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491600000024

第24章 初成霸业(4)

上述张松受到热情接待的三个必然因素中,前两种在刘备的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些,而第三种在诸葛亮身上表现得更自觉些。因为到后来,刘璋邀请刘备人川,有人劝刘备乘机占领巴蜀时,刘备还表现得有些犹豫。这说明刘备热情接待张松,主要是出于爱才之心和了解敌情之意,至于通过张松图谋巴蜀,顶多是一种朦胧意识。诸葛亮则不同,可以说通过张松图谋巴蜀是他的一种自觉意识。诸葛亮从吴国回来不久,刘备就带领关羽、张飞随联军西上抗曹,在江夏以恩意接纳张松,尽其殷勤之欢的是诸葛亮。

张松回到益州后,立即进行了一系列向刘备集团奉送益州的准备活动。首先,张松大说特说曹操如何不仁,刘备如何仁义,说服刘璋与曹操绝交而结好刘备。其次,张松私下里结成了一个背叛刘璋投归刘备的同盟,同盟者有法正和孟达。法正于建安初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有了这个基础,当张松从刘备处回来决定弃旧从新时,自然会得到法正的赞同。孟达是法正的同乡,与法正一起入蜀,自然也是同盟成员。第三,积极与荆州刘备集团保持联系。张松劝刘璋结好刘备,当刘璋问谁可为使时,张松便推荐法正。法正接到使命,还装模作样,不愿前往,这只不过是蒙蔽刘璋,不使他怀疑自己与张松之间有什么关系罢了。其实,他们已经串通一气了。张松在益州的这一系列活动,说明了他在江夏时,已经与诸葛亮就益州的前途达成了默契,否则他不会如此积极地为刘备集团卖力。

诸葛亮抓住了张松,也就抓住了法正,抓住了孟达,抓住了向益州发展的大好机会。

站在向益州发展的角度,回头再看看诸葛亮在治理荆州期间对某些人事安排的高瞻远瞩。

刘备集团在荆州站稳脚跟后,诸葛亮安排向朗督秭归、夷道、巫县、夷陵四县军民事,就是用向朗持重温和的特点,保证荆、益之间的通道无阻,保证法正等人往来于荆、益之间顺利通畅。

诸葛亮力劝刘备重用庞统更耐人寻味。诸葛亮在隆中时,庞统就与他齐名。刘备据有荆州后,庞统离开孙权集团,为刘备效力。在诸葛亮等人的劝谏下,刘备放弃了因庞统曾仕于孙吴而对他产生的成见,让他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这固然体现了诸葛亮的胸怀,但仅仅用胸怀解释这件事恐怕还不够。胸怀不是天生的品质,更不是孤立的品质,它常常与志向、修养联在一起。进占益州是诸葛亮“隆中对”战略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早在赤壁之战前夕,他就捕捉到进入益州的机会。占据荆州后,进占益州就更成为诸葛亮思考的主要问题。在当时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平定天下,兴复汉室的事业;不巩固荆州,就不能使进占益州的行动有可靠的后方保证。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像诸葛亮一样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当时,除诸葛亮之外,刘备手下还有一些人:麋竺是个老臣,在徐州时就随从刘备,他家财产巨亿,僮客万人,曾给刘备的事业以巨大的物质帮助,但他“雍容敦雅,而干翮非所长”,显然不能担当此任。孙乾也是在徐州就追随刘备的老臣,为刘备结好袁绍,出使刘表等事干得十分漂亮,但非统御千军万马之才。简雍从小与刘备有旧好之谊,在涿郡时便追随刘备,但只为刘备谈客,“往来使命”而已。伊籍在荆州时始跟随刘备,他为人机捷,善于词令,出使外交是个人才。总之,“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仪,见礼于世”,但运筹帏幄非其所长。

毫无疑问,无论是进占益州,还是巩固荆州,诸葛亮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但他只能顾一头,进益州就不能坐荆州,坐荆州就不能进:益州。此时,诸葛亮深切地感到人手不够,他恨不得将自己分成两半。正在这个时候,庞统自江东转回荆州,归顺刘备。诸葛亮闻听此讯,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诸葛亮之所以兴奋,不仅仅是由于旧友重逢,更主要的是庞统来的是时候。庞统正是他完成“隆中对”第二步战略所急需的人才。庞统自幼闻名于荆州,司马徽曾称他“当为南州士人之冠冕”,庞德公曾称他为“风雏”。他不但学识渊博,善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

