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膑兵书
10671600000044

第44章 积疏

【原文】

【积】胜疏,盈胜虚,径胜行,疾胜徐,众胜寡,佚胜劳。积故积之,疏故疏之,盈故盈之,虚【故虚之,径故径】之,行故行之,疾故疾之,【徐故徐之,众故众】之,寡故寡之,佚故佚之,劳故劳之。积疏相为变,盈虚【相为变,径行相为】变,疾徐相为变,众寡相【为变,佚劳相】为变。毋以积当积,毋以疏当疏,毋以盈当盈,毋以虚当虚,毋以疾当疾,毋以徐当徐,毋以众当众,毋以寡当寡,毋以佚当佚,毋以劳当劳。积疏相当,盈虚相【当,径行相当,疾徐相当,众寡】相当,佚劳相当。敌积故可疏,盈故可虚,径故可行,疾【故可徐,众故可寡,佚故可劳】

【注释】

径:小路,指捷径。行:大道。

集聚的就使它集聚。

集聚与分散互相变化。

不要用集聚对集聚。

集聚和分散相对。

犹言敌积故可疏之。

【译文】

……(兵力集中)胜于分散,战力充实胜于虚弱,走捷径胜于走大路,行动迅速胜于缓慢,兵多胜于兵少,部队安逸胜于疲劳。该集中就集中,该分散就分散,该充实就充实,(该薄弱就薄弱,该走捷径就走捷径,)该走大路就走大路,该迅速就迅速,(该缓慢就缓慢,该兵力多就增加,)该兵力少就减少,该休整就休整,该劳累就劳累。集中和分散可以互相转变,充实和虚弱(可以互相转变,走捷径和走大路可以互相)转变,行动迅速和缓慢可以互相转变,兵力多和兵力少可以(互相转变,安逸和疲劳可以互相)转变。

不要用集中对集中,不要用分散对分散,不要用充实对充实,不要用虚弱对虚弱,不要用迅速对迅速,不要用缓慢对缓慢,不要用兵力多对兵力多,不要用兵力少对兵力少,不要用安逸对安逸,不要用疲劳对疲劳。集中和分散相对,充实和薄弱相(对,走捷径和走大路相对,迅速和缓慢相对,兵多和兵少)相对。安逸和疲劳相对。所以敌人集中可以使它分散,力量充实可以使它虚弱,走捷径可以使它走大路,行动迅速(可以使它迟缓,安逸可以使它疲劳)。

【心得】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矛盾问题,谈到矛盾论,人们都不陌生,现代我们对矛盾的认识比古代透彻深刻的多,矛盾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矛盾在不变地发展变化,旧的矛盾消失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矛盾的转化又有内外因之分,其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现代人对矛盾的认识。这里只能说,孙膑论述的仅是较为原始的唯物辩证思想,不过,在2000多年前能有这样的认识,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指导战争,便可产生巨大的效果。因为有了这种观点,便能客观准确地去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把握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能动地去处理敌我双方的种种矛盾,例如敌强我弱时也可将其转化为我强敌弱,敌快我慢时可以将其转化为我快敌慢等等,总之,懂得了矛盾的存在就可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促使战争向有利于自己一方转化。

中国有一部电影《地雷战》,就涉及到用矛盾指导战争。当时,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极其悬殊,日本鬼子是现代化装备,而我军武器装备和人数都不如敌军,至于我抗日民兵,连三八大盖都没有,更无法和敌军相比了,就是这样一支装备极差的八路军小分队和民兵,将强大的敌军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落荒而逃。这是由于抗日军民采用了有效的措施成功地促成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敌军本来是气势汹汹地来扫荡的,想一下子把抗日军民消灭掉,可是八路军和民兵布下的地雷阵,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使日本鬼子只能在进村的大路上画满圆圈,在那里艰难地纵跳还不时挨炸。这一招成功地使日本鬼子由快变慢,为抗日军民赢得了更多的时间,一方面转移群众,一方面更机动地打击敌军。敌军见正面走不通,便转到后山偷袭,结果又被游击小组用飞行雷炸得晕头转向,前进不得。

