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膑兵书
10671600000010

第10章 地葆(1)

【原文】

孙子曰: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直者为纲,术者为纪。纪纲则得,阵乃不惑。直者毛产,术者半死。凡战地也,日其精也,八风将来,必勿忘也。绝水、迎陵、逆流、居杀地、迎众树者,钧举也,五者皆不胜。南阵之山,生山也。东阵之山,死山也。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流,死水也。

五地之胜曰: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丘,陈丘胜林平地。五草之胜曰:藩、棘、椐、茅、莎。五壤之胜:青胜黄,黄胜黑,黑胜赤,赤胜白,白胜青。五地之败曰:溪、川、泽、斥。五地之杀曰:天井、天宛、天离、天隙、天柖。五墓,杀地也,勿居也,勿也。春毋降,秋毋登。军与阵皆毋政前右,右周毋左周。

【注释】

阳:疑指高亢明敞的地形。阴:疑指低洼幽暗的地形。

术:疑借为屈。

毛和产都有生长的意思,“毛产”与下文“半死”相对。

八风:八方之风。古人认为风的方向与战争胜负相关。

绝水:渡水。

迎陵:面向高陵。

逆流:军阵处于河流下游。

杀地:极不利的地形。

迎众树:面向树林。

五种地形的优劣。

五地之败:五种败地。此下简文仅列举四地,疑漏抄一字。

五地之杀:五种杀地。

《孙子·行军》说险地种类有天井、天牢、天罗、天隙、天陷五类。天井,指四边高中间低洼之地。天离即《孙子》天罗(离、罗二宇古代音近通用),指草木茂密如罗网之地。天隙,指出道少而狭长的地形。天宛,疑与《孙子》天牢相当。《孙子》“天陷”,银雀山竹简本《孙子兵书》作“天尧召”,本篇“天柖”当为“天尧召”的异文。

五墓:疑即指天井、天宛等五种杀地。

周:周匝环绕。左周、右周,疑指山陵高地在军阵的左侧或右侧。古兵书多认为军阵右背山陵为有利。

【译文】

孙膑说:“对于地形而言,向阳的地方为表,背阴的地方为里,大路为纲,小路为纪,掌握了大小道路的分布状况,布阵用兵了如指掌了。大路畅通的地区有利于行军作战,而小路难行的地区就不便于行军作战了。凡是用于作战的地方,光照的条件都很重要,对于四面八方风向的变化,千万不能忘记观察了解。渡河涉水,向山陵进发,处在河流下游,在死地扎营驻守,靠近树林,在这五种情况下,都容易致使失败,用兵时要特别注意。适于南面布阵的山是生山。适于东面布阵的山是死山。向东流的水是生水,向北流的水是死水,不流动的水也是死水。

就5种地形对用兵的优劣比较而言,山地胜过丘陵,丘陵胜过土山,土山胜过小土丘,小土丘又胜过有树林的平地。5种草的优劣依次是:知母草、荆棘、灵寿木、茅草、莎草。5种土壤的优劣比较是:青土胜过黄土,黄土胜过黑土,黑土胜过红土,红土胜过白土,白土又胜过青土。5种可能致使作战失败的地形是:山溪、河流、沼泽、盐碱地……5种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地形是:似天井般四周封闭的洼地,四周是高山、易进难出的地方,草木丛生有罗网的地方,两面高山夹峙的狭窄山沟,沼泽地区。这5种地形犹如军队的坟墓一般,都是凶多吉少的‘杀地’,不能在这里驻扎……春天不能在低洼地扎营,秋天不能在高处扎营。驻军和布阵时,都不要改变右前方的有利地形,要选择右翼有丘陵或高地作为屏障,而不能让左翼有屏障。”

【心得】

文章以论述地形为主。地利为作战的三要素之一,而有利的地形则是地利的关键。作者在本文中对各种地形在用兵作战中的利弊作了详尽的分析,特别详细地指出了“死地”、“杀地”的种种地形,告诫统兵将领勿入“死地”,勿陷“杀地”。这些论述和告诫对统兵将很有用处,值得研究和思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雍州刺吏萧宝夤举兵反叛朝廷,自称齐帝。第二年春天,他率兵包围了冯翊郡府,但没有攻下来。长孙稚奉命征讨,当长孙稚的军队到达恒农时,行台左丞杨侃对长孙稚献计道:“当年曹操跟韩遂、马超在潼关交敌相持不下,就韩遂、马超的才能来说,远不能与曹操相匹敌,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决不出肚负来,原因就在于韩遂、马超扼守住了险要关口。

现在敌人守备防御已经很稳固,即便是曹操再生,也施展不出他那高超的军事才能。因此,下官以为,将军您不如向北夺取蒲坂城,再渡过黄河向西,进入敌人的腹地,置敌军于死地。这样,华州之围便会不战而自解,潼关守敌一定会顾虑后方而逃走。周围的城池解决了,长安城便可坐而取之。如果这一计策可行的活,下官愿意甘当将军您的前锋去打前站。”长孙稚说:“您的计策倒是很好,但是现在薛修义包围着河东,薛凤贤据守着安邑,宗正珍孙把守着虞坂,我军无法前进,怎么才能到达敌人的腹地呢?”杨侃为他分析道:“珍孙只不过是一介武夫,由于偶然的机缘才得以成这将帅,他只能被人驱使,哪能指挥得了别人?河东郡的治所蒲坂城西边靠近黄河,所辖区域大部分在郡治所的东部。薛修义驱使士兵和老百姓包围了蒲坂城后,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却都还留在原来的村庄里,一旦听说官军到来了,他们都会有后顾之忧的,一定会望风披靡不战而自溃的。”长孙稚于是便派了自己的儿子长孙子彦与杨侃一起,率骑兵从恒农北渡黄河,占据了石锥壁。

