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学点博弈论全集
10700400000037

第37章 生存博弈:隐藏自己(3)

2.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但这不是口号,需要每个人切实的行动来体现。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在自然界有一种现象,即如果一只鸟一次孵出了多只小鸟却又无力养活的话,它就会只给那些争得最厉害、身强、体壮的后代喂食,至于那些体弱、个小的则会在这种选择之下,最终被淘汰。而这种现象,也明显地与《进化论》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相符。

做了父母的人都知道,在孩子还不会说话之前,如果他(她)饿了,那他(她)的表达方式就是哭。再推而广之,孩子想向父母提出要求,在得不到父母的允诺时,他们也多半会选择用发脾气、哭闹等手段来“威胁”父母,而且还会屡屡得逞。

科学研究表明,这是演化规律的体现。

在公众场合大哭大闹的孩子会让周围的人眉头紧皱,在这种情形下父母一般都会向子女投降。在灵长类动物身上也发现了类似行为,比如对野生恒河猴的研究表明,旁观者的暴力威胁往往会让猴妈妈给尖叫不止的小猴喂奶。

英国汉普顿大学的演化人类学者辛普尔通过对猴妈妈的观察得出结论,当附近有富于攻击性的旁观者时,猴妈妈更倾向于给哭闹的小猴喂奶。根据统计结果,当周围2米内有富于攻击性的旁观者时,有88.8%的哭闹新生猴都会得到妈妈的奶,而如果没有这种旁观者,只有39.4%的哭闹新生猴能得到妈妈的奶。而如果有旁观者,而旁观者的攻击性比较弱时,会有53.5%的哭闹新生猴能得到奶吃。

这是因为如果周围有富于攻击性旁观者,那么它们可能会因为对哭闹小猴的厌恶而攻击其母亲,对这种情形的担心让母亲给孩子喂奶。这样,就使“会哭”的孩子更容易生存下去,从此使这种行为固定化。

辛普尔的研究还表明:从很早以前起,母亲和一直想要得到更多的孩子的矛盾就没有停止过。母亲作为个体,“希望”自己更多的基因传下去,而不“希望”为一个单一的子女付出太多。而子女希望能从母亲那里获得更多的资源。所以新生婴儿总是希望喝到更多的奶,而母亲希望只喂给它适量的奶。在动物界,多数子女都希望能赖在母亲身边,而母亲在它们成熟后会狠心地把它们赶走。其实这种矛盾在胎儿期就已经开始。未出生胎儿容易受到一些食物中毒素的影响,而这些毒素对母亲的影响不大。所以胎儿会分泌出一种物质,让母亲容易呕吐,这样自己就能避免受到伤害。因为这种矛盾,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交流也并非只是传递“爱”,也有竞争的成份。

我们现在常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来形容那些会在领导面前表明自己的功劳,让领导看到自己的难处,从而得到好处的人。广告在某种角度上来说,也体现的是这一道理。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存博弈。一方为了得到某些利益,就采取告诉、诉求(哭)的方式让他的利益方知道,而利益方为了避免这种哭闹造成不好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答应对方的要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双方的博弈都是理性的。但是,这其中隐含着一些非理性的博弈。而这些非理性博弈本质上是一种失范的博弈。它可能缘于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溺爱。比如儿子和父母博弈就是这种情形。

一位父亲曾与儿子约定,儿子每天玩游戏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起初,彼此信守承诺。几天后,儿子请求增加游戏时间,父亲看到他已完成作业便勉强应允,并强调下不为例。不料想,翌日儿子又要求延长时间,父亲由于急于外出便匆忙答应。不到一周,彼此就放弃了原来的约定,儿子在博弈中取得了“胜利”。很明显,儿子的“成功”之处在于吃准了父亲的溺爱心理。正是这种不恰当的爱,才使规则化为乌有。

在经济行为中,当一些市场参与者企图超越责任和约束,以非法、非秩序和非道德形式获取不当得利时,便可能产生非理性博弈问题。而当失信和违约行为得不到应有惩戒,而是获得相应补偿和庇护时,非理性博弈就会蔓延。这样的例子在经济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每个人的生存游戏中,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在规则允许的前提下,用理性博弈获得自己生存必须的资本,这才是适者生存的道理。

