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诗三百首
1050500000133

第133章 郭祥正

郭祥正,字功甫,自号漳南浪士,当涂(今属安徽)人。生于皇祐五年(1053)。熙宁进士。知武冈县。当时王安石执政,他曾奏天下大计应专听安石处画,如有异议,虽大臣亦当屏黜。神宗出其章以示安石,安石耻为小臣所荐,便极口陈其无行。祥正闻之,遂以殿中丞致仕。《宋史》本传所记如此,不知是否可靠。从其他记载来看,王安石颇赏识其诗,郭祥正《奠谒王荆公坟三首》亦有“平昔偏蒙爱小诗,如今吟就复谁知”语。

他颇爱李白诗,古风有类似李白处,但缺点是粗粝。绝句多用白描而时见慧思。在北宋诗人中,他虽非大家,却是很有才气的一个。

《四库总目提要》根据他的《浪士歌》小序,指出《宋史》所记有缺漏,他的最后仕历应在漳南而非端州。这一点是很对的。但因他先曾上书推崇王安石,后来又在诗中对新法有讥刺之词,安石死,又作诗挽之,就说他“小人褊躁,忽合忽离”、“其人至不足道”就不公平了。他作诗挽王安石,可见对安石始终尊敬,并没有因其一死而有凉薄之心。新法实施过程中,确有一些弊政,往往流于极端,民间亦有怨言,他在诗中加以谴讽,这非但没有“自相矛盾”,正见得他的正直。

补注:

《古籍研究》第七期载孔凡礼《郭祥正与王安石》一文,考证《四库总目提要》失误,将孔平仲诗混为祥正诗。

川涨

朱夏久不雨①,川源倏然涨②。

三湖渺相连③,狂风蹴高浪④。

蛟龙递出没,鱼鳖随浩荡。

群山悄低徊⑤,阡陌失背向⑥。

嗟嗟圩中田⑦,一埂安可障⑧?

去年已大潦,十户九凋丧。

幸赖官廪实⑨,嚣嚣命所仰⑩。

官廪今已空,农事未敢望。

理水竟无术,祈祷俟灵贶。

退寸复进赤,潮势颇难量。

彼苍罪斯民,杀戮不以杖。

令人思禹功,巍巍百王上。

【注释】

① 朱夏,夏天。《尔雅·释天》:“夏为朱明。”朱,红色,指日光之强。② 倏(shū)然,忽然。③ 三湖,岳阳的青草、洞庭、巴丘三湖,秋夏水泛,青草、巴丘与洞庭合一。这里即指洞庭湖一带。作者于熙宁中曾任武冈(今属湖南)知县,又作过《洞庭阻风》、《楚江行》等诗,此诗当是在湘中时作。④ 蹴(cù),踢起。⑤ 悄低徊,形容群山隐隐如在水波中起伏。⑥ 阡陌,田间的小路。⑦ 圩,低洼地区防水的土堤。⑧ 埂,堤埂。安,怎。⑨ 官廪,官府的米仓。⑩ 嚣嚣,犹嗷嗷,哀鸣声。仰,依靠。 理水两句,意谓人事已不足恃,祈神更有何用。贶,赐与。 赤,通尺。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谷》:“苗高一赤,锋之。”北齐《平等寺碑》:“铜像一躯,高二丈八赤。” 彼苍,犹言上天。 杖,这里指刑具,用刑时以竹板或棍棒击打。 令人两句,《论语·泰伯》:“子曰: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又曰:“禹吾无间然矣。”《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这是孔孟对禹的极高评价。

【说明】

全诗最警辟亦最沉痛处实为“彼苍罪斯民,杀戮不以杖”二句。对于当时的小民来说,天灾等于天在杀戮他们。酷吏杀民,民尚可呼冤上告,天本是爱民的,现在却来杀民,又往哪里呼号?结末追溯夏禹治水之功,又说明人力还是能够胜天。南宋辛弃疾《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云:“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临流思禹,易代亦然。

追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二首(选一)①

高台不见凤凰游,望望青天入海流②。

舞罢翠娥同去国③,战残白骨尚盈丘。

风摇落日催行棹④,潮卷新沙换故洲⑤。

结绮临春无觅处⑥,年年芳草向人愁。

【注释】

①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凤凰台,故址在南京凤凰山。相传刘宋元嘉年间有异鸟集于山,当时被看做凤凰,遂筑此台。② 望望,频频瞻望,表示依恋。③ 翠娥,同“翠蛾”,原指美人之眉,泛指美女。④ 棹(zhào),摇船的用具。亦泛指船。⑤ 故洲,指白鹭洲。⑥ 结绮临春,南朝陈后主于都城金陵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极为奢华。后主自居临春阁,张贵妃等则居结绮、望仙,并从复道交相往来。刘禹锡《台城》诗:“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说明】

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云:“郭功甫与王荆公登金陵凤凰台,追次李太白韵,援笔立成,一座尽倾。白句人能诵之,郭诗罕有记者,今俱纪之。”(下略)

全诗和其神而不和其词,如三、四句和李诗之“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都含风流云散、死归山丘之意。但第四句浅露。末两句以实和虚。盖李诗的“长安不见”,只是感慨自己身离都城长安甚远,忍令奸邪之障蔽贤良。郭诗的“无觅处”是用实笔。随着结绮、临春的消失,陈连国都也保不住,徒使年年芳草向人悲愁而已。

西村

远近皆僧刹①,西村八九家。

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②。

【注释】

① 僧刹,僧寺。② 沽酒,买酒。

【说明】

远近既皆僧寺,村中居民又只有寥寥八九家。仅此十字,实已向读者投了一个消息。第三句明白说出后,末句却以沽酒暗示这些鱼的下落。芦花既略点季节,又隐写它与卖鱼者生活上的密切关系。

金陵①

洗尽青春初变晴②,晓光微散淡烟横。

谢家池上无多景③,只有黄鹂一两声④。

【注释】

①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② 洗尽,指久雨。青春,指春天。③ 谢家池,一作“谢家庄”。当指晋谢安在金陵的山庄故址。④ 黄鹂,黄莺。这两句亦即刘禹锡《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意。

【说明】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云:“《遯斋闲览》云: 功甫曾题人山居一联云:‘谢家庄上无多景,只有黄鹂三两声。’荆公命工绘为图,自题其上云:‘此是功甫题山居诗处。’即遣人以金酒钟并图遗之。”然则所谓“无多景”,正大可入画。

谢安曾居金陵半山,王安石晚年罢官后亦居其地,郭诗这两句所以为安石特别欣赏,这或许是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