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宇航知识篇(四)
10513900000012

第12章 世界航天人物(6)

科罗廖夫脚踏实地地攀登火箭技术高峰,一步一步地实现他对宇宙航行的理想。1949年,他发起用火箭对大气层的研究,同年5月21日清晨,第一枚地球物理火箭P—1A发射上天,达到预定高度,火箭上安装的两台质量各为85千克的仪器,获得了高空飞行的新数据。随后他选择了两只小狗充当第一批航天使者,把它们装在生物火箭的密封容器里,成功地发射到110千米的高空,并安然无恙地返回地面。到1957年5月,科罗瘳夫设计局研制的一种新型单级地球物理火箭,已能把2.2吨的有效载荷发射到212千米的高度。

1953年5月,科罗廖夫开始领导研制P—7洲际弹道火箭。他根据齐奥尔科夫斯基关于“火箭列车”这种多级火箭的思想,提出了用串联和并联的方式组成两级火箭来实现洲际射程和发射人造卫星的设计方案。这个计划得到批准后,他在领导紧张的设计和研制工作的同时,于1955年6月在咸海附近实施建设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与此同时,科罗廖夫与吉洪拉沃夫一道,提出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建议,支持吉洪拉沃夫关于第一颗卫星的设想。他认为,第一颗卫星的外形应当简单而富于表现力,要近似于自然天体。在人们的意识中,它将是人类航天时代开始的永恒象征。他还指出:“我们不能忽视目前进行的试验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无线电发射机应该有这样的波长,让世界各地的无线电爱好者都能够接收到它的信号。重要的是要计算好第一颗卫星的轨道及光学性质,使地球上所有的人能亲眼看到它的飞行。”1957年8月21日,科罗廖夫的夙愿终于实现了。这一天成功发射了P—7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几星期后的10月4日,他利用P—7洲际导弹改装的“卫星”号两级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空间轨道运行,开创了人类航天活动的新纪元。德国火箭元老奥伯特在目睹这一震惊事件后,发表文章写道:“人类感谢取得这一成就的人,他肯定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实现了我们多年来为之奋斗的梦想。”

科罗廖夫在征服太空的道路上继续艰苦跋涉,开始实施新的空间研究计划。除了试验发射人造卫星外,1959年1月2日又研制成功三级运载火箭,并发射“月球”号自动行星际站。1961年4月12日又成功发射了载人的“东方”号宇宙飞船。载人飞行之前,科罗廖夫对飞船进行了5次不载人的成功发射,到最后两次才把载人飞行计划完全确定下来,他对保证载人飞船的可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理想之花终于在太空绽放。这一天,第一个航天员加加林成为举世闻名的英雄,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总设计师科罗廖夫的名字。后来随着载人航天活动不断增加,不再秘密进行时,科罗廖夫才享誉世界,为人们传颂赞扬。

在科罗廖夫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然是那样勇于承担责任,面对更加复杂而艰险的研制工作,毫不畏缩,决不停步。他的合作者之一——比留金院士说:“他不怕承担责任,总是勇于面对艰险的任务,从不把失败的责任推给别人。”而且,科罗廖夫还总是亲自动手,集思广益,提出新的攻关方向。他最后领导设计的航天器是“联盟”号飞船,他生前对于航天技术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解决和完善了飞船在太空对接的问题。他提出研制一种飞船适用的对接装置,能够保证航天员在舱内的密封隧道里直接通行。但是,1966年1月14日,正当第一台对接装置制成并调试完成之时,科罗廖夫不幸在手术中心脏病发作溘然长逝,没能看到“联盟”号飞船和“礼炮”号空间站那样蔚为壮观的对接飞行。然而,科罗罗廖夫所奠定的设计思想和创造性实践,却开辟了人类航天广阔的道路。

杨格尔

米哈伊尔·库兹米奇·杨格尔,1911年10月25日出生在西伯利亚大森林地区济连诺瓦村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1937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随后进入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担任航空设计师,先后参与过伊—16、伊—17歼击机等型号飞机的设计和研制工作。1944年到1950年间,他转人米高扬和米亚谢耶夫设计局进行飞机设计,成为许多新型飞机的高级设计者。1950年在航空研究院进修深造后,由于火箭研究的需要转到航天部门,同年4月12日被委派到科罗廖夫领导的设计局担任一个分部的主任职务,从而改变了他的专业发展方向。如果没有这一变化,今天人们恐怕会乘坐杨氏飞机在天空翱翔。

