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空中历险故事(感动青少年的惊险历险故事)
10573600000020

第20章 飞艇的发明与应用

探险家们绝不满足于虽有升空高度但不载人的气球探测方式,他们从未放弃过实现自己个人探险的愿望。在高空寒冷稀薄的大气中固然人不能生存,但为什么人们要把自己暴露在大气中呢?为什么不能做个密封舱,在其中保持地球表面空气的压力和温度呢?这种想法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瑞士物理学家阿·比卡特亲自设计了带有密封舱的气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探空飞艇”,才变成了现实。

阿·比卡特于1884年出生在瑞士的巴塞尔,毕业于苏黎世专科学校,20岁时便成为布鲁塞尔大学教授。他天资聪明,又出生于创造发明的时代,也是科学上充满冒险和奇迹的时代,使他这颗从小就爱思考的大脑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发明家和探险家们的事迹更令他着迷,尤其是欧洲盛行的气球探险热,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思想,使他在中学时代就信奉“生活中应该有冒险”的格言。但他深知,要想真正有所发明和创造,攀登科学的高峰,首先应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因此,他总是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学习,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习任务,且20岁便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物理学教授。面对这令人羡慕和骄傲的成绩,他并未满足,更加无所畏惧地冲向当代科学探索的最前沿。

这时,他已有精力和能力对气球探险遇到的困难进行全面的思考。当他了解到吊篮式升空气球,因高空的严寒和稀薄的空气环境堵住了继续升空道路的时候,善于迎接也敢于迎接挑战的比卡特教授,决心走进这一领域,克服探空气球所遇到的技术困扰,为人类探索大气层的奥秘、征服空间领域作出应有的努力。

比卡特教授利用业余时间,反复思考气球升空到更大高度将面临的各种困难,设计密封舱的结构和原理,最后他决定采用绸子作密封舱的原料,并自筹资金设计出了第一个带有密封舱的气球,他亲切地称它为“探空气艇一号”。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后,他决定亲自乘坐“探空气艇一号”到高空去探险。

1931年,比卡特乘坐自制的“探空气艇一号”升空到了16千米的垂直高度,在密封舱里舒适又安全地度过了16个小时,在水平方向上飞越了法国和德国。这一成功,使比卡特激动不已,因为他创造了人类乘坐气球征服空间的最大高度的记录。也正是这一成功,使比卡特在这人才辈出的时代一举成名。

第二年,他再次创造了升空17.5千米的新纪录。这些成绩向人类表明,只要能创造出克服大气环境障碍的工具,人类是可以到更高的高空,去探索大气层的变化规律的。

“探空气艇一号”的成功飞行,极大地鼓舞着比卡特教授,促使他向新的高度冲击。他想,如果密封舱的密封效果更好些,气球可能在高空逗留的时间更长些,升得更高。经过比较分析和试验,他决定改用塑性材料替代绸子,由于塑性材料比绸子轻,而且气孔也更少,所以,使用这种材料制作的新气球,因重量轻些将升得更高些;因密封舱漏气少些,在高空逗留的时间将更长些。

1938年,比卡特再次亲自驾驶被命名为“探险者二号”的气艇创造了垂直升空21千米的记录,在安全的密封舱里度过了20多个小时,从容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收集了那里的大气供分析使用,他还透过观察窗观察到外边的自然景观。事后,他绕有兴致地向人们讲述,在天空中遨游观光,大地一片苍茫,那里没有国界,有的只是对大地的亲切依赖感,大自然的壮观景色,是对探险人生的最好报偿!是啊,比卡特以其独特的才能创造的塑性铝制的密封舱取代敞开的吊篮,克服了稀薄大气环境对乘员的威胁,极大地推进了人类征服空间的高度。

如今,载人的气球艇依然采用的是比卡特教授的“探空气艇”的原理,只是由于材料的坚固等技术改进,使其升空高度达到了35千米左右,在高空中逗留的时间更长些,能够做许多预定的科学考察;而不载人的探空气球则升空到了50千米左右。这可能是现代载人气球艇与不载人探空气球的升空高度极限了。

在这些更高空的飞行探险的结果表明,温度几乎恒定的区域也不是无限向上延伸的。在高约50千米处,平流层就到头了。而在平流层的下半部即离地面约20~30千米之间,有一个臭氧层。在50千米以上的高度,温度就开始上升了,空气就极其稀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