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诗三百首
1050500000034

第34章 送杨杰 (2)

⑩ 至今句,指权相李林甫向唐玄宗、杨贵妃献媚取宠,百姓恨之入骨事。 酹(lèi),这里是祭奠的意思。这句下有苏轼自注:“汉永元中交州进荔枝龙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死亡,罹猛兽毒虫之害者无数。唐羌,字伯游,为临武长,上书言状,和帝罢之。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枝自子午谷路进入。”《后汉书·和帝纪》注引谢承《后汉书》,记唐羌上书《陈交阯献龙眼荔枝状》,有“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语。按,荔枝过即龙眼熟,故亦称龙眼为荔枝收,当时当是先后进贡,所以第四句这样说。 赤子,指百姓。 尤物,珍贵之物,指荔枝及下面的茶叶、牡丹。疮痏(wěi),犹言创伤。 登,丰收。纪昀批云:“二句凡猥,宜从集本删之。”删虽不应删,但亦见得纪氏识力。 武夷,山名,在福建,产茶。粟粒芽,武夷茶的珍品,叶小而嫩。 丁,丁谓,字谓之。任宰相,封晋国公。以封禅迎合真宗意。

蔡,蔡襄,字君谟。官至端明殿学士,曾著《茶录》。笼加,意谓争相搜罗,压倒他人。苏轼自注:“大小龙茶,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 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 斗品,宋代有斗茶风俗,各以名品相斗,即“茗战”。官茶,指进贡的茶。苏轼自注:“今年闽中监司(宋代的转运使)乞进斗茶,许之。” 致养口体,《孟子·离娄上》论事亲应轻“养口体”而重“养志”,这里即用其意。 洛阳两句,苏轼自注:“洛阳贡花,自钱惟演始。”他在所著《仇池笔记》卷上中亦斥之为“此宫妾爱君之意也”。钱惟演为吴越王钱俶之子,降宋后,宋太宗许为“以忠孝而保社稷”,晚年以使相(枢密使兼中书门下平章事)留守西京(北宋以洛阳为西京),故云相君。钱惟演曾说“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欧阳修《牡丹谱》)。姚黄,牡丹名种,最初由民间姚姓人家培养,开黄色大花,故称。

【说明】

绍圣二年(1095)在惠州作。

作者南迁后以荔枝为题之作皆有感而发,“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都是借此抒写他心中郁结之气。本篇借古讽今,宾主相形,顾盼而出,不就题论题,而以今为主。自注中记欧阳修叹蔡襄的话(黄彻《褒溪诗话》卷五作富弼说),意味尤深。蔡襄有贤御史之名,善书法,但不轻易作书,朝廷命他书仁宗温成皇后张氏碑,他说:“此待诏职耳。”拒不肯书。欧阳修在蔡襄《墓志铭》中曾志之,故对他继丁谓而进大小龙茶有“君谟士人也,何至作此事”之叹。言下之意,蔡襄应使自己与丁谓有别。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①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②。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③。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④。

【注释】

① 颍口,颍水入淮河处,即今安徽颍上东南的正阳镇。寿州,今安徽寿县。《施注苏诗》卷三云:“东坡尝纵笔书此诗,且题云: 予年三十六,赴杭倅,过寿作此诗。今五十九南迁至虔,烟雨凄然,颇有当年气象也。墨迹在吴兴秦氏。”② 青山句,原是写船在波心低昂,这里却反客为主,仿佛山在低昂,遂有凡中求奇之趣。③ 黄茅冈,作者《答张文潜书》有“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语,这里或泛指所见山冈的荒芜,以对上句“白石塔”。  ④ 故人,指送行的人。

【说明】

熙宁四年(1071)赴杭州途中作。于拗中具有古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云:“公有古风一首,与此略同,盖自喜之甚,复约之以为近体。”按,当指苏轼的七古《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中有“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云云,与此诗四、七两句各差一字。但《绝岛图》作于元丰元年(1078),在后。

龟山①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②。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③。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④。

元嘉旧事无人记⑤,故垒摧颓今在不⑥?

【注释】

① 龟山,在江苏盱眙县。② 岁五周,据王文诰注,苏轼自治平三年(1066)秋护送苏洵之丧过此,至熙宁四年(1071)九月再过作诗,恰好五周年。③ 庵,小寺院。初白头,意谓飘荡万里,再到此庵,先前遇见的僧人发已初白。④ 沧海,大海。沧,通“苍”。⑤ 元嘉句,苏轼自注:“宋文帝遣将拒魏太武,筑城此山。”按,《宋书·臧质传》载: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大军攻向彭城,臧质奉文帝命北救,质乃筑城于龟山以拒魏。这句即咏其事。⑥ 摧颓,坠废。不,通“否”。

【说明】

元嘉旧事,至作此诗时已六百余年,故垒自不存在,却故设一问,实亦含“人世几回伤往事”之意。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①,苦雨终风也解晴②。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③。