杨侃公开声言道:“现在暂时停在这里等待步兵,同时看一看民心所向。”于是命令那些送来投降者名单的人各自回到村子里去,并且告沂他们:“等到烽火台燃起三堆烽火时,你们各村也要燃举烽火相呼应。那些不举烽火相呼应的人,便是叛贼的同党;我们就派兵进攻他们,并要杀掉他们,还要将没收的财产犒当军队”于是村民们回去后便相互转告,这样,等到杨侃命令烽火台举起烽火时,那些即使内心不想投降的人也假装举起了烽火。一夜之间,火光遍布数百里,映红了半壁天空。围攻蒲坂城的敌兵不知其中原委,各自溃散逃归。薛修义也逃回了老家,与薛凤贤一起前来请求投降。长孙稚攻克潼关后,进入了河东,萧宝夤只得奔逃而去。

下面这个故事是“背水一战”。在楚汉之争中,有一个自立为王的赵歇,他的赵国在太行山以东,其西面是代国。刘邦分兵北伐,大将韩信灭掉代国后,向赵国进军,赵王于是在井陉口,借天险,扼守20万大军。

赵国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将领叫李左车,他了解当时的形势后指出,韩信所带的汉军刚打了胜仗,士气正旺,不可正面交战。但是,汉军前来,给养困难,要从千里之外运军粮来,还得拾取柴草做饭,将士劳顿,吃饭难以保障,而且井陉口道路狭窄难行,有几百里长,骑兵只能成单行前进,运粮十分困难,必定跟不上。李左车建议,由他领兵3万,从小路插过去,截住汉军的辎重,断其后路。而由赵歇带领大军,深沟高垒,从正面阻击汉军的进路,但不与其交战。这样,汉军往前无法越过赵军坚固的防御阵地,后退又被李左车堵住退路,将被困在井陉口的山路之中,不出10天,汉军必乱,赵军可以不战自胜。

这确实是利用井陉口的有利地利消灭汉军的良策,可惜曾帮助赵歇恢复王位、身为代王的陈余却反对此方案。这个类似于马谡的陈余对李左车说,“兵书上说:‘十倍于敌人,就包围敌人;一倍于敌人,就进击敌人。’现在韩信号称有几万人马,实际只有几千,而且是8000里之外赶来,早已疲惫不堪了。我军有20万,又是以逸待劳,岂有怕他们之理,让众诸侯笑我胆怯,都来欺凌!”陈余不听李左车的意见,李左车也无能为力。这个情况,早有密探报告韩信。韩信听后大悦,当即领兵直向井陉口进发,急行军几百里,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驻扎下来。韩信和曾是赵歇助手、后被陈余赶走的张耳密商之后,立即调兵遣将。他先派出2000骑兵,各带一面红旗,从山中小路绕到赵军背后的山沟里埋伏,只等赵军出动,待营垒空虚时,立即冲进敌军营地,拔旗易帜,并待机夹击赵军。又派出1万人马,到达井陉口,背靠井陉东面的绵蔓河布阵。赵军没发现埋伏的2000汉军,只看见背水列阵的汉军,全都大笑韩信天才,竟把1万军兵驻扎在一个进退两难的死地之中。韩信部署完毕,等到天亮,使命令部下竖起汉军的旗号,带领主力,擂着战鼓,气势雄壮地走出井陉口。

赵军早已等得迫不及待了,一见汉军,立即冲杀过去。双方战斗十分激烈,打了一阵,汉军退向背水阵地,旗帜战鼓扔得满地狼藉。赵军以为消灭汉军的时机到了,立即全军离开营垒,争先恐后去捉拿韩信、张耳。汉军背水而战,没有退路,只有横下一条心,拼命厮杀。正当汉赵两军在河边激战时,埋伏的2000汉军,乘机冲入赵军营垒,把赵军旗帜全部拔去,换上了汉军红旗。赵军见此,顿时军心大乱。赵军随即乱纷纷地抢先逃命,赵军将领竭力制止,并当场处斩数人,仍不能阻止。占领赵军营垒的汉军一看时机到了,立即冲去,与从河边追击赵军的汉军配合,夹击逃敌。这一仗,占尽优势的赵军全军溃散,损失惨重。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刘锜守顺昌城”。

1140年5月,金军南犯,一举攻占了长安、开封、洛阳和商丘,并继续向淮西进犯。南宋名将、东京副留守率领刘锜八字军奋起抗敌,与金军遭遇于顺昌城。

顺昌城北濒颍水,南临淮河,东领濠州,西接蔡、陈二州,是屏障淮河的重地,通往汴梁的要道。刘锜决心誓死保卫顺昌,他下令将宋军的船只全部凿沉,以示决无退缩之意。宋军将士们群情激昂,踊跃请战。刘锜亲自巡视了顺昌城周围的地形,指挥部队加固城墙,整修壁垒,在城上设置了便于观察和射箭的了望孔,命令诸将分头把守东西南北城门;烧毁了城外居民住房,将城外居民迁入城内,以免民房被金军用来作屏障;同时派人侦察敌情。6天过去了,宋军准备工作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