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膑兵书
10671600000008

第8章 月战

【原文】

孙子曰: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战不单。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是以必付与而战,不得巳而后战。故抚时而战,不复使其众。无方而战者小胜以付厂林石者也。孙子曰:十战而六胜,以星也。十战而七胜,以日者也。十战而八胜,以月者也。十战而九胜,月有……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过者也。

一单……所不胜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胜。故战之道,有多杀人而不得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军者,有覆军杀将者。

故得其道,则虽欲生不可得也。

【注释】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犹言介于天地之间。

过:疑借为祸。古代军事家多认为屡次打胜仗并不一定是好事,如《吴子·图国》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

得:疑是俘获之意。

【译文】

孙膑说,“人在这个世上最宝贵。天时、地利、人和三项条件缺一不可,即使因一项暂时取得胜利,也会后患无穷。所以,必须三项条件都具备时才能作战。如果不能三项条件不具备,除非万不得已,绝不可作战。能够把握时机出战,可以一战而胜,不必让士兵打第二仗。没有准备就去作战,却又能取得小胜利,那是由于天时符合。”

孙膑说:“打10仗能取得6次胜利,那是掌握了星辰变化的规律。打10仗能取胜7次,那是掌握了太阳运行的规律。打10仗能取胜8次,那是掌握了月亮运行的规律。打10仗能取胜9次,那是,打10仗而能取胜10次,那则是将领善于用兵,而士兵的素质又胜过敌军的缘故了。

……不能取胜的情况有5种,而且这5种之中有任何一种,都不能取胜。所以说,用兵作战是有一定规律的,有的人用兵能杀死许多敌军,却不能俘获敌军将领和士乓;有的人用兵能俘获敌军将领,却不能占据敌军营房;有的人用兵能占据敌军营房,却不能捉住敌军统帅;有的人用兵遭致全军覆没的失败,却能杀死敌军将领。所以说,用兵有规律,掌握它就可以出奇制胜。

【心得】

这篇文章是阐述战争如同月亮运行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告诉人们作战时要掌握战争的规律,只有根据战争的规律去用兵作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文章从大的方面阐述了战争胜败的基本规律,文章开头就指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接着又进一步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说明孙膑确实深谙用兵的规律,他把人的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又把天时、地利、人和综合提出,显示出他作为军事家的智慧和眼力。

从古至今,许多军事家都持有相同的认识,许多战争的实例也证明了孙膑的论述是正确的。让我们看看二战的一个例子,其也说明“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1945年3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军在苏联红军和英美盟军的强大攻势下,陷入了绝境,只剩下了法西斯魔窟——德国首都柏林这道最后防线了。苏联红军决定一举攻克柏林,与盟军会师,迫使法西斯德国最后投降。希特勒的末日就要来到了。

苏联红军动用了十分庞大的兵力参加柏林战役,包括4个方面军和10支舰队。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由朱可夫元帅指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由科涅夫元帅指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共同完成包围、攻入柏林以及围歼德军残余力量的艰巨任务。

1945年4月14日,对法西斯德国的最后一战打响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首先挺进到奥得河畔。奥得河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以说是柏林的咽喉,德军在此修筑了两道非常坚固的防线。为了突破德军的奥得河防线,朱可夫元帅一方面集中了强大的兵力和火力,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巧妙的战术,以便更有效地摧毁德军的抵抗。

进攻奥得河之前,苏军派出先头部队穿越敌军雷区,侦察了敌军的主防部位、火力点等部署,然后制定出进攻的具体方略。4月16日凌晨,进攻正式开始,苏军从空中和地面同时猛击敌军阵地。但20分钟后,这种暴风骤雨般的进攻突然停了下来。

炮声刚落,苏军突然打开了100多台大功率的探照灯,强烈的光束齐刷刷地射向德军,敌军阵地顿时亮如白昼。德军被这刺眼的强烈灯光吓得不知所措,这种“灯光战术”他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们弄不清楚苏军是用了什么新式武器,也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而且,强烈的灯光刺得德军睁不开双眼,对面苏军的情形根本无法看清楚,更无从开枪开炮予以还击。德军甚至看不清楚自己阵地上的情况,指挥官找不到手下的士兵,士兵也看不见指挥官在哪里,炮兵连大炮结构上的位置,也只能靠手摸索。

就在德军混乱不堪时,苏军不失时机地猛扑过去,步兵和坦克同时出击,十分顺利地突入德军阵地2公里。

与此同时,科涅夫元帅也指挥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尼斯河畔,也向德军发动了猛攻。德军在尼斯河沿岸也构筑了两道防线。

16日凌晨,科涅夫派先头部队渡过尼斯河,查明了敌军阵地上的部署。拂晓时分,苏军阵地上突然浓烟滚滚,浓烟的烟雾慢慢飘向德军阵地。德军阵地很快便笼罩了呛人的浓烟,使德军看不清对岸苏军的动静,也看不清自己阵地上的一切,顿时成了睁眼瞎。苏军趁此良机迅速渡过尼斯河。苏军工程兵以极快速度开始架设舟桥,步兵则淌水过河。苏军的步兵、坦克、大炮很顺利地从舟桥上被运过了尼斯河。