空余鲁叟乘桴意④,粗识轩辕奏乐声⑤。

九死南荒吾不恨⑥,兹游奇绝冠平生⑦。

【注释】

① 参(shēn)、斗,参星、斗星,都是二十八宿之一。横、转,指星座的位置移动。② 苦雨,久雨。终风,吹不停的风。也解晴,亦懂得人心望晴。③ 云散两句,《晋书·谢重传》记谢重与会稽王司马道子坐谈,“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道子因戏重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东坡志林》卷八重述其意云:“青天素月,固是人间一快,而或者乃云: 不如微云点缀。乃知居心不净者,常欲滓秽太清。”这里是说,自己心地本来光明,是谁在使浮云蔽月。④ 鲁叟,指孔子。桴,木筏。《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⑤ 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篇记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北门成闻而惧惑,黄帝即以“道”解答之。这里是说,自己南渡后,亦像听到黄帝的《咸池》之乐那样,粗识不怠不惧之道。

⑥ 九死句,用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

⑦ 冠平生,平生第一。

【说明】

作者南谪后,始食槟榔,日啖荔枝,并以孤臣自居,真有“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志,本诗第七句犹含此意。元符三年(1100),忽逢大赦,道经琼州,夜渡海峡,但见云散月明,海天一色,乃作此诗。这时他已经六十三岁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选二)①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① 望湖楼,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又名看经楼、先德楼,在杭州西湖边。

【说明】

熙宁五年(1072)夏作。

首句写雨意甚浓而尚未下,故山犹可见,次句写骤雨从空而降,雨珠落在船上,亦因为是盛夏的骤雨,所以卷地风来,顷刻之间便雨过天晴,水天一色,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同一笔意。

放生鱼鳖逐人来①,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②,风船解与月徘徊③。

【注释】

① 放生鱼鳖,宋天禧四年,王钦若判杭州时,曾奏请以西湖为放生池,禁捕鱼类,为皇帝祈福。仁宗时,沈遘任杭州知州也曾禁捕。② 水枕句,指卧船看山,船随湖水波动,看上去好像山在起伏,与作者的“青山久与船低昂”句同工。③ 风船,随风飘荡的船。解,懂得。

【说明】

放生之说,固不足信,但鱼鳖由此繁衍,向人亲近,荷花因无主反而到处盛开,却亦使人有一片天机、生意不息的悠闲祥和之感,于是诗人亦放乎中流,枕水迎风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选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①,山色空濛雨亦奇②。

欲把西湖比西子③,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① 潋滟,水光波动貌。② 空濛,多形容烟岚雨雾。谢朓《观朝雨诗》:“空濛如薄雾。”③ 西子,西施。作者在《再次韵德麟新开西湖》中写颍州西湖亦有“西湖虽小亦西子”语,但后来就将杭州的西湖称为“西子湖”。陈衍《宋诗精华录》云:“后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

【说明】

熙宁六年(1073)作。原共两首,这是第二首。从第一首的“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看,这一天是朝晴暮雨,诗人既为酒所醉,亦为这美景陶醉。

西施是历代盛称的美女典型,而以一语道绝西施之美者恐怕只有苏轼,所以此诗既写西湖又写西施,刘熙载《艺概》所谓“打通后壁说话”。

王文诰评云:“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公凡西湖诗,皆加意出色,变尽方法,然皆在《钱塘集》中。其后帅杭,劳心灾赈,已无复此种杰构,但云‘不见跳珠十五年’(见《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而已。”王评甚精。

题西林壁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③。

【注释】

① 西林,寺名,一名乾明寺,在江西庐山。② 远近句,一作“远近看山总不同”。③ 缘,因为。

【说明】

元丰七年(1084)作。纪昀云:“亦是禅偈而不甚露禅偈气,尚不取厌,以为高唱则未然。”纪说是。但好的偈亦含哲理,苏轼在游庐山时,还作有《赠东林总长老》,末二句云:“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故这首《题西林壁》,亦含有偈味。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选一)①

馀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③。

【注释】

① 驿,古代出差和寄递公文的人中途住息处。通潮阁,在澄迈(今属海南海口市)县城西。② 帝遣句,《楚辞·招魂》:“帝告巫阳曰: 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乃下招曰: 魂兮归来!”这里喻自己被朝廷召还。③ 杳(yǎo)杳二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说苏轼在他《伏波将军庙碑》中有云:“‘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发耳。’皆两用之,其语倔奇,盖得意也。”纪昀称为“神来之笔”。鹘,鹰隼。

【说明】

元符三年(1100),作者自儋州北移廉州途中,经澄迈作此诗。

中原是汴京所在地,远在海南的澄迈,其实还是看不见中原的,但我们仿佛隐隐听到诗人望着一发青山而自语: 这一回看得到中原了,看得到中原了!

就在作此诗的第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诗人终以百病之身死于常州。他真的要人来招魂了。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东坡七绝亦可爱,然趣多致多,而神韵却少。‘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致也。‘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趣也。独‘馀生欲老海南村’……则气韵两到,语带沉雄,不可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