国际航天市场的角逐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商业卫星的发射业务大约有50%由阿丽亚娜火箭承担。

欧洲航天局成立于1975年5月,参加国有比利时、丹麦、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瑞典和英国。阿丽亚娜火箭的诞生,是欧洲联合自强的一个象征。

阿丽亚娜在传说中是古希腊一位美丽公主的名字。她帮助热恋中的雅典王子塞休斯逃出魔鬼把守的迷宫,一起奔向自由。现在,阿丽亚娜则成为火箭的名字。经过不断改进,阿丽亚娜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其他性能不断提高,完全可与美、苏已有的航天运载工具匹敌。然而,在阿丽亚娜火箭的发展史上也发生过多次重大事故。

1979年12月24日第一枚阿丽亚娜I型火箭发射成功。阿丽亚娜I型火箭共发射11次,其中1次失败。这唯一的一次失败发生在1980年5月23日。当时火箭发射地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的城市科鲁天气晴好,阿丽亚娜I型火箭将在这里的一个火箭发射基地进行第二次试射。基地上一片紧张气氛,因为这次试射成功与否对阿丽亚娜火箭的质量和所能达到的商业化程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专家们事先做了充分准备,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经过200次的试验都未发生故障。可是事与愿违,尽管专家们丝毫未曾懈怠,但火箭升空才几秒钟就突然爆炸。

据调查者报告,遥测仪记录显示第一级火箭四台发动机中有一台失灵,可能是导致火箭爆炸的原因。发动机制造者、欧洲火箭发动机推进协会的设计师们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对他们制造的37台发动机作了检查、试验,均未能找到今人满意的答案。于是,有人便认为是发射平台有问题,也有人认为是发动机里被放入异物导致爆炸。

两年之后,法国国防部负责安全事务的官员让·克洛欧就阿丽亚娜火箭的这次事故拟就一份调查分析报告。克洛欧在报告中指出了蓄意破坏的可能性。据说有个参与试射的工作人员将一个重仅2.4克的微型雷管放入了火箭燃料舱,他曾与一个美国记者接触过。火箭发射前夕,这个美国记者离开了法国。然而后来负责全面调查这次事故的法国国家航空研究中心也一直没有公布他们的调查结果,人们对于此次事故的真正原因也一直议论纷纷。

1986年5月31日,在圭亚那科鲁基地进行了阿丽亚那火箭的第18次发射,也是阿丽亚娜II型火箭的第一次试射。这枚火箭只要运载一颗2175公斤重的通信卫星,而以往发射的阿丽亚娜火箭一般要同时运载两颗卫星。

火箭原定于格林尼治时间0点3分升空,但在点火之前出现故障而被迫推迟了50分钟,点火指令下达后,计时倒数至零,火箭脱离发射平台直插天空,一切似乎都很顺利。谁知升空4分36秒之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骤然熄火,火箭很快离开预定轨道。这时,地面控制中心只好通过遥控设施将火箭携带的卫星炸毁。阿丽亚娜火箭一再出事故无疑损害了她的信誉。此后,发射试验停止了16个月,阿丽亚娜火箭公司因此损失了7亿法郎。至此,阿丽亚娜火箭在18次发射中已遭到4次失败,多数是因为第三节火箭的问题造成的。

在火箭发射前期,火箭制造厂实行了非常严格的保安措施,火箭周围设置了电视监视系统,严密观察安装工作的全过程。同时,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防止有人进行蓄意破坏。但是,调查人员发现,进入发射基地的人员和可以接近火箭发射系统的人均难以统计。由于缺乏证据,无法确定可疑分子,调查结果只能将“5.31”爆炸归因于技术上的疏忽。

后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避免遭到人为破坏或出现技术疏忽的措施,但是阿丽亚娜IV型火箭于1990年2月22日第三次发生空中爆炸,火箭运载的两颗日本卫星也一起被毁。几个星期后,据有关人士透露,事故系一块布片堵塞供水管道一个阀门,造成一个涡轮机完全停火运转所致。人们自然要问:“布片是怎样进入火箭的?”“是谁放进去的?”为此,调查人员审查了负责安装水管的工人,但至今未有结果。

至1994年1月底,阿丽亚娜火箭共发射63次,有6次失败。其中有的是因为技术故障,而有的则被怀疑是人为破坏,但一直未能破案。阿丽亚娜火箭屡次爆炸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这成为现代航天史上的一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