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鬼谷子纵横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489900000056

第56章 符言(3)

康熙朝考察官吏的专门机构和专门队伍是六科(吏、户、礼、兵、刑、工为六科)给事中(言官、谏官)和各道(十五道,按省区划分的机构)的监察御史,简称科、道官。清代以前,御史曾属御史台,给事中曾属门下省,所以也简称台省或台谏。二者都是皇帝耳目之官,品级不算高,职权还很重,由皇帝亲自选拔。

康熙对言官的要求,一向是严格的,要他们必须尽职尽责,不许敷衍塞责。他说:设立言官,原为国家大事,兵民疾苦,内外官员贪酷等项,应许陈奏。朕夙兴夜寐,一心图治,时刻惦记民生的艰难,加意抚绥慰劳,使各方安居乐业,才能造成久安长治的局面。近年来,水旱灾害不断,盗贼横行,加上贪官污吏放肆地剥削,以致百姓财尽力穷,民不聊生。朕感到非常难过并同情。你们各部院大臣、科道官员,或任要职、或有科察责任的人,应立即对拯救民生疾苦的事,确实有益的方面,各抒己见,明白陈奏,以备采用。不准别生枝节,以无益的事,塞责陈报,辜负朕关心百姓、图治求言的愿望。

如果有合乎情理的、有利于政治的方面,虚心听取并采纳,无不立竿见影。其言无益于政治、不可行的事,则不准上报,免去繁琐事务。

康熙还曾对大学士们说:学士乃是内阁参赞政事之官,如有所见应行启奏报告,近来并没有报告的。如果只是接本(文件)、送本,用一个笔帖式(文字翻译的下级人员)就够了,何必设立学士。此后各有所见,一定要陈述。即使微不足道的官员,也同样可以提意见。

以后发现参奏官有顾虑,参劾情况不实、或道听途说、或所参事件不合上意,故不轻易参弹。据此,康熙三十六年二月乙酉日,上谕吏部、都察院(亦称御史台,系监察机关):

国家设立都御史及科道官员,以建白(提意见)为专责,为的是达下情去壅蔽,责任重大。如果言官真能奉法秉公,实心尽职,那么民间的疾苦,随时都能上达朝廷,官吏们有贪污盗窃者、违法乱纪者,都可以得到处理。故广开言路,为图治第一要务。近来,言官启奏参劾的文字,寥寥无几;虽然间有人告的人,而能深切时政,以事实证据而直接陈述的人非常少,这难道是委任言官的初意吗?自今以后,凡事关国计民生、吏治好坏,但有确见,即应指出陈报,至于上报的材料,是否可行,裁酌判定自在朝廷。虽然是言有不当,言官也不坐罪。自皇子诸王及内外大臣官员,有人贪虐不法并互相勾结,结党营私,理应纠举之事,务必大破情面,据实指出参奏,不得畏怯贵要,瞻徇容隐。即使朕有失误之处,也应该进言提意见,朕决不责备。其中有官报私仇的人,朕根据言论判断是非细情,自能洞悉。凡是言官,都要抛去私心杂念,大胆地上报情况,这才不辜负朕的一片真情厚望。令朝廷各部院衙,认真执行。

这是一篇广开言路、图治要务的号召书,为励精图治,要大小官员必须讲话,使下情快速上达。

不久,康熙意味深长地说:臣下们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朕居深宫之中,为什么能够知道呢?因为我经常巡行各地,凡是所过地方,一定要访问老百姓,所以朕都知道。朕想开风闻言事的成例,科道官以风闻(传说)题参汇报,即可考察地方官们,贤者留之,不贤者去之,如此则贪污暴虐之官就可以收敛一些,循良之官就会更加尽职尽责,于民生吏治大有好处。嗣后各省督抚、将军、提镇以下,教官、典史、千把总以上官员,是好是坏,如有关系到民生方面,准许科道官以风闻人奏。倘有怀私怨,互相勾结,受人之托者,国法自在。命满汉言官知之。

