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中国名人成才故事)
10578500000038

第38章 吴发辉(2)

发明人吴发辉的创新成果,将为中国的传统水泥与混凝土、免烧砖的“升级换代、后来居上”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节约资源、能源和电力消耗的新路径。这是一个无可估价的重大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

节能减排发明家

中国的民间自由人做发明家,经济情况一般大都是拮据的,所以他自称为“科技穷汉”!

中国的科研成果开发一直都是很艰难的,尤其是重大的发明研究成果,而他的探索开发,由于贫困的原因,更是难上加难!

中国科技成果开发的中介机构虽然已经很多,但中介的成功率却极低,绝大多数的中介机构都要事先收取一定的费用,一般都达数千元或,后续的多种名目的费用更是多,并且这其中又太多打着中介旗号骗钱敛财的“中介骗子”,这些对于象他这样的“科技穷汉”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虽然各种投资洽谈会,各种展览、展示会也很多,但都因为较高的收费而使他无法参加。就是因需要而奔走的交通费用,他都已经难以支付,这使他失去了很多的机会,特别是失去一些国家级的重大投资展示机会,换言之,就是有用费出席了展会,而他的成果因缺乏必要的包装,在五光十色的展览、展示中,也难以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项目。

中国有专家评论说,由于中国创新机制不完善,中国很多大发明家,他们的重大研究成果成了一块难以被人识得的何氏之璧。

何氏璧是中国古代最珍贵的一块宝玉,是一国之宝。

当初找到这块宝玉的人──何氏,深知这块宝玉价值,但由于当时这块宝玉被一层外皮包裹着,无人能够识别。

他曾几次将这块宝玉献给当时的君王,但因无人能识,使他蒙受了欺君之罪,遭到了身体摧残的处罚。

他坚持不懈又将此玉献给了后代君王,君王令人剖开后,果真是一块绝国之玉。

这块玉被琢成了一块宝玉,称为何氏之璧,成了一国之宝。

中国节能减排当代发明家吴发辉,他也一直并正在演绎着类似这般“何氏之璧”的故事。

他的多项重大发明成果还没有为他自己,更没有为社会发挥作用,他的“何氏之玉”还没有变成“何氏之璧”,变成国家之宝、民族之宝,还没有为社会为民族发出光彩,他的生命还没体现出应有的价值,他的使命感、他的责任感驱使着他顽强生存下去决心。

由于笔者对他本人和他的技术成果的了解,以及他为人做事的淳朴、对人的坦诚和对中国环保节能减排事业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使他动人的事迹牵动着我们的心,同时我们也坚信他的经历、他的成就也会感动更多的读者。

他一次又一次的将他研究成果推向社会,寻找开发的机会,但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欺骗。

社会上一些自由创业人,或中小企业负责人,开始总是热情地请他去解决技术难,答应先付多少专利技术入门费,后付多少转让费,然后再分期支付多少多少,也正正规规签好协议,有的还正儿八经地请律师和公证处办妥整套法律手续,可是,最后的结果一般都大失所望!他只好一声不吭,哑吧吃黄连,有苦无处诉!十多年来,一百多份协议,一百多家实施或部分实施转让单位,如果都能守信用,发明家已是千万富裕之家了。

多年来,他经常都是应全国25个省、市,某些尚缺技术支撑而难以生存的单位之特邀,前去技术服务与转让,可是,所到之处,一般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所创新技术体系,特别是一些核心技术,始终都是难以得到有效的深入开发与系统实施!经济回报更是寥寥无几!

贫困越来越加重他生存的艰难,也越来越严重地侵害他的心灵,时间在一天天的磨蚀他的宝贵年华,疾病又常常在摧毁着他的健康,在威胁着他的生命。

他虽已是过了退休年龄的人了,但仍没有自己的住房。他有超级专家的能力与贡献,却没有专家的身份与待遇,他与他的妻子都因年龄与健康状况,已经很难再找到职业来维系生存。

早些时候,有子女、亲属、朋友等给他们一些接济,后来变成向他们借贷,再后来变成向他们乞讨。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乞丐发明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乞丐发明家,一个拿着金碗在讨饭吃的乞丐发明家。

但这一切,都没有放慢他前进的步伐,反而更激发了他前进的动力!

始终不渝

过去的经历与挑战,赋予了他宝贵的经验,执着的信念,愈加坚定着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原始技术不断与持续创新的坚强意志!

他坚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达4000万人。其中工程、农业、卫生、科研、教育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198万人,科技活动人员381.5万人,研究开发人员136.5万人,均居世界前列。

但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工业(制造业)专业人才严重失衡和不足,工业人才所占比重只有10%。很明显,我国工业方面的自主创新人才数量不足。

温家宝总理“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开发和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的要求,是对我们节能工作者的鞭策和鼓励,我们施展才能、造福社会的机会更多了。

当代发明家吴发辉依然兢兢业业、虚心求进、以诚待人、吃穿有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起家、创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不忘风风雨雨、坎坎坷坷走过来的路,艰苦奋斗搞研究的创业精神,完全融入了他的各项工作、生活和活动中……展望未来,他感到责任更重、压力更大。

“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导方针,一定会在我国高新技术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这是炎黄子孙们真正的追求,一定能够为全人类和社会创造美好未来。

这个历程充分说明:

一是发明家能为社会和人类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能为人类创造巨大的价值;

二是发明家的精神首先是奉献于社会的精神。其次,是不受环境干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险执著奋斗的精神意志。大道理谁都懂,要经受巨大的现实考验却非常不易;

三是今后中国的节能减排大业,各个企业要真正的成功,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新经济时代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原创性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企业不断要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更重要的这是关系到地球环境,企业的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础问题;

四是“有的新技术不一定出自大院大所、名人名校”的哲理是正确的。发明家吴发辉就是民间非职务科技工作者,在没有得到国家任何经济资助和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资金,用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开发成功了利国利民的高新技术项目,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也说明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空间很大,它需要有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要重视讲究“经济环境生态学”。

艰苦创业,卧薪尝胆,行业、企业要构建从长远发展战略到节能减排创新策略乃至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每一层面的生存和发展理念。对产品的内在和外部品质有着跨越时空,至善至美的追求,使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连上新台阶。只有具备超越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优势,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勇气,企业才会得以永续生存和不断壮大。

祝愿那些奋战在科技发明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尤其是民间科技工作者们,早日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早日造福国家,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