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491600000005

第5章 规划三分(1)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诸葛亮兄弟姊妹一行从水路到达荆州的首府襄阳。

碧绿的汉水,在船舷边激起欢腾的浪花,笑迎着远道而来的一叶小舟。青青的岘岭,敞开他宽广的胸怀,拥抱着风尘仆仆的他乡游子。

数年来,辗转流离的诸葛亮,见到的多是刀光剑影、饿殍流民,听到的多是杀声呐喊、呻吟叹息。进入荆州,他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这里有优越的地理条件。荆州治所襄阳被称为“水陆之冲”,“跨连荆豫,控扼南北,三国以来,尝为天下重地”。这里南北东西水陆交通极为便利,陆路由襄阳往北,经新野、南阳,可至京都洛阳;往南经江陵、长沙,可达广、交二州,这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主要通道。从水路来说,发源于陕西汉中地区的沔水,流经襄阳、樊城,成为陕、鄂间的主要交通动脉。由襄阳沿沔水南下可达夏口,沿长江东下可直达扬州,溯长江西上可通梁、益二州。关于襄阳的水路交通,东汉时的大文学家蔡邕曾写过一篇《汉津赋》,在描写汉水(即沔水)流经襄阳时的情景说:“过曼山以左回,游襄阳而南萦。于是游目骋观,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贸迁有无。”

这里有富饶的土地。古代地理名着《水经注》中写道:“建安十三年(208),魏武平荆州,分南郡,立为襄阳郡,荆州刺史治。邑居隐赈,冠盖相望,一都之会也。”后人曾对文中的“隐赈”二字作了这样的解释:“隐赈当作殷赈。薛综《西京赋》注云:殷赈谓富饶也。”

这里没有连年不断的兵燹,没有你争我夺的攻伐,没有断壁残垣的墟邑,没有尸横遍野的惨状。

平和,安宁,富庶,这是诸葛亮进入荆州所留下的第一印象。

他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里也曾有过像这里一样的宁静。然而,残酷的战乱使得他们一家不得不分散流离。如今,远在家乡的哥哥和继母不知怎样了?他又想到了天下苍生。这几年的流离辗转,他看到了许多血和泪,许多拼和杀,许多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生命。人世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战乱?人生啊,为什么要受那么多艰辛?苍生啊,什么时候会有像这里一样的安宁生活?

诸葛亮对荆州的感受无疑是美好的,他对荆州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此时的荆州,正值它历史上一个极度辉煌的时期。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在黄巾起义军的打击下,东汉政权已无力对全国进行有效的控制。朝廷便采纳了刘焉的建议,“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从此,开了州任权重的头。当时,任荆州刺史的是一个名叫王睿的人。这个王睿身为一州的行政长官,但与下属孙坚、曹寅的关系很紧张,又无政治才能,这决定了王睿不可能在荆州刺史任上坐得很久。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一场蕴酿许久的兵变终于在荆州发生了。武陵(治今湖南常德)太守曹寅听说王睿要杀掉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以朝廷按行使者的名义写了一个列举王睿罪状的檄文,送到长沙(治今湖南长沙)太守孙坚手里,要求孙坚接到檄文后收斩王睿。这正好给孙坚诛除王睿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孙坚接到檄文后,立即带领兵马杀奔州治,表面上却装做兵士劳苦,以求“赏资”为名。当王睿发现孙坚也在求赏兵众之中时,立即觉得事情不妙,他惊奇地问:“众兵士前来求赏,孙府君为何也在其中?”孙坚答:“我奉使者檄书前来诛君。”王睿知道自己再无生存的可能,便饮金而死。

接替王睿任荆州刺史的,是在荆州长达十九年的刘表。

刘表字景升,是汉朝皇室后裔。东汉末期,他与士人一起纵横谈论,成为党人领袖之一。党锢之祸起,刘表终日东躲西藏,逃避了朝廷的缉拿。直到党锢之禁解除后,他才敢抛头露面,被大将军何进提拔为属官。刘表初到荆州时,这里并不十分安定。当时,袁术已占领南阳,屯兵鲁阳县(治今河南鲁山)。扼守荆州、豫州交通要道的鲁阳关,就在鲁阳的西南。袁术屯兵鲁阳,无异于扼住了荆、豫间的咽喉。在荆州内部,长沙太守苏代、华容(治今湖北监利北)县长贝羽各自“阻兵作乱”。更为严重的是,州内的一些宗族首领也纷纷聚族起事,不服州郡治理。