这又开一条广言路的渠道。所谓风闻言事,即是将未经证实的情况或传言,上报给皇帝,作为考察官吏的参考,便于监督地方的大贪大奸之徒。

康熙为广开言路,勤于政事,经常接见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大小官员,下指示,征求意见,了解各方面情况,真正做到明目达聪。康熙晚年不无感慨地对大学士说:往代之君,不接见群臣,臣下之意,无由上达,何以为政啊?可见要做明白人必须让自己多方接受信息,开阔思路,以实为本。

李世民兼听纳谏

《鬼谷子·符言》强调,为人君者,要兼听明察,才不会受人蒙蔽。《贞观纪要》卷一记载了唐太宗与魏征的一段对话,可以做作鬼谷子先生的注解:

唐太宗有一次问魏征:“什么叫明君?什么叫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就在于能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之所以暗者,就因为偏听偏信。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疏远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合的下级官吏,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梁武帝偏信朱异,以至于侯景发动了叛乱而溃败,他还没有得到一点点消息;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居然毫不知情。”并对此进行了充分的发挥和阐述。魏征认为,任何个人的才智都是有局限性的,皇帝也不能例外,因为“皇帝身居深宫,对民间的事不能亲自看到,他必须通过大臣,才能了解到下情”,所以他要经常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不会与外界隔绝。他认为当皇帝,“要管的事情很多,如果一人独断,不去听取臣下的意见,是不可能处理好的。”

一般说来,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理论,强调君尊臣卑,一切由君主说了算,臣子即使看出了错误,也不能反对。魏征没有同意这种理论,他认为,君臣只有同心同德,才能治理好国家。君主再圣明,如果没有大臣的齐心协助,也是难以治理好国家的。唐太宗对此也是赞成的,他一再强调:“我与各位大臣,共同治理百姓。”所以他要求大臣们,“支持皇帝正确的东西,帮助皇帝改正错误的东西,这才是君臣共同治理百姓。”正是在唐太宗的倡导下,魏征才能作到犯颜直谏,也才能出现唐初那种君臣同舟共济,兼听纳谏,广开言路的政治局面。

田穰苴重权立威

《符言》篇说,实施刑罚时,最重要的是公正无私。只有公正无私地实施刑罚,才能树立威信,让下属和百姓各守其责。春秋时齐国的名将田穰苴就是靠杀人立威的。不用重典,不足以令人惧。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晋国和燕国乘机侵占了齐国的大片疆土。景公非常惊慌,问相国晏子该怎么办。晏子向齐景公推荐了精通兵法的田穰苴。齐景公虽然嫌田穰苴出身低微,但大兵压境也顾不得许多了,于是调集了五百辆兵车,任命田穰苴为统帅前去抗击来犯之敌。

田穰苴考虑到自己的出身低微,将士们心中不服,一旦在两军对垒的时候军心不振,岂不误了大事?于是他请求齐景公,派一个最为信任的大臣为监军。齐景公于是任命自己的心腹——大夫庄贾为监军。

田穰苴和庄贾商量了一下军务,临别的时候他对庄贾说:“明日要集合三军,请监军在午时到达大营,万万不可有误!”庄贾满口答应。

但是庄贾嘴上答应,心里可没当回事,自己是国君最为宠信的大臣,连相国晏子都让他三分,一个小小的将军算什么呢?庄贾回去后,那些平时就千方百计巴结他的官员们可算找着机会了,他们都来给他送行,一时他的府第里热闹极了,酒宴上摆满了美酒佳肴,阿谀拍马声此起彼伏,人们纷纷向庄贾举杯,庄贾喝得醉醺醺的,酒席就这样从晚上直喝到第二天,庄贾早就把和田穰苴的约定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边田穰苴集合三军,在军营的辕门立起一根木杆,看日影以便知道时间,几万人马在太阳下鸦雀无声地站着,盔甲和兵器上闪着幽蓝的金属光泽,三军都眼巴巴等着庄贾前来。可是官兵们在太阳下等啊等啊,木杆的影子越来越短,最后消失了,可是庄贾还是不见踪影,田穰苴下令放倒木杆,表示不再等庄贾了,田穰苴强压心中怒火,向站立在烈日下的官兵们申明了军纪。

