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诗三百首
1050500000111

第111章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幼孤贫。大中祥符进士。为秀才时,即言“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任右司谏时,江淮京东蝗旱为灾,他请仁宗遣使视察,未得结果,后乘机进言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仁宗乃命他安抚江淮,开仓赈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合而出知饶州,后还朝,仁宗劝喻仲淹使释前憾,他答道:“臣向论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知杭州时,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未被录用,乃上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仲淹即荐之。官至参知政事。后病中求知颍州,至徐州而卒。

他以文臣而兼武将,守延安时颇有威名,西夏人就说“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作为政治家,他的诗时有寄托怀抱、讽喻世态之作,如《射阳湖》云:“纵横皆钓者,何处得嘉鱼。”《欧伯起相访》云:“劲草不随风偃去,孤桐何意凤飞来。”《出守桐庐道中》云:“雷霆日有犯,始可报君亲。”文情皆很质朴,亦可和他的生平联系起来看。

野色

非烟亦非雾, 冪冪映楼台①。

白鸟忽点破, 夕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 疑逐远帆来②。

谁会山公意③, 登高醉始回。

【注释】

① 冪(mì)冪,深浓貌,逗下白鸟两句。② 肯随两句,皆写远望。意谓极目处芳草虽已隐没,野色依然可见,似随远帆而来。肯,岂肯。逐,随。③ 会,理会。山公,指晋山涛之子山简。他镇守襄阳时,因国家混乱,便常往当地著名园林习家池饮酒游赏,醉而始回。这里只是从登高来切合望远,和原来的故事其实并不贴切。

【说明】

全诗最精彩处在三、四两句,末两句嫌凑泊。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二“行色野色诗”云:“司马池(司马光之父)诗云:‘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赖得丹青无画处,画成应遣一生愁。’前辈称之。此诗惟第一句最有味,范文正公《野色》诗(诗略)第二联亦岂下于池诗乎?此梅圣俞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也。”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选一)①

一棹危于叶②, 傍观亦损神③。

他时在平地, 无忽险中人。

【注释】

① 桐庐,今属浙江杭州市。宋为县。这里的桐庐郡当指睦州治所桐庐县。作者于景祐元年(1034)出守睦州,另作有《桐庐郡斋书事》、《潇洒桐庐郡十绝》及《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多首,中有“公馀午睡浓”句。他的名文《严先生祠堂记》,开头亦有“桐庐郡”三字。他的《与晏尚书》信中亦说:“由颍淮而下,越兹重江。四月几望,至于桐庐。……其为郡之乐,有如此者。”皆可证。睦州即严州,唐初亦置治所于桐庐。② 棹(zhào),摇船的用具,借指船。③ 傍,通“旁”。损神,惊心动魄。

【说明】

作者在风浪中的自勉: 日后到了平地,不要忘记还有在险境中的人。他的另一首五律云:“斜阳幸无事,沽酒听渔歌。”似脱险时已是渔歌起落的日暮时节了。

蔡正孙《诗林广记》卷十引《诗话》云:“范文正淮上遇风作此诗,虽弄翰戏语,卒然而作,其济险加泽之心,未尝忘也。”这种话说在仲淹显达之后,就嫌多余,实也“弄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