与曹操、孙权、刘备等人相比,刘表没有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雄才大略,但他安定、治理一方,在当时却是成就斐然。他单人匹马进入宜城县(治今湖北宜城南),立即延请荆州大族蒯良、蒯越、蔡瑁等人商议大事。他们之间的一次对话,很能体现刘表治理荆州的方针策略。

刘表问:“如今州内强宗乱贼势力甚盛,不依附州郡者甚多。如果袁术利用这种形势图谋荆州,那么祸患就会立刻来临。我想在州中招集兵马,又怕招集不起来,你们可有良策?”蒯良说:“众人不附,是因为当政者仁政不足。众人虽附而不能治理,则是因为当政者义举不多。如果能实行仁义之道,那么百姓的归附就会像高处下来的流水,谁也无法阻拦,又何必担心百姓不顺从而谋求用兵呢?”刘表没有立即表示赞成或反对,而是把目光移向蒯越,问:“先生之见如何?”

蒯越回答说:“治理太平之世当以仁义为首,治理乱世则应以权谋为先。兵不在多,在于得人与否。袁术勇而无断,苏代、贝羽乃一介武夫,不足忧虑。而强宗豪族的首领们贪暴作乱,是我们荆州的大患。这些人中有一些与我素有交往,如果许给他们好处,他们一定会率众前来,对这些人,无道者诛之,可用者抚之。州中之人,多有乐存之心,他们听说您的盛德,必定襁负而至。到那时,您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袁术等人即使前来,也不能把我们怎么样。”

蒯良、蒯越的一番话,说得刘表愁云顿消,眉开眼笑,他高兴地呼着二人的字说:“子柔(指蒯良)之言,雍季之论也;异度(指蒯越)之计,臼犯之谋也。”

刘表这句话中,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雍季和臼犯。此二人都是春秋时晋文公手下的谋臣。晋、楚城濮之战前夕,晋文公曾向二人问计。臼犯主张用诈谋。雍季说,诈谋虽能得逞于一时,但不是取胜的长久之术。后来,晋文公用诈术取胜,但在行赏时,却把雍季排到臼犯前面。左右不解,晋文公解释说:“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臼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从刘表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用诈谋定荆州,而又用仁义治荆州的战略和政略。

刘表平定荆州的第一步,就是让蒯越派人招诱桀骜不驯的宗族首领,至者五十五人。刘表将他们全部杀掉,把他们的部众收编。接着又派蒯越、庞季二人前往襄阳,劝说占据那里的张虎、陈生投降。不久,刘表将州治从汉寿(治今湖南常德东北)迁到襄阳。各地闻刘表威名,纷纷归附,江南四郡很快安定。至此,长沙、零陵(治今湖南零陵)、桂阳(治今湖南郴县)、江夏(治今湖北新州西)、武陵(治今湖南常德)、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章陵(治今湖北枣阳南)等郡基本平定。

初平二年(191),袁术果然派孙坚进击荆州。刘表派部将黄祖迎战,双方在樊城(今湖北襄樊)、邓县(治今湖北襄樊西北)一带展开战斗。孙坚击败黄祖,进围襄阳。刘表又派黄祖夜袭孙坚,再次被孙坚打败。黄祖败走岘山,孙坚乘胜追击。夜色中,埋伏在竹林中的黄祖士兵用箭射杀孙坚,结果黄祖军转败为胜。自从这次战斗以后,袁术领教了荆州的厉害,不敢对荆州轻举妄动。荆州的北境得到了巩固。

