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诗三百首
1050500000131

第131章 郑獬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安陆(今属湖北)人。皇祐进士第一。通判陈州,后任翰林学士。

他在登第唱名时,有“好状元”之称,为官后,又敢于直言。知开封府时,神宗称赞他“为治甚好,百姓便之”,他却具札争辩,说是“万无此理”,因他自省未有毫发为民除弊兴利,“何便之有”?必是神宗轻信别人妄誉;但既容妄誉,也必容妄毁,“臣虽至愚,安知陛下不以妄毁而黜臣哉?”古以刚直而愚为戆,郑獬是其一,亦使人有“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之感。后因为王安石所恶,出知杭州,又迁青州。死后家贫子弱,棺柩寄于僧屋十余年才下葬。

他文慕韩愈,诗亦质健明白,古风多反映各地民间苦乐。咏史诗如《明皇》的“十年傲尧舜,一笑破乾坤”,以两语概括开元至天宝治乱兴衰之迹,《题淮阴侯庙》的“故人斩首诚非策,女子阴谋遂见欺”,又能道出高帝夫妇之善负功臣。

滞客①

五月不雨至六月,河流一尺清泥浑。

舟人击鼓挽舟去②,牛头刺地挽不行③。

我舟系岸已七日,疑与绿树同生根。

忽惊黑云涌西北,风号万窍秋涛奔。

截断两脚不到地④,半夜霹雳空杀人⑤。

须臾云破见星斗⑥,老农叹息如衔冤。

高田已槁下田瘦⑦,我为滞客何足言!

【注释】

① 滞客,这里指留居舟中的旅人。作者另有《水浅舟滞解闷十绝》。② 舟人句,旧时有开船打鼓的风俗。杜甫《十二月一日》:“打鼓发船何郡郎。”③ 牛头句,以牛拉纤,因水浅,牛虽用力,舟仍难进。④ 截断句,比喻雨的两脚像被截断。一说“两脚”疑为“雨脚”之误。⑤ 半夜句,只闻雷声而不见雨点下来,所以白白急煞人。⑥ 须臾(yú),一会儿。⑦ 瘦,一作“瘐”。

【说明】

风在怒号雷在响,独独雨脚不肯落地。滞客心里固然很着急,可是比起田头的老农来,那就感到不足道。

捕蝗

翁妪妇子相催行,官遣捕蝗赤日里。

蝗满田中不见田,穗头栉栉如排指①。

凿坑篝火齐声驱②,腹饱翅短飞不起。

囊提籯负输入官③,换官仓粟能得几?

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

只应食尽田中禾,饿杀农夫方始死。

【注释】

① 栉栉,密集貌。② 凿坑句,掘坑将所捕之蝗,倾倒其中,用火烧死。③ 囊,袋。籯,泛指筐笼。输,送缴。

【说明】

据《宋史·食货志·振恤》: 宋时遇到蝗害,募民扑捕,易以钱粟,蝗卵一升可以换豆粟三升或五升。这在当时,亦是一种治表的办法,而且含有救济意义。但一因捕的是一斗,生的是百斗;二因农民都集中力量去捕蝗,势必影响耕作,结果还是苦了农民。从末句的“饿杀农夫方始死”来看,作者对农民的同情态度是更为明显的。

晚晴

人间久厌雨,最快是初晴。

骤见碧林影①,喜闻归雁声。

乾坤一苏醒②,耳目两聪明。

寄语浮云意,休来污太清③。

【注释】

① 碧林影,指林间的日光。② 乾坤,天地。 ③ 太清,天空。

【说明】

三、四两句伸足晚晴。五、六两句由景生情;反言之,乾坤如不苏醒,人亦必将蔽聪塞明。末两句寄托自己的心愿,希望晚晴风光,长留人间。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亦见古代诗人对浮云蔽日之憎惧。

盆池

绿发柔莎碧甃连①,湛如蛟穴贮寒泉②。

谁将宝镜遗在地,照见浮云浸破天。

数鬣游鱼才及寸③,一层绿荇小于钱④。

待将闹物都除却,放出秋蟾夜夜圆⑤。

【注释】

① 莎,这里指细长形的水草。甃,指盆池之壁。② 湛(zhàn),深而清澈貌。蛟穴,犹言龙潭。③ 数鬣(liè),数条。鬣,本指鱼颔旁的小鬐。④ 绿,与第一句“绿”字重复,病。此类字并非无法避免。荇,荇菜,正圆形,根在水底。这里当是泛指小而圆的水草。⑤ 秋蟾,指秋月。旧时传说,月中有蟾蜍(蛤蟆)。

【说明】

这是一个小小的天地,却满含生意与天机。柔绿的小草遍布着池壁,也不知是谁将宝镜失落了,她到底是有意还是粗心?几条小鱼趁此来来去去,有了这样可以安心呼吸的地方,也免得沦为涸辙之鲋了。可是诗人还想等除却闹物后,放出躲在夜幕里的秋蟾来,好让她在宁静的小天地里永远发出圆亮之光。

田家

数亩低田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阴拂暑风光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说明】

吴幵《优古堂诗话》亦录此诗,首句作“田家汩汩流水浑”,第三句作“云意不知残照好”,又引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相对照,并云:“第二句相类,皆清绝可爱。”苏诗的第二句为“时有幽花一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