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每天学点经济学全集
10700800000029

第29章 制度限制下的利益最大化--制度经济学(3)

在西方,自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西方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但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垄断已成为资本主义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于是,西方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所以,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在以自由竞争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会采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大企业往往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不断排挤和吞并中小企业,使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劳动产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自己手中。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为资本主义世界就提供了这些条件。

既然垄断是对生产和销售的独占或联合控制,那么也就意味着垄断就没有了竞争者,于是垄断企业就能随意地制定价格,而消费者和其他的企业就只是价格的接受者,所以,垄断企业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巨大的利润。那么,垄断是如何形成的呢?

【1】政府给予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地出售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权力时就会产生垄断。例如专利和版权等,正是政府如何为公共利益创造垄断的典型例子。当一个人发明了一项专利,他就可以拥有这项专利的知识产权,政府保证没有一个人在能够未得到他的同意时就擅自使用这项发明,于是这个人就成了他的专利的一个垄断者。

【2】某种关键资源被一家企业所占有,并且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资源来取代这种资源时也会产生垄断。例如南非的钻石公司戴比斯,这家公司控制了世界钻石生产的80%左右,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也大到足以控制世界钻石的价格。这就会造成垄断的形成。但话又说回来,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很少的,世界上就一家戴比斯而已。哪怕是美国的微软公司,也不能像它一样占有软件市场的80%。因为当今现实经济的多种多样,不管什么资源,都是许多人共同拥有,像戴比斯这种独自享有某种资源的企业是并不多的。

【3】一个企业如果能以低成本为整个市场提供一种物品或劳务,这时也会产生自然垄断。例如自来水公司,自来水公司为了向镇上的所有居民供水,它必须铺设遍及全镇的水管网。如果有两家或更多的公司在提供这种服务中竞争,如果每个用户都必须支付铺设全部水管网的固定成本。那么,这么多的公司,用户要支付的钱也就会很多,因为水的成本提高了。这时候显然只有一家公司在为整个市场服务时,水的平均成本才最低,这就是自然垄断。当然,这也是不一定的,因为当市场足够大的时候,自然垄断很容易转变为竞争市场。

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垄断会损害很多人的利益,因此才会有国家或国际组织反垄断的行为,就像欧盟以及美国对微软公司的处罚一样。

2004年,欧盟委员会认为微软公司凭借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打压竞争对手,并且微软公司将其自身开发的媒体播放器嵌入“视窗”操作系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微软公司又拒绝向行业竞争对手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导致它们开发的软件无法与微软“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充分兼容。因为这些原因,欧盟委员会对微软公司采取制裁措施,要求其限期提供不带自身媒体播放器的“视窗”操作系统版本、开放兼容技术信息并接受巨额罚款。但微软公司不服,同年诉至欧洲初审法院,以便推翻欧盟委员会的决定。2007年9月17日,欧洲初审法院做出判决,基本维持欧盟委员会2004年对美国微软公司做出的反垄断制裁决定,并对微软公司处以4.97亿欧元的反垄断罚款。

同时,在美国,微软公司也因为垄断受到了处罚。

众所周之,美国微软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开发公司,但是这样的大公司却在1998年5月18日被美国司法部告上了法庭,这在全球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微软公司被告上法庭的原因是美国司法部认为微软公司涉嫌垄断。所以,1999年11月5日,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彭菲尔德·杰克逊就这一案件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初步裁决。该裁决认定美国微软公司从事垄断行为,是一家垄断企业,损害了消费者与其他生产者的利益。于是法院做出判决,为了表示对微软公司的处罚,将微软分解为两个独立的公司,一个经营电脑操作系统,一个经营操作系统以外的应用软件、浏览器等。但微软公司却不服判决,于是向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提起上诉。上诉法院经过调查驳回了杰克逊法官做出的将微软公司一分为二的判决,要求地区法院重新指定一位新法官审理此案。直到2001年11月1日,美国司法部和微软公司才达成了一项临时性协议,双方进行庭外和解。至此,持续四年之久的“微软垄断案”终于暂告一段落。