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庞统被刘备从耒阳令提升为州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庞统的职位变化,透露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我们知道,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军师只有参谋决策之权,而军师中郎将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把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自从庞统担任军师中郎将以来,他和诸葛亮似乎就有了分工:诸葛亮负责巩固荆州,庞统负责协助刘备进占益州。这决非无端猜测,因为我们从史书上看到,在此之后,凡是有关进占益州的决策和实际运作,绝大部分是由庞统来进行,很少有诸葛亮干预的记载。这里面恐怕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诸葛亮信任庞统。第二,诸葛亮治理荆州的工作十分繁重,既然与庞统分工,就各司其职,恪尽职守。但是,我们决不能认为诸葛亮与进占益州关系不大,因为第一,进占益州的方针策略是诸葛亮提出的;第二,通过张松的投靠做进川的准备是诸葛亮完成的;第三,选派庞统作刘备进川的辅佐是诸葛亮安排的。所以,诸葛亮是刘备集团跨有荆益的直接策划者。

经过诸葛亮的精心策划,进军益州的准备工作已经完全就绪:

益州内部,有张松、法正、孟达等人遥相策应;荆、益之间,长江水道畅通无阻。

刘备方面,坐镇荆州,进军益州的工作已有人各负其责。

进入益州已是迟早之间的事。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三分天下格局初步形成。曹操认为,平定荆州刘备及江东孙权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于是,便改变了方针,把用兵的矛头指向了关中。他要彻底解决关中问题,以一个统一的黄河流域的政权来与南方对峙。

建安十六年(211)三月,曹操下令,让钟繇率军西征汉中张鲁,让夏侯渊出河东(治今山西夏县西北)与钟繇相会。曹操此举是明征张鲁,实讨关中。因为关中诸将并未降服曹操,而钟繇讨张鲁要经由关中,他是不会越过关中不顾,先去讨伐远处的张鲁的。

曹操的出兵,惊扰了关中诸将。马超怀疑钟繇将要袭击自己,便联合了韩遂、杨秋、李堪、成宜等人起兵反叛曹操。

曹操的出兵,也吓坏了益州的刘璋,因为张鲁虽据汉中与他为敌,却没有吞并巴蜀的实力。如果曹操灭掉张鲁据有汉中,巴蜀就危:在旦夕了。

曹操出兵的消息,却乐坏了张松。他早就想把刘备请进益州代替刘璋,但苦于没有借口,如今,正好利用这个消息吓唬刘璋一下。

张松见到刘璋,开口便问:“主公听说曹操要讨伐张鲁了吗?”刘璋点点头说:“知道了。”张松进一步说道:“曹操兵强势众,无敌于天下,此次征伐张鲁,必胜无疑。如果曹操拿下汉中,借张鲁之资以取巴蜀,主公想想,谁能挡得住呢?”刘璋答道:“是啊,我也为此事而犯愁呢!”“我倒有个主意。”张松有意顿了一下,以引起刘璋的注意,然后说:“刘备刘豫州,现在荆州,与益州唇齿相连,与咱们情好甚密。他和您都姓刘,同是汉室宗亲,而且与曹操有不共戴天之仇。他善用兵,且讲仁义,如果让他为您讨伐张鲁,张鲁必败。如果抢在曹操前面打败张鲁,据有汉中,那么益州就强盛了,即使曹操真的来了,也对咱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听了张松的一番话,刘璋不由得沉吟起来。的确,单凭自己的力量,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借刘备之力倒是个好主意,但刘备毕竟是外人,会不会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呢?

张松见刘璋有些犹豫,便进一步对他施加压力,说:“单凭益州的力量,不但微弱,还有不可靠之人,主公不可不防。”刘璋不禁有些吃惊,忙说:“先生请把话说明。”张松说:“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不得豫州(指刘备),则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

难怪诸葛亮称刘璋是“暗弱之主”!张松明明是欲有外意之人,而刘璋丝毫未察觉,欲有外意之人反诬他人有外意,刘璋却相信了,此其不明之表现。曹操未得汉中,刘璋已如惊弓之鸟,张松一番恫吓,刘璋就没了主意,此其软弱之表现。

刘璋的暗弱,使得刘备集团得到了打开益州大门的钥匙。

在张松耸人听闻的危言下,刘璋采纳了请刘备入蜀的意见,并派法正为使,孟达为副,各领兵两千人,前去荆州邀请刘备入蜀。法正到达荆州,见到刘备,请他入蜀。不过,法正所发出的邀请,已经将刘璋的意思完全变了个味。他说:“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法正的邀请对于刘备来说,无疑是个飞来喜讯。想当初,在隆中与诸葛亮初次见面,诸葛亮的一番宏论使他兴奋不已。占荆州,进益州,然后以钳形攻势,合击中原,夺取天下,一直是刘备事业乐章的主旋律。如今,占领荆州已成为现实,刘备何尝不想早点据有益州!刘备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进入益州的方式竟这样容易,它的主人竟大开州门,诚意邀请。

世上的事物就是这样奇怪,这样不可思议,有时候,容易得好像探囊取物的事情,却隐藏着天大的难点。乘邀占据益州这件已经变得很容易的事,对刘备来说又面临一个天大的难题:他需要战胜一个强大的对手。