苏联从仿制P—1导弹开始,直到研制P—5导弹,由担任副总设计师的杨格尔负责。P—5导弹的射程和战斗部质量都大大超过了前几种型号,但仍不能解决国防战略上的主要问题。1952年,他担任研究所所长,孜孜不倦地领导开创性研究工作,进而提出建立火箭工业的意见。杨格尔的建议得到国家的支持,1954年,他被委任主持试验设计局的工作。他在领导没计局的工作中层现出作为总设计师的全面才能。杨格尔拥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研制实践经验,具有向着目标坚定不移、努力进取的精神。他善于组织协调各科研机构和生产厂家的力量,充分发挥总体设计部门的作用。他还亲自解决生产和飞行试验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技术问题,如对结构强度、空气动力学、材料等进行预先研究,充分发挥各专业化设计的优势,联合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协同攻关,打开局面。在20世纪50年代,杨格尔领导他的设计局刻苦探索,日夜奋战,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台火箭发动机,证明他所选择的技术途径是正确的,从而奠定了研制更加完善的新型火箭的基础。

1954年4月,在第聂伯罗彼得洛夫斯克火箭工厂(即后来著名的南方机器制造厂),杨格尔主持设计研制出第一个产品P—12导弹,于1957年6月22日首次发射成功,并在此后提前完成了一系列发射任务。这种产品在西方称为SS—4导弹,射程为1930千米,战斗部质量为1.5吨。它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中曾大出风头。1960年6月,杨格尔设计局在卡普斯丁亚尔试验场试验了P—14(SS—5)中程弹道导弹,射程为3500千米。同年9月初又开始在拜科努尔发射场试验P—16(SS—7)洲际弹道导弹。后来由于赫鲁晓夫紧急催促装备这种导弹,1960年10月24日在发射前的准备工作中因仓促行事起火爆炸,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火箭部队涅杰林元帅和几十名工程技术人员身亡,杨格尔因未在现场而幸免于难。他在爆炸后立刻前往抢救,也被烧伤送进医院。

杨格尔在这次爆炸善后工作结束后,重新开始试验工作。1961年2月21日,P—16(SS—7)两级可储存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第一次发射成功,射程达11000千米,战斗部是热核装料,爆炸当量为500万吨以上。后来又改进研制成功P—36(SS—9)和加速型SS—10三级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其射程达12000千米,战斗部质量为3.5吨,爆炸当量为2000万吨,是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效率最高的战略导弹。1965年在苏德战争胜利日的阅兵式上,又出现了杨格尔领导设计的三级全固体燃料战略导弹。他在战略导弹研制中的最后成果,是坚持自己的设计方案研制成功的SS—17和SS—18战略导弹,其最大优点是把发射井启动装置的效率提高了10倍,而且具有自身防御能力。

1962年3月16日,杨格尔设计局用他设计的两级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宇宙”1号科学卫星。杨格尔的最大成就,就是研制发射了“宇宙”号系列和“国际宇宙”号系列人造卫星系统。“宇宙”号运载火箭及其卫星的技术原理、系统方案都用模型进行过论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标准化系列。这种标准化系列的航天器系统,解决了批量生产的工艺问题,使用统一的工艺模具和试验设备,队根本上减少了材料的浪费。杨格尔设计局还不断完善和改进卫星的各种系统,在世界上最早研制成一种能够保证航天器在低轨道上实现三轴连续稳定的气浮陀螺定向系统,率先制成卫星平衡被动式磁记录装置,在理论上奠定了建立一种重力定向系统的基础,出色地解决了一些新的技术难题。

苏联的“国际宇宙”计划是国际合作的开端。从1969年10月14日发射“国际宇宙”1号卫星以来,杨格尔设计局解决了这种航天器科学仪器的数量和质量、记录信息的容量、定向和稳定精度、轨道参数和工作寿命等问题,把一颗又一颗“国际宇宙”号卫星成功地送上地球轨道运行。尽管杨格尔本人在第一颗“国际宇宙”号卫星上天2年后就不幸病逝,但该计划继续实施,总共发射了20多颗卫星,不断传出新的捷报。

