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诗三百首
1050500000031

第31章 苏轼 (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被人告发讪谤朝廷,遂被逮赴御史台狱,“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孔平仲《孔氏谈苑》)。后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因有“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语。乃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私交尚好,安石罢相,他于元丰七年往金陵看他,写了“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的《次荆公韵》七绝。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浚西湖,筑长堤,将内湖与外湖连接,并于湖上植以荷、柳。六年,调知颍州。颍州亦有西湖,秦觏《呈东坡先生》诗所谓“十里薰风菡萏初,我公所至有西湖”。绍圣初,又被御史劾奏“讥斥先朝”,贬惠州、琼州。这地方是远恶州郡,连药物都没有,他却与幼子苏过著书为乐,其和陶诗即作于岭南。至此以孤臣自居,几欲终老于此。后获赦,上表乞在常州以本官告老。途中已百病横生,遂卒于常州城中,葬于汝州郏城。他的年龄比欧阳修、王安石小,但三人卒时都是六十六岁。旧时曾于阴历十二月十九日“东坡生日”来纪念他。

他是宋代的李白,后人亦称为“坡仙”。司空图《诗品·豪放》说的“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众在旁”那种气象,用在李白、苏轼身上最为适当。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记神宗曾问近臣,苏轼可与哪位古人相比?有人说:“唐李白文才颇同。”神宗说:“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这话说得亦对。

苏舜钦、梅尧臣虽初步开了宋诗面目,但规模不大,影响有限,只是椎轮,尚非大辂。他们那种疏荡幽淡的语言到底不能给人以满足。到了苏轼,才以光怪陆离、自出己意的风格尽变唐风,自立门户,扩大了宋诗的领域,唤来了宋诗自己的灵魂(就像他的行书,在宋代亦是有独创性的)。用刘熙载《艺概》的话来说,也便是推倒扶起,无施不可,又善于空诸所有,无中生有。苏轼本人曾说:“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宋史》本传)在他的作品中,亦常于不齐之中见其和谐,在均衡与错落之间显出强烈的艺术效果,使人有“竹外一枝斜更好”、“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感,但一面亦带来粗率的缺点。

苏诗所以有此成就,他本人的才气和家庭环境固然是一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还是他纵横忧患、命寄江湖的社会实践。生活壮大了他诗歌的生命,他亦处处能从生活中开掘题材,鸟瞰世态。举个例子,在大旱年头,他见到一只蝎虎(指守宫,旧时以为龙类),便作诗说:“守宫努力搏苍蝇,明年岁旱当求汝。”字面上像是对蝎虎有所祈请,实际是在说: 你且努力搏苍蝇吧,到明年天旱时来求教你,看你可会兴云作雨!日常生活里一只无知的小动物,他却灵机一动,使它蠢态毕露: 原来只会对付苍蝇。

除了诗,他的词、散文、书法都是自成一派,他还懂得音律,精于鉴赏。果真是艺术上的全才。

苏诗的缺点是奔放有余,凝练不足,重倾泻而少含蓄,贪多务博,失于繁缛,豪情与犷气兼具。他最擅长的是七古,但比起杜甫来少其沉郁,比起李白来逊其清秀。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云:“然其才大学富,用事奔凑,亦开俗人流易滑轻之弊。”虽数语,却颇得要领。

赵令畤《侯鲭录》卷二,记苏轼长子苏迈少年时所作诗,有句云:“叶随流水知何处,牛带寒鸦过别村。”亦佳。

真兴寺阁①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②。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③。

当年王中令④,斫木南山赪⑤。

写真留阁下⑥,铁面眼有棱⑦。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⑧。

古人虽暴恣⑨,作事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⑩,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注释】

① 真兴寺阁,宋初凤翔节度使王彦超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凤翔县。② 山川四句,纪昀《苏文忠公诗集》卷四批云:“奇恣纵横,不可控制。”漠漠,广布貌。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廛里一何盛,街巷纷漠漠。”浩浩,声音嘈杂貌。③ 引手句,李白《题峰顶寺》:“举手扪星辰。”④ 王中令,王彦超在宋初兼中书令(宰相),后又重任凤翔节度使。⑤ 斫(zhuó),砍。赪(chēng),赤,空尽。言将南山之木砍光。⑥ 写真,指王彦超的画像。⑦ 棱,指威严。⑧ 峥嵘,这里是雄伟的意思。⑨ 暴恣,王彦超曾对他儿子们说过“吾累为统帅,杀人多矣”的话。⑩ 呀(xiā)喘,张口喘气。 作者,指造阁的工匠。 曷不,何不。

【说明】

先写阁之高峻,引出当年建阁的王中令,又从写真上王的威武雄伟形象,与阁的峥嵘气势相映衬,末了的“登者”两句,不说当初工程的艰巨而艰巨自见。陈衍《宋诗精华录》云:“此坡公五古之以健胜者。”

赵翼《瓯北诗话》卷五,引杜甫《登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语,谓“以十字写塔之高,而气象万千”,而苏诗开头四句,“以二十字写阁之高,尚不如少陵之包举。此炼不炼之异也”。但杜诗只写所见,苏诗则除所见外尚写所闻。

寒食雨二首(选一)①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②,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③。

君门深九重④,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⑤,死灰吹不起⑥。

【注释】

① 寒食,注见晏殊《寓意》。② 寒菜,指雨天潮湿的菜,与下湿苇之“湿”是互文。③ 但见,只见。纸,指纸钱。两句意谓,起先还没想到已是寒食,看到乌鸦衔着坟前烧剩的纸钱方才省悟,因扫墓都在清明或清明前。④ 九重,指帝王居处。宋玉《九辩》:“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两句意谓,欲归朝廷则君门九重,欲扫祖墓则远隔万里。⑤ 途穷,用《晋书·阮籍传》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典故。⑥ 死灰句,《史记·韩长孺列传》记韩安国(字长孺)犯罪,受蒙县狱吏田甲之辱,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燃即溺之。”这句写自己因怕再受挫,故心已如吹不起的死灰。但纪昀则嫌末两句“太尽”。亦是。按,《庄子》的《齐物论》、《知北游》中皆有心如死灰语,但这里因与乌衔纸相应,当是用《史记》语。

【说明】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谪居黄州,此诗为五年时作。原两首,但以这第二首为精。《三希堂法帖》有此诗墨迹刻石。

黄州在当时是荒僻之地,何况又逢雨中寒食。前八句扣紧时令地点,盖以村落小屋而作官舍,其凄凉可想。但君门万重,诗人亦不再望死灰之复燃了。

贺裳《载酒园诗话》云:“黄州诗尤多不羁,‘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一篇,最为沉痛。”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

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①

不饮胡为醉兀兀②,此心已逐归鞍发③。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④?

登高回首坡陇隔,但见乌帽出复没⑤。

苦寒念尔衣裘薄⑥,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⑦。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⑧。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

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⑨。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