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本草纲目(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0520700000010

第10章 木部(4)

山茶

【释名】高的可达一丈左右,枝干交加,叶很像茶叶而且厚硬有棱,中间宽而阔,两头尖,正面呈绿色而背面呈淡绿色,深冬时开花,红瓣黄蕊。

【加工】山茶嫩叶炸熟,水淘洗后可以吃,也可以蒸熟后晒干作为饮料。

【主治】主治吐血、衄血、腹泻、便血。

石南

【释名】树很高,长在石上。江湖地方出产的,叶如枇杷,上有小刺,凌冬不凋落,三、四月开成簇状的白花,八、九月结细红的果实。关陇间出产的,叶似莽草,呈青黄色,背面有紫色斑点,雨水多时就合并生长,可长到二三寸,根很横细,呈紫色,没有花及果实,叶很茂密。

【加工】湘人四月采杨桐草,捣汁泡米,做饭吃,必定采石南芽当茶饮,去风,暑天特别适宜。

【性味】味辛、苦,性平,有毒。

【主治】主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和皮肤毛发。疗除热五脏邪气。女子不可经常服,令其思念男子。又能添肾气,治四肢无力及心烦闷疼,杀虫并驱逐各种风邪。泡酒饮,治头风。

阿魏

【释名】出产于西亚,用树脂熬制而成,味极臭。

【加工】使用时,取一小点阿魏,放在铜器一夜,次日晨见沾处发白像水银状,是真品。用钵研细,在热酒器上加热后入药。

【性味】味辛,性平。

【主治】入脾、胃经。消肉积,杀细虫,去臭气,解蕈菜毒,解死亡的牛、马肉毒。治心腹冷痛,疟疾,泻痢,结核,疳劳,瘴气。人的血气闻香则顺,闻臭则逆,气血虚弱患者虽然有积聚肿块,但应当先养胃气,胃功能强健,则会使坚积肿块逐渐消失,故不应当用此药,因为它的臭烈更伤胃气。

黄檗

【释名】即檗木,它的根名叫檀桓。黄檗树高数丈,叶似吴茱萸,也像紫椿,凌冬不凋。外皮白,里呈深黄色。它的根结快,就像松树下的茯苓。皮紧、厚二三寸、鲜黄色的为最好。二月、五月采皮,在太阳下晒干。

【性味】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黄檗性寒而沉,生用则降实火,熟用则不伤胃,酒制则治上,盐制则制下,蜜制则治中。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泻痢,女子赤白下漏,阴伤蚀疮。疗皮间的惊气,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久服通神。热疮疱起,虫疮血痢,止消渴,杀蛀虫。男子阳痿,及敷阴茎上的疮,治下血如鸡鸭肝片。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鼻血不止,肠风下血。泻膀胱相火,补肾水不足,坚肾壮骨髓,疗下焦虚,诸痿瘫痪,利下窍,除热。泻伏火,救肾火,治冲脉气逆,不渴而小便不通,诸疮痛不可忍。加知母,滋阴降火。加苍术,除湿清热,为治痿良药。加细辛,泻膀胱火,治口舌生疮。敷小儿头疮。

五加皮

【释名】三四月于旧枝上抽条,山人采来作为蔬菜吃,正如长在北方沙地的枸杞一样,都是木类,南方坚地的如同草类。

根皮

【加工】用于造酒的方法:用五加根皮洗干净,去骨,茎、叶,也可以用水煎汁,和曲酿米,酒酿成后时时饮用。也可以煮酒饮。如加远志可使它功效更好。又一方:加木瓜煮酒服。

【性味】味辛,性温,无毒。

【主治】主治心腹疝气,腹痛,补中益气,可治疗行走不稳或小儿三岁还不能走路;另可治疗疽疮阴浊,男子阴部潮湿不适,小便不利,女人阴痒及腰脊疼痛及两脚疼。补中益精,壮筋骨,增强意志。久服,使人轻身耐老,驱逐体内各种恶风及恶血,四肢不遂,风邪伤人,主治多年淤血积在皮肤,痹湿内不足,耳聪明目、轻身,使人肌肤润泽,精力旺盛,不易衰老,下气,治中风骨节挛急,补五劳七伤。酿酒饮,也治风痹,四肢挛急。制成粉末浸酒饮,治眼部疾病。

【发明】李时珍说:五加皮治风湿痿痹,壮筋肉,其功效非常深。仙人所述,显有情理,虽然言辞多溢,也是常理。谈野翁的《试验方》里说:神仙煮酒法,用五加皮、地榆刮去粗皮各一斤,袋子装好,放入二斗无灰好酒中,用大坛封闭,入在大锅内,用文武火煮,坛上放米一合,以熟为宜。取出火毒,把渣晒干制成丸。每天早晨吃五十丸,用药酒送下,临睡时再服。能去风湿,壮筋骨,顺气化痰。填补精髓。浸酒,每天饮几次,最有益,各种浸酒的药,只有五加皮与酒相合,并且味道鲜美。

【主治】作蔬菜吃,去皮肤风湿症。

南烛

【释名】三月开花,结的果实如朴树果子,成簇状,叶似山矾,光滑而味酸涩。生时呈青色,九月成熟时则呈紫色,内有细籽,它的籽酸甜。

【性味】味酸、甘,性平,无毒。

【主治】有强筋骨,益气力,固精养颜的功能。

枝、叶

【性味】味苦,性平,无毒。

【主治】止泄提神,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不老,令人不饥,使白发变黑,消除老态。