博弈课堂:

1.所谓“会哭”,就是即便是假哭,也要让旁人听起来比真的还真。

2.广告市场告诉我们,最差的广告与最好的广告效果一样。寻求关注是人们获得生存条件的有利因素之一。

蜜蜂与农夫在博弈中共赢共存

与对手共赢,就是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这种策略类似于棋局中的弃卒保车,它应该成为人们生存的必备技巧。

如今是个讲求合作共赢的时代,任何的单纯对抗和妥协退让都不能让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作为理性的经纪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面对强大的对手,如果选择对抗,那么只有死路一条,是一个“负和博弈”;而选择妥协退让,则是一个“零和博弈”;只有选择合作共赢,才是一个“正和博弈”。或许没有你期望的收益大,但相比起前两种策略来,合作共赢无疑是最优策略。

农田的旁边有三丛灌木,每丛灌木中都居住着一群蜜蜂。农夫觉得,这些矮矮的灌木没有多大的用处,心想,还不如砍了当柴烧。

当农夫动手砍第一丛灌木时候,住在里面的蜜蜂苦苦地哀求他:“善良的主人,您就是把灌木砍掉了也没有多少柴火啊!看在我们每天为您的农田传播花粉的情分上,求求您放过我们的家吧。”农夫看看这些无用的灌木,摇了摇头:“没有你们,别的蜜蜂也会传播花粉。”很快,农夫就毁掉了第一群蜜蜂的小家。

没过几天,农夫又来砍第二丛灌木。这时候冲出来一大群蜜蜂,对农夫嗡嗡大叫:“残暴的地主,你要敢毁坏我们的家园,我们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农夫的脸上被蛰了好几下,他一怒之下,一把火把整把灌木烧得干干净净。

当农夫把目标锁定在第三丛灌木上的时候,蜂窝里的蜂王飞了出来,对农夫柔声说到:“睿智的投资者啊,请您看看这丛灌木给您带来的好处吧!您看这丛黄杨树的木质细腻,成材以后准能卖个好价钱!您再看看我们的蜂窝,每年我们都能生产出很多蜂蜜,还有最有营养价值的蜂王浆,这可都能给您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呢!”听了蜂王的介绍,农夫忍不住吞了一口口水。他心甘情愿地放下斧头,与蜂王合作,做起了经营蜂蜜的生意。

面对强大的对手,三群蜜蜂在与之博弈中做出了三种选择:恳求、对抗、与对手合作共赢,而最后只有第三群蜜蜂达到了目的。

双赢才是最佳的合作效果,合作是利益最大化的武器。许多时候,对手不仅仅只是对手,正如矛盾双方可以转化一样,对手也可以变为助手和盟友,有对手才会有竞争,有竞争才会有发展,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为了生存,博弈双方必须学会与对手共赢,把“社会争斗”变成一场双方都得益的“正和博弈”。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和单位的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合作也是这样,如果把这些合作看作一场博弈,可以发现:第一,“博弈方”之间经常会出现利益方向一致的情形;第二,个人追求自身最大利益的行为,常常并不能导致实现组织或团队的最大利益,也常常不能真正实现个人自身的最大利益;第三,对方得益就意味着自己受损,表面上看是零和博弈,但不择手段地竞争往往会两败俱伤,常是负和博弈。因此,要摒弃传统的“抬高自己贬低对方”的“竞争法则”,学会与对方共赢,化竞争为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学会与对方团结合作,才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自己的利益。

商业竞争更是利益之争,如果把商业看作一场“零和博弈”,对手得益就意味着自己受损,那么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为了生存,企业必须学会与对手共赢,把商业竞争变成是一场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与对手共赢,就是以较小的代价换取更大的利益,这种策略类似于棋局中的弃卒保车,它应该成为经营者的必备技巧。

博弈课堂:

1.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并不是将所有的收益归自己,这在今天的社会是不可能办到的,因为没有别人的协作,你是很难独立完成所有任务的。

2.与别人合作,看起来是将自己的利益分出去一部分给别人,自己好像受了损失,而实际上,很多时候,如果不将这一部分分出去,你可能一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