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491600000064

第64章 秋风五丈原(3)

为了北伐大计,诸葛亮对新城的被围、被攻破,对孟达的被杀,始终保持着沉默。曹魏万万没有料到,这沉默正酝酿着一场突然的爆发。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决定从汉中出兵北伐。

临出兵之前,诸葛亮同众将商议作战方针,询问大家从哪条路北上合适。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魏延语出惊人,他说:“我听说镇守长安的魏将夏侯楙,是个胆小而无谋略的家伙。只是凭着他曹氏女婿的身份和与曹丕的特殊关系而出镇方面。我请求率五千精兵,再加五千背粮兵众,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入子午道直出北上,不过十天可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到来,一定会弃城逃走。夏侯楙丢下的横门邸阁粮仓和散民之粮谷,足以供给军食。曹魏东方援军集结需要二十多天,而在此期间,丞相您从斜谷进军,一定可以到达长安。如此,则一举可以平定咸阳以西。”

魏延这个计划很有气魄,众人听了议论纷纷,诸葛亮也感到震动很大。按照魏延的计划,蜀军便可一举夺得关中,这正是诸葛亮北伐首先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诸葛亮并没有马上同意这个计划,他要进一步考虑一下这个计划还有什么不完善之处。因为在军事上的一个细小疏忽,有可能使得全盘皆输,他要对魏延计划的每个环节进行深入考虑。

生活中常有这种情形,一些猛一看是美好的事物,当你仔细琢磨时却会发现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魏延提出的计划就是如此。

诸葛亮越琢磨,越觉得这个震撼人心的计划难以实现。这个计划如能最后实现固然是美妙的,但美妙的东西不会是白自得到的,要想得到它,必须满足下列五个条件:

第一,魏延率军从褒中出发,循秦岭东行进入子午谷,循子午谷到长安,完成这个行程必须用十天的工夫。

第二,曹魏长安守将夏侯桥得知魏延军突然到来时一定弃城逃跑。

第三,夏侯桥逃跑时,还得留下大批的粮草辎重。

第四,魏军的关东援军要在二十天后才到达长安。

第五,诸葛亮大军从斜谷出发,必须在二十天之内到达长安。

这五个条件中,每个条件都有不能实现的可能。

魏延能保证在十天之内穿过子午谷而到达长安城下吗?诸葛亮感到怀疑。六百多里的子午谷道,两边高山对峙,中间水流湍急,全靠架在山崖上的栈道通行。遇到栈道坏处,要把它修复,如果栈道坏处多,修复的时间就会长,就会延误到达长安的时间,如果不能在十天内到达,那么,魏军很可能会提前得到情报而有所准备,使蜀军失去奇袭的效果。诸葛亮的怀疑是有道理的。两年以后,曹真伐蜀就是走子午道,“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曹真发已逾月而行才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曹真一个月才走完子午谷的一半。可见十天内走出子午谷是相当不容易的。