之所以垄断会受到处罚与制裁,原因是多方面的:

【1】因为垄断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既然是垄断企业,那么它就控制着整个的市场,所以,它就是市场的老大哥。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由它随便定,垄断企业想定多高就定多高,而这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肯定会把价格定得很高,这时候,受到损害的还是消费者。所以,消费者对垄断行业的投诉是最多的也就不足为怪了。

2000年,各地消费者协会受理消费者的投诉案例中,发现对垄断行业的服务投诉是最多的。而在对垄断行业的服务投诉中,消费者对邮电服务的投诉又最多,达31797件,占服务类投诉的32.3%。而对邮电投诉反映最突出的是电信服务质量,高额话费争议难以解决等问题。

【2】因为垄断会提高社会成本。

电信、邮政、自来水、电力、煤气、铁路、航空等等垄断性行业所从事的一般都是与我们和别的行业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但是这些行业又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哪一个人不需要电信,哪一个人不需要自来水……所以这些行业的服务价格的高低便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成本。这些行业的整体效率直接关系到其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而这些行业的成本又是最难估算的,电信部门说市话亏损,邮政部门说普通信件业务亏损,自来水公司也说自己亏损。但是许多消费者都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亏损、搞不清亏损是怎么形成的,因为没有一个独立的会计或审计部门告诉我们他们的成本到底是如何构成的。

有专家分析,计划经济时代电信、铁路等部门都属于国家行政部门,而这些部门进入市场经济的时候,本身却仍具有垄断地位,一旦在市场经济中开始追求利润,就会通过垄断定价把大量消费者利益转移到自己手中,使特权部门、特权公司拿到远远高于竞争市场价格的利润。结果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竞争成本。

【3】因为垄断会导致有效投资不足。

造成中国现阶段投资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一点就是很多高利润的行业都是市场禁入的垄断行业,就像银行、邮政、铁路……这些行业外面的人都是进不去的。但在这些行业自认为自己是垄断行业,什么都由自己说了算,这种心态从而导致了低效率,造成了这部分利润反映不出真实的利润状况,成为极大的浪费,同时这也极大的挫伤了资本的投资热情,这样就造成所谓的“资本罢工”,就会造成投资市场的低迷。

在我国,速递市场的“老大哥”是EMS,它的市场份额在最高峰时占到近97%,但因为私人速递公司以及“黑市”速递公司的兴起,EMS的市场份额以每年4%的速度递减,在目前只占到40%左右了。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城市,经过国家审批的私营速递公司只有几十家,但地下“黑市”速递公司的数量则在1000家以上。虽然按照国家《邮政法》的规定,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寄递业务由国有邮政企业专营,但是许多速递公司也在以各种形式参与这项服务。并且相对于国有邮政企业来说,很多人更喜欢“黑市”速递公司,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费用的问题。众所周之,国有邮政企业是中国的垄断行业,费用高,服务态度又不好。但“黑市”速递公司却不一样,他们不仅便宜,而且服务态度很好,并且服务的质量和国有邮政企业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现象在垄断行业是常见的,一方面,垄断企业能通过垄断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妨碍了效率的提高,妨碍了其扩大业务规模的积极性。另外通过行业垄断阻止社会资金进入该行业,虽然总有资金为利润引诱通过各种方式“违规”进入,但规模总是有限的。

所以,对于垄断,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会对其采取制裁的手段。

越有钱的人会越有钱:马太效应

我国现在的贫富差距正在一步步地扩大,这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2007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差距由2006年同期的4200元扩大到4941元,全国城镇国有经济单位与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员工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631元扩大到今年的1209元,其他经济类型单位与集体经济单位员工平均工资的差距由去年同期的3599元扩大到今年的4028元。可见,在我国,社会各类人的年平均收入差距正在一步一步地扩大。

