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鼓掌叫好,袁隆平面带微笑,又接着说:“我还制定了第二条准则,以前你们以为制种产量低是因为花粉不足,主张多栽父本,那是不对的。在一定的单位面积内,多栽父本,就必然要少栽母本;父本过多浪费土地和花粉,母本少了,果实就少,同样影响产量。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科学计算花粉足够的前提下,尽量少栽父本,多栽母本……”
大家都惊讶地望着袁隆平,对他这种大胆的想法感到吃惊。
袁隆平正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之中,他从容不迫地接着说:“过去你们以为把母本栽得离父本越近越容易受粉,我现在想到这也不对;花粉飘散也会有一个死角,母本离父本太近,正好处在死角里,反而受不到粉。因此,我认为正确的栽法应该是母本成畦,父本成行,排列成阵,这样才能确保母本均匀受粉……”
袁隆平说完自己的这些想法,才感到有些口渴,他端起面前的茶杯,一饮而尽。
大家却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变得毫无睡意了。
1975年春,湖南省协作组培植的27亩制种田,平均亩产29公斤,其中高产亩产超过50公斤。
1977年,袁隆平系统地总结了制种攻关的实践经验,写出《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这篇重要论文。
这篇论文发表以后,在科学界引起极大的关注。
从此,袁隆平正式确立了杂交水稻制种的科学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宣告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初步成型。
随着时光的推移,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掌握杂交稻制种高产的方法越来越熟练。他们依据杂交稻不同的生长期,采取父本与母本分期播种的办法,并采取调节温度、控制水肥、施用生长激素等办法,调整父本与母本之间的花期,使之尽可能完满地重合。
于是,杂交水稻大面积高产制种的时机成熟了。
1976年,袁隆平将试验范围进一步扩大,而各个试验点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一般每亩增产稻谷50公斤至100公斤,比当地优良常规稻种子增产20%以上。
到此时为止,袁隆平初步探索出一条杂交水稻制种高产之路。袁隆平认为,只要认真做到,就可以选育出一批兼具营养优势和生殖优势的优良组合,就可以做到制种高产。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仔细观察,又发现父、母本花器包颈的问题。
起初,他们用人工割叶和剥包的办法来解决,效率很低。
这时,罗孝和想到“920”对植物细胞有伸展作用,他就试探性地在父、母本抽穗扬花阶段,适时喷施“920”,结果,他高兴地发现母本包颈少了,颖花外露增多了,穗形松散了,开颖角度也加大了,有效地增加了授粉的概率。
罗孝和的这一发现,使袁隆平十分欣喜。
就这样,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大面积推广的序幕,并把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迅速推向全国,为中国农民带来了杂交水稻大面积高产的希望之光……
1975年冬天,湖南省组织8000人,任命袁隆平为技术总顾问,赴海南制种3.3万亩,隆重地拉开全国大规模在南繁制种的序幕。
制种的结果让人们万分欣喜,首次试种,亩产即普遍超过5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150公斤。
杂交稻遍地开花结果
1976年,杂交水稻先是在湖南,随后在全国遍地开花结果。
当年推广208万亩,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试种杂交水稻的农民无不喜笑颜开,称赞杂交水稻是黄金水稻。
贵州金沙县农业局技术员张本,是袁隆平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分配在贵州省农科院,1957年被打成“右派”,妻子也与他离婚了,他被流放到金沙,挂名在县农业局,实际长期在某大队接受劳动改造。
1975年,袁隆平得知张本的遭遇以后,叫助手寄给张本2.5公斤“南优2号”种子。
1976年,张本按照袁隆平在来信中交代的技术规程,将种子播下,再栽插成2.5亩试验田。
当地农民看到张本独特的栽种方工,都嘲笑他。但到验收时,这些奇妙的水稻,亩产居然高达850公斤,比常规稻亩产翻了一番多,当地农民都惊得目瞪口呆!
该县县委书记知道这件事情以后,亲自来视察,然后,他十分尊敬地邀请袁隆平赴金沙“传经送宝”。
袁隆平来到该县以后,受到很高的待遇,连上厕所都有警员跟随。还有年轻漂亮的女服务员递烟递茶递手巾,随侍左右。
袁隆平从未享受过如此隆重的礼遇,他反倒被弄得很不自在。
此时,袁隆平的同学张本也身价大增,他被任命为县农科所所长,还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
袁隆平用5斤杂交稻种子,拯救一名老同学跳出苦海的故事,一时成为人间的传奇故事。
没过多久,杂交水稻以其不可抗拒的巨大魁力,成了广大农民争相购买的神奇稻种。
袁隆平也受到广大农民的高度赞扬,声望一天比一天高。
1977年,《中国农业科学》杂志发表袁隆平的学术论文《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与理论》。他在这篇论文中这样写道:
现在,我们可以确定无疑地向世界宣告,这项工程技术已由我国先于世界正式完满地研究成功,并同时先于世界投入实际应用。
……
植物有无杂种优势,并不取决于它们固有的生殖方式,水稻和其他植物的杂种优势,受共同的规律所支配。水稻有无杂种优势或优势大小,关键在于选配亲本。这与异花授粉植物具有很大的共同性……
在这篇论文中,袁隆平认真总结了10多年来研制杂交水稻良种的丰富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阐明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几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他还有力地批驳了持“显性学说”观点的某些学者。
与此同时,袁隆平也详细地论述了选育杂交水稻“三系”的基本原则。他在文章中写道:
从选育水稻“三系”和利用其杂种优势的目的出发,我们要求的不育材料应该是所谓核质互作型,因为这种类型比较容易做到“三系”配套。而用远缘杂交进行的所谓核置换,是创造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并非一切远缘杂交的核置换都能造成雄性不育和实现“三系”配套……运用核置换方法求取雄性不育和“三系”配套的实现,必须把握两点:一是亲缘关系的远近要适度;二要以在系统发育上处于低阶段的品种做母本。
……
这篇论文的发表,对于杂交水稻的发展、扩大“三系”杂交稻的成果,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7年8月上旬,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党和政府提出重视教育、重视科技人才的问题。袁隆平听到这个消息后,深受鼓舞,他预感到科学的春天即将来临……
1978年2月,袁隆平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赴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78年3月,春天的北京披上了美丽的春装。春风拂面而来,浓浓春意令人陶醉……
就在这时候,袁隆平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入全国科学大会的会堂。
这次科学大会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科学门类的2000多位科学精英。
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致辞中说:“我们得到了第二次解放……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在这次科学大会上,袁隆平一直十分激动。他真正明白了知识分子的价值,明白了“科学家”的含义。他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于知识分子的高度重视,并且深受鼓舞。
随着袁隆平的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杂交水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杂交制种技术已从技术人员手里转移到了寻常百姓家,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许多农民每当看到杂交稻田“金镶边”、“银镶边”的夏收景象时,都异口同声地赞扬杂交稻是“幸福稻”、“翻身稻”!