抗日军民用神妙莫测的各种地雷阻滞和杀伤敌军,弄得敌军心惊胆颤,而后再向日本鬼子发起攻击,敌军当然就难逃灭亡的命运了。

我国的历史名著《水浒传》,故事精彩生动,其中也不乏战胜强敌的战例。当官兵几次围剿失败后,宋朝廷又派出了呼延灼领兵前去进剿,两军初战,呼延灼的先锋之一彭玘便被捉上梁山,呼延灼后退20里下寨。他善用连环马,当夜便传令众军,把3000匹马摆成一排,每30匹马算一连,用铁环连锁,战马都有铁甲保护,箭射不进,枪扎不进,刀砍不入;骑兵披着铠甲,戴着只露双眼的头盔。三千匹战马分成一百队锁好,作战时分三面冲向敌军。第二天两军交锋,猛听一声炮响,呼延灼的铁甲连环马便三面冲向宋江指挥的梁山军,两边的铁骑用弓箭乱射,一队一队全用长枪冲锋而来。宋江一见大惊,忙叫众军放箭,然而,哪里抵挡得住。那些铁甲连环马一齐跑开,横冲真撞,刀枪不入,梁山军一愁莫展。溃不成军,纷纷后逃。宋江慌忙上船,又令水军接应各头领和军兵上船,虽然军兵折损一半,众头领总算安全,仅6人中箭受伤。回到大寨,宋江愁眉不展。吴用劝慰一番,晁盖下令坚守不出。呼延灼大胜回寨,庆贺一番、派人向朝廷报捷。高太尉派使者来慰问嘉奖,呼延灼又乘机要求派“轰天雷”神炮手凌振前来破寨。凌振来后便部署放炮,宋江更是焦急。还是智多星吴用有办法,施了一计,便将凌振捉上梁山,将其收降入寨。但是,仍然没有破铁甲连环马的办法,众头领仍是愁眉不展。

一天,众头领在聚义厅饮酒时,金钱豹子汤隆起身说:“小人不才,愿献一计,除非用这种军器和我的一个哥哥,便无人能破这连环马了。”吴用连忙问:“贤弟,你快说用什么军器?你的哥哥是谁?”汤隆这才不慌不忙地叉手上前说道:“欲破连环马,须用钩镰枪。我家祖传打造军器,我已画出图样,若要打造,现在便可动手。但是,只有我那个姑舅哥哥徐宁会钩镰枪法,那是他家祖传,不教外人。”众人商议一番,便由汤隆去东京骗金枪手徐宁上山。

徐宁入伙之后,不到半个月,训练出六七百名钩镰枪手,宋江大喜,便准备破敌。决战前一天的半夜三更,先把钩镰枪手渡过去分头埋伏好。四更时再渡过去10队步兵,而凌振则带人在高处架上风火炮。徐宁和汤隆各自拿着号带过水泊去准备指挥。到黎明时分,宋江指挥中军人马,隔着梁山水泊,擂动战鼓,摇旗呐喊。呼延灼正在军帐内,听见报告,便让先锋韩滔先出动察看,他自己披挂整齐,手执双鞭,带领铁甲连环马队,杀奔梁山。见梁山军兵只是隔水呐喊,呼延的便把马队一字摆开。先锋韩滔上前说:“正南面有一支步乓,不知有多少贼兵。”呼延灼说:“甭管他多少人,你只管把连环马冲过去就是了。”韩滔便带领五百连环马军向南冲去。这时,又看见西南、东南各有一队军兵,在摇旗呐喊。韩滔不明敌情,又回马去向呼延灼报告。呼延灼说:“这些家伙长时间不敢出来厮杀,必定有计谋。”说话间,只听北边一声炮响,回头一望,只见北边又拥起三队旗号。呼延灼说:“这一定是贼人的奸计。我和你一人带一半人马,你去杀南边的贼兵,我去杀北边的人马。”正要分兵出动,只见西边又出现了四队人马。呼延灼顿时慌了神儿。又听正北方连珠炮响,那是一门母炮连着49门子炮的子母炮,炮声响处,风声大作。呼延灼的军兵一见这等声势,不战己自乱了。呼延灼急忙和韩滔各自领兵四下冲杀。但梁山的10队步兵却不正面接战,官兵冲来他们便退,官兵一退,他们又进。呼延灼看了勃然大怒,便不管不顾,领连环马军,往北边直冲过去。梁山军兵见官军冲来,全都往芦苇丛中四散而走。呼延灼催连环马队急冲而来,停不下来,也便冲进芦苇丛中。只听芦苇丛中胡哨声响,早已埋伏在里面的钩镰枪手,一齐伸出枪钩,先钩倒两边的马脚,中间的铁甲马便咆哮起来。梁山埋伏的挠钩手又钩下官兵官士,将其一个个捆绑起来。呼延灼见中了钩镰枪计,连忙勒马跑向南边去赶韩滔。这时,背后风火炮从天而降,轰得官军大乱,那些连环铁甲马受惊之后,四处乱跑,冲入芦苇丛中,全被梁山军活捉了。呼延灼和韩滔知道中计,便纵马去四面收拾损失殆尽的马军。结果遭到四处拦截。呼延灼和韩滔被杀得人困马乏,心惊胆颤,死命逃跑而去。