魏军守将夏侯楙固然怯而无谋,但他会不会怯懦到“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的地步呢?万一他不是弃城而逃,而是据城固守怎么办?退一步说,即使夏侯楙真的望风而逃,还有曹魏雍州(治今陕西西安西北)刺史郭淮呢!一想到郭淮,诸葛亮不禁想起一段往事:那是蜀汉与曹魏争夺汉中的时候。当时蜀军斩杀曹魏征西将军夏侯渊,曹魏军中大乱。当时郭淮正任夏侯渊军司马,他见主帅已亡,便挺身而出,收集魏军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邰为军主,很快把军心安定下来。第二天,蜀魏两军夹汉水对峙,蜀军欲渡汉水进攻,曹军诸将都认为敌众我寡,蜀军又有刚打胜仗的优势,因此主张依汉水为阵以拒之。郭淮却说:“不然。这样做是示敌以弱,不足以挫败敌人。不如远离汉水设阵,引蜀军过河,待其渡到一半时对其发起进攻,就可以把敌军击破。”蜀军果然心生怀疑,未敢渡河。如今,这个有胆有略的郭淮已成为曹魏的雍州刺史,和夏侯楙一道镇守长安,他和夏侯楙一起逃走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再退一步说,即使魏延占领了长安,怎能保证夏侯楙逃走时不烧掉粮食辎重,给魏延留下一座空城呢?万一夏侯楙将横门邸阁的粮食付之一炬,魏延军饿着肚子怎能守城?再说,曹魏关东援军要二十多天才能赶到的估计靠得住吗?军事斗争常常是千变万化。远的不说,就说司马懿袭击孟达吧,孟达估计司马懿要一个月才能赶到新城,结果司马懿只用了八天就赶到了。魏军从关东赶往关中,一路上一马平川,没有什么天然障碍。而自己率军从斜谷出发至长安,要行数百里栈道,怎能保证在曹魏关东援兵之前赶到长安呢?万一落在曹魏援军后面,魏延军被曹兵吃掉不说,自己的北伐大军将会屯兵于坚城之下,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诸葛亮不敢再想下去了。他觉得魏延的计划是个“悬危”的计划,无论哪个环节出了毛病,都会带来严重后果。自从荆州军覆没,夷陵战败以来,诸葛亮苦心经营五六年,才有了今天的十万北伐大军,这是北进关陇的最后本钱,不能再用它孤注一掷,不能再冒风险了。

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计划,他认为:“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诸葛亮所说的“坦道”,就是出阳平关,入魏境沮县(治今陕西略阳东)、下辨(治今甘肃成县西北)到达陇右的祁山这条路。这条路经陇南山地,走过一段高山深谷之后,到达沮县就开始趋于平缓,从沮县到祁县一段,还可借汉水以通漕运。诸葛亮上表说:“祁山县去沮五百里,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说的就是这条水路。

此次兵出祁山,诸葛亮作了周密的安排,兵分两路,一偏一正。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所领军队为偏师,这支军队不出阳平关,而是直接由汉中北上进入箕谷(秦岭山谷名,在今陕西褒城西北),扬言从斜谷进攻郦县(治今陕西眉县东)。曹魏方面闻此,急令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驻扎在郿县,专门对付赵云军。

当关中曹军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赵云军身上时,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主力却突然出现在陇右。这支“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的军队一出祁山,立刻引起陇右曹军的恐慌。当时,天水太守马遵正带着姜维、梁绪、尹赏、梁虔等随从在郡中巡视。他听说蜀汉大军到来,急忙要撤到上邦(治今甘肃天水)。当时天水郡治在上邦西北的冀县,马遵不回冀县而欲入上邦,充分暴露了这位太守的胆怯。原来,上邦在冀县东南,又濒临渭水,一旦有变,可以顺着渭水迅速向长安方向逃跑。而冀县在上邦西北,远离渭水,很容易被蜀军隔在陇右而无法东逃。看来,马遵只是作着东逃的准备,而根本无心恋战。姜维对马遵说:“府君不应当往上邦,而应当回冀县,以部署抵抗蜀军。”不料,姜维的劝告竞引起了马遵的疑心,他怀疑姜维已和蜀军串通一气,让自己回冀县,好让自己成为蜀军的瓮中之鳖。所以,他乘姜维等人熟睡之机,深夜逃往上邦。姜维一觉醒来,发现马遵已丢下自己而去,知道他撤往上邦,便急起直追。当他追到上邦城下时,只见城门紧闭,马遵一口咬定姜维居心叵测,不许他入城。姜维无奈,只好撤回冀县,而冀县吏民早已决定响应诸葛亮,他们见姜维到来,便推举他面见诸葛亮,诸葛亮首战告捷,不但占领了天水,而且得到了姜维。