直到夜晚时分,一辆马车才把醉醺醺的庄贾带到军营。田穰苴一见到他,脸上冰冷得像一块铁:“监军怎么现在才到?”庄贾满不在乎地回答:“来为我饯行的人太多了,没办法,一直喝到刚才。”田穰苴义正辞严地说:“一个将军一旦接受国君的任命,他的身上就担负着国家的安危,就应该忘记家小,一心为国。统帅三军,要铁面无私;临阵对敌,要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强敌压境,国君忧心如焚,人民惶恐不安,我们这些做军人的身上担负着国家的安危,你怎么能因酒宴而耽误了征战大事?”

田穰苴一番掷地有声,说得庄贾又羞又恼,他正要发作,忽听田穰苴高声喊道:“军法官何在?”军法官应声而人,田穰苴一字一顿地问:“按照军法,不按时到达的该当何罪?”

“当斩!”

庄贾一听慌了神,他见势不妙,忙让手下去找齐景公求救。齐景公一听说庄贾要被军法从事,慌忙派了一个使者拿着符节去救庄贾。

军营里,田穰苴一声令下,地位显赫的庄贾大夫被刀斧手推了出去,庄贾直到现在还不相信,一个小小的将军居然砍自己的脑袋,他还很镇定,心里暗暗咒骂着田穰苴:“待会儿老子到国君那儿告这个武夫,到时候说不准谁的脑袋落地呢?”但是他永远等不到那一天了,只见鬼头刀寒光一闪,这颗尊贵的头颅就骨碌碌掉到地上了。

这时齐景公的使者也赶到了。使者知道庄贾是国君的宠臣,催随从把马赶得飞一般迅疾,车驾不顾一切地穿过临淄的街道,路上不知撞翻了多少行人。到了军营,使者自恃奉了国君之命,飞车来到中军大帐外面,一边高声喊道:“国君有命,赦免庄贾大夫!”田穰苴板着脸回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庄贾监军已经斩了。”接着又凛然问军法官:“按军法闯入军营者当如何处置?”

“当斩!”

这两个字一出口,使者顿时惊慌失措,刚才的威风一下没了,哆嗦着求饶。田穰苴沉吟着说:“国君的使者是不能杀的,但军法如山必须执行,这么办吧。”田穰苴下令杀了使者的随从,砍掉使者所乘的车驾上的立木,杀了左边的一匹马。

三军将士见到田穰苴执行军法不畏权贵,顿时肃然起敬。田穰苴乘机整顿军队,他到各个军营巡视,从伙食等方面关心士兵,还把分配给自己的东西发放给士兵。田穰苴的一系列举动,使三军对主帅又敬又爱,齐国大军军心大振,人人都争着要为国家杀敌立功。

三天之后,田穰苴统领齐国大军杀赴前线,晋国和燕国的将领早就得到探马的报告,他们看到齐国大军士气如虹,锐不可挡地如洪水一般涌来,急忙偃旗息鼓地退兵了。

田穰苴率领齐军威震敌胆,不战而胜。齐景公得到捷报大为高兴,亲自率满朝文武出临淄城迎接凯旋之师。田穰苴被任命为执掌全国军权的大司马,因此后世也称这位名将为司马穰苴。

孔子的急中生智

《左传》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离鲁国京城南门数里路的地方,有一大片芦苇荡,周围又有很大的一片草地和树林,野生动、植物都很多。初冬时市,鲁国有人在这一带打猎。为了驱赶草丛和芦苇荡中的野生动物,有人一时兴起,竟然不顾后果,烧起了一把火。谁知火势很大,很快蔓延开来,加之北风颇大,火借风势,不断地向南扩展,眼看就要烧到京城,形势十分危急。

正在宫中歇息的鲁哀公闻报,吓得赶紧从床上爬了起来,来不及准备车马,急忙率人前去救火。待他们赶到火场一看,却发现尽管火势很大但并没有人去救火,却见不少人忙于追逐那些从火海中奔逃出来的野生动物。