湖南省有一位农民十分高兴地说:“我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这位农民说出中国亿万农民的心声。
在过春节的时候,一些农民怀着对袁隆平的无限尊敬与爱戴,写下这样的春联:
上联:发家致富靠邓小平
下联:粮食丰收靠袁隆平
在农民眼里,袁隆平已经成为能够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的“米菩萨”,种植“三系”杂交稻逐渐成为千百万农民的生财之道。
袁隆平和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深入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自1976年至1988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荣获特等发明奖
1981年5月5日,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发明奖励条例》,对籼型杂交水稻这项重大发明进行认真的评审。
评选委员会根据《发明奖励条例》第七条,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授予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发给奖状、奖章和奖金10万元。
1981年6月6日,正值火热的夏季,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
大礼堂里,掌声雷动,花团锦簇。
这次授奖大会由国家农委副主任张平化主持。
国家科委副主任武衡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给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的贺电,贺电全文如下:
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
籼型杂交水稻是一项重大发明,它丰富了水稻育种的理论和实践,育成了优良品种。在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的领导下,大力协作,密切配合,业已大面积推广,促进了我国水稻大幅度增产。
为此,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参加发明、推广这项成果和参与组织领导工作的科技人员、农民、干部致以热烈的祝贺。
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有力地表明科学技术成果一旦运用于生产建设,能够产生多么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殷切期望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继续奋进,为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务院
1981年6月6日
在授奖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给获奖者颁发奖状、奖章和奖金,袁隆平代表全体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科技人员上台领奖。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和鲜花的簇拥下,袁隆平十分郑重地从方毅手中接过奖状、奖章和奖金。
这时候,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的袁隆平,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
方毅在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上说:“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丰富了水稻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践,在国际上遥遥领先,为中国争得了荣誉。美国、日本、印度、意大利、苏联等1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开展杂交水稻的研究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都还处在实验阶段,而我们是走在前面了……”
袁隆平在授奖大会上表示,要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把荣誉当做动力,去攀登新的高峰。
1981年6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袁隆平获奖的消息,同时发表了《争当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勇士》的社论。
社论高度赞扬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技人员发扬主人翁的责任感,埋头苦干,勇攀世界科技高峰,为国争光的精神。
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担任主任,他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杂交水稻科学研究的核心人物。
在袁隆平的率领下,杂交水稻科研队伍齐心协力,加快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步伐。
两系法列入科技计划
进入80年代以后,袁隆平不断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巨大的荣誉,但他并没有被这些殊荣冲昏头脑。袁隆平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永无止境,科技界的竞争日益激烈,要想保持杂交水稻研究的世界领先地位谈何容易!
因此,袁隆平在获得成功之后,仍然在农业科学领域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他不仅没有像美国朋友威尔其所说的那样,去“盖一所王府好好享受一番”,就连星期天,他都没有好好休息过。
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为“863”计划。
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脉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研究,被国家正式列为其中的生物工程项目中的第101-1号专题,袁隆平被国家指定为该专题组组长和责任科学家。
从此,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交优势利用技术研究在原已被列为同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和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的基础上,再一次获得国家重点计划保障。
此时,袁隆平感到自己肩负的任务很重,压在他肩头上的,不仅有要使国家在21世纪的挑战面前站住脚跟的历史责任感,还有第三世界国家的那些饥饿的人们的呼救声……
从此,袁隆平工作起来更加废寝忘食了。
1987年,袁隆平发表《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这篇论文,他在论文中提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样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袁隆平亲自主持“水稻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课题。
除此之外,袁隆平还牵头组建两系法杂交水稻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
袁隆平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几度调整研究方案,使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得以顺利进行。
攻克两系法的难关
所谓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是在过去的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过去的三系法杂交育种材料中,由于不育系自身不能繁殖后代,故必须有个保持系跟它杂交,才能使它代代相传,并拿出大部分不育后代来和恢复系进行杂交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