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太空宇航知识篇(五)
10514200000004

第4章 航空趣话(3)

“神火飞鸦”

(2)飞空砂筒能飞出去飞回来的一种火箭,是中国火箭技术的重大发明之一,标志着我国火箭技术进入一个新的水平。其构造是,用薄竹作箭身,长七尺,直径弓寸五分,箭身前端两侧各绑一个药筒,一个筒口向前,另一个筒口向后。筒口向后的药筒前面有一爆竹,长七寸,直径七分,爆竹的引线与药筒底部连通,爆竹内装炸药和细沙,爆竹顶端装有几根薄倒须险。用“竹溜子”(用竹筒制作的发射架)发射。发射时先瞄准敌船和营寨,利用筒口向后的药筒将飞空砂筒射出,刺在敌船蓬、船帆或营寨的帐蓬上。药筒内的火药烧完后引燃爆炸,爆竹炸裂喷射火焰和细沙,敌人救火时,细沙落人眼内,很难医治,丧失战斗能力。爆竹爆炸通过药线引燃筒口向前的药筒,飞空砂筒又飞回来。这种二级火箭,第二级火箭与第一级火箭运行的方向相反,作逆行运动,体现了火箭回收的设计思想。

明朝年间,火箭兵器发展很快,并广泛用于战争。如1371年朱元璋为消灭割据势力,借口明升遣将攻扰边境,派遣部将汤和、傅友德率水陆军分路人蜀。西路军将领汤和派部将廖永忠率军攻瞿塘关,“以火箭、火炮破蜀”,明升战败降伏。1388年3月,思伦发率其部号称三十万人马攻定边,(今云南省巍山回族自治县),明西平侯沐英率精骑三万,昼夜增援,行军十五日到达,思伦发驱象披甲列队,沐英将明军分为三军:冯诚为前军,宓正、汤昭为左右军;明军“以火箭、火炮、火铳破思伦发的象阵”,人象皆反走,明军乘机冲击,思伦发大败,斩首三万余,俘万余,思伦发败逃。1464年延绥参房能在川(今云南省腾冲县)作战中用“九龙筒”(有九支单发火箭的集束火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朝廷随即下令依式制造,装备各军使用。

明朝大将军戚继光的戚家军素以使用火器著称,尤其善于使用火箭兵器。他编著的《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详细叙述了火切和火器的制造、使用及操练等方面的内容。除戚继光外,还有赵士桢的(神器谱》、王鸣鹤的(登坛必究)、何汝贤的《兵录》、李盘的《金汤借箸十二筹)、茅元仪的《武备志》、焦勖的《火攻挈要)等有关火药、火器和火箭方面的专著。其中茅元仪的(武备志》,文图并茂,不仅有各种火药的配方,而且有单发火箭、集束火箭、火箭飞弹、二级火箭等多种火箭的构造及使用,是集中国古代火箭技术之大成。明朝年间,朝鲜国火铳都监崔茂宜,曾邀请中国火器专家李元去朝鲜传授火药、火铳和火箭制造技术。

明代的火箭种类多,并广泛用于战争;火箭方面的专著多,并将火箭技术首次传到国外。这说明,明代的火箭技术已相当发达。到了清代,除了在明代火箭技术的基础上略有改进和发展外,清政府引进了一些西方列强国家的火箭制造技术,生产了一些近代火箭。

孙中山的第一架军用飞机

今年是“辛亥革命”85周年。以孙中山为首组织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同时也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关注和兴趣。一些外国人纷纷来到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其中有一位叫哈里·韦恩·艾博特(Har xyWayneAbbott)的飞行员,他来自美国旧金山,当年23岁,正是血气方刚年龄。在一次飞行活动中,艾博特高超的飞行和跳伞技术,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心想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人才。于是,孙中山找到了侨居美国夏威夷的杨仙逸先生,以求从中得到帮助,那是1922年。杨是孙中山的朋友,一位富有的菠萝农场主,曾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提供过资助。了解了孙中山的意图后,杨随即赶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圣约瑟,与艾博特进行接触。在交谈中,杨仙逸诚恳地邀请对方能为新生的中华民国建立航空队出力。艾博特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欣然接受了这一邀请,并签定了一份合同。来华后,他将担任航空队的飞行教官,负责训练中国年轻的预备役军官,给军队传授跳伞技术等。

1922年艾博特如约偕妻子玛莉·艾丽斯(Mary Alice)乘美国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到上海。来到上海后不久艾博特就被任命为中国军队的一个兵种——华南航空队的上尉,受毛(Maw)将军指挥。在1922年至1924年在华服役期间,晋升为中校。

