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01

第1章

综述

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北端,南与首府银川市相连,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隔河相望,东越黄河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相依,西靠贺兰山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相邻,国土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占宁夏国土总面积的8%。其中:耕地面积116.96万亩,可开发利用的宜农荒地112万亩。1960年1月7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93次会议通过批准建市,历史上曾统辖大武口区、石嘴山区、石炭井区、平罗县、惠农县、陶乐县3区3县。2002年以来,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至2006年年底,辖大武口区、惠农区、平罗县2区1县、19个乡镇、16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3万人,占宁夏总人口的12.3%。其中农业人口29.9万人,城市人口43.1万人,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41%和59%;少数民族15.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

石嘴山市拥有丰富的煤炭、硅石等矿产资源,已探明煤炭储量24.67亿吨,硅石资源储量42.8亿吨。建市40多年来,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兴建了一大批煤炭开采、加工和以煤为主的电力、钢铁、铁合金、碳素等高耗能企业,曾一度引领了宁夏的工业发展方向,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典型的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全市经济结构矛盾日趋突出,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工业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大批企业改制或破产,大量职工下岗,环境严重恶化,城市基础建设落后,农民增收步伐减缓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不断凸现,给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

面对历史的欠账、改革的冲击、发展的压力和人民的期盼,2003年,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认真总结建市4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发展要求,科学分析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在2003年年底的市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了“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全面加快石嘴山现代化进程”的总体发展思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2004年以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三大工程”,群策群力,负重拼搏,使全市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到2006年年底,全市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9.49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57%,提前两年实现了GDP总量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人均GDP达到2240美元,高于全区人均GDP662美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01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31元,比“九五”末增长9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7元,位居全区第一,比“九五”末增长42%;6年累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5亿元,超过“十五”前20年固定资产投资总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九五”末的4.4%下降到3.5%;人口计划生育率达到99.86%。全市城乡基层组织健全,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施“产业对接”工程,为加快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4年2月16日,中共石嘴山市委书记杨春光同志在全市实施“三大工程”动员大会上指出:“实施产业对接工程,根本途径在于坚持以结构大调整、产业大整合、对外大开放为基础,在政策、项目、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加快建立与国内外紧密衔接、高效运转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实现协调互进、联动发展。”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快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产业对接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对接,借船出海,借水行舟,广借外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提高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力争把石嘴山建成宁夏的经济强市。”按照“产业对接”工程的总体思路和要求,3年来,全市上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紧紧抓住各种有利机遇,深度挖掘内部活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寻求对外交流与合作,千方百计引项目、引资金、引智力、引人才,借助外力谋求发展,使内力和外力有机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层次明显提升。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经济结构性矛盾,是影响石嘴山市经济整体水平提高和实力增强的主要因素。针对全市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产业之间结构不尽合理和各产业内部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市委、市政府积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做深做特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新做优第三产业,优化整合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全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到2006年年底,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3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4.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5.58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39%、187%和150%,三次产业结构分别由“九五”末的13∶59∶28调整为7.2∶65.3∶27.5,优势特色产业的比重由“九五”末的不足45%提高到70%左右。非公有制经济累计实现产值138亿元,比“九五”末增长了23倍,已成为石嘴山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大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着力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

工业是石嘴山市的发展之基、振兴之本。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工业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石嘴山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影响石嘴山的各类矛盾和困难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得到解决。因此,在经济发展中,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工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改造提升煤炭采选产业、电力产业、钢铁产业、机械制造产业“四大传统产业”为重点,以培植壮大稀有金属及镁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电子元器件产业、煤基碳材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以做大做强稀有金属及镁产业链、煤—电—能源精细化工产业链、煤(硅石)—电—铁合金及冶炼炉料产业链、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龙头的轻工业产业链“四大集群产业链”为方向,着力打造宁夏石嘴山经济开发区、宁夏石嘴山工业园区、宁夏平罗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验区“四大工业园区”,广泛开展招商引资,集中力量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科技优势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积极从政策上、资金上、项目上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积极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体系,使工业调整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竞争实力全面提升。到2006年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发展达4908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60家,共完成工业增加值77.9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26倍。特别是2003年以来,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增加值比2002年新增54亿元,4年翻了1.63番。

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农业是石嘴山市的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虽小,但其基础地位始终没有动摇。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全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基本具备。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五补一免”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按照“三个高于”要求,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积极开展村企合作、部门联村等活动,探索建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机制,引导工商资本向农村流动,不断带动和拉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将乡(镇)政府职能由“催粮要款、催种催收”逐步转向“引导、管理、协调、服务”,并探索建立了农村土地合作社、企业承包经营农民土地等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为推动农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坚持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取消了各项不公平政策,加大了培训转移力度,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工人、城市居民的有序转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用工业化理念抓农业,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清真牛羊肉、蔬菜、枸杞、水产品四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力,积极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和流通贩运大户,建立了市级龙头企业评定、优势农产品品牌评定和诚信企业评选激励机制,使龙头企业作用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层次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到2006年年底,全市共完成农业增加值9.31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9%;蔬菜、枸杞、水产面积分别达到28.2万亩、6.23万亩、6.27万亩,比“九五”末分别增长94%、97%、144%;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7万头、203.2万只,比“九五”末分别增长63.5%、90%;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4800多家,评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评定市级优势农产品品牌12个,组建了5个脱水蔬菜联合经营体,涉及企业47家;建成农村土地合作社15个,有21家企业参与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依法流转土地8310万亩;企业与农户共签订农业订单22.6万亩,农产品二次以上加工工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0.5提高到1∶1;建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53个、农民经纪人和流通贩运大户3100多人;累积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6万亩,完成机深松耕23.65万亩;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次,占农村劳动力的43.6%,农民人均来自工资性收入和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8%。2006年,全面开展了村队企业化工作,共动员190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已有97家企业与86个村建立了合作关系,计划投资2.918亿元,到2006年年底,已建成项目38个,在建项目21个,完成投资9188万元。2007年1月1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作为专题在石嘴山市召开了全区村队企业化工作现场观摩会,对石嘴山市村企合作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在全区进行推广。

大力培育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第三产业直接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综合实力,扩大城乡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作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一化促三化”战略,通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不断加大投入等措施,使全市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到2006年年底,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5.58亿元,比2000年增长150%;实现税收1.58亿元,占全市地方税收的40%,占市本级财政收入的22.5%,比2000年提高5.7个百分点;从业人数由2000年的7.77万人增加到8.84万人,占全市城镇从业人数的比重由23.8%提高到29.9%;职工工资总额占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33.6%提高到63.9%。各类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55.67亿元、117.79亿元,分别比2000年年末增加97.48亿元和68.68亿元;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76亿元,比2000年增长95.9%。中介服务业正在兴起,会展业蓬勃发展,交通邮政业稳中有增,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大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扩大对外开放成果