荆州形势基本稳定之后,刘表便实行一系列所谓仁义之举,以获取荆州的进一步稳定。

刘表主要实行了以下几个仁义之举。

允许桓阶为孙坚发丧。桓阶是长沙临湘人,孙坚任长沙郡太守时,曾举其为孝廉。孙坚死后,桓阶冒险到刘表处请求为孙坚治丧。孙坚是刘表的敌人,为敌人治丧本应不为所容,但刘表认为桓阶不忘旧恩,符合义的道德规范,便慨然应允。

以仁义降服张绣。张绣是张济的族侄。张济顿兵弘农(治今河南灵宝东北)时,因少粮,带兵南下荆州,在进攻穰城(治今河南邓县)时被流矢射死。属官们纷纷向刘表祝贺胜利,而刘表却说:“张济前来,是因为困顿。而主人待之无礼,致使双方交战。这不是我的本意。所以,我只接受众人的吊唁,不接受祝贺。”统领张济余众的张绣听说后很感动,便依附了刘表,为荆州藩卫北境。

结好当地的大族名人。汉宣帝末年,襄阳至宜城几十里间,“有卿、刺史二千石数十家,朱轩耕辉,华盖连延,掩映于太山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钦叹甚盛,敕号太山庙道为冠盖里”。至东汉时,就豪强势力而言,襄阳仍是仅次于汉开国皇帝刘秀家乡的地方。东汉末,襄阳地区较着名的豪族有庞、黄、蔡、蒯、马、习、杨等多家,刘表任荆州刺史后,便积极与当地的大族名人结好。蒯氏兄弟帮助刘表立足荆州已见前述。此外,他还与蔡家联姻,娶蔡瑁之姊蔡氏为妻。襄阳人庞德公是当地的大名士,一直隐居于岘山之南,刘表多次延请不成,便亲自前去拜请。汉献帝建安三年(198),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三郡反叛刘表,而煽动这次反叛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长沙人桓阶。桓阶的父亲桓胜,“着名南方”,可见桓氏在当地也是名族。刘表在坚决镇压了张羡的反叛后,对桓阶却显得格外宽容。他不但征召桓阶为从事祭洒,还要把妻妹蔡氏嫁给他,与他结成连襟。

刘表仁义之举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结好大族名人,还碰了一些人的软钉子。这些人之所以不与刘表合作,是看透了刘表不是力图保全天下,而是自保荆州。在他们看来,刘表的自保并不比他们的自保更安全。然而,不合作并不意味着反对。事实上,襄阳地区的大族名人,除了一些与刘表合作外,多数是持不合作不反对的态度,这在客观上有利于荆州地区的稳定,与刘表的拥州自保并未发生冲突。

自从初平元年任荆州刺史以后,经过短短七八年的努力,刘表统治下的荆州,已经是“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了。荆州地区的强盛与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史载“自中平(184-188年)以来,荆州独全,及刘表为牧,民又丰乐”。这时的荆州,已成为一个安定、富庶的地区。

刘表统治下的荆州安定富庶,有这样一件事可印证: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卫将军董承回洛阳整修被董卓焚坏的宫室,准备迎献帝返京。当时朝廷经济凋弊,财力俱缺,太仆赵岐便对董承说:“今海内分崩,唯有荆州境广地胜,西通巴蜀,南当交址,年谷独登,兵人差全。岐虽迫大命,犹志报国家,欲自乘牛车,南说刘表,可使其身自将兵来卫朝廷,与将军并心同力,共奖王室。此安上救人之策也。”董承立即派遣赵岐前往荆州。赵岐见到刘表,传达朝廷旨意,刘表立即派兵到洛阳助修宫室,“军资委输,前后不绝”。从赵岐对荆州的评述,以及刘表在助修宫室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荆州的富足。

当时中国北方军阀混战,烽火连天,安定富庶的荆州对于欲避战乱之人具有磁石吸铁般的力量。仅关中地区,遭遇荒乱的百姓流入荆州者便有十万余家,其他地区的流民进入荆州者当也不在少数。在大批流民当中,有很多是当世的知名士人和学者。史载“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刘表“起立学校,博求儒术”,对依附的士人“安慰赈赡,皆得资全”。