鲁哀公一看这种情形,心中万分焦急,却又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样应付这乱哄哄的场面,只好派人去召请孔子,任命他为救火总指挥,向他请教救火之策。

孔子应命而至,见到鲁哀公,便立即将他在路上想好的办法告诉了鲁哀公。他说:“主公,大火之所以没有人去救,这是有原因的。主要是因为救火很苦、很险却没有奖赏,而那些追逐野生动物的人却能得到实惠,又很快乐,而且没有人会去处罚他们。您想,这样怎么可能救火呢?”

鲁哀公忙着追问道:“那么到底怎么办才好呢?”孔子说:“现在事情非常紧急,来不及论功行赏,何况也没有那么多的钱去奖赏所有救火的人。目前最好的办法是用‘罚’,谁不去救火就重罚。”鲁哀公听了,连连称好,便让孔子代为颁布命令,说:“不去救火的人,等于战场上的逃兵;追逐野生动物的人,等于闯入了禁地。犯有这两种罪,均格杀勿论!”

这项命令一下,众人便争先去救火,切断了继续向南蔓延的火路。不久,大火就被扑灭了。

众人为什么会这么积极地救火呢?并不是他们觉悟高,而是因为不救火即杀头,这让他们实实地地地感到了恐惧。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很多办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何时用奖励,何时用惩罚,关键是制度要合理。

解狐的做事原则

大丈夫做事,公私分明。因私废公或者因公肥私都是不可取的。春秋时的解狐为我们在这方面确立了标准。

晋绰公执政时期,有个叫解狐的大夫,是名将解扬的儿子。他为人耿直倔强,公私分明,晋国大夫赵简子和他十分要好。

解狐有个爱妾叫芝英,生得貌美体娇,如花解语,深得解狐的喜爱。可是有一次有人告诉解狐说,他的家臣刑伯柳和芝英私通。解狐不信,因为刑伯柳这人很忠实。那人于是决定用计使刑柏柳和芝英暴露原形。

第二天,解狐突然接到晋君旨意,要到边境巡视数月。由于任务紧急,解狐连亲近的幕僚刑伯柳都没带,就匆匆出发了。

真是天赐良机,芝英不由心中窃喜。可是前两天她还不敢去找刑伯柳,第三天,她实在熬不住了,就偷偷地溜进了刑柏柳的房间,俩人正在房中卿卿我我、如胶似漆的时候,房门突然大开,解狐满面怒容,带着侍卫站在那儿。原来,他根本没接到命令要去巡边,而是就在附近躲了起来,一接到报告,就马上回府,果然逮个正着。

解狐把俩人吊起来拷打细审,得知原来芝英在爱慕刑伯柳年轻英俊,就找机会勾搭成奸。知道情况后,解狐怒火更大,他把俩人痛打一顿,双双赶出了解府。

后来,赵简子领地的国相职位空缺了。赵简子就让解狐帮他推荐一个精明能干,忠诚可靠的国相。他想了想,觉得只有他原来的家臣刑伯柳比较适合,于是就向赵简子推荐了他。

赵简子找到刑伯柳后,就任命他为自己的国相,刑伯柳果然把赵简子的领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赵简子十分满意,夸奖他说:“你真是一个好国相,解将军没有看错人啊!”刑伯柳这才知道是解狐推荐了自己。他是自已的仇人,为何却要举荐自己呢?也许他这是表明要主动与自己和解吧?于是刑伯柳决定拜访解狐,感谢他不计前嫌,举荐了自己。

刑伯柳回到国都,去访解狐。通报上去后,解狐叫门官问他:“你来,是因为公事还是因为私事?”刑伯柳向着府中解狐住的地方遥遥作揖说:“我今天赴府,是专门负荆请罪来了。刑伯柳早年投靠解将军,蒙将军晨昏教诲,像再生父母一样。伯柳做了对不住将军的事情,心中本就万分惭愧;现在将军又不计前嫌,秉公举荐,更叫我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