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差距的标准是基尼系数,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证明收入比较平均,0.3-0.4之间,证明差距合理,0.4-0.5之间,证明差距过大,0.5以上,则证明差距悬殊。在我国,从2000年以来,基尼系数连续几年上升,已在0.4的国际警戒线徘徊。2005年,城镇居民最高收入者家庭人均收入达到了28773元,比上年增长了13.4%,是全国平均收入的2.7倍。城镇居民最低收入者家庭人均收入是3135元,比上年增长了9.5%,虽然增长了,但是仍然只有全国平均收入的29.9%。最高与最低收入者的人均收入之比由上年的8.9倍扩大到9.2倍,并且差距呈继续扩大的态势。

并且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同时,不同收入等级人群之间的流动性也在下降。低收入人群进入高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沦为低收入人群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收入分配格局越来越固定化,因而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更为困难,为什么呢?因为低收入人群本来就缺少资本,那么他们要想去增加投入以获得收入实属不可能。所以,收入差距扩大的格局将更不利于低收入者。

“低收入人群进入高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沦为低收入人群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也就意味着有钱人将会更有钱,而没有钱的人将会更没钱。这就是一种马太效应。那么,什么是马太效应呢?

马太效应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个故事:

天国里有一个人要到国外去,就叫了家里的三个仆人来,他想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照每个仆人的能力,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之后那个主人就往外国去了。那个领了五千的仆人,随即拿着这五千块钱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了二千的仆人,也拿钱去做生意另外赚了二千。但那领了一千的仆人,却把主人给他的银子埋藏了起来。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主人回来了,就和那些仆人算账。那领了五千银子的仆人带着另外的五千两银子来说:“主人啊,你把五千银子交给我看管,请看,我拿你给我的五千银子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是一个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对我很忠心,我把许多事都派你去管理。你可以和我一起享受快乐。”那领了二千的仆人也拿着银子来说:“主啊,你把二千银子交给我看管,请看,我拿你给我的二千银子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也是忠心的仆人。你对我很忠心,我也把许多的事派你管理。你也可以和我一起享受快乐。”

那领了一千的仆人拿着那一千银子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是不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你的银子会丢了,于是把你的一千银子埋在了地里。请看,你的原银还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是个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你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越有钱的人会越有钱,比如现在的房地产市场,穷人一套房子都买不起,只能靠租房子来生活。而富人会一个人名下买许多套房子,自己只住一套,将剩余的房子出租或者再以高价出售,从中赚取巨额利润。钱生钱使得富人更富,穷人更穷。此外,富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可以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和教育,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从一开始就会比穷人家的孩子好,这样富人和穷人的起点就不一样了,那么更会导致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马太效应”的产生。

其实,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只是马太效应的一种表现而已,社会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就好像过度投资建设名校一样。众所周知,国家对于教育的总投入是个定值,故对某些学校的投入过多必然造成对另外一些学校的投入不足。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些因投入充分而硬件和软件占绝对优势的学校想不成为名校恐怕都很困难;而那些投入不足的学校,则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这种因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而造成的名校与薄弱校的格局一旦形成,必将不断地被放大,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即“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于是,资金、师资、生源严重地向名校倾斜,而薄弱校却出现了人、财、物的全面危机。另一方面,就读名校也成了一种身份符号,满足了那些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分层,以确定自身的价值与优越感的需要,加速了名校与薄弱校的两极分化。“马太效应”的出现实质是社会强势群体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平等的教育权的掠夺,必将加速社会财富与权力的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最终会引起社会的振荡;它造成了局部的繁荣,却扼杀了作为整体的教育的生命。城市贵族子弟,自小得到的国家教育经费就多,国家将有限的教育经费基本投资在城市里,高考得到特殊照顾的还是他们,相反,农村的孩子,尤其贫困地区的孩子,不仅在培养经费上严重受到歧视,在升学、就职等更遭不公平待遇。

所以,如何寻找到解决生活中各种马太效应的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各国政府和学者钻研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