那时候,尽管中华民国政府已经诞生,但社会秩序还相当混乱。在乡村,还有土匪和军阀的部队抢占地盘的情况,人心惶惶。为了使这些动乱的地方重新恢复秩序,孙中山曾派部队参加清剿,其中有艾博特所在的航空队。艾博特随步兵一起参加过数次战斗侦察飞行,曾两度负伤。一次在福州,腿部中弹;另一次在肃隆(Shue Ltm),脸部负伤。艾博特在华期间不只限于作战,有一段时间还被派往福州的一家兵工厂,指导生产。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美国海军服役时搜集过军械资料,具有一定的兵工生产知识。

当代中国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事件终于加快了步伐,杨仙逸在夏威夷又招募了两位航空专家:一位是住在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梅达(址nnda)的英国人盖伊·戈尔韦(Cay Colwell),另一位是住在同一地方的美国人阿瑟·怀尔德(ArthurWild)。这两位专家远渡重洋来到上海,随后又到了广州,到中国华南航空队总部报到。

两位航空专家根据孙中山的指示,开始着手试制军用飞机。戈尔韦负责飞机的设计工作,而怀尔德则负责飞机的装配工作。这两位专家,加上艾博特中校及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完成了飞机的制造工作。试制军用飞机的计划,于1923年4月开始,同年。7月达到高潮,飞机最后由艾博特驾驶试飞。试飞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完全达到了孙中山及其参谋人员的预期目标。

1923年8月,孙中山在广州亲自主持了这架新式双翼飞机的命名典礼,孙夫人宋庆龄也随同参加。典礼是按传统方式进行的,在螺旋桨毂上将一瓶香槟酒击碎。中国的这架军用飞机原型机是以宋庆龄的英文名字Rosamonde命名的,以表示对她的敬意。其中文译名为“乐士文”。

“乐士文”号是在中国设计、制造并经过试飞的第一架军用飞机。机上装一台90马力(67千瓦)的寇蒂斯OX—SV—8发动机。采用悬臂式的双层机翼,之间有撑杆,但无金属拉线。机体结构材料主要为木质,外表比较流线,内有钢骨架支撑。外表涂有透明漆的机翼、尾翼和机身上下部分蒙皮,均采用胶合板制成。发动机的防护罩是铝制的。机翼撑杆和连接件全被涂成黑色。

在上、下机翼的外侧翼下分别涂有蓝白色机徽。机身两侧各写有一个白色的“1”字,周围加了黑色轮廓线,使白字更为突出。这个1字表示的是“乐士文”号是第一架原型机。

1924年底,艾博特中校与中华民国政府签定的合同期满。他辞去了在华航空队担任的工作,带着家眷离开广州去了香港。到香港后,他从启德土地开发公司那儿买了九龙的一块土地,建造了一个简易的飞行场地,以继续他的飞行事业。艾博特把这个新建的飞行场地命名为户九龙飞行场(Kow loon Flying Field),在这里他讲授航空知识、开展航空运动、举办航空展览,其中包括特技飞行、在机翼上行走和跳伞等空中表演项目。

艾博特准备结束他在远东的生活,返回旧金山。离开香港之前,他卖掉了九龙飞行场和为数不多的飞机。九龙飞行场卖给了一位荷兰人,飞机则卖给了一位英国侨民。后来,启德土地开发公司又重新把这个飞行场弄回来,并把它从一个只有一条土跑道的简易飞行场发展成为今日著名的启德国际机场。

1925年底,艾博特全家乘轮船从香港回到美国。1930年8月,哈里·韦恩·艾博特中校在一次飞行事故中丧生,年仅31岁。事故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当时艾博特正在为拍摄新闻片的工作人员驾驶一架小型螺旋桨飞机。

中国首次轰炸作战行动

世界上首次轰炸作战,始于1911年11月意土战争中。当时意军航空队飞行员加沃蒂驾驶“鸽”式飞机,在北非吉拉绿洲和艾因扎拉地区向土军阵地投下4颗各重2千克的“西佩利”式炸弹。两年多后的1914年4月,中国北洋政府军派飞机对白朗农民起义军实施侦察、轰炸,为中国战争史上首次空中轰炸作战行动。