杨格尔十分重视培养航天科技人才。他竭尽全力鼓励创造性的探索和大胆创新思维,激发年轻人的自信和力量。作为总设计师,他坚决支持科技委员会提出的建设性设想,千方百计促成正确的方案。他作为高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担负领导、培养硕士和博士的工作,他的许多学生都已成为著名的航空航天科学家和科研带头人。他用毕生心血浇灌培植起来的设计局,仍然在航天器的研制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巴巴金

巴巴金,1914年11月13日生于莫斯科。父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者。巴巴金2岁时丧父,母亲改嫁到一个教师家庭后又生了一个弟弟,全家四口人,没有财产,完全靠继父教书维持生活。巴巴金就是在这个和睦而贫寒的家境中长大的。1923年,他进入七年制学校,学业并不突出,但却开始。对科学技术产生爱好和兴趣。

巴巴金中学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个生活难题便使他站在了十字路口:本想继续升学,但家里只有继父一人挣钱;不管怎样,巴巴金已经15岁了,不能只索取,应当做点贡献,分担全家生活重担的责任感使他决定找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巴巴金得知无线电之友协会的中心实验室举办无线电装配训练班,他便毅然参加了这个为期只有半年的短训班。从此,他成为一名无线电爱好者,一面努力学习物理课程和掌握电子技术规程;一面进行无线电装配实践。因此,当人们对电视这一新东西还只是略有所闻的时候,他已经能独自装配电视机,并为居民住宅装修一些复杂的无线电电子设备了。

在无线电短训班结业后,巴巴金被分配到莫斯科电话服务局,独立担当起技术工作。短短几年中他研制成功了无线电接收机和广播设备,在红场举行的检阅和群众大会上展示了它们不寻常的作用。

1932年8月,巴巴金开始在“天鹰”厂当无线电技术员,继后又转到高尔基中央文化公园担任技术领导工作,从装配无线电设备到操纵整机运转,积累了解决无线电仪表各种故障的经验。有一次需要装配一台仪器,巴巴金请来两位工程师,要求他们当天完成,结果他们的工作不能令人满意。于是他叫这两位工程师一起回到实验室,先介绍图纸,然后脱掉上衣,自己动手装配起来,当天晚上就和大家一起把仪器装好了。这时他已疲惫不堪,但却十分幽默地对两位工程师说:“不再干点什么了吗?”巴巴金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也在实践中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1937年,这位只上过6个月短训班、取得十年制函授毕业文凭的年轻人的生活发生了重要转折——他被招进国家科学院当了技术员。靠着自己的刻苦努力,他于1943年被授予主任研究员,主持研究当时作为科学技术前沿的飞行器控制系统。最初无线电控制的距离只有10米至20米,相当于一架飞机或一座车间的长度;三四年后延长到几十千米;二十年后则能达到月球,将近40万千米;再往后,金星探测器抵达金星表面,作用距离达到6000万千米。1970年,在“月球”9号登上月球5年之后,巴巴金主持研制的火星探测器用无线电波传回了关于这颗红色行星的资料,传送距离已达到2亿千米。这样一条从1千米到2亿千米的上升线,不仅表示无线电控制距离这一物理量的变化,而且也标志着巴巴金成长过程的一个个发展阶段,显示出他孜孜不倦的艰苦劳动和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成就。

巴巴金从1949年开始从事火箭技术研究,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位置,他在艰苦条件下设计制造出综合指挥控制系统和高空控制火箭,为后来研制宇宙飞船控制系统奠定了基础。他一边从事火箭控制系统的研究,一边在函授学院学习了整整20年,到1957年担任研究室主任时已经成为颇负盛名的火箭控制专家了。1965年他被任命为月球自动站和行星际站的总设计师。1966年由于“月球”9号和“月球”10号的飞行成功,他荣获列宁勋章,并在他设计的“卫星”4号探测器飞行成功之后,于1968年越过副博士的阶梯获得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70年,他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并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