德军明知苏军正在抢渡尼斯河,却无法判明苏军渡河的具体地段,只好胡乱开炮轰击,这些炮弹自然通通落入了尼斯河中,而对苏军几乎没有构成威胁。苏军渡过尼斯河后,很快便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道防线,并突入第二道防线约2公里。

两路苏军分别成功地扫清柏林外围德军守军后,希特勒便只剩下柏林这座孤城了。

我们不防再看看诸葛亮的例子。蜀国建立的第3年,南蛮起兵造反,攻打永昌。诸葛亮正想解除后患,巩固后方,所以当即率兵50万,带领赵云、魏延、王平、张翼及数10名川将,出发南征。诸葛亮早已对南蛮情况有了准确的分析,确定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方针,不但要打败南蛮,平定叛乱,更要收服南蛮人心,彻底解决南方问题。第一仗,蜀军便轻易地战胜了孟获的先锋部队,孟获惨败,俘虏大批蛮兵。诸葛亮亲自给两名部下解绑,又赐给衣服酒食,放他们回洞。其他蛮兵,当然更是给予优待,一律放回。随后又用计,捕获了孟获。诸葛亮却放了他及其部下蛮兵,众蛮兵感恩不尽,跪拜而去。

孟获不服,决定重振蛮兵,再与蜀军一决高下,当时天气炎热,暑夏难耐,孟获据江死守。诸葛亮于是和他隔江对峙,让士兵在军营上面搭上凉棚,休兵秣马。而孟获却整天纸醉金迷,不问军事。不久,董荼娜因败阵,被孟获命人打了他一百大棍。董荼娜既恨孟获残暴,又感诸葛亮仁义,与众酋长商议,为免百姓遭受战斗的磨难,一致决定杀了孟获,去投诸葛亮。董荼娜手执钢刀进入孟获帐中,而他却在那里酒醉不醒,帐下二将也受过诸葛亮大思,就和董荼娜一起,把孟获捆送诸葛亮帐中去了。孟获第二次被捉,依旧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孟获第三次起兵,用诈降计,企图里应外合,活捉诸葛亮。结果孟获计谋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将计就计,孟获第三次被捉。他依然不服,但诸葛亮又放了孟获。孟获第四次凑集几十万蛮兵再战,又被捕获。孟获仍然说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他,孟获退入秃龙洞顽抗,诸葛亮得到孟获的哥哥孟节和银冶洞主杨锋的帮助,也没有取胜。第五次活捉孟获后,他还说不服,诸葛亮再次放了他。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直到第七次活捉,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归顺蜀汉。不但孟获归服,广大蛮区百姓更是把诸葛亮视作神明,赞赏他的智慧和仁德!

下面这一篇,是三国时期的另一个故事:

三国东吴乌程侯凤凰元年(公元272年),东吴的西陵督步阐凭据城池发动叛乱,投降了晋朝。东吴都督陆抗听说后,日夜兼程,卒军前往西陵,他在西陵的外围另外修筑了一道严密的防御工事,使它对内可以用来包围步阐,对外可以用来抵御敌寇,日夜催迫,好像敌人已经来了一样,众人都以此为苦,众将领都来规劝说:“现在趁着三军的锐气,赶快攻打步阐,等到普国的救兵赶来,步阐一定可以被我们攻下。

为什么要致力于修筑壁垒,使士兵百姓疲困呢?”陆抗说:“这座城池所处的地势已是十分稳固,粗食储备也很充足,而且城中所修缮的防御设施,都是我当年所谋划的。现在反过去攻打它,既不能很快攻下,而且晋的救兵来到之前,我们也没有防备,内外受敌,要是没有这道防御工事,我们靠什么来抵御这内外的敌人呢?”将领们还是不以为然,陆抗为了以事实说服大家,便暂时按照他们的意见,下令攻城,果然失利。

这时,吴军将士才齐心协力地去修筑防御工事。不久,晋朝将领杨肇率领军队前来救援,而此时吴都军督俞赞突然叛逃到杨肇那边。陆抗说:“俞赞是我军中的老将,了解我军的虚实。过去,我就担心过这支由东南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平素缺乏训练,他们防守的地段,是我方阵地中的薄弱环节,俞赞过去后,敌人如果要发动进攻,一定会先从此处下手。”

当天晚上,陆抗撤换了这支部队,而换上了有经验的老将率领的精锐部队。第二天,杨肇果然攻打原来由那支少数民族部队防守的地段,陆抗下令予以还击。这时从防御工事里发射出来的矢箭和石块,像雨点那样密集地射出,杨肇连夜逃跑了。陆抗不去追击,只是命令部下击鼓叫喊,好像是在追赶似的,杨肇大败溃散而去,于是陆抗克复了西陵,斩杀了步阐。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明白了,“天时、地利、人和”在用兵作战中的重要性。诸葛亮在治理好西川之后,又在孟获先发动叛乱时,出兵平南,可说是顺应形势,符合民心,得了天时、人和之利。其实,天时、地利、人和,对从政、经商、务工也有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一个聪明的企业家就必须把握这些因素,合乎民心,因势利导,发挥优势,从而取得成功。无论条件和困难如何不利,只要能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就能使你在商海中处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