白朗,字明心(1873~1914),河南宝丰人。旧中国官方史书中,均对白朗及其起义军加以诬蔑,称白朗为“白狼”,称其起义军为“叛匪”。

为反对袁世凯军阀统治,1912年白朗率领豫西一带农民发动武装起义。次年4月,攻克禹县,提出“打富济贫”的口号,队伍迅速扩大,最多时达2万多人,先后攻克新野、邓县及湖北随县等地,然后回师北返,占领河南唐县、方城、卢氏等县。11月从豫西向东挺进。1914年1月,横越京汉铁路,取商城、固始、光山等地。随后,又攻克安徽的六安、霍山,再回师豫南。白朗农民起义军的声势越来越大,引起帝国主义和袁世凯的极大恐慌。2月间,俄、美、英、法等帝国主义派军事人员和外商到信阳等地“观战”。这些军事人员和外商认为,“白狼之乱甚大,政府无能为力,军费耗资很大,如不及早肃清,与各国商务大有妨碍”。因此,要“中国政府仿照圣彼得堡用飞行艇(即飞机)投掷炸弹,或照阿尔加用飞行艇投掷电石剿灭野蛮人办法,将白狼军队全行炸尽”,并称“如中国无此飞行家,可向外国聘用”。袁世凯对洋人的“建议”自然是言听计从。遂命令陆军总长段祺瑞兼任河南省军政长官,统率赵倜的20万豫军,并派飞机1架,由潘世忠等驾驶进驻信阳,从事侦察、轰炸,清剿起义军。潘世忠先任南苑航空学校飞行教官,后任修理厂厂长。1913年10月20日,他自己制造并试飞成功1架双翼飞机。同年冬,他驾驶“高德隆”飞机飞往张北地区侦察蒙古叛军。由于“高德隆”飞机是没有军械设备的教练机,当时中国尚无炸弹,只能遂行空中侦察任务。随后,潘世忠研制成功“花瓶式”和“竹筒式”炸弹。这两种炸弹每枚重约5千克,均采用触发引信,爆炸后百米内可伤人,毁损物。这次对农民起义军作战,使用的就是这两种刚研制成功的炸弹。

起义军避实就虚,不与有飞机助战的北洋政府军打硬仗,从信阳西上,4月初逼近西安。袁世凯派陆建章为第七师师长兼豫陕剿匪总司令,令其截堵白朗军西进。4月26日,南苑航空学校组成飞机大队,赴陕西各地侦察,配合围剿白朗农民起义军。航空学校校长秦子壮(国镛)自己担任大队长,带领飞机4架进攻白朗军。先由秦国镛率同学员章斌、关庚泉等驾驶1架,继由厉汝燕驾驶1架同驻西安,实施侦察、轰炸。首次出动就撞坏了2架飞机,第二次出动,因飞行事故大队长受伤。后来从西安、潼关继续派飞机轰炸白朗农民起义军。

白朗农民起义军避开尾随人陕处于优势的陆建章部队,西人甘肃。由于时疫侵害及与少数民族地主武装冲突,长期流动作战,部队过度疲劳损耗等原因,兵力损失严重,6月9日返回河南。不久,白朗带领百余人回家乡宝丰,在狼爬岭被北洋政府军包围,突围时中弹负伤,8月3日死于河南鲁山县石庄。白朗农民起义历时三年,至此失败。

对于这次空中作战行动,有各种各样评论,有的认为,这次派飞机参战,“颇收相当效益……飞机出力实力,我国社会人士对于航空的认识殆自此始”。有的认为,用飞机对农民起义军作战是得不偿失,效果不大,损失却严重。还有的认为,用飞机对农民起义军作战没有效果。尽管对这次空中作战行动的评价不同,但这却是中国战争史上首次轰炸作战行动。

早期的轰炸;因飞机无挂弹架、瞄准具等投弹设备,所谓的“炸弹”,不过是一些小型的手掷爆炸物,因而命中率很低。无论是从飞机的构造,还是从轰炸设备、轰炸手段及轰炸效果来看,都不能与现代轰炸相比。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早期轰炸,只能说是象征性和非常原始的。但是不要忘记,现代轰炸正是在早期轰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北伐战争中的军事航空

孙中山在航空事业的初期就预见到,“飞机将是未来战争决胜之武器”。他十分重视建立和发展军事航空。1918年初,孙中山南下广州进行护法运动,就在大元帅府下设立航空处,由留美机械专家李一谔任处长,张惠长任副处长。1919年6月,组建了援闽粤军飞机队,由陈应权任队长,杨仙逸任总指挥。1920年11月,孙中山回广州第二次组织军政府,任命朱卓文为航空局局长,直属大元帅府。该局下辖2支航空队,第一航空队队长张惠长,第二航空队队长陈应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