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膑兵书
10671600000032

第32章 兵失(1)

【原文】

欲以敌国之民之所不安,正俗所……难敌国兵之所长,耗兵也。欲强多国之所寡,以应敌国之所多,速屈之兵也。

备固,不能难敌之器用,陵兵也。器用不利,敌之备固,挫兵也。兵不……明者也。善阵,知背向,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胜者也。民……兵不能昌大功,不知会者也。

兵失民,不知过者也。兵用力多功少,不知时者也。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兵多悔,信疑者也。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形,不知备者也。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非而弗能居,止道也。贪而廉,龙而敬,弱而强,柔而刚,起道也。行止道者,天地弗能兴也。行起道者,天地……【注释】

强多:勉强增加。

屈:竭尽。

意谓设防坚固,但抵挡不住敌人进攻的器械。

陵兵:被欺凌的军队。

背向:指行军布阵时的所向或所背。

金:时机。

见善而怠:见到有利条件而怠惰不前。

时至而疑:面临良好战机而犹豫不决。

去非而弗能居:抛弃错误,但又不能照正确的去做。

龙而敬:《六韬·文韬·明传》有一段类似的话,“龙而敬”作“恭而敬”。龙、恭二字古通用,但此处上下文为“贪而廉”“弱而强”,而字前后二字义正相反,恭、敬二字义重,疑有误。一说“龙”借为“宠”。

起道:据《六韬·文韬·明传》:“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文字与本篇相近。但本篇的“止道”“起道”,从下文“行止道”“行起道”二语来看,似是两种道的名称。疑“止道”指停滞、灭亡之道,“起道”指兴旺、胜利之道。

【译文】

想利用敌国人民所不能接受的东西来纠正该国的习俗……(勉强用自己的短处)去对付敌国军队的长处,就会耗费兵力。想勉强用许多自己国家所缺乏的东西,去对付敌国所富有的东西,那只会使本国军队很快失败。

防御设施抵抗不住敌人的进攻器械,军队就会受到压制。用不锋利的兵器去攻击敌军,一定不能攻破敌军坚固的防御,而只会使本国军队受挫。将领善于布阵,了解地势的背向,也懂得利用地形,但用兵却屡陷困境,这是因为不明白只有国家昌盛,用兵才能取胜的道理。用兵不能立大功,是由于不懂得集中兵力作战。

军队得不到民众的支持,是由于不能认识自己的错误。用兵的人使用很多兵力,而建的战功却很少,这是由于不会把握时机。用兵的人不能避免大灾祸,是因为他的行动不合民心。用兵的人常常后悔,这是由于他轻信而多疑。用兵的人在胜利和灾祸尚未出现之时不能预见,是由于不懂得要做好战前准备。用兵的人见到有利条件就松懈,在有利时机到来时又迟疑不决,离开了不利境地仍然不能保持部队稳定,那只能走向灭亡了。虽有贪心但能保持廉洁,虽得宠但能保持恭谨,虽然弱小但能图强,虽然性格软弱但能表现刚强,这是走向兴盛的途径。走灭亡道路的人,天和地都不能让他兴盛。走兴盛道路的人,天地……(也不能使你灭亡)。

【心得】

本文从反面论证了统兵将领在决策指挥时,应该防止哪些错误,应该把握哪些正确的东西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该文正是在列举了大量导致用兵失利的因素之后,才提出走向兴盛的途径——廉洁、恭谨、图强、刚强,这就更易于为人接受。像本文提到的这类决策指挥错误导致失败的事例,自古至来,不尽其数,我们不妨从正反例子加以剖析。

三国时期,东吴密谋让鄱阳太守周鲂诈降魏国。周鲂立即给魏将曹休写了一封信,说是要将东吴的鄱阳郡献给魏国,并陈述了伐吴七策。曹休接到信,很快便转交给魏王。魏王和司马懿看后,都信以为真,但谋士贾逵以为不能轻信。司马懿说:“这事虽然不能轻易相信,但若是真的,倒不失为一个好机会。”于是,魏王命令司马懿、贾逵统领10万大军前去帮助曹休伐吴。

曹休想来想去,总觉得周鲂投降一事不那么令人放心,便将周鲂约到扬州,把自己的疑虑告诉了他。周鲂听罢,不去辩说,却捶胸顿足地号啕起来,并拔出的宝剑,做出要自刎的样子,曹休见状赶紧夺过剑。周鲂哭着说:“我献出的伐吴七策,都是披肝沥胆的肺腑之言啊;我真心诚意归顺魏王,反而被人怀疑,这难道是天意吗?”

曹休被周鲂说的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抱住周鲂说:“我只不过开了一个玩笑罢了,将军您何必当真呢?”周鲂假装生气地说:“我是真心实意的,而你却同我开玩笑!”说着,用剑割下一绺头发扔在地上,说:“我割下父母授予我的发来表明我的真心。”曹休这下对周鲂深信不疑了。

周鲂走后,曹休立即进兵伐吴。刚到石亭,便遇上了东吴预先埋下的伏兵,魏军突遭伏击,不知所措,而吴军奋勇砍杀,魏军死伤万余人。幸而贾逵在小路上设了许多疑兵,才阻止了吴军的追击。周鲂诱敌有功,被封为关内侯。

曹休的失败就因为自己太鲁莽了,他没有谨慎地分析周鲂的假投降及言语,导致了上当失败。而恰好相反,周鲂则利用曹休的缺点,抓住了时机,为国家立了功。

东汉末年猛将吕布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是在曹操攻打徐州的陶谦未能得逞之时,吕布马上部署兵力,要去进攻曹操。陈宫得知,立即进见,极力谏阻:“将军离开兖州,想到哪里去?”吕布说:“我想屯兵濮阳,和兖州形成鼎足之势。”陈宫说:“这个部署不成!你让薛兰守兖州,他肯定守不住。不如这样:这里西南方180里,正是泰山险路,将军可以埋伏1万精兵在那里。曹军得知失去兖州,必定赶来,等他们一半人马过去时,便可拦腰出击,保证一击成功!”这本是一条据险设伏的妙计,吕布却说:“我屯兵濮阳,另有计谋,你哪里懂得!”他没有采纳陈宫的妙计,坚持派薛兰守兖州,自己领兵去濮阳。

曹操果然如陈宫所料,带兵经泰山险路去夺兖州。当他行军到泰山险路时,郭嘉说:“先不能进,恐怕这里有伏兵。”曹操却笑着说:“吕布是个没有谋略的莽夫,所以才会让薛兰守兖州,而自己去了濮阳,他怎么会在这里设埋伏呢?”曹操顺利通过泰山险路,派曹仁领一路人马去围困兖州,自己领兵直奔濮阳,进攻吕布。陈宫得报曹兵已逼近,又向吕布献了一计:“现今曹兵远道而来,必然疲劳,我们应该速战,不能让曹军恢复体力!”吕布又不肯听,而是狂妄地说:“我单戟匹马纵横天下,还担心曹操什么?等他安下营寨,我自会活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