继天水郡之后,南安郡、安定郡也叛离曹魏,响应诸葛亮。如果再占领西部的陇西郡,整个陇西地区就基本上控制在蜀汉手中,果真如此,蜀汉进一步占领关中地区,也并非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诸葛亮占领陇右三郡,关中大震,曹魏朝廷震惊。朝中众臣都束手无策,未知计从何出。魏明帝故作镇静,对群臣说:“诸葛亮一向据险自守,阻山为固,如今自己出来,正合兵书致人之术;且诸葛亮贪图陇右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即令右将军张邰率领步骑兵五万,前往陇右进击蜀军。别看魏明帝说得如此轻松,实际上他也知道此战关系陇右的存亡,所以他亲自赶往长安督战。

张邰率部沿关陇通道迅速西进,过汧县(治今陕西陇县)进入汧陇古道,沿此路登上陇山,意欲从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要地进入陇右,挫败蜀军占据陇右的企图。

在张合率领的曹军进入陇右前,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占有以众击寡,以强击弱的绝对优势。陇右五郡,三郡叛归蜀汉,只有陇西(治今甘肃陇西附近)、广魏(治今甘肃天水东)二郡不服。陇西太守游楚为人慷慨,在郡以恩德为治,不好刑杀,极得郡内民心。面对蜀军强大的攻势,他知道若不激发起郡人的斗志,是很难把陇西守住的。于是,他又拿出了惯用的恩德手段。他把郡中吏民召集起来,对他们说:“本太守对诸位没有恩德。如今蜀兵进入陇右,诸郡吏民皆已应之,这也是你们获取富贵的时刻。我身为太守,为国家守郡献身义不容辞,你们可拿着我的人头去投降蜀军。”

游楚一番话,使在场的人感动得涕泪纵横,他们表示:“生死当与府君同,决无有二心。”游楚见此情形,又对众人说:“既然大家不愿用我的人头前去请功,那我就再给大家出个主意。如今东边二郡已降蜀汉,蜀汉大军不久就会到来。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坚守。如果朝廷援军到来,蜀军必然退走,到那时候,诸位都是为国守义的功臣,可以获得国家的爵宠。如果援军不到,蜀军攻打日急,你们再取我性命投降,也未为晚。”

游楚这一番话,自然是为了激励众人与他一同守城,但也反映出若援军不能及时赶到,陇西郡断不能长久坚持的事实。不久,蜀军果然前来攻城,游楚遣长史马颙出城设阵,他自己则登上城楼对蜀军主将说:“卿能截断陇道,使东部援军无法人陇,一月之中,则陇西吏人不攻自服;如若不能,愿自疲弊耳。”游楚这番话倒也说得不虚。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诸葛亮即使听不到游楚这番话,也对这种形态洞若观火。这形势就是:只要切断关陇通道,把目前的优势保持一个月左右,就会占领全部陇右地方。

取得陇右的关键就在切断陇道,切断陇道的关键就在守住由关中人陇的咽喉要地街亭。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对街亭的重要战略地位判断很准确,但在选拔镇守街亭的将领上却没有看准。

在选拔镇守街亭的主将时,众人一致认为魏延、吴壹等人富有战斗经验,应该把这个重任交给他们。而诸葛亮这次却十分固执,违众人之意选拔了马谡。

公正地说,马谡并不是个平庸之辈。马谡是襄阳宜城(治今湖北宜城东南)人,是马良的弟弟。马良字季常,马谡字幼常,兄弟五人的字皆有一个常字,马氏五常,在当地就很有名气。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在军事理论方面很有一套。当年诸葛亮南征,马谡提出的“用兵之道,攻心为上”的建议,深受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和他一起谈论,常常都是自昼达夜。但是,镇守街亭,马谡并不是个合适的人选。因为这是战争,是军事实践。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单凭军事理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两军对阵中,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指挥员才能把军事理论运用得游刃有余。而马谡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实战经验。