芦荟

【释名】即卢会、奴会或劳伟。是绿色的是真品,出产于伊朗。

【性味】味苦,性寒。

【主治】清热,杀虫,祛肝火,明目,祛心热,除烦。治小儿惊痫。外敷慝齿患处。吹入鼻中,可治脑疳,除鼻痒。脾胃虚弱患者忌用。

巴豆

【释名】二月渐渐复生,到四月花发如穗,微黄色。五六月结实作房,生的为青色,八月成熟。树高一二丈,叶如樱桃却更厚大,初生为青色,后逐渐变黄变红,到十二月份叶开始凋落。

【加工】至八月熟后则为黄色,自己渐落,这个时候才可以收捡。用时应去壳。巴豆房像大风子壳,却更脆薄,子和仁都像海松子。巴豆最能泻人,新采的好,用时去心、皮,熬令黄黑,捣如膏服。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主治】开通闭塞,泄壅滞,利肠道和尿道,去恶肉杀虫,通利关窍。可治伤寒温疟寒热,大腹水胀,女子月闭烂胎,金疮脓血,风歪耳聋,喉痹牙痛,水肿,痿痹。可排脓消肿,除风补劳。服用太多中巴豆毒后,可用冷水、黄连汁、大豆汁解。

没药

【释名】色赤,像琥珀颜色的,质地较好。也叫末药。

【性味】味苦,性平。

【主治】入十二经络,散积聚之气,疏通淤滞之血,消肿止痛,活血生肌。妇女产后血气郁滞诸证,破症瘕,产后胞衣不下。各类疼痛、痈疽溃疡不是血淤而是由血虚造成的,一并忌用。

四、寓木类

茯苓

【释名】树很大,皮黑而且有细皱纹,肉坚而且白,形状如鸟兽龟鳖的为好。内虚泛红色的不好。茯苓性防腐及虫蛀,埋地下三十年,颜色及纹理不会改变。生长在泰山山谷及松树下,二月、八月份采摘,阴干备用。

【性味】味苦,性平,无毒。

【主治】主治胸胁逆气,忧恐惊邪,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通利小便。经常服用,安魂养神,使人不饥延年,止消渴嗜睡,治腹水、胸水及水肿病症,还有开胸腑、调脏气、除肾邪、长阴益气、保神气的功能。可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治慢性肺部疾病及痰多不易咳出,心腹胀满,小儿惊痫,女人热淋。补五劳七伤,开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并安胎。止烦渴,利小便,除湿益燥,有和中益气的功能,可利腰脐间血,逐水缓脾,生津导气,乎火止泄,除虚热,开腠理,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水。服用茯苓时忌米醋以及酸性食物。

【附方】

服茯苓的方法:苏颂说,《集仙方》里多是单吃茯苓。其方法是取白茯苓五斤,去黑皮捣筛,用熟绢囊盛装,入于二斗米下蒸煮,米熟了即停止,晒干后又蒸。如此做三遍,再取二斗牛乳和匀,放入铜器中微火煮到如膏时收藏。每次用竹刀割来吃,随意吃饱,即使不吃粮食,先煮葵汁来饮。

做茯苓酥的方法:白茯苓三十斤(山南面的甜美,山北面的味道苦)去皮切成薄片,晒干后蒸。用汤淋去苦味,不停地淋,它的汁逐渐变为甜味,又晒干筛出末,用三石酒、三升蜜调和,放在瓮中,搅它一百匝,密封勿泄气贮藏,冬季贮五十天,夏季贮二十五天。酥则自己浮出酒面,掠取。它的味非常甜美。做成手掌那么大一块,在空屋里阴干后,色红如枣。饥饿时吃一枚,用酒送下,终日就可以不吃食物,称为神仙度世法。

《经济后方》中的服法:用华山梃子茯苓,削如枣般大的方块,放在新瓮内,用好酒浸泡它。用纸密封一层,百天后才打开。它的颜色应当如饴糖,可每天吃一块,到一百天肌体润泽,一年后可在夜晚看见物体,长久服用,延年耐老,面若童颜。《嵩高记》中记载:用茯苓、松脂各二斤,醇酒浸泡,用白蜜调和,每天服用三次,久了能通神灵。

还有一法:白茯苓去皮,用酒泡叶十五天,滤出来制成散。每次服三钱,用水调下,一天三次。

琥珀

【释名】因其像玉,所以俗文从“玉”。传说虎死后精魄埋入地下化为石头,此物形状像虎,所以称虎魄。

【性味】味苦,性平,无毒。

【主治】安五脏,定魂魄,除邪鬼。消散淤血,治泌尿结石及小便不利。安心神,耳聪明目、轻身,使人肌肤润泽,精力旺盛,不易衰老去内障,止心痛颠邪,疗体内毒物,破结症。治产后血枕痛。有止血生肌,促外伤金疮愈合,清肺利小肠的作用。

【发明】陈藏器说:和大黄、鳖甲做成散,用酒送服,下恶血,治妇人腹内血尽即止。宋高祖时,宁州贡上琥珀枕,捣碎后赐给军士,涂金疮。

【附方】

治鱼骨鲠咽,六七日不出:用琥珀珠一串,推入鲠咽的地方牵引它的刺则立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