梁山英雄之所以能战胜铁甲连环马,就在于抓住了敌军要害,做好了转化工作。铁甲连环马队的优势在于人马都有铁甲保护,成队冲锋,气势非凡,又刀枪箭不入,用常规武器和战法实在很难对付。这种马队的薄弱环节只有人眼和马蹄,射中人眼自然极难,刺砍马蹄也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这种马队一百匹相连,集团冲锋,伏在地面刺砍,只会被踏死,然而,任何事物都是相互制约的,任何矛盾都有解决办法。连环铁甲马的克星便是钩镰枪,这种枪能刺能钩,又有长把,正好对付马蹄。吴用又巧妙部署,对马队四处追杀,让其疲于奔命,阵势大乱,以便将其引入钩镰枪手埋伏的芦苇丛中。钩镰枪手用手中武器钩刺两边马蹄,办法高明。梁山好汉们既找到了连环铁甲马的克星,又能巧妙部署,充分发挥钩镰枪的作用。所以能一举战胜似乎无法战胜的铁甲连环马。这一战例,对人们启发很大。

西汉末年,皇室外戚王莽篡权。各地纷纷起后造兵,刘秀也加入了反对王莽义军的行列。义军频频告捷,攻陷了不少城镇,锋芒直指王莽的都城洛阳。

王莽急忙派王邑和王寻率领43万大军前去镇压起义军。莽军把眼光盯住了义军占据的昆阳城。当时义军虽已发展到10万之众,但大都分散在各地,留守昆阳的仅8000余人。

昆阳城里的义军听说王莽派了数十万大军来攻,惊恐不已。义军偏将军刘秀一面开导大家,一面积极出谋划策,同其他将领共商破敌大计。刘秀提出,一方面大力加强防备,同时由他亲率一些人马出城求援。他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当天晚上,刘秀带领13名精壮士兵,冲出重围,出城去讨救兵。当刘秀率援兵返回昆阳城时,”王莽的数十万大军已经把昆阳包围得水泄不通。义军援兵数量不多,即使加上城内守军,比起数十万莽军来,也是处于劣势,刘秀清楚,如果同莽军硬拼,势必遭败,只宜智取。刘秀思考良久,得出了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从援军中抽调精壮士兵组成敢死队,首先冲入敌营,援军主力紧随其后,集中力量猛攻敌军中营,使敌人指挥失灵。同时,通知守城部队出击,配合援军的行动,形成内外夹攻的有利形势。

预定的进攻时间到了,刘秀率领3000名敢死队从昆阳城东迂回到城西,渡过昆河,突然向敌军中营发起了进攻。王邑和王寻被义军的突击惊呆了,一时竟弄不清这支队伍是什么来头,便命令各部人马不得擅自行动,两人亲率1万兵力前去迎战。刘秀见莽军主力都按兵不动,只有1万人马来截击他们,不由大喜,指挥3000名敢死队员向敌人猛扑过去。王邑、王寻的一万人抵挡不住敢死队的冲击,很快便乱了阵脚。莽军其余各部见状,欲出营助战,却又慑于不许擅自行动的严令,于是都按兵不动,眼睁睁地看着刘秀的敢死队把自己的中营打得溃不成军。莽军主帅王寻在乱军中丧生,王邑则狼狈逃走。莽军其他各部因为没了主帅,开始混乱起来。

昆阳城中的义军,见自己的援军首战告捷,土气大增。他们将城门打开,呐喊着冲了出来,配合援军的行动。正在这时,暴雨倾盆而下,莽军以为天助义军,便更加慌乱,还没怎么同义军厮杀便四下逃散。溃逃的莽军在争先恐后渡河时,又逢河水暴涨,被淹死了好几万人。王邑如惊弓之鸟,收拾起几千残余莽军,急急忙忙逃回了洛阳。义军大获全胜。

刘秀在敌强我弱,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转败为胜的关键就是刘秀的机变,他先是积极出谋划策,大力加强防备,接着他又亲率人马出城求援。此计谋缓解了莽军数十万大军围攻昆阳城的危急,当刘秀率援军返回昆阳时,为了解决莽军把昆阳围的水泄不通,变劣势为优劣,他想出了大胆的作战方案,先从援军中抽调精兵组成敢死队,集中猛力攻敌军中营,使敌人发挥失灵,同时通知守城部队配合,形成内外夹击,使义军大获全胜。刘秀破莽军,表明他深悟用兵之道,正如孙膑所说“该集中集中,该分散分散”,“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多就多,该少就少”,按当时情形和用兵需要,机动灵活指挥。

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善于化解矛盾,机动灵活的从事各项工作,那么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