刘表任荆州刺史期间,前来荆州客居的知名士人和学者不计其数,这里略举数例,以窥其大概。

安定(治今甘肃镇原东南)人梁鹄。梁鹄是当时着名的书法家,师承于灵帝时的师宜官。师宜官的书法堪称当世之冠,梁鹄在书法上卓有成就,“魏宫殿题署,皆鹄书也”。

河内温县(治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司马芝。司马芝是曹魏名臣,以忠亮刚正着称。他在任职于曹魏政权以前,在荆州居十多年,“躬耕守节”。

京兆(治今陕西西安西北)人隗禧。隗禧自幼好学,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中的着名学者,与同时人董遇、贾洪、邯郸淳、薛夏、苏林、乐详等人并称儒宗。

颍川(治今河南禹县)人徐庶、石广元。二人到荆州后,与诸葛亮关系一直很密切。徐庶先为刘备谋士,后入魏为御史中丞。石广元后仕魏历任郡太守、典农校尉。

京兆人杜畿。杜畿是汉朝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他在未客居荆州前,曾任过县令、府丞,政绩颇佳。后来,在曹魏任河东(治今山西夏县西北)太守,治绩“常为天下最”。

山阳高平(治今山东微山西北)人王粲。王粲是三国曹魏着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着名于当时,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颍川(治今河南禹县)人邯郸淳。邯郸淳在当时也以文学着称,史称他“博学有才章,又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是一位学问广博之人。

颍川人司马徽。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先生。他是汉末着名的古文经学家,在荆州客居时,与当地学林领袖庞德公关系甚密,并开设学堂,传经讲学。后来在蜀国任丞相府长史的向朗、任劝学从事的尹默及蜀中着名学者李仁,都是他的学生。

汝南西平(治今河南西平西)人和洽。和洽在汉末,不受征辟,避乱入荆州。后来,和洽仕曹魏,先后任丞相掾属、侍中、光禄勋,历曹操、曹丕、曹叡三世,为曹魏重臣。

颍川人杜袭。杜袭出身颍川名族,他的曾祖杜安,自幼出名,十三岁人太学,号为神童。杜袭的祖父即大名鼎鼎的党人领袖杜根。杜袭后来仕曹魏,曾与和洽、王粲共任侍中,深受曹操重视。

颍川人繁钦、赵俨。二人与杜袭同郡,在荆州时与杜袭“通财同计,合为一家”。后来,赵俨仕曹魏,与同郡人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朝廷,号曰“辛、陈、杜、赵”。

河东闻喜(治今山西闻喜)人裴潜。裴潜家“世为着姓”,其父裴茂,灵帝时历任县令、郡守、尚书。裴潜在荆州时就被善于知人的傅巽所称道,后果为曹魏中书令,名德俱显。

平原般县(治今山东乐陵西南)人祢衡。祢衡少有辩才,精通音乐,长于词赋,但为人“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他兴平年间(194-195)到荆州避难,往来于刘表与曹操之间。

如果把荆州比作一个车轮的轴心,今四川、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就都有人在向这个轴心辐辏。人们涌向荆州,无非有三个目的:第一是避乱求生,第二是暂栖此地以求将来的发展,第三是求得文化方面的学习与进取。荆州地区的富庶与安宁毫无疑问能满足人们前两项需要,而荆州地区良好的教育和学术气氛,又为第三种需要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荆州地区有当时最繁荣兴盛的教育,这首先要得益于荆州刺史刘表的提倡。《刘镇南碑》这样记载刘表的兴办教育:

武功既亢,广开雍泮,设俎豆,陈罍彝,亲行乡射,跻彼公堂,笃志好学。吏子弟受禄之徒,盖以千计。洪生巨儒,朝夕讲诲,訚訚如也,虽洙泗之间,学者所集,方之蔑如也。深愍末学,远本离质,乃令诸儒,改定五经章句,删铲浮词,芟除烦重,赞之者用力少,而探微知机者多。又求遗书,写还新者,留其故本,于是古典坟集,充满州闾。

作为一州的最高首领,刘表在荆州基本安定之后,能广开学校,亲自主持仪式,奖励学者,整理古籍,这无疑会大大地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