用人得当,常人可有超常的发挥;用人不当,人才也可变成蠢才。马谡在镇守街亭战役中,就由一个人才变成了蠢才。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节度,造成街亭失守,在前面《孜孜求治》一节中已有叙述,这里再就军事方面加以分析。

街亭是扼守关中通向陇右的咽喉要地,马谡的任务就是守住街亭,把曹魏关中援兵阻止在街亭之外。大凡在交通要道,古人总要修筑坚固的工事以把守之,街亭也是这样。在街亭附近,有一座城池,名叫列柳城,是把守街亭要道的大型人造工事。马谡让副将高详进驻列柳城,自己却带主力登上了街亭附近的南山。马谡这样布置,是想造成犄角之势,若敌人攻城则南山出击,攻山则城内出击,而且从山上出击敌人,还有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之势。

马谡这样做,实际上是犯了一个大错误。他根本没闹清自己的战略位置,是处于守势,还是处于攻势?是要阻击敌人,还是要伏击敌人?

如果是要攻击敌人,要打伏击战,居高临下,高屋建瓴无疑是先占了地利的优势。但马谡的任务是据险扼守,阻击敌人,则应该据城坚守,怎能弃城上山呢?就是要造成互相援助的犄角之势,也应以守城为本,自己率主力据城,而让高详上山,不能本末倒置。孙子曾说:“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就是说,处于守势者,一定要依托坚固的工事或天然屏障,让进攻的敌人无从下手。很显然,据城坚守才符合守而必固的原则。对于马谡的错误部署,副将王平有所察觉,他认为弃城不守、舍水上山的做法不妥,对马谡进行劝谏。但马谡根本看不起这个“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的副将,认为他打仗还行,军事谋略则不甚了了。他没有听从王平的劝谏,依旧我行我素。

马谡用进攻的办法处理守势,就做不到“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而是留下许多让敌人易于攻击的漏洞。张合大军杀来,一下子兵分两路,把列柳城和南山分割包围,本来互为犄角的马谡与高详,此时彼此自顾不暇。接着张邰断了马谡山上汲水的道路,马谡的军心一下子就乱了。围攻列柳城的是曹魏名将郭淮,高详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很快列柳城就被攻下。接着曹军二处合一,对马谡发动了进攻。马谡军大败,兵众星散,马谡也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在这关键时刻,倒是王平气概不凡,他率领部下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邰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王平从容地收合各营逃散的兵将,带着队伍撤回。

街亭的失守,后果相当严重。曹魏的关中援军通过街亭开到了陇右。本来占有优势的蜀军,现在西有陇西郡未降,东有曹魏援军,处于东西夹击之中。为了保存力量,等待再次北进的时机,诸葛亮只得迁拔西县(治今甘肃礼县东北)千余户人家,撤回汉中。

在东线,赵云、邓芝所率偏师也与曹真军发生战斗,但由于己弱敌强,在箕谷失利,然而富有战斗经验的赵云没有使兵力分散,而是“敛众固守”。所以没有造成很大的损失。撤兵的时候,赵云让邓芝带人先撤,自己亲自断后,一边后退,一边将走过的栈道烧毁。曹军追击无路,只好撤回。赵云全军而返,军资略无所弃,兵将亦无相失。

至此,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束。

回到汉中以后,诸葛亮对所有参加北伐的将士进行了奖惩:

马谡、张休、李盛三人因违反节调、丢失街亭,致使北伐失利,被处以斩刑。

将军黄袭也负有一定责任,被解除兵权。

诸葛亮自己因“授任无方”,“明不知人”而“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王平因指挥有方,全军有功,“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赵云因箕谷失利,被降职为镇军将军。但赵云所部在箕谷退军时,将士服从指挥,退军有序,兵将不失,被诸葛亮特别给予赏赐。

应该说,诸葛亮的上述处理,赏罚严明,是很得体的。但这并不能完全消除首战失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