这个对手不是刘璋,而是刘备自己。

如果是让刘备统帅千军万马,去面对刘璋的高墙壁垒;如果是让刘备身披甲胄,去亲冒刘璋的刀锋石矢;如果是让刘备手持兵刃,去与刘璋对阵厮杀,总之,如果让刘备硬碰硬地进攻益州,刘备也不会感到如此为难。而现在,刘璋的诚、刘璋的软、刘璋的弱,对于刘备的道德观念来说,都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

刘备讲“信义”。最典型的是建安十三年,当他从樊城向江陵撤退时,荆州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士多随从之,等到至当阳时,已有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当有人劝他抛弃这些人时,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体现了“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的品质。

刘备讲“宽仁”。魏国的征士傅斡评价刘备,说他“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赞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晋人张辅也说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弘而有大略”。

有人认为,刘备的所谓“信义”、“宽仁”是虚伪的。更有甚者,有人认为传统的“信”、“仁”、“义”、“宽”等道德观念都是虚伪的。其实,中国传统的这些道德观念,对于个人品德的修养,对于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对于调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但在古代具有积极作用,即使在今天,其积极意义也不应该完全抹杀。但是社会道德不是万能的,这里面有两层含义:第一,道德不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第二,道德不能适用一切社会问题。嘲笑道德软弱者,是因为他看到了道德在有些问题上无能为力;痛责道德虚伪者,是因为他看到了在某些问题上并没有遵循道德原则。其实,他们正是犯了道德万能的错误。

刘备虚伪吗?不能这么认为。前边已经提到,刘备任平原相时,“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若没有真诚的宽仁表现,怎会有这样的结果?刘备退往江陵时,后有曹操数万追兵,他宁可被曹兵追上,也不抛弃追随他的州民。这种在生死关头表现出的信义,能说是虚伪的吗?

刘备应该在各类问题上都讲“信”、“义”、“宽”、“仁”吗?当然不能这样要求。因为道德不能适用于一切社会问题,例如军事斗争讲“诈”,不能讲“信”;政治斗争讲“权”,不能讲“义”。当然,道德不能适用于一切社会问题,在原则上好说,但在具体问题上,区分什么适用什么不适用就没那么简单了。

在对待益州的问题上,刘备是应该接受法正等人的建议,乘刘璋邀请之机进占益州呢,还是恪守信义,拒绝法正的建议呢?我们认为答案应该是前者。因为从本质上讲,进占益州是刘备集团既定方针,刘备迟早要占领益州,至于用政治手段,还是军事手段,抑或两种手段并用,只是个方法问题。就益州集团内部讲,张松、法正等人与刘璋的矛盾更属于政治上的明争暗斗。刘备既然对张松等人厚以恩意接纳,实际上已经参与了其内部的政治斗争。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信义可讲呢?我们还要问一个问题:刘璋为什么请刘备入蜀?尽管他态度是诚恳的,言词是热情的,但其最终目的是让刘备为他占领汉中,守住北门,对抗曹操。如果刘备真的恪守信义,傻到如此地步,就休想做益州的主人,顶多是刘璋的炮灰。

刘备虽然不会为刘璋做炮灰,但也没有把刘璋的邀请作为用政治手段解决益州问题的机会。这是因为他和刘璋的政治关系,在很长的时间内被同宗、盟友等温情脉脉的面纱所掩盖,因此,他常用信义的道德标准去衡量是否该趁刘璋邀请的机会去取益州。这就使他处理取益州的问题上有些优柔寡断。

当法正建议刘备乘刘璋邀请之机夺取益州时,刘备便和手下商量该怎么办。庞统对刘备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吴,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刘备对此议仍顾虑重重,他说:“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不错,刘备所言自有其道理。多年来,他的为人处世始终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他的信义宽仁确也赢得了不少人心。但这与不成王侯便成贼的政治斗争毕竟不同。庞统见刘备想不明白,便进一步说:“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庞统所说的“兼弱攻昧”,是古代政治斗争的一种普遍现象,岂止春秋时的五霸,七国争雄,秦汉更替亦是如此。弱小就要被强大兼并,昏昧就要受到攻伐,政治斗争谁能受信义的约束!至于逆取顺守,这在古代政治斗争胜利者的例子中就更多。

庞统一番话对刘备既有震动,又有启发。

对待益州,若拘泥于信义,则可能耽误兴复汉室大业。

对待益州,可以取之非义而守之以德。

刘备终于决定了向益州进军。

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刘备集团现在面临两大任务:巩固荆州和进军益州。

诸葛亮与庞统的分工,只解决了执行两大任务的智囊人物问题。

现在,还要解决执行两大任务的力量分配问题。

显然,刘备集团的主要力量不能放在进军益州上。

进军益州所用兵力过重,势必会引起益州刘璋集团的怀疑和警觉,将会使局面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